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兔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重建后再狭窄模型的建立

    作者:陆信武;黄英;李维敏;蒋米尔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狭窄性病变呈逐年增高的发病趋势,治疗该类疾患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进行狭窄段血管重建,但重建部位的血管往往因再狭窄而告失败[1],因此建立合适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重建后再狭窄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材料与方法 1.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的建立 10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重3~3.5kg,首先用高脂饲料(普通饲料加0.5%的胆固醇和6%的花生油混合配制而成)喂养一周,使兔适应高脂饲养环境(10只兔无一出现腹泻)。应用戊巴比妥麻醉兔(2.5%戊巴比妥每公斤体重1ml经兔耳缘静脉内缓慢注入),其中7只兔行右股动脉纵行切开,3只兔行双侧股动脉切开,3F的Fogarty导管经股动脉切口内向上置入约12~15cm到达髂动脉。向Fogarty导管球囊内注入0.05~0.1ml的生理盐水,向下牵拉3~5cm,抽出导管球囊内的液体,再向上置入3~5cm,重复以上过程3次,使兔髂动脉内皮细胞充分剥离。用9-0无损伤缝线关闭股动脉切口,兔被送回饲养房,继续饲以高脂饮食,并肌注8万单位庆大霉素。

  • 月骨骨折二例报告

    作者:

    月骨骨折临床上罕见,我科收治2例,手术复位后用AO螺钉固定,分别于术后3、5个月骨愈合.例1 男,35岁.2002年4月患者骑自行车时摔倒,左腕背伸位着地后,感腕背部疼痛肿胀,腕背伸加重.局部检查发现腕背肿胀,有明显压痛点.X线正侧位片检查未发现异常,CT检查示月骨背侧极移位性骨折(图1).伤后7 d,臂丛麻醉生效后上气压止血带,腕背部"S"形切口,直至腕背伸肌腱鞘,纵行切开第三伸肌腱鞘,沿腕背关节囊表面打开第四伸肌腱鞘,拇长伸肌腱向桡侧牵拉,指总伸肌腱向尺侧牵拉.

  • 斜行腹直肌皮瓣再造乳房二例

    作者:袁相斌;刘麒;章惠兰;刘国炳;陈六方

    例1,女,64岁。1974年行左乳腺癌根治术,术后行放射治疗。半年后照射部位皮肤形成溃疡。16年溃疡未愈,且逐年扩大、深达肋软骨。入院体检:左胸壁乳房部位有5cm×4 cm溃疡创面,第3、4肋软骨部分外露变黑,周围皮肤萎缩,色素减退呈苍白色,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病损范围18 cm×11cm。 手术在全麻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将左胸部溃疡连同周围病变组织切除,同时将外露环坏死的第3、4肋软骨切除,保留深面的肋软骨骨膜。第二步分离右侧腹直肌皮瓣。于右中腹部设计一24 cm×14 cm斜行皮瓣。先切开皮瓣内侧缘,在深筋膜下向外侧分离至腹直肌前鞘,距腹中线外侧0.5 cm纵行切开腹直肌前鞘,在腹直肌下方找到腹部上下动静脉。继之,切开皮瓣外侧缘,在深筋膜下将皮瓣向内侧分离至腹直肌前鞘外侧缘,纵行切开腹直肌前鞘外侧缘,将腹直肌及部分前鞘分离,阻断腹壁下动脉近端。将含有部分前鞘及腹直肌的皮瓣掀起至肋缘下,保留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及其前鞘。切断皮瓣蒂部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成以腹壁上动静脉及腹直肌为蒂的肌皮瓣。经开放性隧道,将皮瓣转移修复左胸壁创面并形成乳房外形。腹部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9年随访,溃疡无复发,再造乳房及腹部外形均良好。 例2,女,48岁。于1997年6月入院,拟行右侧乳房再造及左侧乳房隆乳术。1991年6月曾行右乳房乳腺癌切除术,保留胸大肌,行右腋下淋巴结清扫。体检:右锁骨中线第2至第7肋有20 cm纵行切口瘢痕,无乳房,局部皮下组织较薄,左侧乳房体积偏小。拟行左侧斜行腹直肌皮瓣再造右侧乳房,左侧隆乳术。 手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沿原右胸部纵行瘢痕作切口15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至胸大肌,分开胸大肌,并在胸大肌下作钝性分离,上至第2肋,下至第7肋,内侧达胸骨旁,外侧达腋前线。第二步于左腹脐外侧设计斜行皮瓣,皮瓣14 cm×7 cm。将腹直肌皮瓣常规掀起,半环线以下的腹直肌及其前鞘保留。沿左腹直肌中线向上作切口至左侧肋缘下,切开腹直肌前鞘,将腹直肌及腹壁上动静脉分离至肋缘下,形成含有腹壁上动静脉及腹直肌为蒂的皮瓣。从右胸部切口下内侧向左肋缘下腹直肌蒂部作6 cm宽皮下隧道,将皮瓣通过隧道转移至右胸部,皮瓣下及胸大肌下放置160 ml硅胶乳房假体,按层缝合伤口。腹部创面直接缝合。左侧乳房经腋下切口放置160 ml硅凝胶乳房假体。术后两侧乳房大小对称,外形好。

