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림상이비인후두경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8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781
  • 国内刊号: 42-1764/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8-146
  • 曾用名: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孔维佳 黄选兆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治疗

    作者:肖昌武;陈始明;丁永军;孔勇刚;陶泽璋

    目的:总结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综合治疗措施.方法:212例鼻出血住院患者中23例(10.8%)确诊为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1例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其余22例在局部麻醉下行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所有患者在术中排除了嗅裂、蝶筛隐窝及中鼻道出血,术中行下鼻甲骨折内移位后见下鼻道后穹窿活动性出血,立即给予双极电凝止血.术后电凝区域及鼻黏膜糜烂处填塞少量纳吸棉组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发现明确的出血点并成功止血;术后1周内未再出血.随访6~12个月患侧鼻腔无再发鼻出血,无鼻腔粘连.结论:难治性鼻出血如排除嗅裂、蝶筛隐窝及中鼻道出血,则应考虑下鼻道后穹窿出血的可能.术中将下鼻甲往内侧骨折移位彻底暴露下鼻道后穹窿并仔细探查是发现和治疗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的关键.

  • 鼻及咽部树突细胞肿瘤4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吕丹;黄云峰;杨慧;刘世喜;王海洋;王敏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4例鼻及咽部树突细胞肿瘤患者中,滤泡状树突细胞肉瘤(FDCS)2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1例,朗格汉斯细胞肉瘤(LCS)1例.2例FDCS中有1例行综合治疗(手术加放化疗),1例仅行放化疗;1例LCH及1例LCS患儿均行手术治疗.结果:2例FDCS患者,1例术后行4个疗程CHOP方案及同步放疗(50Gy)后达完全缓解,1例仅行放化疗者随访7个月仍带瘤生存;1例LCH患儿随访2年余,肿瘤无复发及转移;1例LCS患儿,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10个月后死亡.结论:树突细胞肿瘤罕见,临床易误诊,确诊需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相结合,FDCS、LCH及LCS具有独特的病理表现、免疫表型、诊治及预后.

  • 鼻咽通气道在鼻源性OSAHS患者术后应用评估

    作者:赵源庆;郭家亮;武文魁;王园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道(NPA)在鼻源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术后的应用,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16例鼻源性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鼻腔是否放置NPA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12例)放置NPA,对照组(104例)未放置NPA.2组患者术后行24 h心电、血氧饱和度和血流动力学监测,比较2组患者术后不适感和LSaO2、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患者术后主观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结果:实验组在鼻阻塞感、鼻疼痛感、头痛感、咽干感、失眠、抽出填塞物(换药)时疼痛感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LSaO2 (P<0.05)、心率(P<0.01)、收缩压(P<0.05)、舒张压(P<0.01)、平均动脉压(P<0.01)及率压积(P<0.01)各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PA在鼻源性OSAHS患者的术后应用,可保持鼻腔通畅,避免了上呼吸道阻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既减轻了患者痛苦,又可以改善低氧血症,保证了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性.

  • 鼻腔扩容术治疗以鼻塞为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分析

    作者:古庆家;李静娴;樊建刚;冯勇;何刚

    目的:探讨鼻腔扩容术在治疗以鼻塞为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中的意义.方法:在鼻内镜下对48例伴鼻腔结构异常的OSAHS患者施行鼻腔扩容术,观察患者术后主客观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PSG复查,治愈60.4%(29/48),显效20.8%(10/48),有效8.3%(4/48),无效10.4%(5/48).全部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LSaO2和嗜睡程度明显改善,鼻塞症状明显减轻,唯有鼾声改善不甚明显.结论:鼻腔扩容术治疗以鼻塞为主的OSAHS疗效较好,其适应证是伴有鼻塞症状的OSAHS和上呼吸道阻力综合征的患者,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行个体化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应以纠正鼻腔结构异常、调整两侧气流的对称性分布为主,以维系正常通气功能.

  • 鼻息肉组织中IL-9和IL-17及Foxp3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濮晓萍;马永明;朱伟;王悦

    目的:观察鼻息肉组织中IL-9、IL-17及Foxp3的表达,初步探讨Th9、Th17/Treg细胞失衡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标本取自40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和20例鼻中隔手术患者的正常中鼻甲黏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息肉标本和正常中鼻甲黏膜中IL-9、IL-17及Foxp3的表达水平.结果:鼻息肉组织中IL-9、IL-17阳性率分别为75.0%、80.0%,其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35.0%和50.0%),而Foxp3表达(37.5%)明显低于对照组(80.0%),均P<0.05.结论:IL-9和IL-17因子明显与鼻息肉的发病有关,推测鼻息肉组织中有明显Th9浸润,并存在Th17/Treg失衡,二者可能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鼻息肉 IL-9 IL-17 FOXP3
  • 鼻内镜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术后黏膜恢复的观察

    作者:张庆丰;佘翠平;宋伟;崔树林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黏膜上皮化规律.方法:对2008-07-2012-07期间接受鼻内镜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的104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在鼻内镜下观察其黏膜恢复情况.结果:Ⅰ~Ⅲ级的黏膜恢复情况呈递减趋势,经组间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上皮化时间为2.7个月.各级之间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在2.9个月完成上皮化.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安全、有效,术后复查至少3个月.

