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术前子宫内膜癌分段诊刮和B超诊断

    作者:卢珍;李燕华

    目的:评估分段诊刮和B超诊断子宫肌层受侵在处理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方法:对210例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段诊刮标本和术后子宫切除标本行病理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B超检查子宫肌层受侵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分段诊刮210例中162例临床诊断宫颈受侵,术后病理证实其中的124例受侵.临床诊断符合率76.54%,假阳性率23.46%.B超显示肌层受侵48例,术后病理证实46例,符合率95.83%.结论:分段诊刮有局限性.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予以纠正.B超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受侵,准确率高,经济、实用.术前制定子宫内膜癌治疗方案,特别是拟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时,应将分段诊刮和B超诊断结合起来考虑更为合理.

  • 子宫苗勒管腺肉瘤1例

    作者:谢余澄;周虹;刘文丽;李凯声;郭晋

    患者女性,66岁.绝经16年,阴道出血1周.妇科检查:外阴老年型,阴道通畅血染,宫颈光滑,子宫增大如孕2个月,后壁突出,质硬.双侧附件(-).B超及临床诊断: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可能.行分段诊刮术.

  • 巨大阔韧带平滑肌瘤患者1例

    作者:周桂云;董晓利

    患者,女,51岁,已婚,农民,主因腹部包块进行性增大1年,阴道不规则出血10余天,于2013年12月7日10:57入院,既往月经规律,18岁3~4 d /30 d,LMP 2013-11-24,经量、色正常,既往月经规律,无恶性肿瘤病史。于当地 B 超显示:盆腹腔巨大肿块36 cm×30 cm×25 cm 边界欠清,实性,考虑来源子宫。 CT 显示:腹盆腔巨大肿物,与子宫分界不清,考虑子宫或腹腔来源肿瘤可能性大,子宫肌瘤,左侧腹股沟稍大淋巴结。入院查:体温36.6℃,血压125/80 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妇科检查:腹部明显膨隆似孕足月,腹部肿物充满盆腹腔,质硬,活动差,叩实音,移动性浊音阴性。阴道检查:外阴婚产型,阴道畅,宫颈肥大,表面光滑,于盆腹腔可触及孕足月大小肿物,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差,似于子宫相连,子宫、双附件区触诊不清。三合诊:直肠黏膜光滑,双侧主韧带、骶韧带弹性正常,指套无血染。入院后卵巢肿瘤4项回报:糖类抗原125:45.86 u / ml,余正常。行分段诊刮术,病理回报:子宫内膜组织:分泌期经期子宫内膜组织;宫内膜涂片:腺上皮细胞未见异常。拟诊:①盆腔肿物性质待查;②子宫肌瘤。患者无手术禁忌证,于2013年12月10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后壁肌壁间肌瘤,质中,约6 cm×6 cm×5 cm,左侧阔韧带肌瘤35 cm×30 cm×25 cm 大小,表面血供丰富,血管迂曲、怒张,左侧卵巢、输卵管匍匐其上,右侧附件无异常,故行全子宫切除术+左附件切除术+左侧阔韧带切除术,手术尚顺利。术后病理回报:大体所见:肿物34 cm×30 cm×25 cm,切面灰白灰黄质韧编织状,子宫肌壁间浆膜下可见肌瘤结节3枚:分别为1.5 cm×2.5 cm×3 cm;3.5 cm×4.5 cm×5 cm;3.0 cm×3.5 cm×4 cm 大小,切面灰白色质韧编织状,诊断:临床送检“左阔韧带肌瘤”为平滑肌瘤,区域性生长活跃。慢性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炎及宫颈内膜炎。

  • 子宫内膜腺鳞癌复发化疗后并发下肢带状疱疹一例

    作者:康海利;李小平;魏丽惠

    一、病例摘要患者,女,78岁,主因“子宫内膜腺鳞癌Ⅲc G3复发化疗后”于2010年10月5日入院.患者4年前因绝经后阴道出血于本院行子宫分段诊刮术.术后病理:“子宫内膜低分化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腺鳞癌)”.于2006年9月28日行闭式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子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伴鳞状分化,侵及深肌层(大于2/3),阴道断端未见癌细胞,双输卵管、卵巢及宫旁组织未见癌,左腹股沟及右闭孔淋巴结可见癌转移(1/3、2/7),余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 阴道细胞学检查发现输卵管癌1例