  • 膀胱内缝扎前列腺动脉在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严启明;刘峰;王伟峰;姚德鸿

    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TVP)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各家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以减少术中、术后出血。本院自1992年2月至1999年6月在作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时先行膀胱内前列腺动脉缝扎486例(缝扎组),经与同期同手术组320例常规术式对照(常规组)比较,止血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一)年龄 缝扎组年龄大86岁,小58岁,平均66.5岁。常规组年龄大84岁,小62岁,平均65岁。(二)症状 两组患者均有夜尿增多,排尿困难,术前均经肛诊、B超、膀胱镜检查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三)合并症 伴有尿潴留同时合并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分别为:缝扎组(452/486)93.00%,常规组(296/320)92.50%。伴膀胱结石发生率分别为:缝扎组(15/486)3.09%,常规组(5/320)1.56%。膀胱憩室发病率为:缝扎组(16/486)3.2996,常规组(4/320)1.25%。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老慢支发病率为:缝扎组(102/486)20.99%,常规组(50/320)15.63%。二、手术方法(一)缝扎组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下腹旁正中切口,推开腹膜反折,适当暴露耻骨后间隙,纵行切开膀胱前壁,辨清两侧输尿管开口后于膀胱前列腺沟,前列腺向膀胱内突出处外侧缘5、7点钟处,以0号可吸收肠线各缝扎前列腺动脉一针,伴中叶肥大者于6点钟处加缝一针,以阻断痔中动脉血供,缝针深度为前列腺外科包膜全层。以电刀弧形切开后唇前列腺包膜,剜除前列腺,热盐水纱布填塞压迫腺窝5~8min,若见明显活动性出血点,逐一缝扎。腺窝较大者用1-0肠线间断缝合1~2针,缩小窝口,直径不小于一指。经尿道置入18~20 F Foley's气囊导尿管,气囊位于膀胱内,气囊注水30 ml,置耻骨上膀胱造瘘管,术后作膀胱持续点滴冲洗。

  • 舌瓣形气管切开术134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云峰;钟文伟;李大红;谢怡;赖卓凯

    传统气管切开术主要采用气管前壁纵行切开[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对这一术式进行了改良[2],提出舌瓣形气管切开术.作者于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舌瓣形气管切开术134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34例为我院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93例,女41例,年龄2~73岁,平均38岁.其中紧急气管切开9例,择期气管切开125例.直接气管切开63例,气管插管后切开71例.气管切开原因:炎症、外伤、肿瘤致喉阻塞13例;口腔、舌根、喉及下咽肿瘤术前气管切开插管麻醉51例;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原因导致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及呼吸衰竭需要辅助呼吸者70例.