  • 外鼻骨折分型及骨折部位对鼻中隔影响的CT分析

    作者:赵宇;朱丽;马芙蓉

    目的:探讨外鼻骨折的类型及分布,探究外鼻骨折对鼻中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因鼻外伤行鼻骨CT检查并终确诊为外鼻骨折的患者60例,于计算机PACS系统上对该组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观察及测量.结果:60例鼻外伤患者中共90侧出现外鼻骨折,其中鼻骨骨折58侧(64.4%),上颌骨额突骨折16侧(17.8%),二者同时骨折16侧(17.8%).60例患者中,30例为单侧外鼻骨折,其中伴外伤性鼻中隔偏曲14例,占46.7%;30例为双侧外鼻骨折,伴外伤性鼻中隔偏曲26例,占86.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仅累及鼻骨或上颌骨额突者24例,伴外伤性鼻中隔偏曲11例,占45.8%;骨折同时累及鼻骨和上颌骨额突者36例,伴外伤性鼻中隔偏曲29例,占80.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鼻骨折分型:Ⅰ型(单侧外鼻骨折)16例,其中Ⅰ a型(鼻骨或上颌骨额突骨折)15例(25.0%),Ⅰb型(鼻骨及上颌骨额突均骨折)1例(1.7%);Ⅱ型(双侧外鼻骨折)4例,其中Ⅱa型(鼻骨或上颌骨额突骨折)2例(3.3%),Ⅱb型(鼻骨及上颌骨额突均骨折)2例(3.3%);Ⅲ型(伴外伤性鼻中隔偏曲)40例(66.7%).结论:外鼻骨折患者中伴有外伤性鼻中隔偏曲的比例较高,对症状较重或对外形有较高需求的患者,应于骨折1个月内同时行鼻内镜下外鼻整复术及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效果.

  • 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胡廷保;罗伟;傅铭港;冯锦标;梁健刚

    目的:探索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术前鼻内镜及CT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挑选术中可能出现引流通道识别困难的26例慢性额窦炎患者进行研究.双入路组11例(13侧),采用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首先在额窦前壁钻直径4~5 mm骨孔,通过注水冲洗、光照、顺行法放入导管等方法显示额窦引流通道位置,经鼻内、鼻外双入路行额窦开放术;鼻内镜组15例(18侧),常规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采用Friedman的“钩突径路”术式.术后定期随访处理.结果:双入路组均顺利找到额窦开口,完成额窦开放,无手术并发症;鼻内镜组出现眶纸板损伤2例,筛前动脉损伤1例.随访10~24个月,双入路组额窦口通畅11侧(85%),狭窄2侧;鼻内镜组通畅15侧(83%),狭窄3侧;两组均无完全堵塞者.结论:前壁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安全性高,疗效好,可提高术者对额窦引流通道解剖认知水平及额窦手术技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IL-17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沈暘;洪苏玲;胡国华

    目的:研究伴变应性体质和不伴变应性体质的鼻息肉患者息肉中IL-17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30例鼻息肉患者根据皮肤点刺实验分为伴变应性体质组和不伴变应性体质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嗜酸粒细胞浸润程度评价组织学特征,运用ELISA及RT-PCR方法检测IL-17在鼻息肉中的表达.结果:伴变应性体质组嗜酸粒细胞浸润明显高于不伴变应性体质组(P<0.01);两组息肉组织中IL-17蛋白及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且变应性体质组IL-17水平明显高于不伴变应性体质组,鼻息肉患者IL-17水平与嗜酸粒细胞浸润呈正相关.结论:IL-17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且在伴变应性体质组中水平更高,提示IL-17可能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变应性因素在鼻息肉形成中可能是通过促进IL-17的产生而实现的.

  •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及疗效分析

    作者:张娇;张秋静;王大勇;李倩;兰兰;李娜;齐悦;于澜;史伟

    目的:分析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经内科药物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例(22耳)经纯音测听、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确诊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治疗组)予以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同时选取同期就诊但未接受治疗的11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患者随诊前后的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变化,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伴随症状与疗效的关系.统计数据应用SPSS 19.0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经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后,治疗组22耳中,治疗有效13耳,有效率为59.09%.治疗组22耳平均纯音听阈由治疗前的(53.92±18.86)dB HL提升至(47.44±14.98)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P<0.05);而对照组听力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言语识别率治疗前后分别为(29.20±25.80)%和(41.60±22.90)%,平均提高(12.40±1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5).伴有耳鸣症状者疗效较无耳鸣症状者差(t=-3.85,P<0.05),发病年龄和疗效呈负相关(r=-6.72,P<0.05),而疗效未见性别差异(P>0.05).结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内科药物综合治疗可作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治疗的可选方案.

