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中国药典》近3版的变化对一药多基源问题的探讨

    作者:李敏;贾君君;张钰苓

    中药材品种的多基源性自古有之,在<唐本草>、<本草拾遗>等本草著作中多有记载,<图经本草>、<证类本草>等书中一药数图甚多,如<证类本草>中蓬莪茂有温州蓬莪茂和端州蓬莪荗两图,人参有兖州人参、潞州人参、滁州人参、威胜军人参四图.在中药材品种的发展变迁中,一药多基源的现象日益增多,这对扩大药源、满足制药工业需要、保障临床用药的需求,都有一定的作用,但过多基源会导致药材品种混杂,质量难以控制,据近年的实地调查证实,沙参类有36种,石斛有48种,贯众达31种,导致成分差别较大,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药材质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难以保证临床疗效.

  • 中药寒温并存论

    作者:吴昌国

    关于中药的寒温并存现象,在古代各家本草著作中多有论述.本文以古代文献为依据,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1 一药二性并存不悖

  • 《神农本草经》药学成就探析

    作者:谭同来;文加进

    炎帝神农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以姜为姓.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号神农,自西徂东[1].作赭鞭、钩钅制,从六阴阳,与太乙巡五岳四渎,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治主,当其五味,一日七十毒[2].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这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神农本草经>的来历注脚.其实史学家认为:药性始于神农,上古之时,刀圭火齐,书契未作,文字未传,并非开天明道之始祖"述而不作”,而是后人"信而好古”,著书立说必高远其所从来."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学.”[3]<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公元200年,历经战国、秦、汉时人增益而成.总结了公元2世纪以前我国治疗用药的经验,但原书已佚亡,早见于梁<七录>,辗转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晋唐时期,医家奉之为"用药之圭臬,临证之津梁.”翕然宗之.笔者根据清*孙星衍辑的<神农本草经>,就本书的药学成就作一探析,不妥之处,就正于同道.1 三品定位,肇具药物分类之端倪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是通过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性结论.刘恕<通鉴外记>云:"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尝草木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以疗民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为生存而采食和狩猎,接触并逐渐了解了这些植物和动物、矿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在辨识和使用过程中,有意识地尝试、观察,逐步积累了零星、分散、肤浅的药物知识,并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直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风起云涌,社会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秦、汉王朝的先后建立,使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在这样深厚的社会土壤上得以蓬勃发展,医药学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然而,大千世界,物竞天择,物各有性,性各有用,其可供药者,俯拾皆是.举凡土石草木,鸟兽虫鱼,宏微巨细,无所不包,千姿百态,琳琅满目.该书已初见前人总结的用药经验,构建药物分类体系.<神农本草经>序录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疾者本下经.”书凡三卷,载药365种,法365度,一度一日,以成一岁.其中收集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采用有毒无毒,区畛物类的方法.以上品"主养命以应天”,中品"主养性以应人”,下品"主治病以应地”的三品定位为纲,依次介绍药物正名、性味、主治功用.逐一条陈,目随纲举,较好地解决了药物汇集的编写体例,井井有条地展示了中药的性能归类.这种上中下三品之分虽然比较原始,但已肇具药物分类之端倪.延续千年,积习成规,罕能厘正.后世许多综合性本草著作仍未逾三品之窠臼.如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2 药分性味,探究药性理论之渊薮<神农本草经>以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有毒无毒总括药物的性能,均建立在"格物穷理”的实践精神上,通过"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论草木、金石、禽兽之行,而合于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4].受宇宙整体观和朴素的阴阳五行学说支配,提出了中药的基本性能,并指出"不得违越”.2.1 四气五味定药性 <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标明药性寒热时,但不言气,独以味字冠之,而寒热、温凉四气之中,药物记载并无凉性之品,主要涉及寒、微寒、温、微温和平5种药性,其中记载温性的药有95种、热性药1种、寒性药125种、平性的药123种;五味中酸味的药有15种、苦味的药有128种、辛味的药98种、甘味的药79种、咸味的药35种.这些都是先民们长期的口感揣摩感知和按五行标味,将赤、黄、青、白、黑取象比类而定的,后世医家精其气味,识其阴阳,用药之要矢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2.2 君臣佐使明配伍在<神农本草经>中,借鉴封建帝王的官爵俸位以指导药物的配伍使用,提纲契领,独具首创.书中上品药为君,有许多是久服可以健身延年的营养滋补药,如人参、大枣、甘草、枸杞、山药等;中品药为臣药,有许多是可以提高抗病能力或抑制某些疾病的药物,如黄芪、百合、沙参、栝蒌、五味子、黄连等.下品药为佐使药,是用来除寒热邪气,破积愈疾的药物,其性味较猛烈.如大戟、莞花、乌头、附子、狼毒等.并且概之以"主养命”、"主养性”、"主治病”,以警示人们对药物配伍规律的界定,后世医学依此用来作为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的原则以指导药物配伍使用.2.3 有毒无毒归药类在<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的有毒无毒作为归类的标准.书中认为: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有毒,用时"斟酌其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其中中下品明示干漆、白头翁两味无毒,其余均属有毒之范畴,聚毒可供医事243味.书中强调指出"药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杀人.一曰钩吻,二曰鸱,三曰阴命,四曰内童,五曰鸩羽,六曰[5]”并且详细记载了服药后中毒的解救方法:"一曰狼毒,古斯解之;二曰巴头,藿汁解之;三曰黎,芦汤解之;四曰天雄、乌头,大豆解之;五曰斑蝥,戌盐解之.毒菜害小儿,乳汁解,先食饮二升.”[5]这些用来减轻或消除其毒性的措施至今仍有借鉴之作用.3 药证对应,确立诊疗病名之雏形<神农本草经>不仅"序药性之源本”,而且也"论病名之形诊”,该书除如实记载药物应用外,已开始注意对一些药物应用进行归纳,并提炼出功效以指导临床.如石苇"利小便、水道”、大黄"推陈致新”、茺蔚子"明目”、桑寄生"安胎”等.全书记载药物主治病证170多种,包括现在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其中痈疽、鼠痿、头痛、痿证、痹证、痉证、积聚、肠氵辟、下痢、奔豚、黄疸、腰痛等沿用至今.<神农本草经>叙述药物的功用时,药证对应、主治互参,使人一目了然.其药证对应的形式有:3.1 一味药对应多个病证如黄芪条:"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肉苁蓉条:"主五劳七伤、补中、除痉中寒热痛,并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微瘕.”3.2 多味药对应一个病证 <神农本草经>中:如麻黄、干姜、五味子、紫菀、款冬花等药物均载录主"咳逆上气”;黄连与赤石脂载其均能"主肠氵辟”.这种看似简单的记载,闪烁着古代医学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朴素辨证观.书中记载的许多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猪苓利水、半夏止咳、茵陈退黄、海藻疗瘿、常山截疟等仍为当今医家所推崇.总之,<神农本草经>为我们研究秦汉以至战国之际的医药情况,留下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早的药学专著,而且也是第一部研究传统延缓衰老的药物专著.伟哉炎帝:将随民族生命永生,壮哉<神农本草经>:性理至精微、格物之经典.