  • 8218例经腹横切口皮内缝合输卵管结扎术的体会

    作者:林素芬;涂书清

    输卵管结扎术是我国妇女采用的一项永久性节育措施。我站从1990年1月至1999年9月施行腹横切口皮内缝合输卵管术8218例,手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不需拆线,愈后瘢痕美观,取得较满意的效果。1 手术方法1.1 术前准备:同一般经腹输卵管结扎术。1.2 麻醉方法:用1%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切口局部麻醉。1.3 手术步骤:下腹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取耻骨上方三横指(产后,大月份引产后宫底下二横指)正中腹部自然横纹线作横切口长约3.0cm左右。执笔式持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纵行切开腹直肌前鞘,用手指分开腹直肌将腹膜外脂肪及膀胱腹膜反拆推向下方以手指作引导,用两把血管钳夹起腹膜,确认腹膜,方可切开进腹,以下步骤采用传统的指板取管法行输卵管结扎术。关腹时缝合腹膜,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脂肪层和皮肤切口作一次间断缝合两针,方法从一侧皮肤真皮层进针经过皮下脂肪全层,在切口的中间打结。此层用1号丝线缝合,然后用鼠齿钳将两侧钳夹切口对齐使皮肤紧密闭合,盖上纱布,用透明胶布固定。必要时适当使用抗菌素。

  •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作者:王鹏;郭青松;芮理

    不伴有内脏反位的左位胆囊是非常罕见的,其症状与体征可能误导诊断,常规的术前超声检查亦可能漏诊。现报道单孔腹腔镜左位胆囊切除术1例,探讨异位胆囊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并探讨单孔腹腔镜手术的优势。患者男,47岁。入院前2年出现阵发性右上腹疼痛,近1个月疼痛加剧,无发热、寒战、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未及异常,右上腹轻度压痛,Murphy征(-)。辅助检查:γ-谷氨酰转肽酶:87 U/L。 B超显示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欠光滑,胆囊内多发强回声团伴声影,大直径1.5 cm,胆总管直径0.5 cm。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检查提示:脂肪肝,肝小血管瘤;胆囊结石、胆囊炎。影像科并未报告左位胆囊,但术者常规术前查看MRCP片时,考虑左位胆囊可能(图1)。患者行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者及助手立于患者左侧,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12 mmHg。纵行切开脐环约2 cm,穿刺10 mm Trocar,使用30度腹腔镜探查腹腔,正如MRCP所见,胆囊位于第Ⅲ肝段脏面,镰状韧带左侧,无内脏反位(图2)。再于脐孔置入两枚5 mm Trocar,使之与10 mm Trocar呈倒“品”字形(图3)。虽然胆囊位置靠近中线,但因为采用单孔腹腔镜并不需要做过多调整,术者及扶镜手仍立于患者左侧,身体略向中部倾斜,仔细分离粘连的大网膜,显示Calot三角,将胆囊向左上方牵拉,再游离胆囊壶腹部、胆囊管,暴露肝总管及胆总管,确认胆囊管仍从右侧汇入胆总管,胆囊动脉自肝右动脉分出后与胆囊管并行(图4)。胆囊管与正常非左位胆囊不同,较垂直地汇入胆总管。用5 mm Hem-o-lok夹闭胆囊管及血管并切断,将胆囊自异位的胆囊床游离,仔细检查无出血、胆漏,胆囊放入标本袋,通过脐孔提出,缝合脐孔,使其恢复至术前状态。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约10 ml。术后病理显示慢性胆囊炎伴多发混合性结石。

