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效果评估的研究

    作者:李莹;邢燕;李晓璐;丁燕

    目的:评估语前聋儿人工耳蜗(CI)植入后听觉、言语和学习能力康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希-内学习能力测验中国聋人常模修订版》以及《Griffith精神发育量表》,在语前聋患儿CI植入后6个月、12个月分别评估其听觉、言语及学习能力。结果术后6个月,低龄儿组言语大识别得分、平均综合语言月龄均低于大龄儿(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儿除平均综合语言月龄外,各评估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工耳蜗的康复效果和植入年龄关系密切:植入年龄小者听觉康复较快,植入年龄稍大者言语康复较快。但学习能力不受年龄影响。

  • 人工耳蜗植入配合颞骨次全切除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坏死效果分析

    作者:李丹;骆志国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配合颞骨次全切除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坏死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坏死患者76例,采用随机信封抽签配对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行颞骨次全切除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人工耳蜗植入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效果与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对电极检测表现正常,术后电极的阻抗情况表现正常,没有电极脱出情况.两组患者术后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听力测试声音强度分别为(21.23±5.22)dB和(28.42±4.19)dB,均低于术前1天[(38.24±4.98)dB和(38.12±5.00)dB],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听觉与言语评分分别为(87.24±2.98)分和(82.10±3.91)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73.02±5.30)分和(71.84±3.11)分(P<0.05);观察组术前1天分别为(34.29±3.49)分、(32.10±5.30)分,对照组术前1天分别为(33.20±4.14)分、(31.98±4.92)分,两组术后1个月的听觉与言语评分亦均高于术前1天(均P<0.05).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坏死患者颞骨次全切除配合人工耳蜗成功率与安全性都比较高,能促进听力与言语能力的改善,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人工耳蜗植入对耳鸣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

    作者:任瑞;张国平;王顺成;崔丹默;李永新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人工耳蜗植入对耳鸣的影响.方法 随机调查人工耳蜗植入成年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是否伴有耳鸣以及术后耳鸣改变情况,通过联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耳鸣致残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中文版”对耳呜进行评估.VAS用于评估耳鸣响度,双耳分别打分;THI用于量化耳鸣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要求受试者对术前和术后的耳呜情况分别打分.结果 随机调查人工耳蜗植入成人52例,术前伴有耳鸣30例(57.7%).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自觉耳鸣减轻或消失者25例(83.3%),其中,植入耳同侧耳鸣消失5例,这5例患者中2例患者对侧的耳鸣也消失了,即双侧耳鸣均消失;自觉耳鸣较术前无明显变化3例(10.0%);自觉耳鸣加重2例(6.7%).VAS耳鸣响度得分:耳蜗植入侧术前得分6.5±2.4,术后得分2.8±2.3 (t=6.287,P< 0.01);术前对侧得分6.2±1.8,术后对侧得分3.3±2.2(t=4.763,P< 0.05).THI得分:术前得分51.9±27.7,术后得分25.3±25.8 (t=4.759,P<0.01).结论 耳鸣在人工耳蜗植入候选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能够显著缓解耳鸣响度,减少耳鸣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 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对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听觉效果影响的研究

    作者:亓贝尔;古鑫;董瑞娟;刘子夜;刘博

    目的 探讨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对有经验人工耳蜗使用者听觉效果的影响趋势,以期为临床制定有效的人工耳蜗言语编码策略升级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噪声下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测试、普通话噪声下言语识别测试以及自行编制的声音质量自评问卷,对13例有经验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后的声调识别能力、短句分辨能力以及声音质量和聆听感受进行3个月连续观测.以使用日常言语编码策略(即CIS+策略)的测试结果为参考值,以新言语编码策略(即精细结构编码策略)的测试结果为目标值,分析言语编码策略升级对成年人工耳蜗使用者听觉效果的影响.结果 ①声调识别能力:各测试阶段两种编码策略的声调识别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随着精细结构编码策略使用经验增加,测试成绩呈明显改善趋势[F(3,36)=5.201,P=0.004];②短句分辨能力:各测试阶段两种编码策略的言语识别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随精细结构编码策略使用经验增加,测试成绩略有提高[F(3,36=2.450,P=0.079];③声音质量自评:更换言语编码策略对本组受试者的声音质量和聆听感受无不利影响(P=0.083).随着精细结构编码策略使用经验增加,受试者认为声音质量更“饱满、丰富”、聆听感受更“容易、轻松,”.结论 言语编程策略升级未对有经验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识别能力造成不良影响且存在潜在的改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可参考患者主观意愿确定是否升级言语编程策略.