  • 民国时期本草著作出版及馆藏情况概述

    作者:王鼎;谢菁;钟赣生

    本草学术的发展一般由该时期的本草著作状况来反映.民国时期(1912年1月—1949年9月)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仅有38年历史的民国一直处于军阀割据、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经济衰退的特殊年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对本草学术的发展是不利的,因而容易忽略该时期本草著作的重要性.通过对民国时期本草著作的研究现状初步整理和总结,发现该时期本草著作的专门研究较少,属于研究本草学发展史的薄弱环节.

  • 浅谈柴胡

    作者:崔国静;徐亚;贺蔷

    柴胡,又名地熏、茈胡等,历代本草著作对柴胡多有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茈胡--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云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命名为柴胡也.更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并将之列为120种上药之一.

  • 石斛属药用植物鉴定研究

    作者:徐程;沈颖;张铭

    石斛是一种常用中药,以新鲜或干燥茎入药,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之功效.不同种类石斛药用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药理活性也不尽相同,历代本草著作中称之为医工难辨之种类.近年来,以石斛为原料开发的保健品日益走俏,对石斛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石斛中,药典收载较少,主流品种大多为非药典收载种;植株在采集后,往往就地进行加工,加工后药材外形相似,形态鉴别比较困难;药材市场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为确保石斛使用安全有效,有必要对石斛属药用植物进行鉴定.

  • 浅谈黄芪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志强

    黄芪首载于我国古代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干燥的根.黄芪为临床常见的补气药品,性味甘温,入肺、脾经.我从事药行多年,常在处方中接触黄芪,对其应用有些体会,简介如下.

  • "十八反"和"十九畏"部分药物临床应用安全性观察

    作者:樊东升

    "十八反"、"十九畏"历来为中医药界所熟知,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多有记载,且被现代各版<药典>及中药教科书所收录,无论从传统习惯还是法律地位来说,似乎都是中医药界所必须遵循的铁律.

  • 论历代本草著作之中药分类方法

    作者:朱姝;王玉芳

    中药分类是学习、应用和研究药物的一种手段,合理的分类方法有助于促进中药教学、临床应用和科研的发展.自我国现存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三品分类法始,如何对中药进行合理的分类就成为历代本草著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对中药理论认识的逐渐深入,古代医家对中药分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促使中药分类更加全面合理.文章通过梳理历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中记载的中药分类方法,试图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理论奠定基础.

