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张子彦;王国平;徐瑞琴;张敏;郭铁军;李殿霞;陆小云

    过敏性紫癜(henoeh-schonlein purpura,HSP)是常见的全身微血管变态反应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目前仍缺乏特异性的药物治疗,病程易迁延、反复。有研究发现,儿童患者存在出凝血功能异常[1],成人患者HSP的发病机制与儿童类似,其出凝血功能方面的变化尚未明确。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是一种生理性抗凝物质,它在抑制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2]。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一种分布于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质膜蛋白,具有清除凝血酶、活化蛋白C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多种功能,在调控血栓形成和溶解中起重要作用。TM脱落到血浆中形成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在许多内皮细胞损伤的疾病中如糖尿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和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肾小球肾炎等疾病血浆sTM水平增高[3]。为探讨成人HSP疾病过程中出凝血状态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HSP临床病理生理改变,我们测定了成人HSP患者血浆TFPI和sTM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 肝移植急性排斥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和可溶性P-选择素检测的意义

    作者:王玉亮;陈浩;车虎森;朱志军;唐志琴;江雁;姚智

    血栓调节蛋白(TM)在移植物内皮细胞中表达,在内皮受损伤时其以可溶性形式快速释放入血,可溶性TM(sTM)可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物.P-选择素(P-sel)主要分布于血小板α颗粒及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中,可溶性P-se(sP-sel)是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1,2].本研究通过检测sTM、sP-sel以及凝血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其在肝脏移植排斥中的应用价值.

  •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水平变化

    作者:柳相珍;张媛;徐成伟;于超;冯晓丽;马德美

    子痫前期( 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属于妊娠期妇女所特有,发病率约2%~8%,一般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母婴死亡,是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迄今,PE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不同程度的胎盘微血栓形成是PE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2-3]。在这些病理改变中,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或损伤与PE的发病关系密切[4]。同时,还表现为血小板激活、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紊乱、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或血栓前状态[5-6]。为进一步明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在PE发病中的意义,筛选PE早期诊断指标,从而更有效地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本研究对PE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 2型糖尿病患者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观察

    作者:陈婧;李姗姗;吴东红;梁桂敏;李征寒

    目的 探讨检测T2DM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临床意义. 方法 将41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T2DM患者分为无冠脉病变(A,n=10)组和有冠脉病变(B,n=31)组.另选取体检健康者19名作为对照(NC)组.Gensini评分系统进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评价,测定血浆sTM水平和D-dimer水平. 结果 与NC组比较,A、B组sTM和D-dimer水平升高(P<0.05);B组高于A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sTM和D-dimer均与Gensini积分有相关性(r=0.277,P<0.01;r=0.393,P<0.01).有序结果的累积比数Logistic回归示D-dimer的OR值为2.14(Z=2.86,P=0.004),sTM的OR值为1.88(Z=2.06,P=0.043). 结论 T2DM患者体内血浆sTM和D-dimer的表达升高,且与T2DM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呈正相关.

  •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雁翎

    目的 探讨血浆中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变化与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早期干预、防治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69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69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测定血浆中sTM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sTM水平比较,实验组(50.21±11.56)ng/mL,对照组(13.26±2.9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按照高血压分级进行t检验,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1周、2周和3周进行比较,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检测sTM可作为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皮损伤的观察指标,对防治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急性脑梗死患者sTM、HCY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损害的关系

    作者:李在坡;赵绍林;何效兵;张永进;徐英达;何明利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评价sTM水平及HCY含量与神经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荧光偏振免疫法分别测定第1、3、7、14天sTM水平及第1、14天HCY含量,同时给予NIHSS评分.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sTM及HCY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P < 0.05),且呈动态变化,sTM及HCY呈正相关(r = 0.78,P < 0.01),且二者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r = 0.63,P < 0.01;r = 0.72,P < 0.01).结论 sTM及HCY的检测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血管内皮损伤的观察指标,有助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

  • 加味千金苇茎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及其对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荆小莉;王东平;刘建博;李欣;廖晓星

    目的:观察加味千金苇茎汤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影响.方法:6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千金苇茎汤.治疗前和治疗后10 d,分别测定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及血浆sTM水平,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0.00%,明显高于对照组23.33%(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sTM水平、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1),且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加味千金苇茎汤具有清肺化痰、散结通瘀的作用,能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系统,有利于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

  • Hcy及sTM与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相关性探讨

    作者:杜俊芳;赵建国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观察 Hcy与 sTM变化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9月—2012年4月重症监护(ICU)急症病房、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4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0名为正常组,检测血 Hcy及 sTM,对比脑梗死组与正常组两项指标的变化,分析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与 Hcy、sTM的相关性,Hcy与 sTM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 Hcy及 sTM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分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Hcy及 sTM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 Hcy水平及 sTM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Hcy及 sTM含量明显增高,血清 Hcy及 sTM的联合检测对于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及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再论内皮细胞改变在肾脏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