  • 常用听觉能力评估问卷临床应用比较

    作者:郭倩倩;陈雪清;孟超;尤妍颜;韩军宁

    目的 评估使用人工听觉装置耳聋儿童的听觉能力,探讨患儿听觉能力与言语理解能力的相关性,为临床工作中常用听觉能力评估问卷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共有27例来自淄博地区的感音神经性语前聋儿童参与本次研究.男14例,女13例.耳聋程度为中度至极重度.生理年龄9~95个月,平均(42±25)个月.干预年龄1~72个月,平均(26±24)个月.听力年龄1~60个月,平均(16±14)个月.均为双耳助听.患儿听觉能力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IT-MAIS)/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MAIS)量表、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量表、父母评估孩子听说能力表现(parents evaluation of aural/oral performance of children,PEACH)量表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患儿IT-MAIS/MAIS、CAP和PEACH得分分别为25.67±11.94/29.80±8.44、4.52±1.93和32.52±12.40,得分均呈正态分布(P=0.936、0.699、0.307).IT-MAIS/MAIS得分与PEACH得分呈显著相关(r=0.947,P=0.000);CAP得分与PEACH得分呈显著相关(r=0.893,P=0.000);IT-MAIS/MAIS得分与CAP得分呈显著相关(r=0.846,P=0.000).结论 评估患儿听觉能力的各个问卷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IT-MAIS/MAIS对问卷人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并且用时较长;CAP问卷相对简单实用,评估所需时间短;PEACH问卷可用于评估各个年龄阶段耳聋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听觉能力,适用范围较广.鉴于各个问卷具有显著相关又各有适用特点,因此可根据临床科研实际、专业人员情况、患儿情况、家长配合度选择使用.

  • 神经反应映射阈值和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与舒适阈的比较

    作者:陈雪清;韩德民;赵啸天;孔颖;李永新;刘莎;刘博;莫玲燕

    目的比较使用较高刺激速率的高分辨率(HiResolution,HjRes)言语编码方式测得的舒适阈(most comfortable levels,M-Levels)与使用较低刺激速率测得的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reflex thresholds,EARTs)和神经反应映射(neural response imaging,NRI)阈值.方法对象为9例使用美国Clarion CII人工耳蜗系统的极重度耳聋患者,年龄为6至29岁.应用SoundWave编程软件,使用双相脉冲记录NRI反应波形.刺激电极为奇数电极.记录每一刺激电极的软件分析NRI阈值(tNRI)和人工分析NRI阈值(1st NRI).测试EARTs时,使用短言语声(speech bursts)同时刺激4个相邻电极,由阻抗桥(impedance bridge)记录镫骨肌反射.结果M-Levels与tNRI的相关系数r=0.675(P=0.000),与1stNRI的相关系数为r=0.741(P=0.000).M-Levels均值较1stNRI低20CU(clinical unit,临床单位),较tNRI高12CU.各电极M-Level曲线走行与tNRI及1stNRI曲线走行相似.EARTs与M-Levels的相关系数为r=0.710(P=0.000).EARTs均值较M-Levels高14 CU.结论使用HiRes进行测试,1stNRI与M-Levels的相关性较tNRI高,EARTs与M-Levels的相关性较tNRI高,较1stNRI低.对于术后调试不能准确判断响度大小的小龄儿童患者,NRI是一个有效的客观测试方法.

  • 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社会适应能力及生活幸福感调查

    作者:高安天;杨烨;钱晓云;陈杰;戴艳红;高下

    目的 研究语前聋和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在手术前后社会适应能力与生活幸福感的变化情况,指导术后康复工作.方法 使用社会适应性自测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作为评估工具,在手术前和术后2年对23例成人人工耳蜗者进行问卷随访,汇总其得分,测试术后2年时所有患者的助听听阈,按照语前聋与语后聋分组,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助听听阈无统计学差异(P>0.05);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语前聋与语后聋两组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后比较中均有显著性(P均<0.01),术后均优于术前,组间比较,术前两组患者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语后聋组优于语前聋组;总体幸福感方面,两组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后的比较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术后均优于术前,组间比较,手术前与手术后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术前语后聋组较语前聋组得分更低,而术后语后聋组较语前聋组得分更高.结论 人工耳蜗不仅提高了患者听力,更加强了患者的社会属性,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同时,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成人语前聋人群术后康复,鼓励他们大胆的与人交流、主动面对社会生活.