    作者:徐小红;潘静

    患者72岁,因绝经20年,阴道流血水2周于1998年7月3日来我院首诊.患者以往月经规律3/27 d,孕4产3,52岁绝经,绝经后未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近2周阴道点滴出血与流黄水交替,无臭味,无下腹痛.有高血压病史.术前查外阴经产型;阴道有少量黄色水样物,无臭味,阴道黏膜光滑;宫颈光滑,未萎缩,子宫中位,经产大,质中,无压痛,活动好;双侧附件未及增厚,压痛.三合诊各韧带无增粗.7月6日行宫颈管毛刷及宫腔吸片细胞学检查.分别用宫颈管毛刷取宫颈管细胞,宫腔吸管吸取子宫内膜细胞涂于玻片,用95%乙醇固定后送细胞学检查.同时行分段诊刮术宫颈管无组织物刮出,宫腔仅刮出极少量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宫腔病理回报为破碎的子宫内膜腺上皮及增生的再生上皮.宫颈管细胞学涂片发现腺癌细胞,考虑宫颈管来源可能性大.宫腔细胞学涂片亦发现腺癌细胞,还可见正常萎缩的子宫内膜细胞.入院后盆腔B超未发现异常,结合妇科检查初步诊断为早期宫颈腺癌.1998年8月13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子宫9 cm×5 cm×3 cm大小,宫底后壁突出一直径0.8 cm的肌瘤结节,宫颈管粗(直径4 cm),右侧输卵管伞部见一2 cm×2 cm×2 cm大小,菜花样肿物,与同侧圆韧带近端1/3处轻度粘连,左侧输卵管及双侧卵巢未见异常,大网膜与右上腹壁粘连.腹腔冲洗液200 mL送细胞学检查.将右侧输卵管切除送冰冻病理检查,报告为输卵管恶性肿瘤.因患者年龄大,遂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术中腹腔放氮芥20 mg,干扰素200万U.术后病理报告:右侧输卵管低分化腺泡髓样型癌,浸润管壁全层及输卵管系膜,左慢性输卵管炎,萎缩性子宫内膜,宫颈、双卵巢及大网膜均未见癌转移.腹腔冲洗液见恶性细胞.术后诊断:右侧输卵管低分化腺泡髓样型癌Ⅰc期.术后患者出现脑血栓致偏瘫,经内科溶栓、扩血管治疗后病情稳定,未行放化疗出院,术后半年仍存活.

  • 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蒋雪梅;杨维军

    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是近开始应用于临床的适合于子宫良性病变的新术式,我院近期将此术式进行适当的改良灵活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总医院2006年1~6月良性子宫病变患者22例,其中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4例,子宫腺肌病7例,多发性子宫肌瘤11例;年龄35~44岁.术前常规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排除宫颈恶性病变,对不规则阴道流血者行分段诊刮术除外恶性病变.

  • 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与单纯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夏宝国;李婧;刘小晨;张萍

    目的:比较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与单纯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2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4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对照组行单纯分段诊刮。比较两组术前病理及宫颈受累情况诊断准确性。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6.7%,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8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宫颈受累情况诊断的敏感度、假阳性率、准确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依次为80.0%、0、97.8%、97.6%、100%;对照组依次为40.4%、7.6%、84.5%、87.4%、74.2%。结论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可提高术前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诊断准确性及宫颈受累情况诊断准确性。