    作者:金是;倪兆慧(审校)

    “内皮功能障碍”是指各种以内皮功能巨大改变,细胞表型从静止状态转变到激活状态为特征的综合征。目前尚无“内皮功能障碍”的明确定义,并且这种异常状态实际上包含一系列血管舒缩反应、抗血栓形成、血管通透性、白细胞募集、内皮细胞增殖等功能失调。临床中可通过无创性试验发现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如乙酰胆碱等药物或远端小管一过性缺血后继发血管扩张等因素均会影响血管舒缩反应[1]。大量研究关注于探索有关内皮功能障碍的循环标志物,其中包括内皮素1(ET -1),一氧化氮代谢产物(亚硝酸盐、硝酸盐),纤溶及抗凝活性标志物(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抑制因子1、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以及可溶性内皮黏附分子(可溶性 E -选择素(s - E - 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 ICAM)、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s - VCAM))[2]。近来提出将循环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微粒和内皮祖细胞作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替代标志物[3]。

  • 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变化

    作者:傅莉萍;洪郁芝;彭春玲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尿脂联素水平变化及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8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DM)、微量白蛋白尿组(DN1)和大量白蛋白尿组(DN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ISA)测定各组血清、尿中的脂联素,血浆sTM水平.结果:DN1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DM组(P<0.01),DN2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DN1组(P<0.01).DN1组的尿脂联素水平高于DM尿组(P<0.05),DN2的尿脂联素水平高于DN1组(P<0.01).DN1组的血浆sTM水平高于DM组(P<0.01),DN2组的血浆sTM水平高于DM组(P<0.01).血清脂联素与尿脂联素、UAER、血浆sTM呈正相关(r=0.564,0.412,0.587,P<0.01),与Ccr呈负相关(r=-0.362,P<0.01);尿脂联素与Scr、UAER、血浆sTM呈正相关(r=0.292,0.748,0.775,P<0.01),与Ccr(r=-0.379,P<0.01)呈负相关.结论:2型DN患者血清、尿脂联素水平可能是反映DN早期内皮损害的重要生物标记物.

  • 川崎病患儿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李军;秦玉明;胡静;龚春华;杨世伟;王大为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治疗前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4-07-2006-07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的KD患儿67例,将患儿分为无冠状动脉损伤组(39例)和冠状动脉损伤组(28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另以28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sTM水平.结果 急性期有、无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sTM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且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sTM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P<0.01);治疗后sTM水平降低,冠状动脉损伤组KD患儿的血浆sTM水平急性期[(74.04±16.68)ng/mL]、亚急性期[(46.48±14.12)ng/mL]和恢复期[(38.94±12.93)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4.00±5.58)n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冠状动脉损伤组KD患儿急性期[(37.06±14.55)ng/mL]、亚急性期[(34.04±12.47)ng/mL]sTM水平亦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恢复期[(16.42±9.16)ng/mL]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TM可能参与了KD冠状动脉损伤的病理过程,检测sTM的水平对评估KD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重要意叉.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的动态观察

    作者:石菁华;邹外一;罗绍凯

    目的了解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度的关系.方法ELISA法测定46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浆sTM水平,观察19例SLE患者治疗前后血浆sTM变化情况.结果SLE活动组sTM水平高于非活动组和对照组(P<0.001);sTM与多个SLE活动度评分相关(P<0.001);治疗后sTM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血浆sTM水平与SLE活动度相关,可作为SLE的疗效观察指标.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进;夏海平;马瑞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损伤标志物与急性脑梗死( ACI)的关系。方法对630例ACI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甘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脂质过氧化物酶(LPO)、血栓调节蛋白(STM)、胱抑素 C(Cys-C)进行检测和分析,选择健康人群2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TCD颈脑血管超声检查组合进行检查,同时参照头部CT或MRI检查,按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大小和梗死灶大小将630例患者分为重度组(病灶体积>10 cm3),中度组(病灶体积4~10 cm3),轻度组(病灶体积<4 cm3),三组各210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SOD、NOS、STM、Cys-C水平明显偏高( P<0.01);血浆NO、NOS、LPO、STM、Cys-C 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大小和脑梗死灶大小有关,而血浆SOD、GSH-Px随着病情的加重而下降( P<0.05)。结论检测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对于ACI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蓉;王宏;赵鸿雁;段新辉;申静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与2型糖尿病脑梗死(type2 diabetes mellitus cerebralinfarction,DMCI)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60例,其中DMCI患者30例,非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non-diabetes mellitus cerebral infarction,NDMCI)患者3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浆sTM水平,并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CI组及NDMCI组患者血浆sTM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DMCI组患者血浆sTM水平和NIHSS评分均较NDMCI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DMCI组和NDMCI组患者血浆sTM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85,P<0.001).结论: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浆sTM水平较正常人群显著升高,且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检测血浆sTM水平可有助于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分期、严重程度及其转归.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热射病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杨剑虹;唐忠志;刘非凡;刘洁;邵素花;程青;赵智刚;邬明;陈晓娟;程军;叶明;彭岚