  • 语速和耳语对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效果的影响

    作者:张国平;刘婷;王顺成;郭连生;孔颖;傅前杰;李永新

    目的 研究不同语速和耳语式的言语是否会影响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效果.方法 在本研究中,分别对一组人工耳蜗植入者和一组听力正常者进行以下4种不同说话方式的言语识别率测试:慢速言语、常速言语、快速言语和耳语.测试时,人工耳蜗植入者聆听由扬声器播放的未经处理的言语声,正常受试者聆听经4通道人工耳蜗处理的言语声,二者使用相同的原始测试材料.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组与正常对照组对4种不同说话方式的言语识别结果相似,当说话语速增加时言语识别率逐渐下降,耳语的识别率差,对于人工耳蜗植入者来说快速言语的识别率显著低于慢速言语识别率.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者言语识别效果会随着所聆听言语的语速增加而降低,并且聆听耳语式的言语对人工耳蜗植入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 时域精细结构信息对汉语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识别的影响

    作者:亓贝尔;刘博;董瑞娟;Andreas Krenmayr;陈雪清;王硕

    目的 探讨增加时域精细结构(temporal fine structure)信息的人工耳蜗编码策略对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12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Med-EL C40+人工耳蜗使用者进行为期6周的跟踪性研究,比较从连续间隔采样编码策略(continuous interleaved sampler,CIs)改为精细结构编码策略(fine structure processing,FSP)后,人工耳蜗使用者噪声下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测试(Tone Identification in Noise Test)和汉语普通话版噪声下言语测试(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成绩的变化趋势.结果 人工耳蜗使用者由CIS编码策略改为FSP编码策略后,其即刻声调测试成绩与日常使用CIS编码策略所得成绩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声版t=0.791,P=0.446;女声版t=0.679,P=0.511);但是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平均下降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65,P=0.001).持续使用FSP编码策略6周后,受试者声调识别成绩较更换前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声版平均提高11.6%,t=3.023,P=0.018;女声版平均提高10.9%,t=3.883,P=0.003);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成绩与更换前日常使用CIS编码策略所得成绩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5,P=0.173).结论 在人工耳蜗言语提取方案中增加对时域细微结构线索的提取,有利于改善耳蜗植入者对声调的感知能力和对言语整体性的理解,进而有助于提高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生活质量.

  • 光学耳蜗研究的新进展及其挑战

    作者:张开银;郭贺;武山;吴言宁;赵书涛;王秋玲

    光学耳蜗利用激光脉冲作为激励源触发听觉神经产生听觉,与传统电子耳蜗相比,在触发精度和抗干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尽管光学耳蜗动物实验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但是激光触发听觉的机制仍在探索当中,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对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新成果做了简要概述,探讨了几种可能的激光触发机制,然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种新的研究方案,这些新方案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激光触发的机制。

    关键词: 激光 耳蜗植入物
  • 语后聋人工耳蜗患者音乐节奏与音色感知能力的评价

    作者:王硕;董瑞娟;李靖;周芸;亓贝尔;陈雪清;刘博

    目的 评价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感知音乐中节奏和音色的能力.方法 选取年龄与音乐经验相匹配的听力正常受试者与人工耳蜗使用者各12名,均为男5名,女7名.应用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 Musical Sounds in Cochlear Implants,MuSIC)中的节奏辨别、乐器识别与乐器数辨别测试评价两组受试者的音乐节奏和音色感知能力.结果 12名人工耳蜗受试者平均节奏辨别率为84.4%,与听力正常受试者(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P>0.05);人工耳蜗受试者平均乐器识别率为72.3%、乐器数辨别正确率为39.2%,均低于听力正常受试者平均88.3%和73.5%的正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8和4.673,P值均<0.05).结论 成人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节奏辨别能力与听力正常人相似,但音色感知能力明显差于听力正常人群.

