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4排螺旋CT在喉部隆起小结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林亦库;王慧;缪仙花

    目的:研究分析64排螺旋CT在临床中对喉部隆起小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疑似为慢性咽喉炎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扫描参数设置为0.5mm×16层/圈,层厚设置为0.5mm,重建间隔设置为2.0mm,时间设置2.7s,螺距0.8mm,FC07(身体重建).之后将重建图像数据上传至处理工作站进行仿真内镜与平面重建等,并分析此检查方式在对喉部隆起小结节病变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84例疑似为慢性咽喉炎患者中,有42例患者为喉部隆起小结节病变,所占比重为50.0%,其中14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声门上区,12例声门下区,10例声门区,2例累及声门全区.其中24例患者经过为期10天的抗炎治疗之后,行CT复查,显示其喉部隆起小结节病变基本被吸收.结论:对于喉部隆起小结节病变患者行64排螺旋CT检查,通过多平面重建、仿真内镜检查技术等,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病变部位的实际情况,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基础支持.

  • 输尿管狭窄的CT仿真内镜检查初探

    作者:侯玉明

    输尿管狭窄的病因学检查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传统CT及MRI检查对梗阻点显示存在误漏诊情况,纤维内镜检查具有创伤性、对操作者的技术依赖性较强;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输尿管CT仿真内镜成像可清晰显示泌尿系解剖与病变的三维立体解剖结构[1].本文对14例患者进行排泄期泌尿系三维重建,以探讨仿真内镜检查在输尿管狭窄病变的应用价值.

  • 16层螺旋CT低剂量仿真内镜对膀胱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胡玉明;罗越凡

    目的:探讨膀胱低剂量螺旋CT仿真内镜的可行性及其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膀胱癌患者,随机抽取15例为常规剂量350mA扫描,低剂量3组分别采用管电流50mA、100mA及150mA,其余扫描参数同常规剂量组.记录单次加权CT剂量指数(CTDIvol)、扫描长度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不同低剂量组内镜图像满足诊断率及内窥镜与膀胱镜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研究采用50、100、150mA的CTDIvol仅为常规剂量350mA的30.1%、57.8%和68.7%,各组DLP值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50mA组的诊断符合率仅60%.CT膀胱仿真内镜对膀胱癌检出率90.6%,对直径<1.0cm病灶,内镜检出率61.1%,与传统膀胱镜检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膀胱仿真内镜对膀胱癌诊断是可行的,对膀胱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

    作者:张镭;陶宇峰;刘光宝;陈磊;吕双志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 8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工作站用动脉期薄层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3D成像中VRT自由切割成像及仿真内镜(VE)与其他后处理方法对腹腔干以上水平内膜破口的显示率.结果 87例中,De Bakey Ⅰ型19例,Ⅱ型5例,Ⅲ型63例.各种重建方法对内膜破口的显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VRT自由切割成像(81/87,93.10%)、MPR(80/87,91.95%)、CPR(79/87,90.80%)、轴位+VE(79/87,90.80%)、轴位(78/87,89.66%)、VR(41/87,47.13%)、MIP(22/87,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76,P<0.001).结论 CTVE能立体直观地显示破口位置,结合轴位图像可提高对破口的显示率;VRT自由切割成像对破口显示率较VR明显提高,优于MPR.

  • 结肠CT仿真内镜成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实验研究

    作者:兰永树;吕亚萍;黄新文;刘艾艾;唐光才

    目的 探讨结肠CT仿真内镜(CTC)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 在4段新鲜离体猪结肠的不同位置植入0.5~2 cm大小、形态各异的4小块肌肉或淋巴组织模拟病变;先后在充气和灌注2.5%的泛影葡胺溶液后采用GE公司64层螺旋CT以不同的毫安和螺距比的组合进行50 cm范围的4次扫描,观察并比较每段结肠及其病变在不同状态下随扫描条件、观察阈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每段结肠及其病变随毫安的缩小和螺距比的增大,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同步降低,两组图像的质量都变差,CTC观察阈值的范围逐渐变窄,肠内壁在观察阈值范围的中间区域平滑,向两端的伪影逐渐增多,但4个模拟病灶通过改变观察阈值都可以被发现.充气组随着观察阈值的逐渐降低,肠壁逐渐变厚而管腔逐渐缩小,突入肠管的致密病灶逐渐增大,而扁平病灶及小结节灶在观察阈值范围的中间区域较两端显示更清楚;灌注泛影葡胺组与此相反,并且图像质量更差.结论 结肠内的充填物及扫描条件对结肠CTC的成像有影响,但其成像效果可以通过改变观察阈值来进行解决.

