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内侧肌入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全膝关节置换与传统方案的对比

    作者:刘鹏;刘平平

    背景:临床对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案,但传统术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可能会导致假体早期失败的出现。
      目的: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选择股内侧肌入路,并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探讨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不同之处。
      方法:纳入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38例),分别给予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和股内侧肌入路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对比2组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总出血量和引流量;置换后随访12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总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②2组患者均接受12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各项指标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③经随访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置换后感染、人工假体松动以及骨折等不良事件。对照组有4例出现假体松动,1例出现切口感染,均经积极处理后明显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较之传统术式,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选择股内侧肌入路,并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模拟膝关节置换过程,预先设定截骨方位,提高手术精度和成功率,对患者的创伤更小,从而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降低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

  • 基于3D打印个性化手术导航模板辅助下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作者:邱冰;张明娇;唐本森;邓必勇;李涤尘;刘非

    背景:膝关节的解剖形态个体差异显著,而传统膝关节置换手术定位力线方法复杂,不能准确预测术中患者的力线位置、假体大小及截骨量。
      目的:探讨基于医学图像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以及3D打印制造的个性化手术导航模板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 CT 或者磁共振扫描设备对患者进行扫描,获取患者医学图像数据;采用二维医学图像处理技术进行骨骼的三维重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导航模板的设计;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手术导航模板,并进行临床全膝关节置换;置换后采用影像学评估术后效果。
      结果与结论:Arigin 3D Pro(昕健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能够准确重构出患者下肢骨骼三维模型,自主研发的三维设计软件Arigin Surgical Templating(昕健医疗)能够精确定位包括下肢力线、股骨旋转轴等在内的下肢相关轴线及截骨参考点。该组研究设计和制作的个性化膝关节手术导航模板,术中和股骨髁与胫骨平台骨性解剖结构贴合紧密,无明显移动;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力线偏差小于3°。

  • 三维术前计划较二维模板测量更精确拟定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型号

    作者:许杰;李登;张应彬;黄玉麟;蔡志清;马若凡

    背景:依据病例的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假体及大小型号,同时把握截骨角度方向及截骨厚度是关节置换手术的重要环节,这有赖于精确的术前计划。
      目的:对比基于二维影像的传统术前模板测量与三维术前计划(三维虚拟影像测量及快速三维打印模型实物测量、模拟手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型号拟定中的精确性差异,探讨三维术前计划的参考价值。
      方法:随机选择25例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58-79岁,均完成二维及三维影像资料采集,进行二维影像模板测量与三维术前计划(针对三维虚拟成像、快速三维打印模型模拟截骨及假体置入操作),分别拟定假体采用型号,膝关节置换中评估术前计划选择的假体型号与实际所需的一致性。
      结果与结论:三维术前计划对股骨侧及胫骨侧假体型号拟定的一致率分别为80%、72%,二维计划对股骨侧及胫骨侧假体型号拟定的一致率分别为4%、12%,两组股骨侧及胫骨侧假体型号拟定的一致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Kappa系数统计显示,三维术前计划的假体型号拟定吻合度较好。结果表明,三维术前计划较传统二维模板测量能更精确地拟定假体型号,提供更全面的骨骼解剖资料。

  • 应用数字化术前计划预测全膝置换中的假体尺寸

    作者:胡翰生;王静成;熊传芝;颜连启;王强;陈岗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计算机辅助设计;胫骨;股骨
      背景:膝关节的解剖形态个体差异显著,而术前模板测量方法不能准确预测术中所需假体的大小。
      目的:探索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全膝置换假体尺寸准确性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54-82岁,平均67.8岁,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数字化组21例术前行64排CT 扫描患侧下肢,数据导入 Mimics 软件后建立胫骨和股骨的三维模型,然后导入假体厂家提供的不同型号的假体的 CAD数据,按手术原则利用Mimics软件的模拟手术功能进行虚拟截骨、根据胫骨、股骨截骨面形态选择匹配的三维假体模型。常规组29例按常规完成术前计划和手术。术中评估术前计划选择的假体尺寸与实际所需假体尺寸的一致性,术后拍摄下肢全长片,评估假体的匹配度与术前计划的准确性。
      结果与结论:术中和术后评估显示,数字化组1例患者术前计划的假体尺寸与预测值不一致,常规组11例患者与预测值不一致;数字化组预测准确率为95%,常规组预测准确率为6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组有4例患者假体悬挂,2例患者股骨前皮质过度切割;而数字化组均未发生。提示数字化技术设计的术前计划可以精确预测假体型号,并为个性化模拟手术提供了途径。

  • 假肢接受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应力分析模型

    作者:张明;麦福达

    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来分析大腿假肢接受腔与残肢之间的载荷传递.此模型基于残肢、骨和接受腔的几何形状,使用非线性弹性的软组织特性,考虑界面摩擦滑动条件,施加相同于行走中的外部载荷.同临床试验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了模型的准确性.