  • 绝经后子宫内膜囊性萎缩及腺肌瘤样息肉致阴道出血1例

    作者:盛洁

    1 病历报告患者,69岁,孕6产6,末次月经22年前,末次分娩38年前。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少量阴道出血2次,每次持续均约1周来我院就诊。行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故门诊行宫腔细胞学检查及分段诊刮术。细胞学报告:子宫内膜细胞示增生倾向;病理报告:炎性分泌物中见有少许子宫内膜腺体。3个月前又有少量阴道出血,再次行超声检查显示:子宫4.1cm×4.1cm×3.5cm,肌层回声欠均匀,内膜厚2.0cm呈团状非均质结构,内见散在小暗区,大直径0.6cm,但无血流显示。为明确诊断于2000年2月15日收入院。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BP 22/12kPa,P 120/min,T37.5℃。妇科检查:外阴为老年萎缩型,阴道通畅;宫颈光滑、萎缩,宫体中位、萎缩不明显,质中,可活动,无压痛;双附件区未及异常。行宫腔镜检查术中见:宫颈内口上方有一赘生物,直径2cm,呈囊泡状,延伸至宫底并覆盖右输卵管入口,其底部周边清楚,相邻内膜萎缩;左输卵管入口处可见直径1cm桑椹状粉红色赘生物,表面充血。

  • 绝经后阴道出血64例分析

    作者:谷山

    绝经后阴道出血是老年妇女常见症状之一,本研究对我院分院妇产科1996年1月~1997年10月绝经后阴道出血64例进行分析.1资料和方法我分院妇产科1996年1月~1997年10月共收住绝经后阴道出血64例,皆为绝经1年以上(闭经≥12月)病例.入院后常规妇科检查,宫颈糜烂者行宫颈活检取材.腹部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由本科B超室医师完成,并于分段诊刮前记录.分段诊刮术由笔者独立完成,若无组织则行宫腔液涂片除外恶性疾病,病理检查分类由本院病理科进行.

  • 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祁丽蓉

    目的 分析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200名,其中100名采取的是分段诊刮术,其余100名采取的是宫腔镜诊断,且之前都进行了B超初检,通过对病历资料的统计,将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对宫腔镜和分段诊刮术的诊断准确率做出正确的判断.结果 宫腔镜组诊断结果95名患者与病理确诊结果相符,5名患者不符;分段诊刮组61名患者与病理确诊结果相符,39名患者不符.统计学方法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的诊断正确率方面,比分段诊刮术更具有特异性,宫腔镜可以在临床上有效的指导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

  • Ⅰ、Ⅱ型子宫内膜癌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

    作者:谭焱;戴晓怡;郭丽;刘亚萍

    目的 对比分析Ⅰ 、Ⅱ型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5年间在我院行分段诊刮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共613例.其中557例为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Ⅱ型子宫内膜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56例,对其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BMI≥28 kg/m2为肥胖)、原发不孕、继发不孕、初潮年龄(岁)、绝经年龄、绝经后阴道出血、CA-125、CA-199是否升高等相关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对比分析.结果 Ⅰ型就诊年龄、初潮年龄均显著低于Ⅱ型,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型与Ⅱ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BMI>28 kg/m2)、原发不孕、继发不孕、绝经年龄、绝经后阴道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前血清CA125阳性率为Ⅱ型多于Ⅰ型,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血清CA199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Ⅱ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病时年龄较Ⅰ型大,期别较晚,恶性程度高,危险因素多,易复发,生存率低.定期体检,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重视绝经后子宫出血,及早行分段诊刮术,对于Ⅱ型的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更加深远重要的意义.

  • 宫腔取样与子宫内膜癌筛查研究进展

    作者:徐丕丽;文佳;张慧;廖秦平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又称宫体癌,是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日本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示:子宫内膜癌占子宫恶性肿瘤的比例由40年前的5%上升至目前的≥40%.2015年美国癌症协会(ACS)统计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新发病例54 870例,占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6.8%),居女性妇科恶性肿瘤的第1位;新增死亡病例10 170例,占美国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3.7%[1].

  • 腹腔镜改良赛姆子宫切除术120例术式介绍

    作者:周克水;张勇;鲁玮;朱华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是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一种手术,标准的经腹腔镜下赛姆子宫切除术,操作繁琐,费时较长,所用材料较多.1999年6月至2000年3月我院进行腹腔镜改良赛姆子宫切除术1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术式介绍1.1 手术要求术前需常规行分段诊刮术,以排除子宫内膜癌及宫颈癌.麻醉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头低30°,术中持续导尿.

