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方式处理胡萝卜汁分析研究

    作者:谢有发;马晓娟;熊艳霞;格日勒;刘文君

    本文主要利用电子舌对经不同方式处理的胡萝卜汁进行味觉分析和浓度量化分析.通过建立不同方式处理的胡萝卜汁的滋味雷达图对其差异化进行比较直观的分析,从而用较为稳定、客观的实验仪器辅助个体间差异大、繁琐的人工感观评价体系,建立更为客观的评价体系,并为配方的研究提供方向.

  • 电子舌用于药物掩味效果评价的研究

    作者:李学林;李慧玲;刘瑞新;张杏芬;仇继玺;吴子丹

    药物掩味效果评价对药学工作者开展药物掩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电子舌用于药物掩味效果评价的可行性,本实验利用盐酸小檗碱作为苦味模型药物,选择醋酸钠、2,4-二羟基甲苯酸、甜蜜素等作为苦味掩味物质,通过电子舌进行测定,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及苦距、苦度降低距、抑制率等指标对比,判断各掩味剂对盐酸小檗碱的掩味效果是否和志愿者口尝药物评判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并将掩味效果好的甜蜜素配制成不同的浓度,对其用量进行优化。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在0.005 mg·mL-1的盐酸小檗碱溶液中,各掩味剂的掩味效果好坏依次为甜蜜素跃2,4-二羟基苯甲酸跃醋酸钠;随着甜蜜素用量的增加,其掩味效果越来越好,但0.2%以后的浓度掩味效果变化相对较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选择0.2%的浓度来掩味;本实验结果与口尝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电子舌可作为评价药物掩味效果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 基于现代电子舌技术的传统苦味中药黄连的苦味物质基础研究

    作者:梁晓光;吴飞;王优杰;富臻;王源;冯怡;梁爽

    对代表性苦味中药黄连进行色谱分离,得到小檗碱(berber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groenlandic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corydaldine和阿魏酸甲酯(ferulic acid methylester)7种化合物.对其中的6种生物碱进行电子舌苦度评价及抑菌活性研究,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显示,具有明显苦度的小檗碱,非洲防己碱,groenlandicine,药根碱同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而苦度较小的木兰花碱,corydaldine则没有抑菌活性;苦味化合物苦度与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83,0.91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黄连中苦味化合物的苦度与抑菌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并进一步证实苦味化合物应为苦味药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

  • 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的应用

    作者:龙芳;李会军;李萍

    中药鉴定对保证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性状与显微鉴别是中药鉴定的2种常用方法.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新技术和新方法在中药性状与显微鉴别中的应用.对电子鼻、电子舌、组织化学定位、荧光显微技术、X射线相衬显微技术和计算机图像技术等进行了介绍.

  • 电子舌对中药滋味的区分辨识

    作者:杜瑞超;王优杰;吴飞;冯怡;徐德生;洪燕龙;阮克锋

    目的:利用电子舌对中药的滋味进行区分辨识.方法:对22种常用中药的水煎液进行电子舌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区分不同滋味的药材以及相同滋味的不同药材;在主成分分析图上,22种中药按酸、苦、甜、咸的规律聚类分布;得到的酸、苦、甜、咸特征雷达图形状不同,可以很好的区分中药不同滋味;用判别因子分析建立滋味判别模型,并进行交叉验证,正确率为88.2%.结论:电子舌能够对中药滋味进行精确地区分辨识,结合统计方法,可以建立中药滋味判别模型.