  • 多层面螺旋CT 结肠仿真内镜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玉林;陈宪;安连峰;陈军;杜东平;葛鸿惠;付荣

    目的探讨MSCT结肠仿真内镜优化的成像参数.方法猪结肠8段,于肠壁内面模拟病变后行MSCT扫描,准直层厚1.0 mm、2.5 mm、5.0 mm,螺距 1.25、1.75及重叠重建率0%、50%、70%分别匹配,共16组图像分别行VC观察.结果第1组(准直层厚1.0 mm,Pitch 1.25,重叠重建率50%)病变检出准确率高,但与第2~4、9~12组病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其中第12组(准直层厚2.5 mm,Pitch 1.75,重叠重建率50%)的扫描时间和CTDI小,容积重建法VC的检出准确率高于表面重建法VC.结论层厚和重叠重建率对MSCT VC的病变检出准确率有明显影响,优化参数为:准直层厚2.5mm,螺距 1.75,50%重叠重建,容积重建法VC.

  •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仿真显示研究

    作者:詹松华;毛新清;杨振燕;郑少强;张蕾

    目的探讨CT仿真(CTVE)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5只新西兰大白兔,喂以高脂饲料3个月,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对其主动脉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CTVE重建,将影像所见与病理结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VE对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75%、71.43%、28.57%、31.25%、73.33%和66.67%.CTVE检查与病理检查之间具有相关性(rs=0.327, P<0.05).结论 CTVE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具有形象直观和无创伤性的优点,可作为其他诊断方法的补充.

  • 3D-FIESTA及MRVE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应用价值

    作者:龚良庚;刘元元;肖新兰;连珞

    目的 评价高分辨3D-FIESTA成像及MRVE后处理技术显示桥小脑角的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及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三叉神经痛及22例面肌痉挛患者.利用高分辨3D-FIESTA原始图像作MRVE重建,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神经与血管的空间关系,判断有无血管压迫神经.其中6例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高分辨3D-FIESTA图像上,脑脊液呈高信号,神经与血管呈中等信号,对比良好;[2]MRVE重建可以直观地显示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立体的图像,再现局部解剖结构;[3]面肌痉挛症状侧的血管压迫阳性率为77.3%(17/22).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侧血管压迫阳性率为70.6%(12/17);[4]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有血管受压,术后随访有5例痊愈,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高分辨3D-FIESTA成像结合MRVE后处理重建能三维立体地显示桥小脑角脑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明确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对神经外科医师设计和优化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影像手段.

  • 支气管树解剖与仿真内镜

    作者:于红;李惠民;肖湘生;李成洲;刘士远;张沉石;金莉卿

    目的探讨支气管走行方向对仿真支气管成像效果的影响.方法 120例正常自愿者人群均分为6组,分别接受不同参数组合的成像,并分别对第S1、S4、S6、S8、S10段支气管作CT仿真支气管镜(VB)观察,测定VB下末端支气管内径.结果与轴面接近垂直走行的段支气管S1、S10在仿真内镜下走行远,测量管径细小;接近水平走行的段支气管S4、S6在仿真内镜下测量管径大;斜行支气管S8在上述两者之间.结论支气管的走行方向直接影响仿真支气管镜的观察效果,垂直于扫描平面的支气管效果佳.

  • 螺旋CT仿真内镜上颌窦自然口的测量

    作者:谢宝君;高璐;郑晓华;郭玉鑫;万家华

    目的测量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与上颌窦炎症自然口的面积,并比较二者的差异.方法经过螺旋CT冠状位扫描或轴位扫描的原始数据被传输到工作站上,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等解剖结构,测量象素面积.测量某一线段在三维图像和二维图像上的毫米象素比,计算出平方毫米面积.结果鼻甲、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等结构在仿真内窥镜下能更好地被显示,正常组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均值为16.4mm2,异常组面积均值为18.3mm2.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仿真内镜测量上颌窦自然口的面积,不但具有可行性,且对认识上颌窦炎具有重要的价值.