  • 白介素-2信号通路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晓强;胡国华;寇巍;洪苏玲

    目的:研究白介素2(IL-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调节性T细胞在鼻息肉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及其在息肉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集取鼻息肉及正常对照组共30例患者的息肉组织及鼻甲黏膜,采用ELISA法检测局部组织内IL-2及IL-2R,免疫印迹检测组织中的磷酸化STAT5,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oxp3 mRNA在局部组织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局部组织内Treg细胞的比率;同时分析IL-2通路相关因子及Treg细胞的相关性.结果:鼻息肉患者局部组织中IL-2、IL-2R及pSTAT5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鼻息肉患者的Foxp3 mRNA及Treg细胞的比率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鼻息肉局部组织内IL-2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与Treg细胞比率及Foxp3 mRNA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IL-2信号通路的活化状态在鼻息肉患者局部组织中发生了变化,且与Treg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IL-2信号通路在鼻息肉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鼻息肉中Treg细胞的下调可能是由IL-2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所引起的.

  • Ramsay-Hunt综合征并发同侧声带麻痹3例报告

    作者:粘家斌;符徵;魏欣

  • 原发于咽旁隙孤立性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姜义道;万俐佳;倪伟

  • 鼻中隔后端巨大囊肿1例

    作者:臧健;刘茜;姜学钧

    关键词: 鼻中隔 囊肿
  • 喉不典型类癌伴多发转移1例

    作者:马洪峰;秦永;程万民

    关键词: 喉肿瘤 不典型类癌
  • 连续静脉镇痛泵在鼻科术后止痛作用的评估

    作者:许克勤;杨捷;向磊

    鼻部手术后由鼻腔填塞带来的痛苦一直是广大患者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术后疼痛可引起血压升高、鼻腔出血、疼痛性休克等并发症,如何减轻这一痛苦是广大医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我科2010-05-2012-05共为210例鼻内镜术后患者采用静脉镇痛泵(intravenous analgesia,IA)止痛,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 鼻内镜手术治疗黏膜接触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丁元吉;王红;张利

    黏膜接触性头痛(contact point headache)是国际头痛分类标准2中继发性头痛的一种[1],该病的发病基础为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2].头痛部位多位于前额、内眦、颞部及顶部,头痛性质以局部沉重压迫感为主.此类患者缺乏典型的鼻科症状,常被误诊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经长期治疗而效果不佳[3].我们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57例黏膜接触性头痛患者,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 低温等离子辅助下重塑钩突的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

    作者:张新海;胡伟;孙敏

    我科2011-12-2012-11对32例经鼻内镜和鼻窦冠状位CT检查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重塑钩突的内镜鼻窦手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9~45岁(平均32岁);病史3~12年,平均5.4年.均有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根据海口标准(1997)分型分期:1型1期8例,1型2期9例,2型1期7例,2型2期5例,2型3期3例.全部患者无明显的钩突不可逆病变及前期手术史,术前保守治疗无效.

  • 经鼻小柱倒V型切口联合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并同期鼻整形术

    作者:刘澍;赵玉琴;贾慧存;鲁宁;朱瑞琴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作为鼻内镜手术的一项基本技术已经广泛开展.其以良好的手术视野,伴以骨结合部减张以及局限性的偏曲骨嵴切除,软骨凹面切割减张或小块软骨切除等微创手术方式已基本取代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式,并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和更少的手术并发症[1-2].

  • 鼻前庭囊肿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作者:汤建芬;耿曼英;张慧

    鼻前庭囊肿是指发生在鼻前庭底部皮肤下、上颌骨牙槽突骨面上的一种囊性肿块,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之一,好发于30~50岁女性,其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我科2008-07-2013-01共收治57例鼻前庭囊肿患者,采用唇龈沟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或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治疗,现对其疗效进行比较.

  • Nasopore鼻腔局部联合注射血凝酶在鼻内镜术后止血效果的观察

    作者:任佳;刘依琳;李秋林;刘锋;鲜均明;安惠民;刘亚峰;刘世喜

    目的:采用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功能性鼻内镜术后术腔Nasopore联合注射血凝酶和Nasopore联合生理盐水鼻腔填塞的止血效果.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需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术后给予Nasopore+注射血凝酶填塞(注射血凝酶均使用1U,使用前将其溶解于0.5 ml生理盐水中),术毕将溶解有注射血凝酶的生理盐水注入已填入鼻腔的Nasopore中;对照组术后给予纳吸绵填塞,术毕将0.5 ml生理盐水注入已填入鼻腔的Nasopore中.通过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两组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出血效果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术后6h鼻出血VAS评分分别与同组术后1、2、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h的鼻出血VAS评分分别与同时段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使用Nasopore作为鼻腔填塞物联合局部使用注射血凝酶,可以有效减少术后6h内的出血.