  • 治疗阳痿的药膳方四则

    作者:杨南陈

    阳痿是男性的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 此病的病因病机涉及人的五脏六腑及情志、外邪、内伤等诸多因素.阳痿患者若能针对自己的病情使用一些食疗方进行治疗,可使身体得到整体上的调理,使病情逐渐得到改善.在我国古代的本草著作中, 收录着很多可治疗阳痿的良方.下面就介绍4 则本草著作中收录的、可治疗阳痿的药膳方:1.虫草老雄鸭此方出自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其制法是:取冬虫夏草15 克, 老雄鸭1 只, 食盐等调料适量.

  • 民国时期本草著作的特征初探

    作者:王鼎;谢菁;钟赣生

    民国时期的本草著作数量丰富,时代特色鲜明,在本草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中医药重要的文献资料,对现代中药学发展影响深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建立"民国时期本草著作ACCESS数据库",借助客观化文献数据,从文献学的角度进行初步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认为民国时期本草著作在继承民国以前本草著作的基础上,在"中医科学化"的思潮下努力融汇新知,积极探索,在研究人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类别等四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开启了科学化研究的探索先河,对中药现代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枳实、枳壳、枸桔关系的考证

    作者:谭淑华

    枳实是一味常用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破气、行痰、消积等功效.参考从各地收集的生药标本和调查资料来看,种类达10种以上.我国历代本草著作中有关枳实的记录颇为混乱,本文试图根据本草记载结合柑桔类植物的特性和分布来探讨枳实、枳壳和枸桔三者的关系.

  • 本草著作药物产地“九江”地域考证

    作者:夏循礼

    通过本草文献和史学类书研究,认为《本经》药物“鲤鱼(胆)”和“蠡(鳢)鱼”的产地“九江”出自《神农本草经》经文,药物知识形成时期为秦代,药物产地“九江”为秦置九江郡,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安徽及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

  • 日本以"能毒"冠名的本草著作考

    作者:肖永芝

    所谓"能"指药物的功能和主治病症."毒"则是指药物的毒性、副作用或服药禁忌.中国本草著作中有大量关于药物功能主治和毒性禁忌的论述,却从不用"能毒"命名书籍,反而在日本出现了大量以"能毒"冠名的著作.

  • 秦代以前失传本草文献书录解题

    作者:王淑民

    先秦时期的本草著作,由于年代久远,没有一部能完整地流传至今.<神农本草经>是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早的一部本草著作,但早到什么时代,也有不同看法,多数认为是先秦时代的本草著作.

  • 对《神农本草经》失传的思考

    作者:章碧明;万芳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早的药物学专著,后世中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无不滥觞于此,所以<神农本草经>一直被奉为中药学的经典著作.然而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原书已佚.只是其中的内容被辗转保存于历代的本草著作之中.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各种<神农本草经>的版本,都是后人从历代本草著作中所用的<神农本草经>内容而辑成,所以统称为<神农本草经>辑本.

  • 《本草经集注》与道教学术思想

    作者:宋立人

    <本草经集注>是梁·陶弘景汇集<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并加以注释而成的重要本草著作.该书对古代本草学术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总结了<本经>以后约400年间(公元94年前后~492年)的本草学成就;保存了<本经>、<别录>两书的原貌;创立新的药物分类法;系统整理药学知识,扩展了本草学的内容,使本草学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文献价值.

  • 尚注本草著作“九江”产地地域商榷

    作者:夏循礼

    通过本草文献和史学类书研究,认为本经药物“鲤鱼(胆)”和“蠡(鳢)鱼”的产地“九江”源自《神农本草经》经文,词条药物知识形成时期为秦代或稍前,药物产地“九江”为秦置九江郡,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安徽及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尚注“今江西九江”有误。

  • 地榆中游离及水解的没食子酸含量测定

    作者:张秀杰;潘明宽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干燥根,历代本草著作都作了收载,并作为常用药单独或组方使用,至今仍是传统中药中一味不可缺少的重要药材,其主要功能为止血凉血,收敛止泻.地榆中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没食子酸及草鞣质,本文就没食子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的实验研究加以阐述:

  • <本草纲目>中大戟反芫花和海藻质疑

    作者:边贻珠;李久星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具代表性的药学专著,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法、德、英、俄等国文字,流传各国,成为世界医药经典巨著.本书不仅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劳动人民用药的经验,并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前人某些不正确的论述给以批判纠正,确是一部内容丰富、考证严谨的本草著作.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