  • 血管影像学方兴未艾(述评)

    作者:金震东

    近年来,我国影像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诊断诸如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TAD)等动脉扩张性疾病方面,确诊率从二十余年前X线平片的67.5%,提高到十几年前DSA的90%以上,以至近十年来通过高速CT、高场强MR、腔内超声等技术的单独或联合应用,确诊率几乎达到100%。比如,螺旋CT、电子束CT、磁共振等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的升级换代,均可重建出类似血管造影的逼真图像,同时还可重建出三维的立体图像,以及仿真内镜技术形成的腔内图像,因而其名称也相应变为CTA(CT angiography)、MRA(MR angiography)。不仅如此,DSA和超声在近几年也开始尝试重建各种三维图像,取得了一定经验。

  • 多层螺旋CT在小喉癌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任国;唐秉航;陈嵘;何亚奇;李良才;黄德成;吴金波;王振常

    目的探讨处于T1、T2期的小喉癌多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小喉癌患者MSCT资料,评价其图像质量并比较不同窗技术图像及CT仿真喉镜图像对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横断面软组织窗图像1级,所有MPR重建图像2级.所有CT仿真喉镜图像1级.所有图像均能满足临床需要.常规软组织窗显示病变20例(69%),宽窗显示病变24例(81%),CT仿真喉镜显示病变27例(93%).结论 MSCT能有效显示小喉癌,可常规用于小喉癌检查.

  • 仿真结肠内镜联合光学纤维结肠镜的临床应用

    作者:官泳松

    仿真结肠内镜是显示人体结肠内三维或动态三维解剖学图像的一种新检查方法,在结肠癌普查和提高检查成功率方面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目前在国内还不够普及。本文简要介绍几种仿真结肠镜的特点和临床应用范围,并与传统光学纤维结肠镜进行比较,认为将二者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在临床上发挥更大作用。

  • 64层螺旋CT仿真内镜定量分析在冠心病人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臻;范觉新;孙晓苑;张光辉;徐志颖;张国伟;赵娟娟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仿真内镜(64-CTVE)在冠心病人群中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14例接受64-CTVE检查疑诊冠心病、并于2周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6 ~71岁,平均(64 ±5)岁.使用Digimizer图像分析软件,判断64-CTVE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结果 114例同期行CAG检查病例,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将1322个血管单元,按0%~10%(无明显狭窄)、11% ~50%、51% ~70%、71%~99%、闭塞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x2=3284.23,x20.01,16=32,P<0.01,Kappa=0.8172,提示CTVE和CAG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行诊断效能分析:Kappa值分别为0.90、0.63、0.76、0.81、0.87,提示对于诊断无明显狭窄和完全闭塞的准确率高,而对于轻中度狭窄的准确率较低.结论 CTVE定性及定量分析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负荷方面优势显著,能为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方法学的佐证.

  • CT仿真内镜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罗妮苑;刘金丰;马树华;尹晶晶;黄锦粧;李春梅;李玉光

    CT仿真内镜(computer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技术是先进的计算机科学与现代医学影像学结合产生的一种无创性虚拟现实的检查手段.CTVE发展十几年来,国内外有不少关于其临床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的领域有喉、气道、消化道、血管、中耳、鼻窦、膀胱、胰胆管等.目前随着后处理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善,相关的报道不断积累.本文查新了国内外近10年文献,主要就CTVE在冠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磁共振仿真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月祉;刘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手段的选择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无痛无创的方式.目前,医学上大多采用纤维内镜和电子内镜观察体内空腔,两者在成像质量、患者舒适程度方面均较早期内镜有所提高.但检查仪器仍需进入患者体内,痛苦难以避免,且手术难度大,观察时间长,器具需频繁消毒,颅脑、血管等重要器官观察难度较大.随着医学影像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仿真内镜技术应运而生.磁共振仿真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已有20余年的历史,目前磁共振仿真内镜技术主要应用于血管、胆道系统、泌尿系统、胃肠道、内耳、脑神经等领域[1].

