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归经理论现代研究的几个先决条件

    作者:高晓山

    指出开展现代归经研究前,归经的定义和内涵有待明确,具体药物的归经认识尚须取得共识;中医脏腑、经络的现代解剖、生理学诠释,现代解剖、生理、药理学概念的中医药学解读尚待完成.重点讨论了把某一药物的特定成分在组织、器官分布、分布密度、富集作为归经向、位指标存在的问题.

  • 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作者:田能;隋峰;林娜

    为了更好地了解归经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归经的研究做一简要概述.1归经理论的历史发展归经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内经>的"五入".如<素问·宣明五气>载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虽未涉及到具体药物,但已明确指出了药物的五味属性对特定脏腑治疗作用的选择性,应属归经理论的萌芽阶段.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则直接将药物功效与脏腑名称相连,如大黄"荡涤肠胃"、沙参"补中益肺气".

    关键词: 归经理论 现代研究
  • 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别构成与其归经相关性分析

    作者:付先军;管华诗;刘红兵;徐静;姜登钊;邱培菊

    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言:"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1]归经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学者从有效成分体内分布、微量元素体内分布、信号传导水平观察、药效观察等多个方面对中药归经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其中对归经中药化学成分与其归经作用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 归经理论 中药 肺经
  • 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及药理作用构成情况的初步分析

    作者:付先军

    目的 分析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规律,明确归肺经作用与其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阐释归经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相关信息,构建数据库系统,进行信息标准化处理,通过数据信息的频数与频率分析,总结归肺经中药性味、临床功效、药理作用构成规律.结果 共筛选129种归肺经中药,从药性看,归肺经中药以寒性药常见,占49.6%;从药味看,以苦味、甘味和辛味多见;从临床功效看,大多具有止咳、祛痰、平喘、解表等功效,主治疾病部位主要在肺脏、皮肤、咽喉、鼻等;药理作用出现频数多的是抗菌、抗炎、抗肿瘤、镇咳、平喘、祛痰等.结论 归肺经中药以寒凉药性为主,止咳、祛痰、平喘等临床功效以及抗菌、抗炎、抗肿瘤、镇咳、平喘、祛痰等药理作用可能与归肺经有关.

  • 中药归经与组方配伍的相关性探索

    作者:李功营;宋金带

    归经学说是指祖国医学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中药的作用特点,把所有中药分别与经络、脏腑加以联系,以说明某一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其与方剂学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从其对方剂用药配伍的指导及其对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的阐释两方面探析归经理论与方剂学的关系.归经理论使理、法、方、药更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

  • 刘完素对药引的运用经验

    作者:李成文;张志杰;武士锋

    药引是指方剂中用以提高疗效,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照顾兼症,调和诸药以及矫味的药物,它是在中医配伍原则及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历代医家对药引的应用十分重视,清代尤在泾渭:"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则反映了金元时代著名医家刘完素应用药引使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令邪有出路、防阴阳格拒、减毒、调和诸药、矫味的丰富经验.

  • 益智药物与归经入脑

    作者:王海东;陈文垲

    益智药物是指能促进学习记忆和思维,具有益智作用的中药,其归经范围较广。按归经的含义及药物归经的依据,药物归经应是此药终对所归属的脏腑或经络产生药效作用,如五味子能安心神,其药效部位在心,故归心经;其在安神的基础上又能益智,智慧是脑的功能,此时的药效部位在脑而不是在心,按药物归经的依据应是归经入脑而不再是心。但归经理论中尚无归经入脑之说。

  • 论中药归经本质与“焦点”学说

    作者:时文远;王正君;杨照华;涂焱华;施斌

    关于中药归经理论的本质一直存在争议,其在临床中的实际意义也说法不一,甚至部分学者对其客观性持怀疑态度.有学者试图通过现代实验学方法证实其科学性,但其结论与中医学的初始思想是否相吻合无从验证,因而难以被学界认可.基于中药学的归经理论和中药的药效学特点,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总结认为,中药的归经理论是对中药药效作用的高度宏观概括,是中药对人体各个方面影响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包涵着古代医家临床实践的结晶,并将其概括为“焦点”学说.

  • 祛痰中药归经刍议

    作者:唐健伟;杨威;孙明杰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对长期中医临床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随着实践的发展,其所包含的内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记载到系统阐述的过程.如今中医药研究内容不断丰富,许多中药新的作用部位和新的功用主治被现代实践所证实.本文通过阐述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对其内涵的理解,提出祛痰中药的归经问题,与大家商榷.

  • 脏腑学说与归经学说关系探讨

    作者:张立艳

    从归经的来源、归经的命名、归经的理论基础、归经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了脏腑学说与归经学说的关系.

  •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和思考

    作者:淮文英;唐玉琴;王艳秋;刘荣强;张天娥

    归经理论指出了药物的作用部位,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科学阐述中药归经的本质,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生用药,选用针对性强的药物有利于提高疗效.

