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五味之我见

    作者:和殿峰

    五味,系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长期以来,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用以概括药物的某些功能特点,解释药物的奏效原理,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而,关于五味的记载和论述,历来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状态,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中药五味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迄今尚无一致的认识.笔者在复习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 五味功用之辩证观

    作者:朱步先

    从气味犹如阴阳离合之义入手,论述五味功用的另一面--辛味能敛、酸味能通、苦味能发、咸味能坚、甘味能泄能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阐发散与敛、涩与通、升与降、软与坚、补与泻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药性、灵活组方用药均有助益.

    关键词: 中药五味 @辩证观
  • 中药五味的探讨

    作者:李清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者而言.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中医认为药物五味各具有不同的医疗作用,而其味相同的中药,作用也有共同之处,如辛味药能发散、能行气血,适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等证;苦味药能泻能燥,适用于热证和湿证;酸味能收敛,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

    关键词: 中药五味
  • 浅谈传统中医药学治疗脾胃(消化)系病证的用药规律

    作者:李寿山;李志民;于家军;李小贤

    本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之理,结合临床实践的验证,探索其临床用药规律,从而确定其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辨证施治的原则和用药法则.并依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气机升降、纳化功能、燥湿相济,喜恶特点”等理论的效能,归纳出调治脾胃(消化)病证的具体用药规律.

  • 现代味觉电生理技术在中药五味定性和定量研究中的作用

    作者:吴秀玲;李大岩;王丹丹;王蕾

    性味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五味辨证是中医遣方施药的重要依据.在中药五味的研究中,一方面要注意严谨规范,使中药五味在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取得进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交叉,结合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更深入地探索其内涵,揭示其实质.为此要加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临床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以期进入新的领域,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本文结合中药五味定性、定量研究的必要性和现代味觉电生理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中药五味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可能作用进行综述.

  • 仿生技术在中药五味辨识研究中的进展与实践

    作者:马文凤;许浚;韩彦琪;张洪兵;龚苏晓;张铁军;刘昌孝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现代仿生技术阐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舌、电子鼻等仿生技术是判定滋味、气味等的客观方法,基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内涵,对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辨识,中药基原品种、产地、生长时期、储藏年限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本课题组对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实践,提出中药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界定和表征的基本研究模式,为中药五味药性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 《内经》中方剂的组方理论探讨

    作者:时丹丹;周永学

    对<内经>中方剂组成的君臣佐使理论、药味配伍理论、方剂结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君臣佐使是方剂组成的原则和基本框架,是方剂中药物的职能的体现;辛甘酸苦咸五味是组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在方剂组成中的具体应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理论的实质是以病邪轻重、病位高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体强弱为依据对方剂结构的分析归类.<内经>提出的组方理论是后世方剂学的理论基础,对中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应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入膀胱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

    作者:赖昌生

    通过计算机分析,得知入膀胱经药物寒性(占58%)多,温性(占22%)次之,平性(占19%)住居第三,无热性药及凉性药,五味中以苦味多,占56%;甘味次之,占41%;辛味位居第三,占37%;淡味位居第四,占17.0%;成味位居第五,占7%,涩味位居第六,占5%,酸味少,只占2%.入膀胱经的中药具有升浮性质中药14味,占34.1%,具有沉降性质中药26味,占63.4%,升降浮沉不明显者1味,占2.4%.归膀胱经的中药有1味具有毒性,即川楝子.

  • 《内经》五味理论考释

    作者:梁天坚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对五味已有广泛的实践认识记载,如《左传》的"昭公元年"、"二十年"、"二十五年"均记载有"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先王之济五味"、"气为五味"、"以奉五味"等,《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为《内经》五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内经》五味理论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的五味记载见于《尚书·洪范》,即"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日稼穑.润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从现存文献来看,虽然《内经》的五味理论内容比较全面,但其中的某些观点以及在中药五味治疗方面仍欠成熟与完善.

  • 植物类中药辛 甘 苦味的定量判别研究

    作者:马威;管竞环

    目的:通过对植物类中药所含元素多寡和该药"味"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药物的定量判别方程.方法:首先检测105味植物类中药42种元素,依据<中药学>、<中药大词典>等专著分别选择辛、甘、苦三味的典型药物,用Wilks'λ小化方法从中筛选出对药味有显著性贡献的11种元素(P<0.01),再按照Bayes准则建立"优"线性判别函数,得到辛、甘、苦三味的定量判别函数式,并将回判结果与传统的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分析,三类判别方程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通过该函数的计算,药味与传统药味的符合率为67%.结论:运用药物微量元素含量判别药物味的方法,结束了几千年来依靠使用"口尝"及"推论"药味的历史,对中药味提出了一个新的定量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