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림상이비인후두경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影响因子: 0.8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781
  • 国内刊号: 42-1764/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38-146
  • 曾用名: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孔维佳 黄选兆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内耳道底神经管孔发育不全的CT仿真内镜观察

    作者:孙珊珊;巩武贤;巩若箴

    目的: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方法显示内耳道底神经管孔的正常解剖及发育异常,并分析各种内耳道底神经管孔发育不全的仿真内镜表现.方法:收集25例(50耳)志愿者高分辨率CT颞骨扫描图像(正常组)和8例(13耳)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示内耳道底发育畸形扫描图像(异常组),用仿真内镜观察内耳道底正常结构及畸形,下限阈值900~1 200 HU,上限阈值3 071 HU.结果:正常组:仿真内镜均显示了50耳各神经管孔的形态和位置.异常组:内耳道底结构紊乱、神经孔缺如9耳,其中内耳道底仅显示单个神经孔1耳;显示2个神经孔4耳,1孔为面神经孔,4个位听神经孔融为1孔;显示3个神经孔2耳,1孔为面神经孔,位听神经孔融为2孔;显示4个神经孔2耳,均为耳蜗神经孔闭锁.单纯神经孔形态异常4耳,均为耳蜗神经孔形态异常,其中非螺旋孔列2耳,蜗轴消失2耳.并发内耳道其他异常3耳.并发内耳畸形8耳.结论:仿真内镜可立体显示各神经孔的形态及位置,显示内耳道底神经管孔发育异常的类型,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3岁左右儿童单音节词复述能力调查

    作者:郑振宇;孔维佳

    目的:调查3岁左右正常儿童的单音节词复述能力,了解所测试词的复述难度,为聋哑儿童的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45个阴平声调单音节词作为测试材料,采用听说复述法调查71例正常儿童(年龄2岁9个月~3岁3个月,平均3岁),统计分析各测试词的复述难度.结果:245个词的复述难度分布区间为0.26~1.00(中位数为0.92),不同词之间的复述难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岁左右正常儿童对不同单音节词的复述能力有较大差异,制定聋哑儿童单音节词言语评估标准和测试材料时应当充分考虑.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的表达与不明原因鼻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詹灵凌;黄光武;温文胜;周永;唐劲光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鼻出血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19例不明原因鼻出血患者(鼻出血组)和36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的水平,同时测定凝血4项及用乳胶法作D-二聚体定性测定.结果:鼻出血组治疗前:uPAR(0.14±0.04)μg/L,uPA(0.24±0.09)μg/L;治愈后:uPAR(0.08±0.02)μg/L,uPA(0.18±0.07)μg/L.正常对照组:uPAR(0.07±0.03)μg/L,uPA(0.17±0.05)μg/L.鼻出血组治疗前uPAR、uP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出血组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4项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明原因鼻出血患者的uPAR、uPA表达增高原因未明,可能与局部区域由于炎症而使微循环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液粒-单核系细胞释放过多的uPAR、uPA有关,高浓度的uPAR、uPA微环境,使鼻腔内血液微环境纤溶活性增高引发纤溶亢进,因而引起局部血液处于低凝状态而引发鼻出血.

  • 低年龄段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汉语声调识别变化的分析

    作者:刘勇智;曹克利;魏朝刚;栾兰;李欢

    目的:探讨低年龄段经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儿童经过开机一段时间后声调识别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9例已经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低年龄语前聋儿童,按植入时年龄分为2组,即A组:3.0~4.5岁,B组:5.0~6.5岁,植入后平均开机时间为1.5~2.0年.采用聋康系统的《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词表》中主要反映声调识别的相应评估内容进行封闭项测试.结果:A组:同音单音节声调识别率为(63.00±16.75)%,双音节声调识别率为(75.60±11.18)%,单音节词识别率为(72.38±11.39)%.B组:同音单音节声调识别率为(49.46±13.91)%,双音节声调识别为(64.71±9.64)%,单音节词识别率为(55.71±8.59)%.所有正确识别率结果均大于机会水平.人工耳蜗植入后不同年龄组患儿有关声调识别的三项测试内容,低年龄组患儿均好于高年龄组,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语前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低年龄儿童,植入时年龄仍是影响植入后声调识别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更能反映汉语声、韵、调特点的单音节词中差异更为明显,因此植入年龄是术后汉语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Fisch技术在预防先天性外耳道闭锁重建后再闭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志钢;郑亿庆;陈穗俊;刘翔