  • 分段诊刮术对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受累的探讨

    作者:关怀

    子宫内膜癌一旦扩散至子宫颈,可明显影响病人的预后[1].因此,术前分期可视为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长期以来,分段诊刮术作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和临床分期的主要手段.然而,临床实践中时而可见因分段诊刮报告宫颈管受累,而术后病理检查宫颈并无癌肿浸润现象,对这些病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治疗,如子宫广泛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或术前放射治疗.因此,分段诊刮术预测子宫内膜癌宫颈受累的准确性已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本文旨在对分段诊刮术预测子宫内膜癌Ⅱ期的价值作出评价,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 宫腔镜下分段诊刮术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肖英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分段诊刮术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79例,实验组90例与对照组89例,分别施行宫腔镜下分段诊刮术和单纯分段诊刮,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病理的分期分级判断的符合性、术前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的符合率、比较两组冲洗液阳性率的差别并判断宫颈受累的可靠性.结果 处理组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宫颈受累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细胞学检查判断知两组腹腔冲洗液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组3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宫腔镜下行分段诊刮术可以显著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率和可靠性,提高患者预后水平,值得推广.

  • 无痛分段诊刮术120例临床分析

    作者:崔淑芳

    目的 探讨杜非合剂半量静脉注入施行分段诊刮术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有分段诊刮指征的妇女随机分为实验组(75例)和对照组(45例),实验组缓慢静脉注入杜非合剂半量,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药,观察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出血量和副反应.结果 实验组镇痛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出血量和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杜非合剂半量用于分段诊刮术的镇痛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分段诊刮术联合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丽;董宇明;马晓宏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占妇科生殖器恶性肿瘤的15-20%,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术前的早期诊断、早期判断癌灶的浸润程度对于治疗的结果及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分段诊刮术虽为经典的诊断方法,但其无法了解肌层受累情况,而阴道彩超可以清楚地显示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下层和子宫肌层,恰好弥补了此缺点.我院近年来应用分段诊刮术联合阴道超声对术前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 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对94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诊断性治疗效果

    作者:林美娟;左万兴;康永贞;章林培

    目的 探讨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诊断性治疗绝经后无阴道流血子宫内膜增厚的效果.方法 将B超显示子宫内膜增厚(≥5mm)者197例作为入选患者,其中94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阴道流血但不能耐受诊刮术者作为对照组,行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诊断性治疗(4 mg,bid×10 d);余10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者作为观察组,行分段诊刮术.患者于"月经"净后或诊刮术后3 d及3个月B超随访内膜厚度.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7.71±1.69)mm及(8.05±1.95)mm,P>0.05;观察组有58例(占61.70%)患者停药后有撤退性阴道出血,血止后3 d及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3.24±1.02)mm及(3.06±0.5)mm,与给药前比较P均<0.05.对照组103例病理报告,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52例(占50.49%),良性病变(单纯性内膜增生、内膜炎、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42例(占40.78%),复杂性增生4例(占3.88%),不典型增生2例(占1.94%),恶性病变3例(占2.91%),诊刮术后3 d及3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3.42±1.85)mm及(3.20±0.51)mm,与术前比较P均<0.05.结论 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阴道流血而不能耐受诊刮手术者,使用小剂量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性治疗方法.

  • 子宫内膜癌检查中应用宫腔镜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晶;朱淼华;周晓明;王婷婷

    目的 探讨在子宫内膜检查中,应用宫腔镜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对照组93例患者术前行单纯分段诊刮术,观察组101例患者术前行宫腔镜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比较两组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95%,对照组宫颈受累的诊断准确性为88.2%;观察组分别为98.02%和96.0%.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检查中应用宫腔镜下活检以及分段诊刮术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 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柴芸;王健敏;冯国芳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分段诊断性刮宫术(分段诊刮术)是确定子宫内膜癌诊断的主要手段.同时通过分段诊刮的组织学诊断结果可在术前协助判断是否存在一些高危因素.但目前对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初次治疗中的作用探讨较少,我们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间在本院初次就诊接受子宫切除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332例患者进行分段诊刮组织学检查,以探讨分段诊刮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和治疗前高危因素评估中的作用.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