    目的 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对热射病(heat stroke,HS)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以27例HS导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48 h;以健康成人为对照.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生成素-2(Ang-2)的水平.以患者CBP治疗各时间点的血清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对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4000(FD4)的通透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S患者血清sTM、Ang-2水平明显增高(P<0.05),患者血清导致内皮细胞凋亡、FD4的通透性增高(P<0.05).CBP治疗后HS患者血清sTM、Ang-2水平明显下降(P<0.05),患者血清导致内皮细胞凋亡、FD4的通透性明显下降(P<0.05).结论 CBP治疗通过清除血液中致内皮损伤的物质,改善HS所致MODS患者的内皮功能障碍.

  •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在2型糖尿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钱定良;闫绍荣;刘凌云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在2型糖尿病(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50例2型DM患者和150名体检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患者血浆sEPCR和sTM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血浆sEPCR和sTM水平升高与DM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

  • 盐酸戊乙奎醚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浆sTM和vWF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春;龚园;汤和青;侯俊;方为;冯雪刚

    目的 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全身性血管内皮细胞(VEC)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9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术前分别肌注盐酸戊乙奎醚0.02mg/kg(P组)、东莨菪碱0.3 mg(S组)和生理盐水(C组).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术后6、24、72 h采血动态监测三组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 三组患者血浆sTM和vWF水平在手术结束、术后6、24 h时均高于术前(P<0.01),但P组和S组低于C组(P<0.01);P组又明显低于S组(P<0.05).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与东莨菪碱均可减轻梗阻性黄疸导致的VEC损伤,而盐酸戊乙奎醚作用更加明显.

  • 血管内皮细胞体外损伤模型

    作者:李晓玲;刘晓华;张缪佳;梅焕平;沈友轩;柯瑶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管内皮细胞(VEC)体外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为进一步治疗SLE血管病变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5例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以此血清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含量.结果 SLE患者血清致ECV-304培养上清液中vWF、sTM含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体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 乌司他丁对急性脑出血模型兔sTM、vWF及脑组织病理的影响

    作者:佟丽妍;史秀丽;徐焕凤;冯为民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出血模型兔动脉血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以及脑组织标本病理变化的观察,探讨乌司他丁(UTI)在急性脑出血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造模后的30只兔随机分为脑出血组、±达拉奉组、乌司他丁组,每组10只。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兔急性脑出血后动脉血sTM、vWF的含量,以及兔脑出血病灶周围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脑出血组[sTM 24h:(6.06±0.19)ng/mL,72h:(6.42±0.48)ng/mL;vWF 24h:(10.02±0.71)ng/mL,72h:(11.39±0.63)ng/mL]比较,±达拉奉组sTM含量[24h:(4.61±0.11)ng/mL,72h:(4.51±0.10) ng/mL]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拉奉组vWF含量在72h[(9.64±0.56)ng/mL]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组 sTM、vWF 含量[24h:sTM(4.82±0.77)ng/mL,vWF (9.09±0.24)ng/mL;72h:sTM(4.79±0.75)ng/mL,vWF(8.48±0.73)ng/mL]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拉奉组与乌司他丁组比较,24h、72h sT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及72h vWF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提示,乌司他丁组脑出血病灶周围脑细胞的线粒体嵴断裂,胞浆内空泡增多,细胞肿胀方面均比±达拉奉组延缓。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急性脑出血模型兔血清sTM及vWF含量,以及出血灶周围脑细胞线粒体及细胞核的损害,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 同型半胱氨酸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血栓调节蛋白和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义;丁少桢;梅俏;刘晓昌;胡静;韩玮;许建明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中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TM)、蛋白C( PC)、游离蛋白S( fPS)水平及血栓调节蛋白( TM)、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EPC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正常组:组1[生理盐水(NS)皮下注射+NS灌肠]、组2(Hcy皮下注射+NS灌肠);TNBS模型组:组1(NS皮下注射+TNBS灌肠)、组2(Hcy皮下注射+TNBS灌肠)。实验结束时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sTM、fPS、PC水平,采用RT-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 TM、EPCR m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与TNBS模型组1相比, TNBS模型组2大鼠血浆及结肠Hcy水平均显著增高,大鼠结肠黏膜中sTM、PC和fPS水平降低(P<0.05),大鼠结肠黏膜中TM、EPCR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Hcy可以加重大鼠结肠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是影响PC的抗炎与抗凝功能,引起肠道微循环血栓前状态。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