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4)如何进一步提高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

    作者:马坚

    虽然射频导管消融术于1986年才开始用于临床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但在近15年当中该项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目前,射频导管消融术已被公认是根治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首选方法.据1998年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NASPE)和我国的射频导管消融注册登记资料,射频导管消融治疗AVNRT的成功率已达96.1%~98.8%,治疗左侧和右侧游离壁房室旁路参与折返的AVRT为93.8%~96.4%,间隔部位房室旁路的成功率为84.0%~88.8%.因此,欲进一步提高对AVRT和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疗效或成功率,在完善各种硬件设备(如温控消融导管和大功率射频仪)的同时,更应加强术者对复杂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增强识别特殊类型房室旁路的意识.

  • 双腔起搏患者心室起搏百分数与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关系

    作者:张小勇;光雪峰;谭强

    目的 探讨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关系.方法 入选107例接受DDD(R)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术后随访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通过程控仪获取起搏器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经过中位数为60 d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血浆BNP水平较其术前显著增高[(72.17±21.23)ng/L vs.(52.39±18.22)ng/L,P<0.01],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与血浆BNP水平显著正相关(r=0.578,P<0.01).结论 心室起撙可能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

  • 经皮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作者:莫永清;杜永贵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床旁球囊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非透视下起搏)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x线透视下普通起搏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透视下起搏)在成功率、安全性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方法 21例应用非透视下起搏,全部选择左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导管至右心室;透视下起搏24例,其中,14例选择左锁骨下静脉路径,10例选择右侧股静脉途径.结果 非透视下起搏21例成功20例,透视下起搏24例全部成功,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血气胸、栓塞、心脏穿孔等并发症.两种方法在成功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操作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透视下起搏相比,非透视下起搏无需X线引导,也不需要特殊器械,具有床旁、快速、微创、插管时间短、术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等众多优点,可实施现场急救,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

  •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DDD模式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丁明岩;朱芳;李惠君;矫妮

    目的 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顺序双心腔起搏、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行右心室电极室间隔(RVS)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其中终10例行RVS起搏,10例行RVA起搏.术后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随访6个月 及1年,观察左心功能变化,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 术后6个月,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5%、SV(46.2±6.8)ml与术前LVEF 53%±6%、SV(43.2±5.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F46%±6%、SV(34.3±5.8)ml与术前LVEF 54%±8%、SV(42.3±6.8)ml比较均减低(P<0.05),此时两组LVEDV、LVESV较术前变化差异不明显;术后1年随访,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6%、SV(44.1±8.4)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43%±9%、SV(31.5±8.2)ml与术后6个月比较进一步减低(P<0.05),RVS起搏组LVEDV、LVESV较术前仍变化不明显(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DV(71.2±8.1)ml、LVESV(41.8±6.1)ml均较术前LVEDV(68.5±10.7)ml、LVESV(27.1±3.4)ml增大.结论 长期的RVS起搏对左心功能无明显影响,而RVA起搏可降低左心功能,并造成左心室重构的风险加大.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作者:邓志华;袁勇;董剑廷;张励庭;冯力;黄炫生;吴颖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RVOTS起搏的可行性.方法 53例需植人永久起搏器患者,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其中RVA起搏28例,RVOTS 25例.随访3~10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LVEF、左室内径缩短分数(FS)、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研究RVOTS与RVA起搏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心室起搏保证在80%以上,与手术前比较,RVOTS起搏时,LVEF、FS、CO、CI分别下降了3.46%±3.89%、1.20%±2.47%、(0.19±1.32)L/min、(0.09±0.52)L·min-1·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5).与手术前比较,RVA起搏时LVEF、FS、CO、CI分别下降了14.27%±5.83%、8.10%±3.79%、(1.56±1.11)L/min、(1.13±0.52)L·min-1·m-2(均为P<0.01),RVOT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LVEF、FS、CO、CI明显改善(均为P<0.05),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RVOT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 心力衰竭患者标准药物治疗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结果分析