  • 踝内翻2例报告

    作者:郑修存;李超发;孟凡军;牛艳辉;孙丹舟

    1 临床资料例1,女,15岁。14年前因爆发性乙脑引起出血性紫癜,致右踝内侧皮肤大面积破溃,引起踝关节区域感染,渐出现跛行,右踝内翻畸形,渐重。例2,男,12岁。3年前因踝关节扭伤致左内踝骨折,于当地医院行左内踝切开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伤愈后渐出现跛行,踝内翻畸形。两例查体均见:踝关节明显内翻畸形,外翻受限,跖屈背伸自如。X线片均示踝内侧骨骺板密度增高、闭合,外踝骨骺分离,外踝较内侧高,踝关节面不平整,踝穴上顶线与胫骨垂线不垂直,向内侧成角13°~15°。2 治疗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首先于外踝上方3cm处沿腓骨后外缘向下纵形切开,而后向前绕过外踝止于外踝前下缘弧形切开,显露腓骨及其骺板,在骺板上1.5cm处由外下向内上斜行截断腓骨。然后,在内踝上5cm处的内后侧纵行切开,致内踝尖弯向前缘弧形切开,显露胫骨下端,在内踝骺板上1.5cm处平行于踝关节面由内上向外下截骨(保留胫骨腓侧部分骨皮质),矫正内翻的踝关节,使其略外翻。取同侧髂骨,角度略大于截骨后矫正张开的裂隙,楔形骨块,嵌入截骨裂隙内,使其内翻矫正,缝合包扎切口,管型石膏固定踝关节于轻度外翻位。

  • 一半比目鱼肌移位修复胫骨外露

    作者:杨斌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大52岁,小16岁,平均28.2岁。左侧8例,右侧6例。受伤后至来院就诊时短时间2h,长2年7月。其中3例曾作其他皮瓣覆盖失败。1.2 皮肤缺损情况 缺损发生在小腿中上段9例,中下段5例。缺损大为6×5cm2,小为2×4cm2。2 手术方法  患者可行硬膜外麻醉。取半卧位患侧在下,自胫骨内侧缘后方2cm处纵行切开皮肢12~16cm,其下端至跟腱之肌与腱移行处,切开固有筋膜,确认跟腱。再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找到比目鱼肌,钝性分离,向末梢端直至跟腱部,向近端尽量分离至内侧头的胫骨比目鱼肌线。以尖刀自正中将比目鱼肌纵行切开,如以近端为蒂,则于切开的内侧肌瓣远端肌腱移行处(稍带少许肌腱)切断,其外侧部及跟腱附着部同时保留。如以远端为蒂,则于肌肉的内侧头附丽处切断。注意此处有较大血管进入肌肉,切断后须作血管结扎,肌肉的纵切处亦应作适当止血。将切断的内侧肌瓣游离端缝一支持线,或用组织钳提起,游离足够的长度,对不利于肌瓣游离的进入比目鱼肌的小血管,可酌情结扎并切断。

  • 子宫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

    作者:陈艳花;连方

    患者,女,35岁,因"子宫肌瘤保守治疗2年无效,子宫肌瘤继续增大"于2010年6月10日收入院行手术治疗.既往妇科检查资料不详.2年前于我院体检发现子宫肌瘤,B超示宫体5.8cm×6.0cm×4.5cm,形态不规则,肌层回声不均,左前侧壁探及5.6cm×4.9cm稍偏强回声光团,外凸,包膜内回声偏强,欠均匀,双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诊断:子宫肌瘤(浆膜下).应用药物治疗2年,肿块未见缩小,反而增大.门诊以"子宫肌瘤"收入院.入院后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官颈均未见异常,子宫体平位、正常大小、质中、活动、无压痛.子宫左侧触及大小约6cm×5cm的实性肿块,与子宫关系密切,活动性差,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及异常.术前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完善术前准备,于2010年6月13日行剖腹探查术,逐层开腹,至腹膜层可见腹膜呈紫色,切开腹膜,见盆腔内有少量血性液体,色鲜红,检查子宫稍增大,官底左前壁有一外凸硬性肿物,约6cm×5cm大,双侧输卵管充血,伞端有血性物流出,双侧卵巢未见异常,决定行肿物剥除术.剥除过程中,见肿物与子宫壁难以分离,无界限,切面灰白、质硬,术中初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逐层剥离瘤体,自子宫基底部结扎缝合,闭合瘤腔,连续缝合子宫壁,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逐层关腹.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病理组织肉眼见:约6cm×5cm,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纵行切开瘤体,可见色白的致密组织.病理报告:(左官体角)海绵状淋巴管瘤.出院诊断:子宫海绵状淋巴管瘤.