  • 下颌第二前磨牙桩冠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CT技术与Matlab及Pro/E软件的应用

    作者:周冰;张少锋;毛勇;孔亮;程东旭;秦新强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更为快捷、精确的下颌第二前磨牙桩冠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5/10在第四军医大学修复科实验室和西安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实验室完成.应用薄层CT技术、Matlab及Pro/E软件,结合Ansys三维有限元专用软件对下颌第二前磨牙41张CT断层影像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构建的下颌第二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精确并使用灵活.结论:薄层CT技术、Matlab及Pro/E软件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模的精度、速度,为口腔医师直接参与有限元的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 应用数字调控压模法技术构建颅骨修复体

    作者:李文超;徐子海;李春森;陈超敏;周凌宏;唐木涛

    背景:钛板作为颅骨修复体因良好特性得到广泛应用.但颅骨形状复杂,修复体的现行制作技术成本高,设计和制造困难.目的:观察应用数字调控压模法制作适形颅骨修复体技术对神经外科颅骨缺损修复的效果.设计:回顾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三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对象:选择2001-09/2004-09在解放军第三0三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20例,颅骨缺损部位:额颞部5例,颞顶部4例,颞额顶部4例,顶部4例,枕部3例.颅骨缺损范围:小4 cm×4 cm,大12 cm ×12 cm.方法:应用原始颅骨CT数据三维重建,进行修复体的几何设计,完全拟合颅骨的自然形态.利用新型数控成型模制作系统,根据拟合修复体数据控制形成相应凹凸模型,将钛钢板压制成形,实现与创伤部分精确贴合.主要观察指标:颅骨修复术特点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近期皮下积血2例,硬膜外血肿1例,脑内血肿1例,无脑挫伤发生.远期随访11例,全部缺口愈合良好,无发生感染、修复体松动、修复体外露等意外事故.②适形钛网颅骨修复术塑型精确、边缘贴合误差小,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对修复外形及舒适的满意度达到100%.结论:应用数字调控压模法制作适形钛网人工颅骨修复术效果良好,各项指标优于传统的手工塑型颅骨修复术.

  • 评价不同瓷贴面修复材料制作修复体颜色的匹配性

    作者:关昌俊;陈小冬;邢文忠

    背景:瓷层材料厚度是贴面修复体颜色再现的关键因素。由于瓷贴面瓷层构建空间有限,难以对基牙颜色有明显的遮盖作用,终修复后的颜色效果是由修复体的颜色和基牙颜色叠加而来的,近年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制作的贴面材料对颜色的影响研究较少。目的:评价不同瓷贴面修复材料制作的修复体的颜色与比色板色标的颜色匹配性。方法:应用3种瓷贴面材料(维他Mark II,义获嘉E.max CAD LT,义获嘉Empress CAD Multi,均为A2色调)制作瓷贴面修复体共15个。每个贴面厚度为0.6 mm。用自然代型树脂材料制作贴面的基底,将实验试件放在暗盒合中,用奥林巴斯Crystaleye比色仪分别对贴面修复体颜色进行比色。选取修复体颈部、中部和切端与VITA标准比色板A2色标比较颜色的差别,对色差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结论:E.max CAD LT瓷块在3种瓷块中接近于标准比色板的颜色。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瓷贴面修复体颈部颜色与色标颜色的差别在不同的修复材料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并且随着切、中、颈部位的不同而改变。在颈部颜色区域中,3组材料与色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组试件间的中部和切端的L值、切端的a值和颈部的b值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证实,不同全瓷材料制作的贴面修复体与比色板色标颜色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的CAD瓷块间也存在着颜色的差异。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修复体的终颜色效果,借助表面染色技术和黏接时选择不同颜色的黏接剂进行修整。

  • 夜用型脊柱侧弯矫形支具的数字化设计

    作者:黄亚翔;赵自平;王治国;廖启铭;谢银豪;张平

    背景:传统的脊柱侧弯矫形支具尽管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舒适性、成本及制作效率上有着改进的空间.目的:探讨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夜用型脊柱侧弯矫形支具的方法.方法:选择8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门诊行支具治疗的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用3D扫描仪对患者躯干进行扫描取模,在Artec studio中简单处理后保存为STL格式导入Geomagic进一步处理,精确曲面完成后导入Solidworks进行虚拟矫形处理,后导入3-matic、Magics进行支具的形状设计.结果与结论:①完成了个性化夜用型脊柱侧弯矫形支具的初步设计;②证明应用Geomgic、Solidworks、3-matic等软件可在电脑上方便快速地设计出夜用型支具,可为后续支具的3D打印制作奠定研究基础.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腕舟骨重建:指导经皮空心钉置入内固定修复