  • 基于动物偏好指数与电子舌评价关联的中药涩味整体量化表征方法研究

    作者:韩雪;姜红;林俊芝;韩丽;熊茜;焦姣姣;张莹莹;张定堃;杨明

    目前的涩味表征主要采用感官评价,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与模糊性,缺少客观、统一、量化的评价指标,不利于涩味强度的精准表征.为此,该文建立了基于动物偏好指数与电子舌评价体内外关联的中药涩味整体量化表征方法.首先,采用涩味标准物鞣酸进行双瓶喜好实验的方法学优化及验证,确定标准实验动物为140~180 g的雌性大鼠,得到鞣酸浓度-动物偏好指数的函数关系Y=ln(1.6826-0.44166X),r=0.9973.然后,利用优化后的方法对典型涩味中药诃子、矮地茶、青果、儿茶、大腹皮进行评价,计算其2 g·L-1时的涩味强度分别相当于0.56,0.29,0.24,0.34,0.25 g·L-1鞣酸的涩度.后,采用电子舌进行验证,将其主成分分析(PCA)图中欧氏距离与样品偏好指数及换算的鞣酸浓度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上述体内、体外实验结果相互佐证,共同表明由动物偏好指数换算得到的结果客观、真实、可靠.该方法的建立,为中药涩味的精准量化以及掩味效果的客观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工具,也为药品、食品领域其他味觉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例.

  • 电子鼻传感器技术的研制进展

    作者:祝佳婧

    随着微制造工艺和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传感器不断被研制出来,人工嗅觉系统(电子鼻)和人工味觉系统(电子舌)的研制近年来发展也很快[1~4].目前电子鼻已在医学、食品工业、环境保护和军事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5~11].笔者综述了电子鼻中各种类型传感器技术研制的新进展.

  • 脂质包裹与环糊精包合的协同矫味研究

    作者:李雪;郭桢;郝结兵;李彪;刘从镖;郭涛;李海燕;石森林;汪六一

    本文以对乙酰氨基酚为模型药物,研究脂质包裹与β-环糊精(β-CD)包合对难溶性苦味药物的协同矫味.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计算药物在介质、脂质包裹微粒和分子包合等不同制剂单元中的分布,以控制产生苦味的游离药物浓度为目的,在制备、表征对乙酰氨基酚脂质微球基础上,确定β-CD用量,获得协同矫味给药体系,对其进行1H核磁共振(1H NMR)和分子模拟表征,并采用电子舌评价其矫味效果.结果脂质微球呈现一级释放,其速率常数为0.001 270 s-1,据此确定β-CD与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比为6.74∶1(w/w).协同矫味给药体系中对乙酰氨基酚1H NMR特征峰的化学位移值均增大,且酚羟基上的氧及亚胺基上的氮分别与β-CD中羟基上的氢形成分子间氢键.电子舌实验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得到的苦味顺序为:协同矫味给药体系≈脂质微球<-CD包合物<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确证了脂质包裹与β-CD分子包合的协同矫味效果.综上,脂质包裹微球以物理包裹方式阻滞药物释放,β-CD通过分子间氢键对游离对乙酰氨基酚进行包合,有效降低产生苦味的游离药物浓度,实现了协同矫味.

  • 电子舌在六神-β-环糊精组合物掩味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宋波;程艳菊;操锋

    目的:研究使用电子舌技术测定六神-β-环糊精组合物苦味掩盖效果的可行性.方法:采用Alpha MOS公司研发的电子舌测定不同六神-β-环糊精组合物的相对苦味.选择不同溶剂和不同时间采用超声提取法研究六神-β-环糊精组合物中蟾酥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测定不同组合物中蟾酥有效成分的包合率并将其与各处方的相对苦味掩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电子舌可以区分工艺不同处方的相对苦味掩盖效果.乙酸乙酯和甲醇可分别作为超声法提取六神-β-环糊精组合物中未包合及全部蟾酥有效成分的溶剂.结果表明各组合物中蟾酥有效成分的包合率和电子舌相对苦味掩味效果趋势一致.结论:Alpha MOS公司研发的电子舌可以用于中药处方研究过程中的相对苦味掩盖研究.

