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对中药药性有毒无毒的新识

    作者:吴文博;齐俊英;李大庆

    讨论中医药文献中"毒"以及药性"有毒无毒"的含义和关系,强调了药性"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药性"有毒无毒"产生的角度,分析了中药的毒性、副作用等特点,指出探讨药性"有毒无毒"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及问题分析

    作者:杜晓曦

    制备工艺的研究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药效毒理研究、临床研究的基础.笔者结合近几年新药审评工作的实践,就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谈谈自己的认识,供同行参考.按照研究工作的实际步骤,可将工艺研究的内容分为以下6部分.1对处方的分析对处方的分析即对处方所涉及的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已经立项准备进行研制的新药,一般首先看到处方.可以从5方面对处方进行分析:①以中医药理论作指导了解本处方的君臣佐使、功能主治;②了解本处方药味的传统用法;③了解本处方药味的性味归经、有毒无毒;④确认处方中药味炮制与否、炮制的目的与方法;⑤检索现代研究文献,了解各药味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了解方中各药味的药理作用,特别是与本处方功能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对一类、二类新药,应能确定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关系,对三、四类新药一般是复方而言,应尽可能地掌握化学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 浅谈中药的炮制及对药性的影响

    作者:谢林爱;王雪利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在漫长的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药炮制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和必要,是调剂、制剂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中草药独特的制药技术。中草药通过炮制后能起到矫臭矫味、引药归经、改变药性、增效减毒;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是历代医生在实际诊疗疾病时,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根据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两面性,进行总结归纳而得出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1]。强效、降毒减毒、等作用。

  • 《神农本草经》药学成就探析

    作者:谭同来;文加进

    炎帝神农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以姜为姓.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号神农,自西徂东[1].作赭鞭、钩钅制,从六阴阳,与太乙巡五岳四渎,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治主,当其五味,一日七十毒[2].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这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神农本草经>的来历注脚.其实史学家认为:药性始于神农,上古之时,刀圭火齐,书契未作,文字未传,并非开天明道之始祖"述而不作”,而是后人"信而好古”,著书立说必高远其所从来."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学.”[3]<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公元200年,历经战国、秦、汉时人增益而成.总结了公元2世纪以前我国治疗用药的经验,但原书已佚亡,早见于梁<七录>,辗转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晋唐时期,医家奉之为"用药之圭臬,临证之津梁.”翕然宗之.笔者根据清*孙星衍辑的<神农本草经>,就本书的药学成就作一探析,不妥之处,就正于同道.1 三品定位,肇具药物分类之端倪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是通过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性结论.刘恕<通鉴外记>云:"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尝草木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以疗民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为生存而采食和狩猎,接触并逐渐了解了这些植物和动物、矿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在辨识和使用过程中,有意识地尝试、观察,逐步积累了零星、分散、肤浅的药物知识,并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直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风起云涌,社会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秦、汉王朝的先后建立,使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在这样深厚的社会土壤上得以蓬勃发展,医药学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然而,大千世界,物竞天择,物各有性,性各有用,其可供药者,俯拾皆是.举凡土石草木,鸟兽虫鱼,宏微巨细,无所不包,千姿百态,琳琅满目.该书已初见前人总结的用药经验,构建药物分类体系.<神农本草经>序录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疾者本下经.”书凡三卷,载药365种,法365度,一度一日,以成一岁.其中收集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采用有毒无毒,区畛物类的方法.以上品"主养命以应天”,中品"主养性以应人”,下品"主治病以应地”的三品定位为纲,依次介绍药物正名、性味、主治功用.逐一条陈,目随纲举,较好地解决了药物汇集的编写体例,井井有条地展示了中药的性能归类.这种上中下三品之分虽然比较原始,但已肇具药物分类之端倪.延续千年,积习成规,罕能厘正.后世许多综合性本草著作仍未逾三品之窠臼.如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2 药分性味,探究药性理论之渊薮<神农本草经>以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有毒无毒总括药物的性能,均建立在"格物穷理”的实践精神上,通过"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论草木、金石、禽兽之行,而合于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4].受宇宙整体观和朴素的阴阳五行学说支配,提出了中药的基本性能,并指出"不得违越”.2.1 四气五味定药性 <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标明药性寒热时,但不言气,独以味字冠之,而寒热、温凉四气之中,药物记载并无凉性之品,主要涉及寒、微寒、温、微温和平5种药性,其中记载温性的药有95种、热性药1种、寒性药125种、平性的药123种;五味中酸味的药有15种、苦味的药有128种、辛味的药98种、甘味的药79种、咸味的药35种.这些都是先民们长期的口感揣摩感知和按五行标味,将赤、黄、青、白、黑取象比类而定的,后世医家精其气味,识其阴阳,用药之要矢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2.2 君臣佐使明配伍在<神农本草经>中,借鉴封建帝王的官爵俸位以指导药物的配伍使用,提纲契领,独具首创.书中上品药为君,有许多是久服可以健身延年的营养滋补药,如人参、大枣、甘草、枸杞、山药等;中品药为臣药,有许多是可以提高抗病能力或抑制某些疾病的药物,如黄芪、百合、沙参、栝蒌、五味子、黄连等.下品药为佐使药,是用来除寒热邪气,破积愈疾的药物,其性味较猛烈.如大戟、莞花、乌头、附子、狼毒等.并且概之以"主养命”、"主养性”、"主治病”,以警示人们对药物配伍规律的界定,后世医学依此用来作为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的原则以指导药物配伍使用.2.3 有毒无毒归药类在<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的有毒无毒作为归类的标准.书中认为: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有毒,用时"斟酌其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其中中下品明示干漆、白头翁两味无毒,其余均属有毒之范畴,聚毒可供医事243味.书中强调指出"药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杀人.一曰钩吻,二曰鸱,三曰阴命,四曰内童,五曰鸩羽,六曰[5]”并且详细记载了服药后中毒的解救方法:"一曰狼毒,古斯解之;二曰巴头,藿汁解之;三曰黎,芦汤解之;四曰天雄、乌头,大豆解之;五曰斑蝥,戌盐解之.毒菜害小儿,乳汁解,先食饮二升.”[5]这些用来减轻或消除其毒性的措施至今仍有借鉴之作用.3 药证对应,确立诊疗病名之雏形<神农本草经>不仅"序药性之源本”,而且也"论病名之形诊”,该书除如实记载药物应用外,已开始注意对一些药物应用进行归纳,并提炼出功效以指导临床.如石苇"利小便、水道”、大黄"推陈致新”、茺蔚子"明目”、桑寄生"安胎”等.全书记载药物主治病证170多种,包括现在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其中痈疽、鼠痿、头痛、痿证、痹证、痉证、积聚、肠氵辟、下痢、奔豚、黄疸、腰痛等沿用至今.<神农本草经>叙述药物的功用时,药证对应、主治互参,使人一目了然.其药证对应的形式有:3.1 一味药对应多个病证如黄芪条:"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肉苁蓉条:"主五劳七伤、补中、除痉中寒热痛,并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微瘕.”3.2 多味药对应一个病证 <神农本草经>中:如麻黄、干姜、五味子、紫菀、款冬花等药物均载录主"咳逆上气”;黄连与赤石脂载其均能"主肠氵辟”.这种看似简单的记载,闪烁着古代医学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朴素辨证观.书中记载的许多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猪苓利水、半夏止咳、茵陈退黄、海藻疗瘿、常山截疟等仍为当今医家所推崇.总之,<神农本草经>为我们研究秦汉以至战国之际的医药情况,留下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早的药学专著,而且也是第一部研究传统延缓衰老的药物专著.伟哉炎帝:将随民族生命永生,壮哉<神农本草经>:性理至精微、格物之经典.

