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力衰竭再同步治疗中小切口心外膜左心室电极置入的补救技术

    作者:王云龙;任学军;李温斌;谢进生;姜腾勇;韩智红;陈方;郭继鸿

    目的 探讨小切口心外膜左心室电极置入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 6例心力衰竭患者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冠状窦途径失败后采用小切口心外膜置入左心室电极,同时经静脉置入右心房、右心室电极.术后随访1年,评价心功能和左心室电极参数.结果 经小切口心外膜途径,所有患者均成功将左心室电极置入到理想部位.无术中并发症,无住院期间死亡,无膈肌刺激征.术中,左心室起搏阈值为(1.2±0.5)V;术后12个月,左心室起搏阈值为(1.1±0.4)V.12个月随访时,6 min步行[(327±77)m比(267±68)m,P=0.001]明显增加,纽约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26.1±6.0)%比(38.2±4.7)%,P:0.004],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少[(72.2±6.8)mnl比(84.1±7.2)mm,P=0.001].结论 小切口心外膜置入左心室电极安全、有效,可以作为经冠状窦途径置人失败患者的替代治疗.

  • 胚胎心肌细胞移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国生;蔡军;江洪;杨波;蒋学俊;王腾;代治国;范国华;余奇劲

    目的探讨胚胎心肌细胞移植重建心脏优势起搏点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酶法分离引产男性胎儿心房组织(包括窦房结),获取单个心肌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l)标记后制备成5×106个/ml心肌细胞悬液,开胸直视下将1ml悬液注入Yorkshire猪左室游离壁(n=2),对照组(n=2)注入等体积培养基DMEM,移植前3天开始应用环孢素A(Ⅳ,5mg/kg/d)和泼尼松龙(Ⅳ,2.5mg/kg/d)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移植后2~3周应用射频消融技术打断希氏束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分别应用心电图、Holter、免疫荧光显像、心腔内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进行组织学和电生理学评价,RT-PCR检测各组Y染色体SRYmRNA表达情况.结果希氏束消融后,两组动物均形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细胞移植组室性心律频率为75±30bpm,对照组为室性逸搏心律,频率为(35±10)次/min或交界心律,后发生室颤死亡.心腔内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证实细胞移植组室性心律起源于细胞注射表达.心脏组织冰冻切片可见DAPI标记的呈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核,移植细胞与宿主心肌细胞间有连结蛋白43(connexin43)和N型钙粘素(N-Cadherin)的表达,说明移植细胞存活并与宿主心肌细胞形成电一机械联系.RT-PCR检测到细胞移植组SRY基因片段区,对照组未扩增出SRY片段,说明胚胎心肌细胞在移植区存活.结论心肌细胞移植可能取代电子起搏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 华法林抗凝患者进行起搏器置入术的安全性

    作者:王靖;华伟;张澍;陈柯萍;王方正

    目的探讨应用华法林抗凝患者进行起搏器置入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1996年2月至2003年10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的口服华法林的患者进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完整病历55份.将病例分为术前INR<2.0组与INR>2.0两组,对比其出血并发症的情况;及术后有出血并发症与无出血并发症两组,对比其术前INR均值.结果术前INR<2.0组(n=45例)与INR>2.0组(n=10例),两组间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一致(11.1%与10.0%);术后出血的患者组(n=6例)与无出血并发症患者组(n=49例)的术前INR水平一致(分别为1.53±0.51与1.61±0.40,P=0.671).结论术前不中断抗凝治疗或不必使INR低于必须的抗凝指标(2.0)并不会增加起搏器置入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临床意义:起搏器置入术前对于正常抗凝治疗的患者不必停用华法林,可以显著减少因中断抗凝治疗带来的血栓栓寒风险,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花费,符合治疗经济学.研究局限:由于该研究为回顾性且涉及样本较小以及终点事件发生率较低都削弱了研究结论的广泛性和可信性.

  • 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宽QRS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疗效及病死率分析

    作者:王冬梅;韩雅玲;臧红云;周微微;荆全民;王祖禄;王守力;李菲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长期疗效及死亡率.方法 2001年3月至2005年2月住院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4~75(61.42±10.3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6例,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0例、Ⅳ级15例.所有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40,QRS>130 ms.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心功能各项参数及死亡率,平均随访时间为(20.88±11.51)个月.结果 (1)死亡率:死亡5例,非心原性死亡3例,心原性猝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2)术后3个月至3年,平均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0.01).(3)NYHA心功能分级,术后3个月至3年,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平均心功能降低1级以上.(4)LVEDD:术后3个月至3年,LVEDD明显减小(P<0.05~P<0.01).(5)LVEF:术后3个月至2年,LVEF明显增加(P<0.05~P<0.01);术后第3年 ,LVEF也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宽QRS慢性心衰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减少LVEDD,逆转左室重构,长期治疗疗效巩固,并能降低心衰导致的病死率.

