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痰、诱导痰IL-6和CRP含量与慢性支气管炎关系初探

    作者:钱少平;王玲;刘凯;林霖;杨恂;颜晓玉;秦进;杨建南;邓红艳;蒋永威;黄华安;官和立;刘燕;杨滢;刘代顺

    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与机体免疫应答调节、急性期反应、炎症反应和抗感染防御等有关.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急性期和临床控制期血清、痰与诱导痰内IL-6与血清CRP含量水平的检测分析,以研究其临床意义及应用.

  • 胸腹水TNF-α和Fer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龙宪和;龚兴权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铁蛋白(Fer)与机体免疫应答调节,急性期反应,炎症反应和抗感染防御等有关,包括胸腹腔疾病.

  •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细胞IFN-γ、IL-4和IL-10动态变化

    作者:郑会民;周艺彪;林伟瑜;姜庆五

    血吸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随病程迁延,虫卵沉积会导致组织病变,主要表现为肉芽肿形成,进而纤维化.曼氏血吸虫感染早期主要是Th1为主的细胞免疫,IL-2和IFN-γ水平升高,临床表现为急性期反应;产卵后宿主体内的免疫反应由Th1型转变为Th2型为主的体液免疫,以IL-4、IL-5等细胞因子升高为特点[1],在肉芽肿形成和纤维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IL-10虽然被视为Th2效应因子,但研究发现IL-10对Th1和Th2反应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3].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研究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日本血吸虫感染不同阶段小鼠脾细胞中Th1/Th2以及IL-10的变化.

  • 过度训练诱导的细胞因子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秋灵;陈连根

    剧烈运动,尤其是长距离跑可以导致肌肉酸痛和损伤,这种运动后对组织损伤的应答类似于由感染所导致的炎症的急性应答阶段.剧烈运动可以诱导出炎症急性期反应中的一些细胞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α/β(IL-1α/β)、白介素-6(IL-6).这些细胞因子具有协同效应.同时,剧烈运动诱导出的炎症过程是有限的或者可以通过几种产生抗炎性细胞因子[如IL-1-receptor antagonist(IL-lar)、IL-4、IL-10]和前列腺素E2而得到逆转.

  • 高密度脂蛋白也可能变成"坏"的脂蛋白

    作者: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高密度脂蛋白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等作用,因此被称为"好,,脂蛋白.近发现冠心病是一种慢性"急性期反应",冠心病人的HDL反而起促炎症、促氧化的坏作用,这时HDL逆向转输胆固醇作用减弱.因此,HDL的结构与功能可能比HDL-C的浓度水平更重要.

  • 唑来膦酸治疗风湿病并发骨代谢异常急性期反应及处理对策

    作者:周惠琼;张清;卢敏辉;郭娟;刘兴龙;李胜光

    目的 观察风湿病并发骨代谢异常患者使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并总结对应策略.方法 选择风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或者风湿病并发骨量低下,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记录唑来膦酸使用时急性期反应观察指标及药物干预情况.将患者分为系统病变组和关节炎组,长期激素组和非激素组,比较各组出现急性期反应情况.结果 纳入患者共95例,男性21例,女性74例,其中44例(46.3%)患者出现不同种类的急性反应症状共131人次.发热为常见的急性期反应,28例(29.5%)出现发热,26例为中低度发热,2例高热;其次为头痛(22.1%)、肌痛(15.8%)和关节痛(12.6%);2l例(22.1%)患者给予药物干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关节炎组患者易出现急性期反应(OR=1.430,95% CI:1.052 ~1.846,P =0.020),而长期使用激素是出现急性期反应的保护因素(OR=0.472,95% CI:0.058 ~0.899,P=0.013).结论 风湿病并发骨代谢异常患者可安全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无严重急性期反应,长期使用激素可减少急性期反应的可能性.

  •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白书玲;李建军

    长期以来,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视为炎症、感染和组织损伤急性期反应的非特异性产物.CRP增高,意味着机体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由于它不能提供更多的临床信息,多年来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忽视.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发现CRP增高可强烈预测未来冠状动脉事件[1],从而激发了广大医生尤其是心血管内科医生的强烈兴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血管炎症标记物的血浆水平有助于区分高危心血管病患者.这些标记物包括P选择素(P-selectin)、白介素-6(IL-6),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细胞内黏附因子和CRP.新近的临床荟萃研究表明,所有的炎症与细胞因子中,CRP是预测未来心血管危险有力的炎症标记物[3].