  • 中药毒性来源

    作者:黄尚

    中药的毒副作用根源于中药的毒性,对药性有毒无毒的探讨,不仅可以丰富中药药性理论,同时对中药合理应用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影响中药毒性的几种常见因素

    作者:刘淑杰;崔红芳

    随着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中药以它切实的临床疗效受到人们的青睐.中药的药源绝大部分为植物,少部分是矿物和动物.正是基于中药药源的"天然性",以及宣传上的误导,造成一些患者乃至医生只看到中药的功效,却忽视了中药的毒副作用.药物的有毒无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常见的因素包括:

  • 浅谈中药安全性

    作者:金明姬;潘晓英

    从"马兜铃酸事件"到"含汞、砷中药安全性事件",频频发生的中药安全性问题引发了社会对中药有毒无毒的广泛讨论.中药的毒副作用根源于中药的毒性,对药性有毒无毒的探讨,不仅可以丰富中药药性理论,同时对中药的合理应用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就如何理解中药的有毒无毒、如何认识各种因素对中药有毒无毒的影响及正确合理地使用中药,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 浅谈中药的药性理论

    作者:黄品佳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中药临床实践中体现的不同性质和治疗作用加以总结.与此同时,药性理论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为方剂学中的配伍提供了理论依据,是研究中药药性的形成机制及运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早描述"四气"的文献见<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本草经集注>指出:"其(指药性)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可见,在临床中,对于药性理论的认识,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如何理解中药有毒无毒,如何认识药物及采集加工等因素对药物有毒无毒的影响

    作者:李文志;白鹤;赵霞

    中药的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先祖通过生产和生活医疗实践,对药物的有毒无毒已有了初步了解.在<周礼*天宫冢宰>中就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到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有关于药物"有毒无毒"的专论,这时的医学家已经进一步认识到了药物分为有毒无毒两类.汉代开始,药物的有毒无毒理论,同四气五味一样,已成为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论述了毒药的配伍、炮制及使用方法;并按其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大多为补虚扶正之品;中品"有毒或无毒",为补虚扶正弱或祛邪抗病之品;下品多"毒",为祛邪攻积之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药物有毒无毒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

    关键词: 有毒无毒
  • 药食同源ABC(一)

    作者:慧强

    我国药物的发现有着悠久的历史.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对食物的有毒无毒加以辨别,并逐渐将一些毒物加以利用,如利用草乌等有毒植物的呕吐、泻下、麻醉等作用,进行一些简单的医疗,这便是中药的起源.