  • 骶尾部后矢状切口修补小儿直肠阴道瘘成功1例

    作者:刘月忠;袁峰;王玲

    患儿13岁,因先天性无肛门于出生后在当地行骶会阴肛门成形术,术后曾行扩肛处理,但仍有排便困难;排稀便时有粪便自阴道排出并可感觉到气体进入阴道.月经来潮时肛门有经血排出.查体见肛门狭窄,括约肌无收缩,食指不能进入直肠 ,造影检查时造影剂大量自阴道排出,同时合并脊柱畸形.术前准备:提前2周以上行乙状结肠造瘘(单腔造瘘)和术前应用肠道抗生素及清洁灌肠.患儿全身麻醉,取俯卧位或侧卧位,髋关节屈曲,手术切口在臀沟顶点( 尾骨表面)至肛门上方,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皮下筋膜、肛尾韧带、肛提肌,可切除部分尾骨,显露直肠后壁,以多齿牵开器(后颅凹牵开器)牵开切口.纵行切开直肠后壁,可显露直肠前壁的瘘口.

  • 气管套管断裂致支气管异物1例

    作者:张乐君;艳颜

    患儿,男,7岁.1年前因喉外伤于我院行喉成形术,术后带管出院.5d前突然呛咳、呼吸困难,遂于当地医院就诊.检查见气管外套管断裂(直径5.5cm),胸部X线片示外套管约4/5坠入右支气管及气管内,行支气管镜检查术,术中见声门上区被瘢痕组织堵塞,支气管镜无法通过,更换气管套管后转来我院.查体见患儿一般情况可,Ⅰ度呼吸困难,右肺呼吸音明显减弱.经抗炎治疗后,全麻下行支气管镜检查术.拔出气管套管,将造瘘口皮肤、皮下组织纵行切开约1cm,自造瘘口将断裂套管与气管镜一并拔出,重新插入气管镜,检查见气管内有较多血性分泌物,吸净后退出气管镜,安放气管套管,抗生素治疗3d后全愈出院.

  • 上颌窦清理术选择纵行切口30例报告

    作者:吴秀芳;张慧;毕经玉

    上颌窦清理术的传统切口是从上尖牙嵴向外至第2双尖牙处的唇颊粘膜作一横行切口,切开粘膜、骨膜,向上分离骨膜至上颌窦前壁犬牙窝,凿开骨窗入上颌窦腔.行此切口的患者常有术侧面部肿胀、麻木、上列牙痛等症状,根据面部血管、淋巴管均为自上而下纵行走向,眶下神经经眶下孔至上唇亦为纵行走向的解剖特点,我们在行上颌窦清理术时,选择了纵行切口.我们为30例上颌窦内各种炎性病变、息肉囊肿等患者行上颌窦清理术时,采用了纵行切口,均获较广阔视野及较大骨窗.切口均1期愈合,无瘘管发生.适应证、麻醉方法与传统的上颌窦清理术同,仅是在患侧上颌侧切牙与第1磨牙间的颊粘膜上纵行切开,下方距齿根0.5cm,向上延伸1~1.5cm,必要时继续延伸,切开粘膜及骨膜后向两侧分离牵拉,上方亦可用钩向上牵开组织,以充分暴露犬齿窝,进入上颌窦.选择此切口出血较少,易止血,牵拉上颌窦前壁软组织所需力量较小,血管、淋巴管、眶下神经末稍损伤均较轻,术后面颊部肿胀及麻木感较横切口轻.但因切口不能随意向外侧方向延伸,对位于上颌窦外侧壁或较大的肿瘤,术中暴露较差.

  • 泡性中鼻甲脓囊肿1例

    作者:韩飞;梁辉;崔朝阳

    患者女,23岁.因持续性头昏、头痛1年来诊.检查见双侧下鼻甲轻度肿大、苍白,鼻腔可见稀薄分泌物,右中鼻甲明显肥大,表面光滑,黏膜充血,触之较硬,麻黄素收缩效果差, 右中鼻道狭小但清洁,鼻中隔轻度左偏,无明显突起.鼻窦冠位CT检查示右中鼻甲内有卵圆形异常密度,约1.0cm×2.5cm大,周围可见骨质样高密度硬化环,鼻窦无明显异常.局麻下行右中鼻甲外侧切除术自中鼻甲前下缘纵行切开,将切口向上下延长至游离缘后部, 用XPS系统由前向后切除中鼻甲外侧部分,保留内侧部分.术中见右中鼻甲呈薄壳状,其内衬有光滑的囊壁,内有较多黄白色黏稠分泌物.术后患者头痛消失.后诊断为右中鼻甲脓囊肿.