  • 中药材延迟发光的激发频率响应与归经的关系初探

    作者:马千里;黄金昭;庞靖祥;杨美娜;韩金祥

    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借鉴中医学的思想,中医学现代化也是医学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生物光子具有整体性、量子化的特点,因此是解决传统中医中药定量化问题的可行和必要手段.利用超微弱生物光子检测仪,探测14种单归经与14种双归经中药的延迟发光对激发光频率的响应谱,发现14种单归经药材中13种有单响应峰,14种双归经药材12种有双响应峰,说明归经与中药材生物光子的频谱分析确实有关,为归经的科学内涵是机体与药材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频率匹配吻合观点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佐证.

  •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概况

    作者:丁凡;巩江;崔超;李玮;郝保华;刘建利;孙文基;倪士峰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中药归经的历史、原理、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进行了概述,为中药现代化提供资料.

  • 归经当归拈痛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作者:潘静;马威;管竞环

    目的 观察归经当归拈痛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8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服用当归拈痛汤(当归、党参、苦参、甘草等,1剂/d),治疗组服用归经当归拈痛汤(土茯苓、牛膝、柴胡、黄柏、山慈菇等,1剂/d),疗程共4周.结果 治疗后2组总有效率、血尿酸下降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按疾病脏腑归经选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归经当归拈痛汤较原方疗效好.

  • 中药归经的形态学基础研究(二)

    作者:俞仲毅;王博;陆敏

    目的:研究中药归经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14C-脱氧葡萄糖代谢测定等方法研究涵盖所有药性的60味中药,在一次用药2 h、4 h时,聚类分析不同归经对各组织器官机能的影响.结果:用药2 h时,器官组织分为10类;4 h时,器官组织分为9类,各归经变量之间具有大的显著性差异,而器官组织形成的类别少;一种归经可以作用于多个器官组织,不同归经可以作用于相同的器官组织;不同时间点同一归经作用的器官组织类别有所不同,中药归经的作用与解剖学脏器的联系具有时-效特点.结论:中药归经作用对象在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形态学基础,其作用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中医脏腑与解剖学器官组织之间不是单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具有交叉重叠的网络关系.

  • 中药归经的形态学基础研究(一)

    作者:王博;俞仲毅;陆敏

    目的:研究中药归经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14C-脱氧葡萄糖代谢测定等方法研究60味中药,在一次用药1h时,不同归经中药对各组织器官机能影响.结果:将器官组织分为11类时,各归经变量之间有大的显著差异,而器官组织形成的类别少;不同的药物归经能够作用于可以区别的不同器官组织类别,并且影响器官组织类别的数目不同.结论:中药归经有其形态学基础,且中药归经的作用与多个解剖学脏器有关.

  • 炮制中的归经理论与靶向制剂的关系

    作者:钱晨;朱辰奇;陈志鹏

    中药炮制学中的归经理论与药剂学中的靶向制剂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二者都是通过制剂学手段,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运转行为,以期达到减少毒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的作用.但是二者的靶向部位及采取的策略具有较大的区别:中药炮制的靶向部位多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经络,是由一个或者数个组织构成,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而现代药剂学的靶向制剂靶向部位多以生理学组织、器官、细胞或者细胞器为主,具有显著的精确性.此外,炮制的归经理论多是以对药材进行加工而取得,侧重于通过加工过程改变物质基础达到目的;而靶向制剂侧重于在不改变化学成分结构的基础上,依据靶点的特性及药物体内转运行为,设计新型的辅料,构建智能载体运输药物至特定部位.根据相关文献,选取代表性的研究,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为解释中药炮制的归经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寻找靶向制剂的新策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 中医病位辨识

    作者:王光林;张润顺;白宇宁

    中医病位内涵,与现代医学在解剖学基础上建立的实体病位不同,主要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功能体系,是应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金元时期形成的归经理论,明清时期的温病学说,乃至现代的活血化瘀理论、微观辨证,无不从空间及时间、宏观及微观等不同维度发展并完善中医病位辨证体系.

  •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作者:康汇婷;王朝伟

    从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物的有效成分、药物中微量元素、药理药效、受体、环核苷酸等方面综述了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进展.指出中药归经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药归经的认识和定论是前人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其理论依据,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意味着阴阳正邪的相互消长,表现为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病理状况,而中药治疗的基本作用,就在于祛除病邪,协调脏腑气机,消除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恢复健康.中药归经是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性理论之一,要熟练运用中药防治疾病,就必须掌握这一理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提高、使之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 中医归经理论、引经药与肿瘤靶向药物治疗

    作者:由凤鸣;郑川;于海艳;呼永河;姚德蛟;祝捷

    肿瘤靶向药物近年来凭借其有效性和高选择性,在某些肿瘤的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中医归经理论和引经药用于中医肿瘤治疗早已蕴含于临床实践当中,其实质是宏观的靶向思维.文章提出归经理论、引经药与肿瘤靶向药物治疗指导思路相契合,从化疗配伍、辨证施治、减毒增效等角度论述了实现临床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