  • 中药药性理论之四气研究进展

    作者:任雪梅;杨光福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药性是指药物的药效和性能,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把药物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 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作者:景秀荣

    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学中,"毒"或"无毒"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毒"或"有毒",即单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属"毒"、"恶而厚"的范畴.一般说,凡是毒的药物,大多性质强烈,作用峻猛,极易毒害身体,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所谓广义的"毒"或"有毒",具体有二:①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可谓之为"毒药".药即"毒","毒"即药.<类经>卷十四云:"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 药物的性质性能确定用量

    作者:柳吉玲

    药物数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限度就引起性质的变化.同样,药物用量达到一定限度,也会引起功效的变化.药物能够治病,并且达到理想的效果,条件是多方面的.用量剂量小,药力不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贻误病机.反之,不适当的大剂量用药,会产生不良副反应,并且浪费药材,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尤以植物药为主,大多药性比较平和,一般在安全范围内的用量幅度较大,加之地区,气候,体质,疾病,用药方法及医生的不同经验等等原因,中药剂量的掌握要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 试论中药的有毒无毒

    作者:卢玲;冯军;高勇跃

    阐述中药的有毒无毒不仅与患者的年龄、体质、性别、皮肤状况、居住地区等有关,还与中药的质量、用法用量、配伍等有关.提醒医者在拟方用药时需考虑周全,从而更加合理的使用中药.

    关键词: 中药 有毒无毒
  • 慢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之管见

    作者:胡满根

    慢性肾炎的治疗,近年来已由单纯的西医西药或单纯的中医中药发展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明显提高.笔者参阅部分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对本病在学术思想、治疗法则、治疗药物三方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问题作一探讨.1 学术思想上的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是二大不同的学术思想体系,但由于两者均以物质为基础,因此在某些方面又有相同之处.中医认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随着病情变化随时改变治疗方案,每个病人在不同阶段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选择各种不同作用的药物,调整药物的剂量,并注意配合饮食疗法等.<素问*五常政大论>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有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疗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些理论不但能指导中药作用,即使在西药应用时也很有参考价值.如对有一定毒性作用的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或大剂量激素的冲击疗法等,必须根据病情而随时注意调整剂量与疗法等,以免产生矫枉过正之弊.

  •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浅析

    作者:汤尔群;黄玉燕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等五味功能,成为五味理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的阐释.后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中药药性理论.

  • 中医名著书名选释--《本草蒙筌》

    作者:张鸣钟

    《本草蒙筌》亦名《撮要本草蒙筌》《图象本草蒙筌》,乃明代医家陈嘉谟撰著,成书于公元1565年。书凡十二卷,卷首载历代名医图说及药物总论(其中名医图说为后人所增)。卷一至卷十二,分述诸药,将所收药物分为草、木、谷、菜、果、实、兽、禽、虫、鱼、人部十类,载药448种,附录388种,共计836种。每种药物均分述其气味、升降、五行属性、有毒无毒、产地、优劣、采集、炮制、藏留、归经、主治,并附记应验诸方及本草图。每药之末多附有按语,对药物真伪、优劣的鉴别、应用等做了详细辨析。附录药物,只做简介,未详论述。

  • 中药有毒无毒理论浅析

    作者:周海虹

    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同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1 有毒无毒的涵义 中药有毒无毒,是指药物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凡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用之不当,可对机体产生毒害,甚至引起死亡。

  • 中药炮制原理浅识

    作者:郭玉华

    中药炮制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们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早在汉《黄帝内经》中即有“治半夏”的规定.《神农本草经》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日,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南北朝刘宋时代的雷总结了历代炮制经验,著了我国第1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对炮制理论作了系统归纳,指出:“凡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止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水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窍真气而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而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令至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缪希雍在《炮制大法》中提出了炮炙十七法.这些前人的经验对临床用药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其原理如何?在此仅以炮制目的为线索,对中药的炮制原理浅谈如下:

  • 蛇油、蛇肉、蛇血、蛇胆、蛇毒、蛇蜕的应用

    作者:时成君

    蛇,早在《本草纲目》就有记载,其性温平,入肝、脾二经,治诸风、顽癣、皮肤不红风疹,清内火,清热解毒等,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自然界中的蛇无论有毒无毒皆具食用和药用价值.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