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振贤;江艳芬;符德玉;吴丽丽;周婷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解毒活血组方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内皮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益气养阴、活血解毒组(治疗1组)、益气养阴组(治疗2组)及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1组vWF、GMP-140、CRP、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 益气养阴、解毒活血方治疗冠心病能起到改善其内皮细胞损伤、抑制血小板活化、抗动脉炎症反应、改善动脉硬化的作用.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锦权;陶晓根;张翠萍;周彩平;承韶晖;赵劲松;吴双正;叶文

    目的 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脓毒症患者,对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血管内皮损伤与病情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17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共25次,观察患者接受CBP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次日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象、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等变化;根据患者接受CBP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血标本时间不同,分为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结果 CBP治疗后组vWF较治疗前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APACHEⅡ和MODS评分也较治疗前组明显降低(P<0.05);CBP治疗前组,vWF与血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计数(PLT)呈正相关(P<0.01),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P<0.05);CBP治疗后组,vWF与WBC和D-二聚体均呈正相关(P<0.01,0.05).CBP治疗后存活组患者,vWF仅仅与血WBC呈正相关(P<0.01);而CBP治疗后死亡组患者,vWF与总脱水量及红细胞比积呈正相关(P<0.01),而与PT-INR和APTT呈负相关(P<0.01,P<0.05).结论 CBP治疗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管内皮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在CBP治疗过程中,脱水过多,又可能加重血管内皮损伤.

  • 脂代谢紊乱、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

    作者:岳志红;李晋芳;贾玫

    目的:观察脂代谢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7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42例,另选2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hs-CRP和血浆vWF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HDL-C和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hs-CRP和vWF明显高于对照组.三支血管病变组hs-CRP和vWF明显高于单双支病变组,hs-CRP和vWF与血管病变支数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DL-C和apoA1降低、hs-CRP 和vWF升高,且hs-CRP 和vWF与ACS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意义

    作者:姜忠信;刘成玉;何宏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活动期UC患者,20例缓解期UC患者及45名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Ag),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活动期UC患者GMP-140,vWF:Ag,TM,D-D,TAT含量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及对照组(P<0.01),缓解期UC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不同病变部位的活动期UC患者指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全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直乙结肠炎组,直肠炎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各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UC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与病变活动性及病变范围有关,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监测可作为监测UC患者活动性及判断疗效的指标.

  • 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表达与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立茹;杜雪平;崔建英;赵丽;王青;史斌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相关性,以及TGF-β1与vWF在AMI时的关系.方法:24例AMI患者(为实验组)入院即刻、1周、2周和3周取外周血标本;10例健康工作人员(为正常对照组)取外周血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血浆TGF-β1、vWF.结果:血浆TGF-β1,vWF在AMI入院即刻、1周、2周显著增加(P<0.05),且随心肌梗塞恢复呈下降趋势,TGF-β1与vWF之间未发现相关性.结论:本文结果TGF-β1是AMI时维持内皮细胞功能和损伤心肌细胞修复过程的重要因子,vWF是反映内皮功能损伤的重要指标.TGF-β1与vWF在AMI时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高血糖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及脂联素水平研究

    作者:王亮;潘长玉;吕吉元;范春雨;唐发宽;张妍;窦京涛;母义明

    目的 探讨高血糖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及脂联索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163例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44例(260.99%),冠心病合并单纯糖耐量低减59例(24.38%),冠心病合并单纯空腹血糖受损15例(7.46%),冠心病正常糖代谢40例(24.54%).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糖尿病组、糖耐量低减组、空腹血糖受损组及正常糖耐量组的vWF、PAI-1及脂联素水平.结果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糖耐量低减合并冠心病组vWF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PAI-1较正常血糖组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糖耐量低减组及空腹血糖受损组与正常血糖组无明显差异.糖尿病及糖耐量低减组脂联素较正常血糖组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受损组和正常血糖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高血糖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较血糖正常冠心病患者更加明显,及早发现并积极控制血糖对于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明胶溶液和右旋糖酐-70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 /Ⅰx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作者:马亚群;潘宁玲;潘贤佖;刘怀琼

    为探讨在硬膜外阻滞下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术中输注明胶溶液和右旋糖酐-70后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 /Ⅰx( GPⅠb /Ⅰx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的影响以及相互关系,将105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A组术中输注生理盐水;B组输注右旋糖酐-70;C组输注尿联明胶;D组输注改良明胶.于输注前、输注后2h、3h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GPⅠb /Ⅰx、vWF及PAdT.结果显示: B 组在输注3h后vWF明显低于其它3组 (P<0.01),B组GPⅠb /Ⅰx输注液体3h后比输注前也有显著降低 (P<0.01),与其它3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A组和C组PAdT有显著的增高(P<0.05).提示改良明胶和尿联明胶在临床上可能比右旋糖酐-70使用更大的量而不造成出血倾向,明胶类液体较晶体液在术中更能稳定血小板,在某些方面可能有助于止血功能的稳定.