  • 基于电子舌法对中药苦昧化合物苦度的预测

    作者:李学林;桂新景;刘瑞新;高晓洁;孟祥乐;陈鹏举;康冰亚;张璐;施钧瀚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电子舌对药物的苦度进行预测的方法.方法:以盐酸小檗碱为参比,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模型药物,基于25位口尝评价员的口感评价结果和TS-5000Z电子舌传感器的味觉信息数据建立相应的苦度预测模型(BMP),并使用交互验证和残差分析法对模型拟合精度和优度进行评价,对电子舌预测苦味化合物苦度能力进行探索和评价.结果:本研究建立的电子舌对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苦度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5 5(P<0.01,n=6)和0.979 3(P <0.01,n=6),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是0.563 1和0.290 3;交互验证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3 9(P <0.01,n=4)和0.953 5(P<0.01,n=4),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分别为0.306 9,0.276 5;标准化残差在±2.776范围内呈随机分布,显示回归结果较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拟合精度和拟合优度均较高,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苦度,可以作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溶液苦度预测的模型,并为其他药物苦度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 苦味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作者:唐慧敏;任麒;沈慧凤

    随着掩味技术的发展,与掩味相关的评价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文中就目前国内外药学中的苦味评价方法进行综述.人群口感实验是常用的方法,然而许多体外方法己出现.新的是采用电子舌的方法,它具有客观性、重复性、不疲劳、检测速度快、数据电子化和易描述、易保存的优点,文中具体介绍了离子选择电极、多通道类脂膜传感器、伏安法式电子舌和Astree电子舌的特点和应用现状;溶出实验是通过测定掩味颗粒的包衣完整性来衡量掩味效果,改进的溶出装置包括改进的转篮、溶出杯、注射器、Mini柱等;电生理方法是利用牛蛙和小鼠的舌咽肌及鼓索神经纤维或纤维束对苦味物质敏感特征来用做味觉评价;生化实验可大量筛选苦味抑制剂,适合高通量筛选.体外评价方法的发展将降低对人群试验的依赖.

  • 基于仿生味觉系统的药物处方开发

    作者:杨杰;梁林;李树英;何淑旺;王文笙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掩味效果评价对药剂工作者日益重要.电子舌技术整合了人工智能和现代分析等多种技术,在新药研制、制剂工艺优化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子舌的分类、评价方法及路径,归纳总结了2010年至今在药物制剂处方开发中的应用实例,将有利促进其在药物处方开发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儿童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 电子舌在鉴别中药枳实药材产地来源中的应用

    作者:吴飞;杜瑞超;洪燕龙;王优杰;梁爽;冯怡;阮克锋

    目的 用电子舌技术对枳实(Aurantii Fructus Immaturus)药材产地来源进行鉴别.方法 通过电子舌对不同产地样品的响应特点建立产地分类模型,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来判断测试枳实药材的产地归属,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验证.结果 市售的枳实药材主要分为江西类和四川类,电子舌对4种测试枳实药材的判断结果被高效液相色谱法所验证.结论 电子舌能够有效鉴别未知产地来源的枳实药材.

  • 益母草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作者:汪云伟;钟恋;焦小珂;兰杰;艾莉

    本文对益母草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检索近10年来自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关于益母草及其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的文献.从内在成分对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总结分析,主要有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以及指纹图谱等方法.以上方法简便可行,可以作为益母草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电子鼻、电子舌等技术结合现有指标共同控制益母草及其制剂的可行性,旨在为益母草及其制剂质量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与依据.

  •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的辛味中药气-味的表征研究

    作者:曹煌;张铁军;张静雅;龚苏晓;许浚;刘昌孝

    目的 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辛味中药、物质组群、单体的嗅觉、味觉(即气、味)进行表征,建立辛味中药的药味物质基础分析的方法.方法 选用代表性的5种辛味中药,以药材、物质组群及单体成分作为待测样品,对样品的嗅觉及味觉进行电子鼻及电子舌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电子鼻主成分分析结果中,各个样品能很好地被区分,识别指数为98,具有明显辛味的成分归为一类;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中,不同滋味的样品在图中分布位置不同.结论 电子鼻及电子舌能够对中药样品进行区分,结合主成分分析及药物功效,可以对药物物质组群的嗅觉及味觉进行初步的表征.

