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西平;秦瑶;郝星;李立;王冬梅;郭涛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9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心功能、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评价CRT的临床疗效,临床有效定义为心功能NYHA分级改善1级以上;超声心动图有效定义为左心室舒张末容积缩小>15%或LVEF绝对值增加>0.05%;否则定义为对CRT无反应.结果 随访6~24(8.7±8.3)个月.与CRT前比较,术后21例LVEDD明显缩小,心功能分级明显减轻,LVEF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9±8.0)mm vs(68.7±10.2)mm,(3.1±0.1)级vs (2.0±0.1)级,(34±7)%vs (42±6)%,P<0.05];临床对CRT的反应:有效21例,发生率为72.4%;对CRT无反应8例,发生率为27.6%,其中包括死亡2例.结论 CRT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症状;对CRT的反应与入选患者是否真正存在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有关.

  • 不同起搏模式对老年患者B型钠尿肽及相关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马建新;陈东;宋成运;李运田;马建慧

    目的 观察置入具有工作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及相关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置入双腔起搏器的老年患者22例,分为A组11例,D组11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同一患者在心房按需型起搏(AAI) SafeR和房室全能型起搏(DDD)2种工作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检测患者血浆BNP、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AAISafeR模式比较,A组、D组DDD模式时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DDD模式比较,AAISafeR模式下心室感知百分比明显增加[(73.18±13.08)% vs (34.69±9.02)%,P<0.05],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23.11±7.05)% vs (73.24±11.38)%,P<0.05].相关分析显示,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BNP水平呈正相关(r=0.158,P<0.01).结论 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可能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

  • 双腔起搏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

    作者:孙帅;张虹;齐振辉;仝凌;李敏;吴桂萍

    目的 探讨永久双腔起搏治疗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连续3d进行静息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每份心电图P波以及QRS波频率,并将每日P波以及QRS波频率进行对比.同时记录并分析每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的基础疾病等.结果 46例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术前窦性P波频率60~88(73.4±6.2)次/min,室性逸搏频率30~50(41.9±5.6)次/min.术后第1天在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窦性P波频率降至60~80(66.7±4.8)次/min,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2天以及第3天窦性P波频率仍有下降趋势,分别为60~72(65.6±3.7)次/min,60~71(64.8±3.1)次/min,但速度已放缓,仍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腔起搏可改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降低心房率.

  • 细胞生物起搏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瑜;单兆亮;陈光辉

    电子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全世界有300万人装有人工电子起搏器,每年有高达60万患者需置入新的起搏器.虽然电子起搏器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但存在各种缺点,如电池寿命有限,需反复更换;对机体神经体液调节缺乏应答;起搏器电极可能发生脱位、折断;具有心律失常起搏阈值增高、起搏器感知障碍的风险;存在电磁干扰,并且置入起搏器费用高昂;不能随着儿童患者年龄增长而发育;置入电子起搏器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气胸、静脉血栓、心肌穿孔、起搏器囊袋感染、起搏器综合征(心窒充盈量下降、心排血量下降)等[1].为了避免上述缺陷,人们开始寻求更接近心脏生理功能的生物起搏器.

  • 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田杰;卢建刚;曾秋蓉;石娅妮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评价RVOTS起搏对老年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双腔起搏器置入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快慢综合征老年患者57例,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为RVA起搏组30例和RVOTS起搏组27例,记录术后心电图QRS波的宽度,比较2组术后1、3、9、15、21个月末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 (NT-proBNP)的差异.结果 2组术前,术后1、3、9个月LVE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术后15、21个月,LVEDD和NT-proBNP较RVOTS起搏组明显升高,LVEF明显降低(P<0.01).结论 对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快慢综合征老年患者行RVOT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对患者心功能影响小,是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 右心室起搏升级为双心室起搏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14例临床观察

    作者:杨燕;苗云波;周燕;李平仙;杨彩芬;张静

    目的 观察右心室起搏升级为双心室起搏后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改善情况.方法 14例安装双腔起搏器后出现或加重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在原有右心室起搏的基础上升级为双心室起搏,追踪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同时测量升级前及升级后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QRS波时限、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分级等.结果与升级前比较,患者升级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明显升高,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右心室起搏升级为双心室起搏能有效改善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

  • 应用3830起搏电极室间隔起搏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新才;邱立彬

    目的 研究3830电极起搏与普通翼状电极起搏的优劣.方法 选择需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59例,根据起搏电极及起搏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31例(应用3830电极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患者)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8例(置入翼状电极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常规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LVEF、左心室内径等指标.结果 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均明显延长,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左心室内径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减小,LVEF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830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且较传统翼状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加符合生理传导模式,QRS波群时限更短,更接近正常水平,对心功能影响更小,适合进行广泛临床应用.