    作者:林旭;曾俊;郭勇;谭伦

    背景: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经皮穿针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和石膏管型外固定均被应用于治疗无移位腕舟骨骨折,但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尚未明确。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经皮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和石膏外固定修复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36例新鲜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患者分成两组,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经皮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组(简称螺钉组)20例,石膏外固定组(简称石膏组)16例。螺钉组根据治疗前制定的个体化置钉参数,经皮自舟骨结节钻入0.8 mm导针,C臂透视导针方向,满意后经皮拧入合适Herbert螺钉。石膏组腕关节桡偏掌屈位石膏管型固定3个月。随访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骨不愈合率、恢复工作时间和腕关节活动度,并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4个月。螺钉组20例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周;石膏组13例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周,3例骨不愈合,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恢复工作时间螺钉组平均7.6周,石膏组16.8周,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01)。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范围螺钉组为96.4°-114.4°,平均104.4°;石膏组66.4°-104.2°,平均94.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计算机辅助设计个体化经皮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HerbertⅠb型腕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置钉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强的优势,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石膏外固定。

  • 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钢板置入修复髋臼后壁骨折伴髋脱位

    作者:徐润冰;丁亮华;何双华

    背景:现代影像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加工、快速成型等数字化技术已使骨科进入崭新的时代,数字化、个体化、微创化、精确化和智能化是未来骨科发展的方向。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个体定制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髋臼后壁骨折伴髋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6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脱位患者采用数字化个体定制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骨折根据Thompson-Epstein分型,Ⅱ型7例,Ⅲ型5例,Ⅳ型2例,Ⅴ型2例。影像学检查示髋臼关节面存在2-5 mm移位,平均3 mm。伤后至入院时间为6 h-2周,平均1.5 d。入院后行股骨髁上骨牵引,12例手法复位,3例股骨头卡压者于急诊手术中复位。所有病例4-10 d后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锁定数字化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骨折复位的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解剖复位(移位<1 mm)15例,复位欠佳(移位2.0-3.0 mm)1例。远期髋关节功能采用dcAubigne 6分法评分,优12例,良3例,差1例。提示数字化定制个体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髋臼后壁骨折伴髋脱位更个体化、精准化,内固定牢固,避免了术中反复塑形,可有效恢复髋臼后壁的完整性,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锻炼,为髋臼后壁骨折伴髋脱位内固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内固定物。

  • 快速成型钛板结合自体骨移植修复犬下颌骨缺损

    作者:周丽斌;吴玮;王佩林;丁瑞英;韩浩伦;李保卫;王刚;王鸿南;赵晋龙;刘彦普

    背景:近年来,快速成型技术被迅速的应用于医学重建领域,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可为组织缺损患者制作个体化的植入物,可达到空间尺寸上的精确修复。
      目的: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个体化钛板,结合自体松质骨移植,修复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
      方法:9只杂种犬行螺旋CT扫描获取头颅骨骼数据,建立数字3D模型,在模型上模拟右侧下颌骨体部切除术,并制作个体化板状修复体,经快速成型加工制造,获得个体化的钛板。然后行动物实验,手术制造右侧下颌骨体部4 cm长节段性缺损,同期手术切取自体髂骨块固定于快速成型钛板的舌侧,修复下颌骨缺损。采用核医学、力学、影像学和组织学等方法评估骨移植后的转归。
      结果与结论:应用快速成型支架重建了左右对称的下颌骨形态,自体髂骨移植后逐渐皮质化,植骨和钛板之间形成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层。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应用快速成型钛板能够达到形态和功能兼顾的效果。

  • 数字化快速成型牙种植导板辅助修复上前牙种植:12个月随访

    作者:袁治;陈一晖

    背景:前牙区种植的难度较大,以往常规种植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
      目的:观察数字化快速成型种植导板修复上前牙种植的可行性。
      方法:纳入需接受上前牙种植修复的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选择治疗方案,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实施常规种植修复治疗和数字化快速成型种植导板辅助修复治疗。测量植入后两组X,Y,Z 轴误差情况进行,随访12个月。
      结果与结论:①植入后两组 X,Y,Z 轴误差情况测量和比较:观察组在 X,Y,Z 轴的误差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植入后随访24个月,两组患者植入后前牙修复外观良好,未出现修复体松动等情况。②影像学复查:两组种植体周围均未观察到明显的骨吸收现象。③结果表明:上前牙区种植修复治疗过程中,应用数字化快速成型技术进行辅助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及更加精确的种植体植入位置。