    作者:邹卓群;汪芳

    目的 根据心脏再同步化用于心力衰竭(CARE-HF)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目前国情,探讨心力衰竭患者标准药物治疗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联合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的长期结果.方法 选择1999年12月至2008年4月行CRT、CRTD治疗的患者68例,为CRT/CRTD治疗组.选择同期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84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需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结果 CRT/CRTD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明显改善,但终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52/68)比73.8%(62/84),P>0.05].但CRT/CRTD组中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显著少于常规药物治疗组[8.8%(6/68)比19.0%(16/84),P<0.05].结论 CRT不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总体病死率,但在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同时具备CRT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CRTD治疗可能成为佳治疗方案.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指导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卫东;王春霞;徐忠;张萍萍;韩钦凤;杜波

    目的 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和心电图指导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9例患者分为A组(RT-3DE组,23例)和B组(心电图组,26例).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分别在RT-3DE和心电图指导下将普通起搏电极导线植入右心室进行临时起搏,对比观察两组手术起搏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起搏阈值及电极导线脱位率.结果 A组和B组的起搏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2.3%;平均操作时间为(237±94) s和(358±140) s;起搏阈值为(0.85±0.21) V和(0.98±0.33) V,电极导线脱位率为0%和12.5%.两组在平均操作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与心电图指导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相比,可明显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立权;杨西云;赵玲

    目的评价不同起搏方式(DDD方式和VVI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左心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63例,其中VVI起搏38例,DDD起搏25例,运用超声心动图仪观测起搏器置入前及置入后随访期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结果VVI起搏平均(31.6±5.8)月时左心房内径扩大,从(32.68±4.71)mm至(38.31±5.21)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扩大,从(48.24±4.93)mm至(51.33±5.64)mm;室间隔厚度增加,从(8.91±1.12)mm至(10.32±1.43)mm;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加,从(96.75±13.32)g/m2至(129.1±21.79)g/m2;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从0.51±0.079至0.47±0.071,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DDD起搏平均(30.2±6.3)月时,左心结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DDD起搏对左心结构影响较小,VVI起搏可引起左心重构.

  • 白藜芦醇对快速起搏右心房诱发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猪心房结构重构的影响

    作者:周晓峰;王志荣;张卓琦;张超群;徐晤

    目的 观察快速起搏猪右心房制备持续性心房颤动(AF)的效果,探讨白藜芦醇(RES)干预对持续性AF猪的心房结构重构的影响.方法 18只小家猪(雌雄不拘)按完全随机设计的分组方法(采用动物编号和随机分组表)分为起搏组(ATP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RES干预组各6只,采用Seldinger血管穿刺技术送入双极电极至右心房并连接实验用起搏器(AOO),ATP组和RES干预组的右心房快速起搏(500次/min)2周,制备持续性AF实验模型.3组猪分别于起搏前和起搏2周后进行电生理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检测AF的持续时间、左右心房大小及左心房收缩末面积.RES干预组猪于起搏前1周开始服用RES(2.5 mg·kg-1·d-1).起搏2周后取各组猪的左右心房组织标本,观察心房组织形态学和间质纤维化的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软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来反映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 (1)起搏2周后,ATP组AF的发生率较RES干预组明显升高(100%比66.7%,x2=10,P<0.01)、持续时间延长[(26.41±9.89)min比(9.56±1.36) min,F=10.7,P=0.01].(2)起搏2周后,ATP组和RES干预组猪的左右心房明显比起搏前增大;但RES干预组的左心房收缩末面积明显低于ATP组[(599.2±8.7) mm2比(744.3±29.9) mm2,F=130.61,P<0.01].(3)RES干预组左右心房组织CVF明显低于ATP组(56%±6%比73%±7%;59%±6%比75%±7%,均为P<0.01).结论 快速起搏猪右心房可成功制备持续性AF模型;RES干预可以明显抑制快速起搏右心房诱发的持续性AF猪的心房结构重构,减少AF的发生.