    目的:探讨Fisch技术在预防先天性外耳道闭锁重建后再闭锁和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73例(74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耳畸形患者,均采用鼓窦径路手术入路,术中用Fisch技术重建外耳道.59耳(79.72%)获随访6个月~5年.结果:59耳中有2耳(3.38%)狭窄,主要在外耳口以下,无一耳闭锁.49耳(83.05%)术后听力结果长期稳定,10耳(16.95%)因成形鼓膜增厚而听力下降(均大于15 dB).结论:Fisch技术能有效预防先天性外耳道闭锁重建后再闭锁和狭窄.但术后的定期随访和炎症控制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 鼓峡阻塞症早期诊治与探讨

    作者:李志春;叶胜难;林有辉;殷羽白;易自翔

    目的:探讨早期鼓峡阻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1~2004年300例(338耳)早期鼓峡阻塞患者进行耳局部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等检查,确诊后根据不同病情,做头后仰位的鼓室内注射或外耳道口封闭等治疗.结果:300例(338耳)治愈260例(289耳),改善30例(39耳),无效10例(10耳).结论:鼓峡阻塞是急性中耳炎中的特殊类型,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体征有明显差异.经久不愈的鼓峡阻塞是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的主要病因之一,早期诊治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 2个第1、2腮弓综合征家系的vrk1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潘博;林琳;蒋海越;蔡震;于大山;庄洪兴

    目的:探讨vrk1基因在2个第1、2腮弓综合征家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个第1、2腮弓综合征家系6例(患者3例,表型正常者3例)的血样,抽提基因组DNA,然后对vrk1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2~13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PCR产物.结果:山东家系先证者vrk1基因的外显子6第156碱基出现A改变为G,经查询未发现编码的蛋白质改变,为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目前此SNP尚未有相关文献报道.北京家系未见SNP改变.结论:排除vrk1基因在2个第1、2腮弓综合征家系中的作用.

  • 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学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袁媛;李桂芝;周卫东;徐艳萍

    目的:研究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学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相关性.方法:72例(144耳)正常人为对照组,89例(151耳)SOM患者为SOM组.用纤维鼻咽镜观察对照组和SOM组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及SOM组咽鼓管咽口周围形态改变.结果:①对照组和SOM组成人咽鼓管咽口形态中三角形及缝隙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对照组和SOM组儿童咽鼓管咽口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成人SOM咽鼓管咽口周围形态改变与儿童不同.结论:①成人咽鼓管咽口形态改变在SOM的发生、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为探索成人SOM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②在SOM组儿童中发现所有患儿咽鼓管咽口周围主要是鼻咽部炎症,次之是腺样体肥大和咽鼓管扁桃体肥大.③本研究采用纤维鼻咽镜直接观察咽鼓管咽口及鼻咽侧壁,对于明确SOM的病因和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已烯雌酚注射液在鼻中隔穿孔中的应用

    作者:孟晴虹;董频

    目的:了解已烯雌酚在鼻中隔穿孔上皮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对直径<0.8 cm的穿孔,双侧缘周作1~2 mm创口,用浸润已烯雌酚注射液的棉片敷贴,每日1次;对直径>0.8 cm的穿孔,在用已烯雌酚敷贴前,先嵌入一异体或自体筛骨骨片.结果:11例患者全部愈合,穿孔症状随创面渐渐愈合而消失,2例鼻干燥主诉存在.随访6个月,未发现再穿孔者,无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已烯雌酚注射液在鼻中隔穿孔的应用中,无明显手术创伤,操作及观察容易,避免移植物移位、脱落,价格低廉,无不良反应,效果显著,作为一种方法可供临床参考.