  • 计算机辅助设计导板修复上颌后种植体头部和角度偏离不影响种植体的植入精度

    作者:袁治;陈一晖

    背景:上颌后牙缺损修复可以采用种植牙技术,但以往的种植模板大多利用传统石膏模型完成,无法有效保证种植体植入的准确性,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影响修复效果。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外科导板在上颌后牙种植修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30例上颌后牙牙列缺损患者,均实施种植修复治疗。经CT上颌骨扫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AD/CAM)制作外科导板,在导板辅助下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植入后测量虚拟植入位置和实际植入的偏差情况,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修复效果与患者口腔牙周组织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30例患者一共涉及36个CAD/CAM外科导板,经患者戴入口腔之后均获得稳定的固位效果;②36枚种植体,均在外科导板辅助下顺利完成准确的,植入过程未出现任何问题;③植入后种植体的虚拟植入位置和实际植入位置之间存在的头部偏离情况极小,不会对临床种植体植入精度产生影响;④植入前与植入后6及12个月患者的口腔牙周组织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α、龈沟出血指数无明显变化;⑤结果说明在上颌后牙临床治疗过程中,利用 CAD/CAM 外科导板进行种植体修复治疗会出现一定的种植体头部偏离和角度偏离现象,但并不影响种植体的植入精度,修复效果理想,且治疗后患者处于良好的牙周组织状态。

  • 基于DICOM数据三维重建及其对骨科植入物的指导应用

    作者:李靖;杨龙;王建吉;刘琴;邹强;孙宇;马敏先;叶川

    背景:计算机断层扫描输出的为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而3D打印的输入是以三角网格表示的物体标准模板库(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STL)模型.如其中涉及的数据处理和格式转换过程正是两种技术结合的关键.目的:探索如何将计算机断层扫描数据高效地转换成一个立体的三维模型.方法:利用Mimics医学图像三维重建软件将股骨骨折患者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格式数据进行处理、编辑并生成物体标准模板库格式的文件,通过调节3D打印机切片软件中的各项参数制作三维立体模型,讨论三维模型在医学领域尤其是骨科领域的应用价值.结果与结论:Mimics软件是连接二维断层扫描图像和三维图像的桥梁,能够将医院内计算机断层扫描输出的二维数据进行编辑、处理,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成三维立体模型.模型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日常临床诊疗、改善医患沟通及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推动医学尤其骨科植入物治疗领域向精细化、个性化、远程化、微创化的数字医学方向发展.

  • 中国导航模板数字骨科技术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白朝晖;章莹;尹庆水;夏虹;王建华;许俊杰

    背景:随着数字骨科学的蓬勃发展,导航模板技术目前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尚未有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国内导航模板数字骨科技术研究现状的文献报道.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了解导航模板技术在国内骨科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国内数字骨科学的发展提供文献计量学依据.方法:以"导航模板相关关键词AND骨科学主题词"为检索策略,机检CBMdisc、CNKI、CSPD、CMCI等数据库,同时手检2016年骨科专业主要核心期刊(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12-01),全文浏览并筛选命中文献,对终纳入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国内早报道导航模板数字骨科技术的文章发表于2008年,9年间共发表相关论文199篇,2009至2014年每年均产出十余篇文献,2015,2016年则进入快速增长期;②文献主要发表在骨科专业杂志以及与数字骨科学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数字医学等专业期刊上;国内核心科技期刊为该主题贡献了86.9%的论文;《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等杂志是发表该主题的重要期刊;③论文合著率为99.5%,合著度为6.15,张元智、丁焕文、陆声、陈玉兵、胡勇、黄轩、郑朋飞等为该主题的高产作者,核心作者发表文献占论文总数的53.8%,表明其核心作者群正在形成中;所有论文的第一作者均来自医院和大学院校,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华南理工大学是发文多的机构;而两个机构以上合作产出的文献占54.8%,提示在大学科研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强有力支持下,该主题研究科研力量雄厚,发展势头强劲.59.3%的论文获得基金资助,国家级、省部级基金占基金总数(239项)的64.0%,57.6%的基金文章为两项以上基金资助,提示该主题文献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④共被引763次,陆声、陈玉兵、张元智为高被引作者,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为高被引机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为高被引杂志;⑤主题分析结果表明,在模板设计制作及尸体标本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将导航模板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尤其是颈椎外科)、创伤骨科、关节外科、骨肿瘤科、小儿骨科等各个领域,在辅助螺钉置钉、引导截骨矫形、辅助肿瘤精确切除与功能重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满意效果,但未有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报道.

