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孟凡迎;陈知水

    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是指保持原来肝胰十二指肠相互间解剖关系的整个多器官移植块的移植.该技术是器官移植领域为复杂的尖端技术,也是现代医学,尤其是外科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 环孢素A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卫茜;姚丽凤

    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发展中伟大的创举之一.肾脏移植是众多器官移植中早开展并获得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血液吻合技术的发展、短期低温保存供体器官的成果和免疫抑制药成功应用,使肾脏移植成为国际上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一个有效和成熟的方法.随着20世纪80年代环孢素的发明问世和在器官移植临床中的成功应用,肾移植后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活性.1978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发现它能有效地预防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后经大量的药物实验和临床证明,CsA是目前用于器官移植中预防排斥反应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好药物.我国从1984年起在肾移植中广泛应用CsA,大大地改善了器官移植的效果,使移植肾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由于CsA在移植术后初期用量大,个体差异大,又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临床上毒性和排斥反应难以区分,且药价昂贵,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CsA成为临床上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回顾分析2000年至今应用CsA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上腹部器官簇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黄婉琳;廖苑;张利峰;陈利芬;陈雪霞

    腹部器官簇移植(abdominal cluster transplantation)是指保持腹部原来各器官互相之间解剖关系的整个多器官移植块的移植.1983年美国Starzl施行了全球首例临床器官簇移植[1],至2001年全球共施行95例器官簇移植[2,3].

  •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

    作者:高丽;豆秋江;陈公云;叶海丹

    目的 探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术后并发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护理.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共实施8例上腹部多器官移植,1例术后并发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总结其临床资料与护理要点.结果 本例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术后早期并发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术后22d开始发生三系减少,持续4个多月,多次行骨穿刺检查,前2次未发现病因,第3次骨穿刺提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3型,第4次骨穿刺进行确诊并行基因检测,发现AML1/ETO阳性,确诊后转入血液科经治疗后好转.结论 加强病情观察,及时确诊与治疗,做好预防感染、出血与心理护理,是促进患者恢复的关键.

  • 激素的使用与普外科

    作者:夏穗生

    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临床移植外科关系非常密切.临床所施行的各种脏器单一或联合移植如肾、肝、心与心肺、胰与胰肾、脾、小肠移植以及多器官移植,还有许多细胞移植如骨髓、胰岛、肝或脾细胞移植,不论移植物来自尸体或活体,都属于同种移植,术后都必然有发生排斥反应的危险,导致移植物损害,失功,甚至受者死亡.因此,必须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来予以防治,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就是其中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临床移植直到如今,已达80余万例,没有一例受者是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

  • 小肠移植的进展

    作者:李宁

    1 小肠移植的历史与现状早在1964年Detterling即试用小肠移植于临床,但因排斥反应等问题而失败,其后虽仍有尝试者但都未获得成功.由于小肠及其系膜含有大量的淋巴组织,是诸多器官移植中排斥反应发生率高、重的脏器.加之小肠移植后肠功能恢复困难,肠腔细菌易位和感染等都较其他器官移植为明显,因此小肠移植的早期研究结果令人失望,是各种器官移植中起步早、完成晚、为困难的一个.另一原因是TPN曾被认为可以替代胃肠道而使病人长期存活,故有"人工胃肠(artificial gut)"之称,对是否有必要再去研究小肠移植曾有疑议,致使小肠移植的研究被搁置了一段时间.

  • 一例全腹器官簇移植初期报告

    作者:尹路;彭承宏;周光文;沈柏用;杨卫平;申川;陈皓;严佶祺;邓侠兴;李勤裕;邱伟华;万亮;陈桂明;陈辉星;陈春球;周慧江;李宏为

    我院于2004年12月14日为一例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局部癌变的病人施行了全腹腔器官簇移植,术后已逾一月,恢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 肝肾联合移植一例

    作者:李定耀;李明主;陈光耀;陈跃英;陈明良

    肝肾联合移植是在多器官移植中除胰肾联合移植、心肺联合移植之外,又一种多器官联合移植模式,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肾病的理想方法.我院2006年1月13日成功开展1例肝肾联合移植.报告如下.

  • 老年人可以更换器官吗

    作者:杨彬

    年轻人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老年人希望永远年轻。我们的古人向神灵祈求长寿,依靠丹药保持健康,但毫无疑问都失望了。近代医学认识到人体是由一个个器官组成的精密复合体,就好像机器的零件一样。“零部件”使用久了,难免会受到损伤,严重的甚至“报废”。机器零件可以更换,人体器官可以更换吗?从18世纪后期,科学家开始了器官移植的探索,移植技术也被称为21世纪医学的“皇冠”。以复杂的心脏移植为例,武汉协和医院2015年已完成100例以上,这在全球各大医院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今天,随着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单器官移植已非常成熟,多器官移植也屡见不鲜。既然人体老化不可避免,人体的“零部件”受到了损伤时,可不可以像机器一样进行维修,甚至像科幻大片《阿凡达》中的杰克一样换一副躯体,重新生活呢?

  • 器官捐献上腹部多器官移植长期疗效分析

    作者:鞠卫强;李焯辉;张薇;郭志勇;韩明;王小平;陈茂根;马毅;王东平;朱晓峰;何晓顺

    目的 探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治疗上腹部多器官病变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间实施的31例简化式上腹部多器官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对所有受者进行了13(2,28)个月的随访,术后1、3、5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2%、69%和69%.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15和18d死于严重感染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受者于术后37 d死于重症肺炎合并脓毒血症,1例受者于术后40d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受者于术后13个月死于急性髓系白血病,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18和26个月死于恶性肿瘤复发.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胆道并发症及糖尿病复发.结论 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受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存活及满意的生活质量.