  • 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特点及初次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后急性期不良反应观察

    作者:张俐;杨云龙;崔妍;吴永华

    目的 研究80岁以上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特点及初次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急性期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回顾2011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216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96例、非高龄老年组(65岁≤年龄<80岁)80例和绝经后非老年组(年龄<65岁绝经后女性)40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钙、血磷、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peptide,P1NP)、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25-羟基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和临床等指标的差异.其中140例患者初次静滴唑来膦酸5 mg治疗,并按年龄分为80岁以上组(80+组)75例和80岁以下组(80-组)65例,观察两组输注唑来磷酸后两周内出现急性期不良反应(acute-phase response,APR)的情况.结果 非高龄老年组血肌酐水平高于绝经后非老年组(P=0.01);高龄老年组与绝经后非老年组比较,血肌酐偏高(P=0.000),25(OH)D水平偏低(P=0.007),PTH水平偏高(P=0.032).随着分组平均年龄的增大,CTX与P1NP有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组的APR总体发生率与8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发热、肌骨痛的发生率在80+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岁以上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并非都表现为低转换.初次使用5 mg唑来膦酸静滴,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肌骨痛的发生率更低.

  •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在预防唑来膦酸注射液急性期反应中的价值

    作者:边平达;寿张轩;王珏;应奇峰;陈锦平

    目的 为了探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在减少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急性期反应(APR)发生中的价值.方法 把68例老年女性OP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1组在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前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然后比较两组患者72 h内在发热、流感样症状、肌痛、头痛头晕、失眠、恶心呕吐等APR发生率上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72 h内在发热、流感样症状、肌痛、头痛头晕、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不能降低老年女性OP患者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APR的发生率.

  • 唑来膦酸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所致急性期反应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大刚;高大伟;陈世忠;吴俊哲

    目的 分析唑来膦酸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所致急性期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观察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科首次使用静脉唑来膦酸治疗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96例,记录患者发生急性期反应的发生率.按是否出现急性期反应分为有急性期反应组和无急性期反应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年龄、腰椎骨密度T值、是否口服双膦酸盐、是否口服他汀类药物、是否口服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体重指数(BMI)、碱性磷酸酶(ALP)、睾酮、血钙及白细胞的差异.结果 96例患者中共观察到52例出现急性期反应,发生率高达54.17%.有急性期反应组与无急性期反应组比较,腰椎骨密度T值和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是否口服双膦酸盐、是否口服他汀类药物、是否口服激素、PTH、ALP、睾酮、血钙及白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治疗时出现急性期反应非常常见.BMD和BMI与急性期反应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 首次使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预测及对肝肾功能影响的分析

    作者:谢炜星;马辉;晋大祥;丁金勇;徐继禧;梁德

    目的:观察首次使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 Acute Phase Response,APR)对血细胞计数及对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的影响,以分析常规实验室检查是否存在APR的预测因子及评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首次使用唑来膦酸治疗的66例绝经后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是否出现APR分为反应组和无反应组。记录发生APR情况,注射前后行血液分析、生化等实验室检查,记录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使用前后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并对相关因素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试图找出APR预测因子,对比肝肾功能指标,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6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出现APR共42人,APR发生率为63.6%,其中常见为发热34例(51.5%),骨关节肌肉疼痛18例(27.2%),四肢乏力12例(18.1%),呕吐5例(7.5%),头痛4例(6.0%)。注射后反应组中心粒细胞(P=0.009)、嗜酸性粒细胞(P=0.005)、碱性磷酸酶(P=0.005)较无反应组显著升高,淋巴细胞(P=0.002)及单核细胞(P=0.042)显著降低。肝肾功能指标中仅碱性磷酸酶( P=0.005)显著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较小年龄及单核细胞基线水平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APR。结论注射唑来膦酸后APR发生率较高,但多为一过性反应,程度较轻,注射前后预防和干预能有效缓解,注射后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用药安全性较高。较小年龄及更高基线值的单核细胞与APR显著相关,但二者目前不能作为APR的准确预测因子。

  • 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介素-6水平变化分析

    作者:张凤娟;陈康;赵志红

    白介素-6(IL-6)是机体感染时发生急性期反应的重要因子.自1998年5月~2002年8月,我们对5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6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分析与其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 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在小鼠乙醇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白淼水;李三强;宋影;李小苹;王善龙;张勇勇

    目的 研究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p-STAT3)在小鼠乙醇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体重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1,2,3,4组于每天不间断用56度北京红星二锅头进行灌胃,1天/次,每次14mL·kg-1,制备小鼠乙醇肝损伤模型.分别于灌胃后1,2,3,4周,摘出眼球取血.根据试剂盒方法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肝中蛋白的p-STAT3表达量.结果 正常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与实验4组的血清AST水平分别为(112±22),(126±24),(967±30),(1010±35),(206±23)U·L-1;在乙醇灌胃1,4周后,实验1组和实验4组与正常组的AST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乙醇灌胃2,3周后,实验2组和实验3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正常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与实验4组的p-STAT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1),(3.21±0.33),(1.12±0.21),(1.51±0.23),(2.13±0.26)AU.实验1组和实验4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2组和实验3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STAT3可能参与小鼠肝损伤早期阶段的急性期反应,参与并促进肝细胞损伤;在后期,可能参与肝细胞再生、修复以及对肝细胞细胞凋亡的抑制.