  • 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作者:郑燕列;吕新志;黄建华;肖阳娥;徐华;阮江华

    目的评价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ENCP)对心脏骤停及急性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抢救效果、安全性.方法19例心脏骤停患者和18例有严重临床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紧急行ENCP.结果所有病人均在1~5min内在床边得到ENCP.心脏骤停组12例起搏成功,其中5例复苏,起搏成功者平均起搏阈值(105.2士15.6)mA,起搏成功率63.1%,起搏成功并复苏26.3%.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组17例ENCP后临床症状迅速明显改善,平均起搏阈值(75.3±21.5)mA,起搏成功率94.4%.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组的起搏成功率明显高于心脏骤停组,起搏阈值明显低于心脏骤停组.所有患者起搏过程中均出现与起搏脉冲同步的胸部肌肉抽动,但只有1例因胸痛在ENCP维持下安装了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器,其余病人虽有不适,均能接受ENCP.所有ENCP患者均未发现皮肤、软组织损伤及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结论体外起搏是心脏骤停、急性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 双腔和单腔起搏对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血脑钠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小勇;谭强;光雪峰;李易;张戈

    目的探讨双腔和单腔起搏对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血脑钠素水平的影响.方法20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接受人工心脏房室双腔(n=13)或心室单腔(n=7)起搏器,起搏器植入术前和术后10个月分别取静脉血,通过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结果术后10个月时,两组患者血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其术前,并且接受单腔起搏的患者血BNP水平明显高于双腔起搏的患者[(35.85±5.21)pg/ml比(21.15±4.16)pg/ml,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双腔起搏可较心室单腔起搏获得更好的血流动力学.

  • VVI和AAI起搏的远期随访比较

    作者:蔡飞;龙梅;沈永初;顾刚

    目的比较心房起搏、心室起搏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分别对VVI组212例和AAI组96例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24 h心电记录、心脏彩超、胸部X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VVI组54±8.3mon、AAI组48±6.4mon.结果 VVI组术后43例(22.6%)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14例(6.6%)由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发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其余性质无变化,但发作频率由术前12.4±5.2 d缩短为5.3±2.2d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术前8.2±3.3 h增加至18.3±6.8 h(P<0.05).AAI组术后4例(4.8%)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终止,其余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发作频率由术前的14.2±5.1 d延长为38.2±8.6 d,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术前的6.8±3.2 h减少为术后2.6±1.2 h(P<0.05).VVI与AAI二组心源性死亡率分别为6.6%和1.0%(P<0.01).VVI组心房、心室内径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AI组心房、心室内径术前术后比较无差异(P>0.05).VVI组心室电极脱位或微脱位的发生率为2.3%,AAI心房电极脱位或微脱位发生率为12.5%(P<0.05).结论 AAI起搏是一种能保持正常房室收缩顺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效果的起搏方式,明显优于VVI起搏,但心房电极易脱位或微脱位.

  • 心脏永久起搏植入后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蔡飞;严丽丽;顾刚;沈永初

    目的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经验,提出有效的控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36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近17年的随访.结果536例中发生各种并发症182例次,占34%,其中与手术有关的63例,占11.8%;与起搏发生器、电极有关的并发症共43例,占8.0%;与起搏方式有关的并发症共76例,占14.2%.结论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与术前准备、手术环境、操作者经验有关,可以克服.与起搏发生器、电极有关的并发症有时防不胜防,需密切观察,定期随访.与起搏方式有关的并发症大多可控制.

  • 螺旋电极在永久心脏起搏器中临床实践

    作者:赵战勇;吴翔宇;王茜;石会强;张京梅;李志忠

    目的 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和心室螺旋电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科2016年1月~2017年3月共57例需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5岁.植入成功后术中测试电极的阈值、阻抗、振幅及损伤电流.术后定期随访阈值、阻抗及振幅的变化及电极脱位或穿孔的情况.结果 57例成功植入螺旋电极的患者中:植入心室螺旋电极57根,心房螺旋电极41根.术中测试电极阈值、阻抗,R波或P波振幅,提示所有起搏器均正常植入且并无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起搏器工作正常,并无电极脱位或穿孔.结论 我们有限的临床经验提示,心室和心房的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安全可靠,可成为植入起搏器的常规手术方式.