  • REZ-1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方法的改进研究

    作者:杜强;王正敏

    目的 探讨使REZ-1人工耳蜗电极靠近蜗轴的植入方法.方法 22例尸头标本CT扫描测量耳蜗直径后,植入REZ-1人工耳蜗电极,完成植入后回撤1~2个电极环,耳蜗位摄片,测量蜗轴与电极环之间距离是否有所改变.测量60例CT扫描显示一侧中耳、内耳结构正常病例的耳蜗直径.结果 22例标本中3例植入27个电极环,19例植入28个电极环.回撤电极后,与回撤前相比17例标本中第12至第19个电极环与蜗轴的距离减小(配对t检验,P<0.01),该17例标本的耳蜗直径均小于9.50 mm;而耳蜗直径大于9.60 mm的5例标本均没有出现电极环靠近蜗轴的改变.17例电极回撤后靠近蜗轴的标本耳蜗直径为9.11(0.57)mm[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下同],另外5例标本耳蜗卣径为9.78(0.28)mm,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秩和检验,P<0.001).60例正常耳蜗直径(x±s)为(9.04±0.45)mm,90%小于9.50 mm.结论 REZ-1人工耳蜗电极植入后回撤电极的植入方法可以使耳蜗直径小于9.50 mm的患者底回内部分电极环靠近蜗轴.术前CT扫描测量耳蜗直径可以为REZ-1人工耳蜗电极选择植入方法提供帮助.

  • REZ-Ⅰ型国产人工耳蜗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模块的初步研究

    作者:丁秀勇;张汝祥;许长建;樊伟;张道行

    目的 建立REZ-Ⅰ型国产人工耳蜗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模块,并测试其稳定性及可靠性.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构建的REZ-Ⅰ型国产人工耳蜗EABR测试模块记录听力正常豚鼠人工耳蜗植入后的EABR,并探索相关技术参数.结果 9只豚鼠(15耳)EABR波形引出率为100%.100μs刺激脉宽的阈值平均(均数±标准差,下同)为(159.00±50.21)电流级(current level,CL),波Ⅲ潜伏期为(2.36 ±0.46) ms;150μs刺激脉宽的阈值为(131.44 ±49.25)CL,波Ⅲ潜伏期为(2.59±0.46)ms;200 μs刺激脉宽的阈值为(119.63 ±52.56)CL,波Ⅲ潜伏期为(2.62±0.44) ms.结论 REZ-Ⅰ型人工耳蜗EABR模块动物实验的引出率达到100%,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满足EABR的测试要求.

  • 影响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术后疗效因素的探讨

    作者:刘莎;韩德民;赵啸天;邓志菲;吴璇;孔颖;陈雪清

    目的探讨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技术(CI)患者获得效益情况和影响因素,为患者术前选择、咨询和术后评价方式提供资料.方法 30例语前聋青少年CI患者和家庭接受"CI满意度问卷"调查,其中19例患者参加言语测试.结果术前佩戴过助听器组与未戴助听器对CI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3.93±0.88和3.00±1.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会影响术后患者言语发育;术前口语-唇读组与手语组交流方式之间,术后两组7项言语测试结果分别为74、60、64、61、57、43、27和43、39、26、26、19、6、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组能力改善显著.CI术前期望值与术后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 (γ= -0.479,P<0.05).结论接受CI植入的语前聋青少年患者可从中获得较大效益,但应根据患者需求建立特有的评价系统.

  •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措施分析

    作者:鲍玲琳

    目的 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8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并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SCL-90评定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护理后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护理措施对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具有良好作用,可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阈值与舒适阈特性的分析

    作者:陈雪清;韩德民;赵啸天;孔颖;刘莎;莫玲燕;刘博;郑军;李永新;王硕;吴燕君

    目的:患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三四周需返回医院,由听力学专业人员为患者安装体外设备并进行阈值及舒适阈测试.方法:对使用不同人工耳蜗系统患者236例的阈值、舒适阈进行分析.于1996-02/2003-06接受手术,手术年龄为1岁半至52岁.170例使用澳大利亚Cochlear人工耳蜗Nucleus24型.43例使用美国Clarion人工耳蜗.23例使用奥地利Medel人工耳蜗.术后4周左右安装体外设备并进行心理物理测试.心理物理测试主要包括阈值和舒适阈的测试.使用与患者年龄相适应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澳大利亚人工耳蜗系统的患者,1号与20号电极的阈值和舒适阈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使用美国和奥地利人工耳蜗系统的患者,不同电极阈值和舒适阈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3号、10号和20号电极的阈值在开机后1年内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3号电极、10号电极和20号电极在开机时的舒适阈与开机后2周、3周、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的舒适阈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为P<0.01).结论:不同患者其阈值、舒适阈数值差异较大.自蜗底至蜗顶的电极,其阈值、舒适阈测试的数值逐渐降低.随术后开机时间的增加,患者的阈值、舒适阈测试值呈增加的趋势.不同部位的电极显示了相同的趋势.不能在开机前准确计算某一例患者的阈值和舒适阈.