  • 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

    作者:董翔;孔勇刚;陶泽璋;吴玉珍

    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是一种符合鼻生理功能的手术,笔者对1995年3月~1999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的1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鼻中隔鼻成形术与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比较

    作者:冯立人;王孟冬;孙宝宾

    鼻中隔偏曲的治疗,从经典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发展至鼻中隔鼻成形术,已有许多改进.目前的鼻中隔鼻成形术具有保持鼻中隔稳定性、安全(避免鼻中隔穿孔及鼻梁下塌的发生)等特点,但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亦有其优点.我科于1993年开展鼻中隔鼻成形术,现将近6年施行的、可随访的157例患者报告如下,并和随机选择的同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150例进行比较.

  • 手术治疗顽固性耳廓假性囊肿48例

    作者:王丽芳

    我科自2004年3月~2007年3月用手术方法治疗顽固性耳廓假性囊肿4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颈静脉球高位临床分析

    作者:陈泽宇;陈兵;王正敏

    慢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之一,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张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型中耳炎等,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对于颞骨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的充分了解,是手术成功的前提.颈静脉球高位(high jugular bulb,HJB)是主要的变异之一,它的出现与乳突气化情况、乙状窦前移、乳突鼓室天盖(脑板)低位之间的关联,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我们通过对此方面资料的分析,试图寻找其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 耳鼻咽喉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5例

    作者:曹海光;赵国范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WHO近年新确定的一种少见而独特的间叶性肿瘤,多发生于肺,也见于头颈及全身.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为侵袭性占位性肿块,组织形态多样,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而导致不当治疗[1,2].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确诊的5例耳鼻咽喉IMT患者的诊治经验,以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的重视.

  • 从听觉系统不同层面探讨水杨酸导致耳鸣的机制

    作者:贾明辉;秦兆冰

    耳鸣是在无外界相应声源刺激情况下耳内有响声的一种主观感觉,发病率很高.文献报告6%~10%的成人患有慢性耳鸣,其中大约有1%~3%的人因耳鸣而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1].因此,耳鸣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顽症之一.水杨酸是目前研究耳鸣机制常用的工具药物,研究表明,水杨酸的耳毒性机制是多方面的,对听觉系统不同层面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本文就水杨酸对听觉系统不同层面的影响及可能导致耳鸣机制做一综述.

  • 分泌性中耳炎及鼓室置管治疗的并发症

    作者:杨琛;肖红俊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急性OME一般预后良好,但对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OME,若不及时正确地治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在临床工作中,OME的手术治疗--鼓室置管术,也存在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在治疗上较OME本身更加困难,且效果不佳,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因此深入地认识这些并发症,了解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及转归,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pEGFP-N1/MnSOD重组质粒的构建及体外表达

    作者:杨阳;孔维佳

    目的:构建大鼠源性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nSOD,并检测其在原代培养的大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从大鼠心肌组织中扩增出SOD基因,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pEGFP-N1中,用脂质体法转染大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及目的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结果:构建了大鼠源性MnSOD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nSOD,并观察到转染/感染48h后,绿色荧光蛋白及目的基因在大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中表达,目的基因的转染效率为23.47%.结论:成功构建了大鼠源性MnSOD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nSOD,并使目的基因成功在大鼠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中表达,为内耳抗氧化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成年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李隽;孔维佳;陈敏;周长璐

    目的:建立成年大鼠耳蜗血管纹缘细胞(MC)的体外培养体系.方法:采用活体组织分离及培养技术,获取培养的大鼠耳蜗MC,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皮细胞标志性中间丝角蛋白的表达及纯度,RT-PCR检测MC特征性的中间丝角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MC呈不规则多角形,细胞增殖相互连接,紧密排列呈现培养上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并可见由数百个MC密集生长组成的折光性强的球形结构(dome);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周围有微绒毛样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检查,纯化后95%以上的MC细胞质呈桔黄色,而对照组无此着色.RT-PCR扩增出标志中间丝角蛋白基因表达的PCR产物,条带位于300~400 bp,与目的条带(368 bp)相符.结论:采用组织块培养技术成功建立成年大鼠耳蜗血管纹MC的体外培养体系,为进一步研究成熟期MC的功能提供合适的细胞模型.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