  • C反应蛋白和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金超;王发亮;薄爱华

    炎症在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由肝脏产生并分泌,是评价炎性反应的一项敏感指标.C反应蛋白在血液循环中的含量和活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某些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浓度存在正相关,成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新靶点.

  •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PAI-1、D-二聚体和vWF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顾琳萍;崔为发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临床上主要以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主,患者体内纤溶凝血系统和内皮功能存在异常,以纤溶活性下降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为主,从而导致体内高凝状态,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现就其检测纤溶凝血和内皮功能损伤的几个指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D-聚体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对其的影响

    作者:卢建敏;王丽霞;高恩民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LMWH)对其的影响.方法44例UA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A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MWH,于治疗前及治疗第八天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对照组为20例健康人.结果UA患者NO含量低于对照组,ET和vWF含量高于对照组(P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A、B二组NO含量无变化(P均>0.05),ET、vWF含量均降低(P均<0.05);与B组比较,A组ET、vWF降低显著(P均<0.05),NO无差异(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UA患者循环血中NO含量降低,ET、vWF含量升高(P均<0.001);LMWH可降低UA患者循环血中升高的ET、vWF水平,对降低的NO无影响.

  •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董涛;金伟;王斌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Ag)、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变化与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变范围及病情轻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42例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组,并设来自医院体检者36名为对照组.均应用ELISA法测定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GMP-140、vWF:Ag、TM、DD、TAT,分别测定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组入院后第2天、正常对照组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浓度.结果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组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GMP-140[(22.8±1.8) ng/L与(10.8±1.5) ng/L,t=-24.159,P<0.01]、vWF:Ag[(198.8±8.9)%与(126.7±6.2)%,t=-66.516,P<0.01]、TM[(47.6±2.1)μg/L与(25.8±2.6) μg/L,t=-32.654,P <0.01]、DD[(0.96±0.12)mg/L与(0.32±0.11) mg/L,t=-35.490,P <0.01]、TAT[(16.8±1.6) μg/L与(5.6 ±0.6)μg/L,t=-32.913,P<0.01].不同病变部位的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有明显差异,全结肠病变组升高水平显著高于病变范围小的组(P均<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联合检测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浓度可作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病情进展、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 慢性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作者:黄瑛;周南芳;刘志华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正常组30例、慢性特发性房颤组30例、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组30例的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1)慢性特发性房颤组和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组GMP140、vWF及Fg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慢性特发性房颤组GMP140、vWF及Fg却低于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组(P<0.05).结论:慢性特发性房颤患者和慢性非瓣膜性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一样具有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由房颤本身所致,慢性特发性房颤患者亦需积极的抗栓治疗.

  • 重症肝病患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和血小板参数测定分析

    作者:戎秀格;李淑坤;李艳红

    肝脏是制造凝血因子的场所,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是重症肝病的主要表现.2005年7月-2006年8月我们对86例重症肝病(重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进行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及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并将测定结果与轻中度慢性肝炎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 冠心病患者可溶性白细胞抗原14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的临床意义

    作者:米杰;郑金仕;刘美霞;白晓谊;宋津晓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致炎因子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2]、热休克蛋白(hear slrlock protein,HSP)[3]均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且这些物质只有通过与共同的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14,CD14)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 不同冠心病患者凝血状态的研究