  • 人工耳蜗抗掩蔽性能的研究与进展

    作者:杨志刚;张亭亭;李西营

    人工耳蜗植入是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聋的有效康复方法.在过去的30年中,通过人工耳蜗植入以改善那些不能用助听器获取听力辅助的人群听力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人工耳蜗植入者在有干扰环境中的听觉表现同正常人群的差距仍很大.无论是稳态噪声还是调制噪声都会影响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能力,这种影响与人工耳蜗频率、时间以及调制分辨率上的性能差距有关.如何设计出具有抗噪性能的人工耳蜗产品,是当前听觉研究和临床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工耳蜗植入者在言语加工任务表现评估的一些研究,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人工耳蜗调试的康复咨询

    作者:郑振宇;曹克利;王轶;魏朝刚;金昕;王林娥

    总结近 8年来对 400余例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者的调试及咨询经验,解答家长关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调试的常见问题-如何配合人工耳蜗的开机与调试、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程序、如何了解植入者的听力状况、如何把握再次调试的时机等,以便人工耳蜗听力师做好开机与调机的相关教育和宣传,使植入者、家庭及相关的语训康复机构能更充分地利用和发挥人工耳蜗装置和调试的作用,为人工耳蜗植入者提供大的听觉帮助,为听觉言语康复创造良好的听觉基础,更好地促进植入者的听觉及言语进步.

  • 儿童多导人工耳蜗植入者康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孔颖;陈雪清;Fiona Sutherland;王靓;宋妍;李海珍;孟黎晖;刘莎;刘博;莫玲燕;吴燕君;王硕

    目的:探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康复效果的影响,为提高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康复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76例使用人工耳蜗装置超过1年的儿童患者;使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与患者及家属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进行调查.结果:①术前使用过助听器并接受过康复训练时间超过3个月(康复训练组)和未使用过助听器也无康复训练(对照组)的两组患者,在开机后能对环境声音进行识别所需的时间不同,康复训练组患者所需的时间平均为0.9个月,对照组患者为1.9个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2.899,P<0.05).②6岁以下接受手术(A组)和6岁以上手术(B组)的两组患者,经训练后可以进行基本交流、对话的人数不同,A组为81.4%(35/43),B组为59.3%(16/2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4.110,P<0.05).③术前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合理(C组)和不合理(D组)的两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存在差异,C组满意率为73.6%(39/53),D组为42.1%(8/1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6.115,P<0.05).结论:术后康复效果与术前是否接受过助听器适应训练和康复训练有关;手术年龄越小,术后康复效果越好;术后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与术前期望值是否合理有关,同时也可影响术后康复效果.

  • 人工耳蜗植入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的效果评价

    作者:钱宇虹;郭梦和

    背景:双耳聆听能够更好地进行声源定位,感受立体声,提高听阈5~10dB及增强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辨别能力.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的意义和作用.设计:自身和相互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科全军听力中心完成,对象为本科收治的语前聋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7~18岁.方法:均为单耳使用Nucleus24人工耳蜗系统,采用ACE编码策略.于术后开机半年时在不同助听方式下(人工耳蜗+助听器和单独使用人工耳蜗)分别进行声场(啭音)测听、言语功能评估和问卷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种助听方式下测试125,250,500,1 000,2 000,4 000和8 000 Hz的啭音听阈.②言语功能评估.③问卷调查.结果:人工耳蜗+助听器各频率听阈均值(18.89 Hz)较单独使用人工耳蜗声场(啭音)测试的各频率听阈均值(24.17 Hz)为低(t=4.647,P<0.01),频率特性好.50个常用词汇及音节复述得分,人工耳蜗+助听器平均86分,单用人工耳蜗平均84分,说明患者利用两种助听方式均能获得较好的聆听效果.问卷调查显示使用人工耳蜗+助听器比单独使用人工耳蜗在辨别方向,噪声环境中聆听具有更好的效果,但在安静环境下聆听,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使用人工耳蜗者对侧耳佩戴助听器有助于更好地聆听.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