  • 基于3D打印的腰椎椎弓根螺钉数字化置入及临床应用

    作者:陈宣煌;许卫红;黄文华;林海滨;张国栋;吴长福;陈旭;余正希

    背景:应用3D打印制备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可提高脊柱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准确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的:研究Mimics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模块进行腰椎椎弓根螺钉导航置入的方法,探讨其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60例腰椎疾病患者采用3D打印模块辅助腰椎椎弓根螺钉导航置入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进行连续薄层CT扫描,采集Dicom格式图像,Mimics软件予以三维重建,设计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钉道及支撑柱、分割可剥离骨面,设计带钉道的导航模块并3D打印.导航模块在手术中进行导航置钉,观察卡位、置钉情况,以X射线、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随访(12.17±3.21)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价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疗效.结果与结论:共制作253个导航模块,置入253枚螺钉,观察钉道及置钉后椎体周围骨质,未见爆裂.术后行X射线、CT扫描重建,发现有8枚椎弓根螺钉与术前设计相比,进钉方向稍有偏移,但均在较满意的位置,其余245枚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进钉方向、长度均与Mimics软件中模拟的预定理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一致,准确率96.84%.导航模块和相对应的椎体前方骨性结构贴合紧密,嵌合度良好,在应用时卡位及稳定性良好.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升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术前(P<0.01),优良率95%.提示,在导航模块的辅助下,腰椎椎弓根螺钉数字化置入精准,具有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有助于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

  • 胫骨平台骨折植入物内固定修复中3D打印技术的辅助应用

    作者:杨龙;王建吉;孙琦;李靖;张俊标;马敏先;李江伟;叶川

    背景:在胫骨平台骨折修复过程中,由于骨折形式多样化、解剖变化复杂、X射线片或三维CT平扫受到二维平面的局限,使得医生在术前计划和修复治疗时难度增大。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已引起重视。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计划和修复过程中的辅助作用。方法:纳入3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经三维CT扫描,以DICOM格式储存,经Mimics软件处理,转换数据为可打印STL格式,通过熔融沉积型3D打印机,制作出1∶1实体大小的骨折模型,参照3D骨折模型制定修复方案。对照组患者常规参照影像学资料制定修复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并于治疗后12个月采用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通过对1∶1等比例的3D打印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明确骨折类型后均顺利完成术前制定的修复方案。试验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所有患者治疗后获得12-1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3个月。治疗后12个月采用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试验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3D打印骨折模型有助于精确制定内固定修复方案,使得胫骨平台骨折的修复治疗更加精确、个性和直观。

  • 数字化人体骨骼重建和快速骨盆成型技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毛克亚;陈继营;毕文志;郝立波;刘玉杰;王继芳;王岩

    目的:探讨骨盆快速成型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方法:采集6例骨盆病变患者CT断层扫描的Dicom原始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感兴趣区域的表面计算,将结果转换为STL格式,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将患者骨盆按照实际大小制造出来,根据骨盆模型进行手术设计,指导病变的切除和骨盆、髋臼等部位的重建.结果:6例患者完全按照实际尺寸重建骨盆模型,并根据模型决定手术计划、切除范围和重建方法,更精确和快速进行手术.结论:利用人体骨盆快速成型可以更精确和准确进行骨盆病变切除和骨性功能重建.

  • 下颈椎三节段全椎板切除与侧块螺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宋明智;董超;李丹;马凯

    背景:随着颈椎后路手术技术的日益完善,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颈椎的重建稳定性手术之中。然而,当前对于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有限元研究却很少。目的:建立精细下颈椎(C 3-C 7)及三节段全椎板切除后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重建后的下颈椎及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采集1例30岁正常女性志愿者行全颈椎CT,得到Dicom数据集。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12.0、Solidworks2012、HyperMesh10.1、Abaqus 6.12软件建立下颈椎(C 3-C7)完整模型、全椎板切除模型以及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模型。分析重建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所建下颈椎有限元模型结构精细,外形逼真,共包含503911个四面体单元,93390个节点,并通过有效性验证。在软件中完成模拟手术过程,终得到侧块螺钉内固定重建模型。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对全椎板切除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建后颈椎的活动度远低于完整模型,且后伸时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为集中。

514 条记录 13/26 页 « 12...10111213141516...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