  • 唑来膦酸注射液用于骨质疏松时急性期反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措施

    作者:李潇潇;李萍;刘芳;赵荣生

    与口服制剂相比,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时每年输注1次,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但是临床输注唑来膦酸时,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等急性期反应的发生率非常高.急性期反应(APR)的发生率可能与年龄、种族、体重指数、骨吸收抑制药的应用、血25(OH)D水平相关.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急性期反应的防治.本研究旨在对注射唑来膦酸后发生急性期反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 晚期糖化终产物与慢性疾病

    作者:韩春茂;岳晓洁;Stig Bengmark

    大多数慢性疾病(ChD)病人承受增强的急性期反应(APR)和慢性期反应(CPR),增强的炎症反应和过度炎症反应,以及与组织内增多的晚期糖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和晚期脂质过氧化终产物(advanced lipoxidation end products ALE)沉积有强烈相关性的代谢综合征[1]的折磨.

  • 高温对犬血清急性期反应标志物及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作者:贺绍君;丁金雪;李静;刘德义

    目的 以犬为实验动物研究急性短期高温环境下血清急性期反应标志物及氧化还原指标的变化,揭示高温环境对犬急性期反应和机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犬舍温度由(28±1)℃迅速升至(35±1)℃,持续16h后自然降温16h.试验开始(0h)、1、3、8、16、32 h颈静脉采血2 ml,测定血清中急性期反应标志物和氧化还原指标的活性或含量. 结果 与试验0h相比,试验3h时,血清抑制羟自由基能力、VC、GSSG、MDA、8-OHdG含量、GSH-Px、CAT活性显著增加(P<0.05),H2O2、羰基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8h时铜蓝蛋白活性、T-GSH、羰基含量显著降低(P<0.05),T-AOC、GSH-Px活性、VC、8-OHdG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16h时,血清CRP、HSP70、VC、8-OHdG含量显著升高(P<0.05),铜蓝蛋白、SOD、GSH-Px和CAT活性、-SH、T-GSH和总羰基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P<0.05);试验32h时,铜蓝蛋白、T-SOD、GSH-Px、CAT活性、-SH、H2O2和羰基含量显著降低(P<0.05)、VC、8-OHdG含量显著升高(P<0.05). 结论 急性短期高温环境可显著改变血清中VC、GSH-Px、MDA等抗氧化和氧化物质的含量,表明高温环境显著影响了机体体内氧化还原平衡.

  •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术后急性期反应的影响

    作者:李庆鹏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术后急性期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早期肺癌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43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4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及急性期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治疗费用等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CRP、SAA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SAA、CR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明显较对照组18.60%低(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手术效果与三孔法基本相当,单孔法手术时间稍长,但可减轻术后疼痛及急性期反应,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IL-6及其受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作者:许倩;赵向阳;周晓春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通过其受体(IL-6R)发挥生物学效应,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造血功能、肿瘤生长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许多疾病往往伴有IL-6及IL-6R的表达异常和/或两者亲和力的改变[1,2].近年的研究表明IL-6及其受体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就IL-6及其受体与胃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 白介素6和白介素8对单核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胡翊群;丁磊;夏文权;王也飞;余文红;王鸿利

    白介素6(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除涉及感染、炎症等急性期反应外,对T、B细胞的发育、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均有很重要的作用[1]。自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IL-6水平增高被发现后,又发现IL-6血浆水平增高还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且与DIC的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和DIC是否伴有脏器损伤有关。IL-8属于α型趋化因子,在其多种生物特性中,有一种趋化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在整合素参与下,作用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使CD16和CD18的表达和IL-6一样卷入凝血和血栓形成的过程。近又证实单核细胞表面可表达白介素6受体(IL-6R),单核细胞也可能受到IL-8的趋化作用。单核细胞是血液细胞中重要的组织因子(TF)来源的细胞,TF在DIC和其他血栓形成病变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2]。本文就IL-6和IL-8对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中TF表达的影响,研究IL-6、IL-8与单核细胞、TF在血栓形成中的相互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取自10名正常健康志愿者外周血。1.1.2 试剂 rhIL-6、hIL-6 MoAb和rhIL-8、IL-8 Mo-Ab购自STAGO公司。TF 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Immunotech公司。Ficoll液、Hypague液购于Sigma公司。RPMI1640培养液、NCS购于Sigma公司。1.2 方法1.2.1 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1.2.2 外周血单核细胞原代培养 将2×105ml-1的外周血单核细胞悬浮于20%的NCS RPMI1640培养液中,以5%CO2 37℃培养24h。将PBMC培养液用水平离心机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待测。1.2.3 上清液TF抗原含量检测 以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加或不加rhII-6、hIL-6 MoAb和rhIL-8、IL-8 MoAb)上清液中的TF抗原含量。

  • IL-6对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的影响

    作者:曹晔;胡翊群;夏文权;王也飞;余文红;王鸿利

    白介素6(IL-6)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除涉及感染、炎症等急性期反应外,对T、B细胞的发育、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均有很重要的作用[1].自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IL-6水平增高被发现后,又发现IL-6血浆水平增高还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且与DIC的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和DIC是否伴有脏器损伤有关[2].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