  • 简化式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技术探讨22例

    作者:鞠卫强;林建伟;王东平;马毅;巫林伟;邰强;郭志勇;韩明;王小平

    目的 探讨简化式腹部多器官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技术.方法 分析总结22例简化式腹部多器官移植受者的手术过程及临床资料.22例受者的原发病分别为肝细胞癌1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9例,胆管细胞癌和胆汁性肝硬化各1例.受者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2例、B级14例及C级6例,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7.8±4.1)分.所有受者均合并有2型糖尿病,病程为(4.8±3.8)年,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为7.5%±1.5%,C肽为(0.66±0.35) nmol/L.术中保留受者胰腺和全消化道,单纯切除肝脏后,行简化式腹部多器官(包括肝、胰、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移植.术后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糖、C肽等指标,监测感染、排斥反应、血管并发症及胆道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对所有受者进行了中位时间15.0个月(25%位数5.4个月,75%位数37.3个月)的随访,其中21例于术后2周内停用胰岛素,空腹及餐后血糖恢复至基本正常水平.受者术后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为4.9%±0.3%,低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3个月C肽为(1.13±0.69) nmol/L,高于术前水平(P<0.05).1例于术后10个月复查时仍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术后1周受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胆红素总量等肝功能指标趋于正常.随访中均未发现胆道并发症.术后1、3、5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5.5%、88.1%和88.1%.结论 简化式腹部多器官移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移植新术式,与经典多器官移植术式相比,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移植胰腺内分泌功能稳定,受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存活及满意的生活质量.

  • 脾肠联合移植对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

    作者:罗世成;时德;郭建辉;胡瑞祥;章时彦

    目的探讨脾肠联合移植对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进行异位全小肠和脾脏联合移植.实验分3组,每组6只.A组:小肠移植非免疫干预组;B组:受体脾切除,脾肠联合移植组;C组:小肠移植环孢霉素A(CsA)治疗组.术后3、5、7、10 d取移植小肠回肠段0.5~1.0 cm进行病理学检查,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采用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3、5、7 d移植小肠黏膜细胞凋亡,评价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损伤程度.结果 A、B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排斥反应损伤,但A组高于B组,移植后3、5、7 d分别属于轻、中、重度排斥,10 d黏膜基本完全脱落.B组移植后3、5 d符合轻度排斥,7 d中度以下排斥4只,重度排斥2只,10 d中度排斥2只,重度4只,但仍可见黏膜层.C组移植后10 d1只出现轻度排斥其余未见明显损伤.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B组明显高于A组,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数目较A组低.结论受体脾切除,脾肠联合移植可减轻移植小肠急性排斥反应损伤,诱导一定程度的小肠移植免疫耐受.

  • 外科手术两极化发展

    作者:刘晓欣;刘允怡

    现代外科学,开始于19世纪.当时外科得到飞跃性发展,主要原因是解决了手术带来的三大难题:疼痛、感染和失血.随着外科的发展,大型手术变得安全和常规化.继而,外科的再发展趋于两极化,其一极是走向大型和英勇手术,即进行以前不可能进行的手术,这包括大型切除和重建手术、单个或多器官移植等.另一极的发展是减低手术创伤,但可达到同样手术目标,这包括显微外科手术、影像引导的手术和微创手术.微创手术的新发展,又包括腹腔镜单孔手术、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和远程手术.

  • 终末期先天性心脏疾病患者的心脏移植与多器官联合移植

    作者:郑卫萍

    作者回顾分析了梅奥医学中心终末期先天性心脏疾病(CHD)患者接受心脏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单中心经验。1990年1月至2012年6月共45例终末期CHD患者接受心脏移植,年龄1个月~65岁,平均(26.1±18.4)岁;其中2例患者(4%)接受心脏肝脏联合移植,1例患者(2%)接受心脏肾脏联合移植;6例患者(13%)既往无心脏手术史,其余39例患者既往曾接受1~8次心脏手术(平均3次)。患者移植术后1、5及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95%可信区间(95%CI)=80%~98%〕、89%(95%CI=80%~98%)和72%(95%CI=56%~87%)。移植物1、5及10年的存活率为89%(95%CI=80%~98%)、89%(95%CI=80%~98%)和61%(95%CI=44%~78%)。同期国际心肺移植学会报道的非先天性疾病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1、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72%和56%。随访(8.7±6.2)年,35例患者(78%)发生了需要治疗的排斥反应,11例(24%)诊断出新发肿瘤(8例皮肤、1例血液、1例淋巴、1例其他),3例患者(7%)接受再次移植,4例(9%)发生明确的冠状动脉血管疾病,其中1例接受了再次移植,另外3例分别于术后6、8和14年死亡。结论:合理把握适应证、恰当的术后监测治疗提高了终末期CHD患者的生存率,多器官移植是CHD患者的选择之一。

  • 联合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丹华;李幼生;黎介寿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多器官移植和联合器官移植的研究。联合器官移植是指将两个器官移植给同一个体,多数情况下同期进行,亦可分期进行。其概念不同于多器官移植,其明显的外科特点是需分开地、独立地吻合两个器官的动、静脉血管主干,联合器官移植的成功源于单个器官移植均成功的基础之上。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