  • 甲状旁腺全切除加前臂自体移植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张春华;张军花

    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SHPT)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2012年2 ~ 10月,我院成功实施了11例甲状旁腺全切除并前臂自体移植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例均患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术前查甲状旁腺素(PTH)升高,曾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术前准备后行甲状旁腺全切除加前臂自体移植.手术方法:①甲状旁腺全切除:常规消毒铺巾,取胸骨上窝2横指处顺皮纹弧形切口,逐层切开.在颈阔肌与颈深筋膜浅层间游离皮瓣,无菌巾护皮后,向头、尾两侧牵开皮瓣;纵行切开颈白线,向后方拉开舌骨下肌群,充分暴露后方的甲状腺;将甲状腺向内前方牵拉,显露外侧甲状腺静脉并予以切断;将甲状腺往内侧翻转,在甲状腺背侧甲状腺床探及甲状旁腺.根据甲状旁腺解剖位置、颜色、形状、大小,切除高度可疑的甲状旁腺肿物;取部分甲状旁腺组织送冰冻病理,将余下甲状旁腺组织立即置于冰盐水中.待术中病理结果证实为甲状旁腺后,充分止血;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放置橡皮引流片;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颈阔肌,4-0无损伤缝线皮内缝合皮肤.

  • 产科子宫全切术中纵行切开阴道穹窿

    作者:修霞;陶华娟

    羊水栓塞、中央性前置胎盘、妊娠合并脂肪肝等引起的产后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急症子宫全切术.传统的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在子宫血管及诸韧带处理后,需横行切开阴道前壁.近年来,我们在术中采取纵行切开阴道穹窿的方式,大限度地保全术后阴道的长度.现报告如下.

  • 布加综合征根治术中大出血抢救成功1例报告

    作者:宋富波;杨牟;车海杰

    患者男,55岁.2009年3月13日,在全麻下行布加综合征根治术.术中探查,在膈平面以上2 cm处可触及下腔静脉管壁增厚、发硬、呈环状,进一步向下显露下腔静脉约5cm,其内可触及血栓,纵行切开后见下腔静脉内有一隔膜将管腔完全阻塞,其远心端腔静脉内充满陈旧性血栓.直视下切除隔膜并剥除下腔静脉内血栓后,下腔静脉远心端大量涌血,在下腔静脉远侧置Foley尿管,以肝素盐水充盈球囊,但下腔静脉内出血仍难以控制,且体外循环机不能完全将肝静脉、下腔静脉内涌血回输至右心房.

  • STER技术切除食管固有肌层巨大肿瘤1例

    作者:沙启梅;刘慧

    患者女,30岁,因吞咽不适3个月、发现食管黏膜下占位1个月于2012年2月13日收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胃镜检查见距门齿30~ 35 cm处食管黏膜下隆起,约5 cm×3 cm大小,表面光滑.超声内镜(EUS)示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灶.行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①以生理盐水冲洗食管后标记病变,于距肿瘤上缘6 cm(距门齿24 cm)处食管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靛胭脂,纵行切开黏膜层至黏膜下层,建立隧道上口;②建立黏膜下隧道并逐渐下行以完全暴露瘤体,分离瘤体周围肌层组织;③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行隧道内止血,钛夹关闭隧道口.

