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处不可随便

    作者:逸扬

    从一位爱好书法的朋友那里听来一则故事:民国时期一些人缺乏公德意识,随地小便.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见此情景,即写下了"不可随处小便"的字条张贴在显眼处,以警世人.没想到几天后,字条不翼而飞.于右任先生是久负盛名的书法家,有人求字不得,就把字条揭下来装裱后挂在了正堂中央,"不可随处小便"几个字重新排列为"小处不可随便".

  • 青岛: "金鹿"驮回俺的新娘

    作者: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百年好和民俗婚礼"活动在青岛市台东商贸区拉开帷幕,4对"新人"在延安二路、威海路上"招摇过市",展示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现代社会4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原汁原味的婚礼"原生态",上万名市民一睹为快.

  • 民国时期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作者:黄敬亨;邢育健

    近,由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东胜主任医师和黄明豪研究员主编的<民国时期健康教育文集>,以其大量、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系统反映了民国时期健康教育历史,给我们带来震撼、启迪、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 民国时期我国健康教育传播模式研究

    作者:胡凤;常松

    我国近代健康教育的理论是随着西医的传人从欧洲及日本引进的,这一时期大概是从清朝末年开始.及至发展到民国时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战不断兼之日寇入侵,在战乱不断的同时,医疗条件非常差,疾疫肆虐.

  • 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医疗研究概况

    作者:董泽宏

    民国时期中医院明显少于西医医院,但中医医疗人员明显多于西医.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中国的经济状况影响,民众对中医议论不一,但较之西医更乐于接受,故中医医疗在北京地区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知名中医已开始用中西两法诊治疾病;中医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明显增加;部分中医著书立说.

  • 民国时期的北京中医医疗机构

    作者:董泽宏

    民国时期北京市区的中医医疗机构主要是诊所,名之为中医院的有几十家,主要中医院有三家,分别是杨浩如医院、华北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孙子云医院.除杨浩如中医院外,其余中医院虽名为医院实际均为诊所.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特点是:1)规模较小;2)医生已开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疾病;3)中药制剂方法简单、粗糙;4)医、药虽有分工但分工不明显;5) 中医护理水平低下,人员构成比中常医护兼顾.

  • 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在西医医院的从业状况和作用

    作者:董泽宏

    民国时期北京有中医的西医医院主要有回民医院和内、外城官医院三家.回民医院分中、西医两部,西医就诊量较少,中医医疗是医院的主业.内、外城官医院是清末延续下来的官办医院,民国早期中医医疗是医院的主业,随着医院的发展,西医医疗成了医院的主业,后来中医逐渐退出,完全成了西医医院.中医在三个医院的防治疾病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简述民国时期社会团体在防疫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甄雪燕

    社会团体是构成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民国时期,灾害频发,战乱连年,传染病肆虐,面对疫病的广泛流行,国民政府虽然采取了必要措施,但由于政局不稳等因素,政府对疫病防控力度不够,与此同时,社会团体与慈善机构积极行动,承担起了向民众宣传疫病防治知识的责任,积极开展各项防疫工作,推动了民国时期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进程.

  • 试论中西医协同发展与中华医药传承的关系——基于近代厦门老药铺数量和分布的考证

    作者:郑彦

    以厦门地区为例,根据民国时期的文献记载,对民国时期厦门老药铺数量、分布特点进行还原、梳理考证和分析,然后通过对其中传承至今的“百年老店”进行案例分析以对中华医药老字号的长寿秘诀进行探索.结果表明,中西医协同发展是近代厦门三家医药老字号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长寿老药铺的经营发展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新发展,这为今天的中华医药老字号振兴提供了一些借鉴参考.

  • 由《中国针灸学》分析承淡安针灸教育思想

    作者:孙海舒;孟凡红;李莎莎;赵京生

    承淡安先生是“澄江针灸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对当代的针灸教育影响深远,其针灸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特点等在其著作中有大量体现.本文围绕其《中国针灸学》的成书基础、体例以及内容,分析历史因素的影响作用.主要从四个方面,即针灸教育的作用、针灸教育的过程、针灸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针灸教材编写,探讨承淡安先生的针灸教育思想.

  • 民国时期中医文献特点探究

    作者:万芳;侯酉娟;钟赣生

    文章从载体形式进步与内容新异两大方面阐述其特点,认为其载体形式进步体现于印刷技术改进推动医书印数倍增,期刊报纸出现促进医学信息交流,编纂体例创新带来医学知识普及.内容新异体现于阐释经典源古出新,吸纳新知古今兼容,中西对撞直面交锋.民国中医文献从形式到内容俱与之前迥然不同,特点鲜明,希望撷取其具有现实意义的提示,为当今发展提供借鉴.

  • “民国针灸文献全文数据库”的探索与构建

    作者:费琳;赵璟;冷家豪;张树剑

    “民国针灸文献全文数据库”是定位于民国时期针灸文献的专题型全文数据库.自2015年筹备至今,该数据库之资源渐趋完备,其内容以成书或出版于民国时期的针灸相关书籍、期刊文章、广告等文献资料为主.建设该数据库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检索通道及准确的内容呈现以实现民国针灸医籍的资源共享,助力于相关学者的学习交流,减少纸质文献因翻阅所致的损毁并简化散在珍贵文献的查阅过程.笔者从数据库的资源内容、特色和建设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如何提高数据库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深化民国针灸文献的开发等问题作了思考.