  • 不同类型掩味剂对龙胆、苦参、穿心莲、莲子心4种中药水煎液的抑苦效能及抑苦规律评价

    作者:李学林;康欢;田亮玉;桂新景;王青晓;施钧瀚;王艳丽;代丽萍;姚静;刘瑞新

    目的 采用经典人群口感评价法(THTPM)及电子舌(E-tongue)探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等不同类型掩味剂在不同浓度时对苦味中药水煎液(BDCMM)的抑苦效能及抑苦规律.方法 基于THTPM法,以苦度降低值(△I)、修正抑苦率(CRBS)及修正半效抑苦效价指数(PI50)为指标,评价4种掩味剂不同浓度时对苦参等BDCMM的抑苦效能,并建立ΔI与掩味剂浓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探讨掩味剂对不同BDCMM的抑苦规律;基于电子舌法,分别测定HP-β-CD、安赛蜜不同浓度时对苦参等BDCMM的电子舌味觉响应信息值,以电子舌苦度降低值(△Ie)为指标,探索△Ie随掩味剂浓度变化的规律;结合THTPM和电子舌所得ΔI建立抑苦效果预测模型.结果 测得不同质量浓度的掩味剂对4种BDCMM的ΔI、CRBS和PI50,均可用于比较掩味剂的抑苦效能;ΔI与掩味剂浓度之间符合威布尔曲线模型;基于电子舌得到△Ie,建立了其与掩味剂浓度关系的抑苦效果模型;建立了△Ie与△I的关系模型,HP-β-CD对2种BDCMM的两类△Ie的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986 l、0.977 9、0.989 0、0.982 0 (P<0.01,n=6);安赛蜜对传感器无响应,未建立抑苦规律模型.结论 基于THTPM与电子舌建立了掩味剂对BDCMM的抑苦效能评价方法,初步掌握了分子包合、高效增甜等不同抑苦机制的掩味剂对苦参等BDCMM的抑苦规律.

  • 一测多评法与电子眼和电子舌技术相结合优化山茱萸蒸制时间

    作者:段金芳;肖洋;刘影;宋洪伟;窦志英

    目的 建立山茱萸药材及饮片的一测多评法(QAMS),并将此法与电子眼和电子舌技术相结合,优选山茱萸佳蒸制时间.方法 以山茱萸药材及饮片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5-HMF)、莫诺苷、山茱萸新苷、马钱苷量;通过建立没食子酸、5-HMF、莫诺苷、山茱萸新苷与内参物马钱苷之间的相对校正因子(RCF),计算各种成分的量;运用电子眼和电子舌技术进行颜色与滋味测定,所得数据用主成分分析(PCA)法进行分析;综合分析3种方法所得结果,对山茱萸佳蒸制时间进行优选.结果 被测定的5种成分色谱峰均有良好的分离度,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的RSD均小于2%,在室温条件下24 h内稳定性良好,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00.1%,RSD均<2%;在一定线性范围内马钱苷与没食子酸、5-HMF、莫诺苷、山茱萸新苷间的RCF分别为0.560、1.344、1.255、0.972.电子眼和电子舌PCA中,主成分之和分别为94.618%和94.98%,识别指数(DI)分别为98和93,说明山茱萸全部样品能够通过电子眼和电子舌很好地区分开来.综合分析3种方法所得结果,优选出山茱萸佳蒸制时间为4h.结论 通过QAMS分析指标成分量,与电子眼和电子舌技术进行颜色与滋味测定的结合应用,能够优选出山茱萸佳蒸制时间.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黄连饮片产地识别研究