  • 经胃外引流术治疗巨大胰腺假性囊肿一例

    作者:冯鹏才;王立俊;梁俊峰;李雪娟

    患者, 男性, 34岁.入院前20d有明确上腹部撞伤史, 在当地医院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此后渐感上腹部隐疼不适, 纳差、乏力, 同时伴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不适.上述症状渐加重, 入院前5d开始呕吐频繁, 尤以进食后为著.入院体检: 体温38.6℃, 巩膜黄染, 腹部膨隆, 上腹部压痛.腹部B超检查提示胰腺体尾部24cm×18cm×16cm大小之胰腺假性囊肿, 边界清晰, 内部透声佳.腹部CT检查提示左上腹24cm×17cm之囊性包块, 位于胰体尾外上方, 囊壁厚度0.3cm, 外侧边界清, 密度均匀, 将胃后壁向前推移.经多次术前讨论后拟行经胃外引流术.术中进腹探查后未切开囊肿, 直接纵行切开胃体前壁.扪查后于胃体后壁切开一与囊腔相通的直径4.5cm之孔道, 所切囊壁送病检.吸引器吸尽囊液, 约3 600ml, 探查囊腔, 清除囊内坏死组织.胃后壁与囊肿壁作间断缝合, 针距0.5cm, 以防术后出血.囊腔内置入蕈形导管达囊腔底.为防止胃内食物逆流入囊腔, 用丝线沿胃后壁围绕引流管作荷包缝合, 使其翻向胃内形成类似活瓣的开口.引流管经胃自胃前壁引出体外, 间断缝合胃前壁切口.术后应用善得定等药物, 积极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 引流液逐日减少, 至第10d已基本消失.术后15d B超复查证实囊腔明显萎缩, 术后25d行囊腔造影检查提示囊腔基本闭合, 于次日拔除引流管.观察3d病情稳定出院.随访半年无异常.

  • 腹主动脉原性血管平滑肌肉瘤

    作者:戴坤扬;金筱泰

    血管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多发生于大、中静脉。发生于动脉的血管平滑肌肉瘤实属罕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这种肿瘤性病变在术前和病理证实前几乎不能得到诊断。我们曾收治1例临床诊断为"腹主动脉瘤并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行人造血管移植术,术后诊断为"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肉瘤"的病例,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 72岁。否认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各种传染病史。入院前2年有可疑腹部外伤史。入院前2月起自觉腹部有一肿块,末曾就诊。入院前2周起中下腹部腹块处出现反复刺痛感,且进行性加重,遂来我院就诊。B型超声检查示"腹主动脉瘤",急诊收住入院。体检:脐周触及约5.0 cm×6.0 cm大小腹块,质中,边界较清,有轻压痛,伴剧烈搏动感,肿块右侧可闻及震颤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足背动脉搏动存在。放射影像学检查, CT检查示: "肾腹主动脉瘤"。DSA提示: "肾动脉水平下,双骼总动脉分叉前主动脉瘤伴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形成"。急诊手术。腹部正中切口进腹,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游离十二指肠水平部、升部和空肠曲,暴露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见腹主动脉瘤体呈葫芦状,上缘距肾动脉水平2 cm,下缘达骼总动脉分叉处。上部瘤体大小4 cm×4 cm×3 cm,下部瘤体大小8 cm×6 cm×6 cm。瘤体表面尚光滑,血供稍丰富。下部瘤体右侧与下腔静脉有粘连呈交通,可扪及震颤样杂音。双侧输尿管无异常。控制瘤体远、近侧血流后纵行切开腹主动脉瘤前壁,见瘤体腔内大量机化血栓、黄白色豆渣样组织和粥样硬化的内膜,取尽之。下部瘤体腔右侧可见与下腔静脉相通形成内瘘,用口径约1.2 cm3-0Goretex缝线连续缝合关闭瘘口。"Y"型Goretex人造血管作腹主动脉-左骼总动脉、右股浅动脉搭桥术。后修除部分切开的腹主动脉前壁后,在人造血管外包裹缝合。  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肉瘤"。术后常规治疗,患者恢复良好,两周后出院。因家属拒绝,术后末作进一步辅助治疗。术后3月曾作Doppler超声检查,人造血管血流畅通,但血管壁周围发现异常软组织肿块,未作进一步检查。术后3月起出现中下腹胀痛,且进行性加重,伴消瘦,外院就诊给予对症处理。术后5.5月全身衰竭死亡。

87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