  • 对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的临床调查

    作者:徐冬玲;王苏加;潘秀荣;王可富;李琛

    目的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量表化调查,试图发现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患者60例,均经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时间超过3个月.其中DDD或VDD起搏器24例,VVI起搏器36例.在随访过程中要求患者填写完成以下内容问卷或量表:一般状况调查表;心脏起搏治疗相关问题调查表;心理健康水平评定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对照组为门诊体格检查的健康人30例,按要求填写SCL-90量表.量表采用标准评分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SCL-90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病例组患者抑郁、焦虑、躯体化等心理症状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的SCL-90总分与患者的经济情况、心脏起搏方式、躯体症状和社会支持相关(P<0.05).结论与正常人比较长期心脏起搏患者的平均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经济情况、社会支持、躯体症状、起搏方式等是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在随访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结构重构影响的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王楠;董颖雪;于晓红;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尹晓盟;常栋;王莹琦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重构的长期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2008年1月至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次植入双腔起搏器(DDD)的患者138例,所有患者术前和随访时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重构的影响.结果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66例)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72例)患者分别随访了(45.3±11.3)个月和(43.5±13.8)个月.随访结束时,RVS组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S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ST)及二、三尖瓣反流情况并不优于RVA组(P>0.05),但RVA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大于RVS组[(19.6±2.5)mm对(17.4±2.6)mm,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起搏器植入前比,RVA组二、三尖瓣反流患者例数均增加(32例对18例,38例对20例,P=0.01);RVS组二、三尖瓣反流患者例数均增加(32例对24例,30对22例,P=0.01).两组末次随访时LVEF、LVEDD、LAD、RVEDD、SST和LVPWST未发生显著改变(P>0.05).对RVS组进一步分析发现,高、中、低位室间隔起搏亚组LVEF、LVEDD、LAD、RVEDD和LVPWS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室间隔起搏组SST[(9.3±1.4) mm对(10.6±1.4)mm,P=0.01]及LVPWST[(9.2±1.1)mm对(10.2±1.3)mm,P=0.02]显著小于非中位室间隔组,三尖瓣反流较非中位间隔组少(4例对14例,P=0.01);同起搏器植入前比,中位室间隔组末次随访时LAD减小[(34.9±5.2)mm对(38.3±4.9) mm,P=0.03],中位室间隔组二尖瓣反流(8例对10例,P=0.77),三尖瓣反流(4例对10例,P=0.06),均未见明显增多.结论 同右心室其他部位起搏相比,中位室间隔起搏有助于降低心脏重构、减少瓣膜反流.对于左心功能正常者,RVA起搏在长期随访中并未引起明显的心功能受损.

  •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起搏QRS时限与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作者:潘文志;宿燕岗;巩雪;崔洁;舒先红;王蔚;柏瑾;葛均波

    近来研究显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QRS时限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存在负相关,QRS时限延长是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子.而目前国内外对长期心脏起搏者起搏QRS(pQRS)时限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甚少.通过常规心电图测得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pQRS时限,探讨其与左心结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间不同步的关系.

  • 心脏起搏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王邦宁;骆志刚;高丹屏;刘敏;黄其植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之间的一种高危心律失常。发病突然,病性凶险,预后恶劣。我院1991~1999年先后采用心脏起搏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Tdp 11例,报道如下。

  •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起搏阀值的影响

    作者:张楠;郭继鸿

    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常因心律失常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治疗.在1组有关3 61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研究中,大约50%的患者都应用过AAD治疗[1].

  •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暨无创性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纪要

    作者:朱刚艳;黄从新;唐艳红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暨无创性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6~19日如期召开.

  • 2O01年第22届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学术年会纪要

    作者:华伟;马坚;王方正;张澍

  •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届学术双年会会议纪要(心脏起搏部分)

    作者:张海澄;易忠;郭继鸿;王方正

    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6届学术双年会暨成立10周年庆典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 20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心脏起搏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 第三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杨延宗;马长生;张澍;黄从新

    第三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于2005年7月21~23日在大连举行.来自美、法、德、日,以及包括香港在内的国内各大医院专家学者和医师共约600余名参加了会议.大会对心房颤动(房颤)这一世纪顽疾从基础到临床、从药物治疗到导管消融、从心脏起搏到外科手术等各领域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 第六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杨延宗;马长生;张澍;黄从新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承办的第六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the 6th China atrial fibrillation symposium,CAFS)于2008年7月3日至5 日在大连举行.来自国际以及两岸三地的近百名专家及5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对心房颤动(房颤)这一世纪顽疾从基础到临床、从药物治疗到导管消融、从心脏起搏到外科手术等各领域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 第23届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黄从新;杨波

    第23届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学术年会于2002年5月8~11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来自全球的6 000余名从事心脏起搏和电生理的医生和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年会.大会在收到的2000多篇论文中选出792篇进行了大会交流,交流形式包括中心发言、分会场发言、和墙报交流等.此外,会议还安排了若干小型课程及临床教育讲座等.现就有关热点作一概述.

  • 数字化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李易;陶四明;张荣华;杨锋;洪云飞;吕云

    目的 评价数字化技术在提高起搏器日常随访管理工作效率中的作用.方法 将42例植入数字化起搏器患者采用常规随访模式与"治疗顾问"随访模式进行起搏随访,对比两种随访模式工作效率.结果 "治疗顾问"随访模式较普通随访模式能显著缩短患者的随访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结论 数字化起搏器"治疗顾问"功能能显著提高起搏随访工作效率,其代表了对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标准化治疗领域的重要进步.

  • 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与寻常双腔起搏预防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的长期比较研究

    作者:祁述善;周胜华;刘启明

    目的对比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与寻常的双腔起搏预防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PAT)的效果.方法将具备起搏器适应证,抗心律失常药物防治PAT无效的40例非甲状腺功能亢进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植入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器(三腔组)及寻常的DDD双腔起搏器(双腔组),术后3、6、12、24及36个月各随访一次,观察比较PAT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三腔组的PAT发作次数及SF-36评分在术后3个月时改善不显著(P>0.05),但6、12、24及36个月时改善明显(P<0.05);三腔组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或停用.结论与普通双腔起搏比较,双心房右心室三腔起搏具有明显的预防PAT作用,其作用在中、长期逐渐显现,并能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

861 条记录 7/44 页 « 12...45678910...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