    作者:戎秀格

    ①目的探讨不同冠心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关系及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影响.②方法Fib、D-D和vWF均采用STAGO公司的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上测定.③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Fib、D-D、vWF、MPV4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④结论Fib、D-D、vWF、MPV增高,对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及演变情况及用于溶栓药物治疗的疗程监测和疗效考核,评价预后,且对早期进行干预治疗,防止发生不可逆性缺血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 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作者:董洁;齐晓勇;董涛;李俊勇;荀丽颍;李树人;谷剑;李英肖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浆内皮素(ET)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 选择96例冠心病患者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SG)、空腹胰岛素(FSI)、内皮素(ET)、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ISI=1/(FSG×FSI)].将9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胰岛素抵抗组(IR组)和非胰岛素抵抗组(NIR组),均行经皮冠状脉球囊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分别于 PCI术前、术后30 min、4 h、12 h、24 h、48 h、72 h、7 d取外周静脉血,编码血浆标本,在-80℃条件下保存,分批检测ET及vWF.并连续观察PCI前后血浆ET及vWF变化,并对其与ISI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IR组、NIR组患者vWF水平与术前比较,术后30 min增高分别为:(161±42)%、(124±42)%,至4 h达峰值分别为:(279±38)%、(207±37)%,并持续增高7 d.IR组术前后各时间点vWF水平较N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IR组、NIR组患者血浆ET水平与术前比较,术后30 min迅速增高并达峰值分别为:(35±7) ng/ml、(26±10) ng/ml,以后逐渐下降,72 h下降到术前水平.IR组术前后各时间点ET水平较N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PCI术后参数间相关性PCI术后ISI与vWF水平增高程度呈明显负相关(r=-0.508,P<0.01);PCI术后ISI与ET水平增高程度呈明显负相关(r=-0.587,P<0.01).结论 PCI术后IR与内皮功能障碍相互作用,共同加重内皮功能的损伤.PCI术后vWF水平、ET水平、ISI的监测可能为预测PCI早期及晚期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

  • 新疆哈萨克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vWF、VEGF水平的相关性

    作者:殷音;陈建平;杨阳;邱强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 D3[25(O H )D3]水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冠脉造影确诊的新疆哈萨克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4例(急性心肌梗死组)和112例冠脉正常者(冠脉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生化指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血清25(OH)D3、vWF、VEGF水平,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vWF、VEGF水平相关性。结果:与冠脉正常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BMI、SBP、DBP、cTnI、CK‐MB、TG、TC、LDL‐C、GLU、Hcy、vWF、VEGF水平均明显升高,而 HDL‐C、25(OH)D3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或0.05),进一步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vWF、VEGF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 r=-0.706、-0.683,P均<0.01)。结论:新疆哈萨克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25(O H )D3水平明显降低,其与vWF、VEGF呈明显负相关,25(OH)D3可能也是哈萨克族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因素。

  •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姜立萍;黄雯;刘宁

    目的 观察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变化以及与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组织因子(TF)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8例MHD患者(MHD组)和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sCD40L、vWF和TF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HD组血浆sCD40L、vWF和TF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HD伴冠心病组sCD40L、vWF和TF水平与不伴冠心病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sCD40L水平与vWF、TF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sCD40L、vWF和TF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MHD患者尤其是伴有冠心病患者sCD40L、vWF和TF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sCD40L可能通过上调vWF和TF的表达而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 养肝益水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影响

    作者:张叶祥;周宜轩;胡业彬;何佳

    目的:观察养肝益水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尿 MA)、肾脏组织中内皮素、一氧化氮、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 SHR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养肝益水颗粒)、西药组(卡托普利组)、模型组,每组8只。另外选取 Wistar Kyoto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6周后检测其血压、尿MA、肾脏组织中内皮素(ET 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结果中药组能够降低SHR大鼠血压进行性增高的趋势;治疗后尿MA低于模型组(P<0.01);中药组肾脏组织中 ET 1、vWF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 NO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中药养肝益水颗粒可以减弱 SHR大鼠血压增高趋势,持久降低血压,减少 SHR大鼠尿 MA的水平,降低肾组织中 ET 1、vWF的表达,升高 NO的水平,从而起到保护高血压肾损害的作用。

  • 腹膜透析液加尿激酶对腹透并脑梗死MMP、vWF和胱抑素的影响

    作者:张清德;冀海清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对尿毒症并发脑梗塞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的影响.方法:将60例尿毒症并发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用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Cys C及临床症状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MMP-2,MMP-9,vWF(试剂盒采用R&DSystem,USA).用放射免疫法测胱抑素C,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对照组、治疗组MMP-2、MMP-9、vWF、Cys C平升高(P<0.05).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降低MMP-2、MMP-9、vWF及Cys C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因MMP、vWF和胱抑素在尿毒症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可能通过降低MMP-2、MMP-9、vWF及Cys C,对尿毒症并发脑梗死的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