  • 不同手术方式对声带息肉术后恢复时间的观察

    作者:杨春平;孙秋桢;陈丽娜;罗英;张少容;刘红兵;刘月辉

    目的:比较支撑喉镜下采用不同功率CO2激光和常规喉显微手术切除声带息肉患者的术后嗓音恢复时间.方法:200例声带息肉患者均分为4组,分别采用常规喉显微器械和功率为2W、4W、6W的CO2激光切除声带息肉,观察手术后嗓音恢复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切除病变,术后无呼吸困难、出血等并发症.喉显微器械组和CO2激光2W组恢复时间分别为7.2d和7.6d,分别与激光6W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显微手术和小功率CO2激光手术切除声带息肉术后恢复时间短.

  • 变态反应中嗜酸性细胞的凋亡及调控机制

    作者:张皓;朱新华;陈以标

  • 噪声暴露对大鼠耳蜗碳酸酐酶活性及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艳妮;周建华

    目的:探讨噪声暴露后耳蜗碳酸酐酶(CA)活性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健康白色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另外3组为实验组.实验组暴露在4 kHz、110 dB SPL窄带白噪声环境中4 h/d,分别测试噪声暴露1d、1周、3周和对照组大鼠脑干反应(ABR).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耳蜗外侧壁CA的活性,RT-PCR检测大鼠耳蜗CAII mRNA的表达.结果:噪声暴露后大鼠ABR阈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耳CA活性及CAII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随着噪声暴露时间的延长,ABR阈值增加而CA活性及CAII mRNA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噪声刺激能降低耳蜗CA的活性及CAII mRNA的表达,CA可能参与了噪声性聋的发病机制.

  • CXCR4在低氧诱导的上颌窦癌细胞IMC3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苏立众;张志明;季文樾

    目的:研究CXCR4在低氧诱导的上颌窦癌细胞IMC3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Real-Time PCR测定低氧6h、12 h、24 h、48 h IMC3中CXCR4的mRNA表达量,并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CXCR4 mRNA正常状态下为0.035,低氧6h、12h、24 h、48 h分别为0.283、0.313、0.426、0.510.除低氧6h和12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低氧下CXCR4的mRNA表达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少量在细胞核.结论:低氧能诱导IMC3细胞CXCR4 mRNA的表达,随低氧时间延长而增高,有明显时间性.

  • 雷公藤红素治疗变应性鼻炎大鼠的机制研究

    作者:崔静;李辉;王海军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大鼠变应性鼻炎(AR)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大鼠AR模型,测定大鼠第1天、第4天和第7天的行为学特征改变、鼻黏膜呼吸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测定鼻黏膜呼吸区组织核因子E2 p45相关因子2(NRF2)的核内蛋白表达及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的浆蛋白表达.结果:AR大鼠第1、4、7天的行为学特征改变显著(P<0.01),鼻黏膜呼吸区组织SOD、GSH、GSH-PX降低,MDA升高;NRF2的核内蛋白表达降低,GCLC的浆蛋白表达降低.雷公藤红素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能不同程度改善上述指标的变化,同时提高了鼻黏膜呼吸区组织NRF2的核蛋白表达和GCLC的浆蛋白表达.结论:雷公藤红素能改善AR大鼠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提高鼻黏膜呼吸区组织NRF2的核蛋白表达和GCLC的浆蛋白表达相关.

  • 前庭功能损失后普遍存在电动头脉冲试验中水平前庭眼反射的恢复

    作者:TOPI JUTILA;HEIKKI AALTO;TIMO P.HIRVONEN;张甦琳

    目的:对急性单侧外周前庭功能损失的患者使用电动头脉冲试验量化前庭功能的恢复,并把这些结果与其他体征和症状相比较.方法:使用电动头脉冲旋转仪记录30例突发单侧前庭功能障碍的患者平均在发生后3 d(前期)的潜在的水平前庭眼反射(VOR),20例患者平均3个月后(后期)继续测量.计算VOR增益和不对称((x)±s).结果:从前期的患侧增益0.49±0.21到后期的0.79±0.23 (P=0.0000)有高度显著改善.各自的不对称从(32±18)%到(12±14)%(P=0.0002)也有高度显著改善.至少80%的患者增益或不对称恢复.后期的高症状评分与低增益(P=0.043)和高不对称(P=0.018)有相关性.结论:用电动头脉冲旋转仪来测量减少的水平VOR增益,突发单侧前庭功能损失后至少部分恢复.除了眼震的传统评价,头脉冲试验的反应为前庭损失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