  • 民国时期针灸教材体例及内容特点

    作者:赵璟;张树剑

    收集整理了民国时期针灸教材67种,并据其体例,划分为早(1912—1927年)、中(1928—1939年)、晚(1940—1949年)三期.早期教材以传统类针灸教材为主,多数体例单一,内容侧重于经络腧穴,初步引入了近代科学理论;中期教材体例以"西医版块+针灸学版块"和"总论→经穴→手术(刺灸法)→治疗"两大模式为主,内容上融入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知识,注重临床实用性,仍有部分教材依旧沿用传统针灸理论;晚期教材体例以"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学、治疗学"为主,或在原有"总论→经穴→刺灸术→治疗学"的体例中加入诊断学内容,或为"总论→孔穴学→治疗学"体例,内容上延续和完善了中期教材中西汇通特点,更具科学性,同时重穴轻脉,融入诊断学内容,初步构建了针法、灸法、腧穴、治疗等为核心内涵的针灸学科体系框架.教材体例和内容的变化,对建国后统编针灸教材的编写产生了很大影响.

  • 尧天民《中国针灸医学》考略

    作者:李剑荣;黄龙祥;杜广中;岗卫娟

    探讨民国时期尧天民《中国针灸医学》内容特点及学术思想,通读尧天民《中国针灸医学》,并对其分析研究.发现其学术思想为中西汇通,尊古而不泥古,用西学西医而不崇洋.其内容特点主要表现为:经穴学科学化,问诊审病取穴广,针刺每多切穴,推崇药线、温熨灸法,小儿推上拿下以补泻,外科治疗内以针灸外辅敷贴涂糁,自创针灸符号.

  • 民国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探讨

    作者:赵艳

    中医儿科学在民国时期理论与临床均有发展,出现了大批的儿科名家和总结性的儿科著作.这一时期中医儿科学医家承袭古人观点,同时受西学影响,融合新知,不仅时胎毒、变蒸等儿科特有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总结探索,还在婴幼儿护养、儿科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儿科推拿等方面有所论述,具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故对这一时期各医家的临床思想进行总结整理,以展现民国时期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简史.

  • 从《申报》视角看民国时期的医疗环境

    作者:丁雪华;陈丽云

    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医逐步被民众所接受.大众的医学知识与医疗行为亦发生了深刻转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民国其医疗环境如何?故以民国时期发行量较大的《申报》为史料, 给读者以较直观的历史印象, 分别从医药监管法律的建立、重视医德、医疗水平的良莠不齐、中西医的竞争、媒体的传播、医疗场所的变化等6个方面概述当时的医疗环境, 并以此为借鉴, 探讨当代社会的医疗模式以及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

  • 民国中医药文献抢救整理的思路及设想

    作者:孟凡红

    民国文献是指1912-1949年期间出版的图书、期刊以及报纸.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新旧、中西各种社会思潮在这一时期汇聚、碰撞,形成了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文化景观.因此,民国时期的文献是一批极为重要的文献,其思想文化价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

  • 大力扶持民族医药繁荣我国医药科学

    作者:诸国本

    据20世纪90年代调查,我国的药材资源有12 807种之多.而临床上,常用中药仅400~600种.从理论上讲,中药材品种应在3 000种左右,因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 892种,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00多种(主要收录《本草纲目》未收载的),加上清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发现积累的以及1970年代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期间发掘出来的,中药材品种数量有大幅增加,但总数不会超过3 000种.20世纪90年代普查之后编写的《中国中药资源》一书指出,我国的“药材资源分3个部分,即中药材、民间药、民族药”,“我国现有的商品药材1000余种,仅占全部中药资源的10%以上.其余85%以上的品种都属于民间药和民族药”.说明实际调查和本草所载,基本上是一致的.民族药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 北京四大名医与中西医结合

    作者:佘靖;刘红旭

    肖龙友(1870~1960)、施今墨(1881~1969)、汪逢春(1882~1948)及孔伯华(1884~1955)是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享誉全国的四位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因四位先生均悬壶于北京,而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几位中医前辈从事中医临床期间,既经历了国民党政府下令取缔中医的艰难岁月,也经历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四位中医前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推动中医教育,促进中医发展;在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方面,四位老先生均具有十分开明的态度和宽阔的胸怀,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促进中西医学结合,共同为人民健康服务.这里,我们就四大名医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与实践,作简要的介绍.

  • 民国《中医教育讨论集》探析

    作者:甄雪燕

    民国《中医教育讨论集》由上海中西医药研究社编辑,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上海公开出版.《中医教育讨论集》以论文集的形式收录了民国时期有关中医教育事业发展的文章48篇,内容涉及中医教育政策、中医学校章程、中医教材建设、中医存废之争等民国时期的热点话题,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中医教育界的基本状况,全面展示了民国中医教育发展的艰辛历程.

109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