  • 多层螺旋CT在小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张斌;朱铭;钟玉敏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小肠梗阻中病因探讨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高位肠梗阻患儿均行腹部CT检查,并选择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重组技术、仿真内镜等图像三维处理以更好显示病变.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终手术诊断对照.结果 12例患儿中,参照手术结果,4例空回肠闭锁,十二指肠闭锁、肠重复畸形、环状胰腺各2例,胎粪性小肠梗阻、肠旋转不良各1例.腹部CT检查正确发现十二指肠闭锁、肠重复畸形、环状胰腺各2例,1例肠旋转不良.腹部CT对于小肠梗阻的敏感性100%,特异性58%.结论 (1)对先天性小肠梗阻,多层螺旋CT是消化道造影检查的良好补充技术,辅以三维重建技术,能更为直观地显示病变位置、范围、腔内外和周围组织情况.(2)多层螺旋CT操作简单、安全、无痛苦,但其扫描前准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作用

    作者:段鸿洲;莫大鹏;张扬;伊志强;李良;张家涌;鲍圣德

    目的:探讨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资料,其中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应用三维血管内镜随访其支架置入后血管腔内情况.三维旋转数字图像由脑血管造影机球管和影像增强器的同步2次240°旋转获得,应用Volume Viewer软件对原始三维图像进行重建,固定密度值并选取感兴趣区,用Navigator软件进行三维血管内镜成像,观察血管腔内的结构情况.结果 ①76例患者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清晰,共114处血管狭窄,内膜形态光滑87处,不光滑27处;斑块偏心81处,基本不偏心33处.②对11例患者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预后良好.③三维DSA血管内镜随访支架置入的患者11例,术后6个月时7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光滑;术后12个月时10例患者的支架被内膜覆盖完全;术后18个月时1例患者的支架仍未被内膜完全覆盖.结论 仿真三维DSA血管内镜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评估颅内动脉管腔结构的方法,并可用于指导支架置入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 采用3D-FIESTA+c影像分析脑神经及其病变

    作者:宁殿秀;苗延巍;徐斌;孙美玉;唐乐梅;吴春明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3D-FIESTA+c成像及图像处理技术显示脑神经及其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3D-FIESTA+c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疑是因血管等原因压迫相应脑神经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扫描及图像后处理。由2名神经放射学医师根据20名健康志愿者480支脑神经显示的清晰程度分为清晰、较清晰、不清晰3个等级,清晰和较清晰定义为显示,不清晰定义为未显示;临床病例中,脑神经与血管关系分为无接触、接触、压迫。结果12对脑神经显示率分别为:嗅神经84.3%,视神经100%,动眼神经100%,滑车神经43.8%,三叉神经100%,外展神经100%,面神经100%,前庭蜗神经100%,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及副神经复合体100%,舌下神经47.1%。20例脑神经症状患者,16例确诊为脑神经与周围血管接触或压迫,且均被临床治疗证实。结论高分辨3D-FIESTA+c成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可显示脑神经及其病变,能准确定位血管走向及其与脑神经的关系,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全面的影像学资料。

  • CT仿真内镜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清;鲁晓杰;陆风旗;余迅;苗增利;李兵;张追阳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 CTVE)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应用神经内镜行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38例,患者术前均行蝶鞍区320排CT容积扫描,进行CT仿真内镜图像重建,将术前CTVE和术中神经内镜图像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该手术入路过程中的相关性及吻合度.结果 CTVE可于术前模拟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显示手术入路过程中各个解剖结构.CTVE能于术前很好显示鼻腔、蝶窦、鞍底及周围解剖标志的三维图像,与术中内镜图像非常相似,解剖结构的吻合度良好,而蝶窦的大小、气化程度和分隔情况是影响CTVE图像的重要因素.结论 CTVE不仅可以成为内镜垂体瘤手术的训练工具,而且能够在术前直观地显示患者手术入路过程中个性化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指导术前计划、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122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