    作者:陶梦琳;顾文涛;汪子青;侯珂惠;崔书盛;唐道超;秦娜;张大永;万军

    目的 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黄连饮片产地区分识别模型.方法 采集4个产地多批黄连样本,量化外部特征值(包括形状、气味、味道等),并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方法测定内部特征值(包括水分、总灰分、醇浸出物,指标成分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质量分数),在Matlab 7.0平台进行数据降维和融合,建立黄连产地区分模型.结果 单独分析各项数据不能较好区分各产地黄连饮片,而采用支持向量机建模后所有特征叠加识别率达到97.1%,能准确区分各黄连饮片产地,内外特征的高识别率说明各特征子集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综合辨识不同产地黄连饮片的差异性.结论 建立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识别模型,实现产地的区分,为黄连产地区分提供研究思路和基础.

  • 电子舌在羟丙基-β-环糊精抑苦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李学林;陈鹏举;桂新景;施钧瀚;张璐;康冰亚;田亮玉;陈玉欢;刘瑞新

    目的 采用电子舌技术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质量浓度(C)变化对苦味化合物及苦味中药的抑苦规律.方法 以盐酸小檗碱、氧化苦参碱、苦参水煎液、穿心莲水煎液为苦味载体,基于口尝评价结果(△I)和电子舌信息(△Ie),分别建立△I-C、△Ie-C 2个抑苦规律模型、探索从△I-△Ie两者的抑苦效果预测模型,并使用交叉验证和残差分析法对预测模型的拟合精度和优度进行评价.结果 对4种苦味载体均建立了良好的△I-C威布尔抑苦规律模型,决定系数(R2)依次为0.999 6、0.987 9、0.996 4、0.998 4 (P<0.01);盐酸小檗碱、苦参水煎液和穿心莲水煎液的6个(每个载体2根传感器)△I-C威布尔抑苦规律模型的R2依次为0.996 5、0.991 6、0.997 3、0.989 3、0.999 6、0.999 1(P<0.01);相应的6个△I-△Ie线性抑苦效果预测模型的R2依次为0.989 1、0.968 3、0.989 0、0.982 0、0.977 9、0.986 1(P<0.01);上述6个预测模型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R)依次为0.986 0、0.997 3、0.988 4、0.960 8、0.980 2、0.983 9(P<0.01).测试质量浓度范围内的氧化苦参碱对电子舌4根传感器均无随浓度变化的差异性响应,因此未能建立各类模型.结论 基于电子舌方法得到了随HP-β-CD质量浓度变化的抑苦规律,建立了以HP-β-CD质量浓度或电子舌数据为基础的预测模型,可用于相关抑苦效果预测.部分苦味化合物对电子舌的响应没有相关规律,有待电子舌技术的进一步研发.

  •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比较

    作者:付智慧;李淑军;胡慧华;刘鹏;孙美玲

    目的 研究稀莶草炮制前后滋味的变化,建立生、制品豨莶草滋味判别模型.方法 通过电子舌测量12批生品豨莶草与12批炮制品豨莶草的酸、苦、涩、咸、甜味值,利用配对t检验、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因子分析(LDA)等方法研究豨莶草炮制前后各味道的变化情况.结果 通过配对t检验发现豨莶草炮制后,苦、咸味下降,酸、涩、甜没有明显变化;通过PCA可以区分生品与制品豨莶草;通过LDA可以建立生品、制品味道判别模型,并进行交叉验证,正确率达到100%;通过雷达图建立了豨莶草生品与制品的滋味指纹图谱.结论 电子舌能够对中药稀莶草的酸、苦、涩、咸、甜味值进行准确的辨识,结合统计方法,可以从数值上体现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的改变,并以此推测豨莶草炮制前后滋味的改变与功效的改变之间的关系.另外,建立的生、制品判别函数模型及雷达图指纹图谱可以用于生、制品豨莶草的判别.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