  • 经冠状窦心室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超声特征比较

    作者:马雪娟;赵玲;王钰;郭涛;李琳;孙旭杜;闫世然

    目的:比较经冠状窦(CS)心室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5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常规心脏起博治疗适应证患者50例,随机分为传统右室起搏和经CS心室起搏,终32例患者行传统右室起搏,18例经CS心室起搏。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月、6月、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收集指标包括心脏左、右房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反映左室内收缩同步性指标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TS-12-SD)、三尖瓣反流面积(TRA)。结果32例患者行右室起搏,其中男性16例,平均(64.47±11.40)岁,18例患者行CS心室起搏,其中男性11例,平均(62.22±12.95)岁,两组患者术前所有基线指标包括人口学特征、疾病构成及伴随疾病、起搏器植入类型及用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所有超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TS-12-SD均高于正常值;术后3月、6月及1年随访CS心室起搏组LVEF及LVFS高于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CS心室起搏组TS-12-SD恢复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右室起搏相比,经CS起搏可提高左室收缩功能,改善左室内同步性。

  • 婴幼儿置入心内膜主动电极导线永久心脏起搏1例

    作者:谭琛;任晓庆;刘建国;姚建民;赵向东;崔振田;陆龙;崔俊玉

    患儿1.5岁,因发现心脏畸形11月入院.入院时查体:脉搏 136 次/min,呼吸 22 次/min,身高 76 cm,体重 7.5 kg.四肢血压:右上肢 95/55 mm Hg(1 mm Hg=0.133 kPa),右下肢 115/65 mm Hg,左上肢 97/55 mm Hg,左下肢118/68 mm Hg.口唇轻度紫绀,指端可见紫绀,无杵状指,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隆起,未触及震颤,P2无亢进.

  • 心力衰竭伴起搏适应证患者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探讨

    作者:王冬梅

    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概念在1983年由De Teresa在第七届全球心脏起搏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旬开始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历了20年历程。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1-4],对于窦性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将探讨心力衰竭(心衰)伴起搏适应证患者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效果及适应证。

  • 老年心脏起搏传导系统与多脏器疾病

    作者:张卫泽;王方正;张澍

    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发生增龄性变化,在老年人中以退行性改变为主,严重时造成临床病理过程,同时也受到来自机体其他脏器病理过程的影响,发病隐匿,易被临床忽视.现将其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做一概述.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的探讨

    作者:欧阳明刚;欧阳兆兰;欧阳兆强;王敏杰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后同时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起搏治疗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其中临床诊断冠心病23例(54.7%),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达到冠心病阳性诊断标准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5例(11.9%),其中单支病变3例(左前降支2例,右冠状动脉1例),双支病变2例(左前降支加左回旋支1例,左前降支加右冠状动脉1例).全部病例均可见窦房结动脉清晰显影,未见狭窄病变.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有狭窄部位均在窦房结动脉发出以后,未累及窦房结动脉.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诊断,但冠心病并非本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 生理性起搏对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作用

    作者:苗志林;韩雅玲;荆全民;周薇薇;王冬梅;王守力;王祖录;佟铭

    目的探讨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起搏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在常规强心药物治疗的同时安置永久起搏器.非生理性起搏组54例,生理性起搏组36例(使用DDD起搏为12例).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时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测定心功能参数.结果生理性起搏组术后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及心排量(CO)均明显改善,血流加速时间(AT)缩短,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V)加快.6个月后上述参数进一步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亦显著缩小.该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器.DDD起搏者A-V间期为100ms时心功能参数理想.结论采用药物+生理性永久起搏术治疗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861 条记录 6/44 页 « 1234567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