  • 抗心动过速起搏器识别、预防和终止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分析

    作者:白融;王铁锚;林立;Ruth Kam;Wee Siong Teo;王琳

    目的研究评价抗心动过速DDDRP起搏器对识别、预防和终止快速房性心律失常(atrial tachyarrhythmia,ATA)的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ATA而置入DDDRP起搏器(Medtronic,AT500/AT501)的患者24例.起搏器的心房预防性起搏(atrial preventive pacing,APP)方案由主治医生决定是否或者何时开启,ATA的监测和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功能则在置入术后随即激活.回放起搏器存储的心律失常事件和心内电图,核对、分析起搏器识别ATA的准确性和ATP终止ATA的效率,同时比较在APP功能开启前后患者ATA负荷的差异.结果 24例患者在(17.63±8.79)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无事件生存,无起搏器相关并发症.12例患者起搏器的APP功能始终是关闭状态,6例患者在第一次术后随访时开启,另有6例的APP功能在随访至9.29个月时激活.24台起搏器共记录到97 367阵次的ATA,在有心内电图记录的阵次中,起搏器对ATA识别正确率为(76.77±20.52)%;ATP终止ATA的有效率为(50.27±19.29)%.尽管APP功能开启后的心房起搏比例(87.95±20.93)%较开启前(50.73±34.46)%明显增高(P《0.01),但是患者的ATA负荷(14.73% 与16.52% 或7.52 h/周与6.58 h/周)和长单阵ATA持续时间(27.27 h 与20.75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DRP起搏器能识别和诊断大多数(75%)的房性心律失常,适时发放的ATP治疗可超速抑制、终止约50%的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APP功能提高心房起搏的比例,但从整体上并不能明显减少ATA的发作和降低患者的ATA负荷.

  • 心脏选择性部位起搏的电和机械同步性研究的初步报告

    作者:蔡琳;黄德嘉;燕纯伯;饶莉;刘剑雄;刘汉雄

    目的 观察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的电及机械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14例患者分别于右室心尖(RVA)、希氏束部位(His)、右室高位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记录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比较不同部位起搏和自身心律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和方向,以评价电同步性;用全数字化超声诊断系统的向量速度显像评价机械同步性.结果 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在RVA起搏时较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起搏时QRS波的宽度:His为(124±5.3)ms,RVOT(144±7.1)ms,RVA(156±8.6)ms,均较自身心律(92±4.5)ms时宽(P<0.01);而His及RVOT均较RVA起搏时的QRS波时限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向量速度显像检查提示,RVOT起搏相对于RVA起搏有更好的机械同步性.结论 RVOT可能较传统的RVA部位起搏好,同时手术操作容易.

  • 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导管射频消融大静脉电隔离治疗

    作者:杨延宗;黄从新;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李世军;尹晓盟;林治湖

    目的总结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评价心脏起搏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的结果.

  • 第十二届世界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术大会简报

    作者:胡大一

    第十二届民办心脏起搏与电理学术大会于2003年2月19~22日在中国香港召开.

  •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暨无创性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简讯

    作者:朱刚艳;黄从新;唐艳红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承办"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暨无创性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6至19日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反映心律失常无创性诊疗技术与药物治疗所取得的新进展,规范无创诊疗技术的应用,促进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代观念的传播,以循证医学的结果指导心律失常诊疗的临床实践.

  • 欧洲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术大会热点

    作者:胡大一

    欧洲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术大会(EUROPACE 2001)于2001年6月23~2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参会代表近2 000人,来自68个国家;1 400余人来自欧洲,另有亚洲代表68人,规模大于两年前的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1)心房颤动的机制研究及药物和非药物干预;(2)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进展;(3)双心室或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现将会议中的热点问题总结介绍如下.

  • 第22届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术大会热点简介

    作者:胡大一

    第22届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术大会(NASPE)于2001年5月2~5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代表6200人参加会议,规模较去年又有明显增大.会议内容丰富,主要热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永久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

    作者:蔡剑锋;王如兴;李肖蓉;戴敏;张常莹;刘晓宇;钱大钧

    目的 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永久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方法 1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分别将起搏模式程控为心房抑制型按需起搏(AAI)、房室按需型起搏(DDD)、心室抑制型按需起搏(VVI),每种起搏模式稳定5 min后,在RT-3DE下取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应用Qlab4.2脱机分析软件,获得左心室整体与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和比较左心室16、12、6节段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心室小容积点时间的标准差和大时间差(即Tmsv16-s、Tmsv12-s、Tmsv6-s、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充盈率、左心室17节段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节段射血分数.结果 心室同步性指标容积-时间曲线和Tmsv16-s、Tmsv12-s、Tmsv6-s、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在AAI模式明显优于DDD、VVI模式(P<0.05),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充盈率在AAI模式下显著高于DDD和VVI模式(P<0.05);DDD和VVI模式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D与VVI模式时左心室前间隔、下壁和后壁基底段、心尖段节段射血分数较AAI模式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采用RT-3DE可客观准确地评价永久起搏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

  • 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近期观察

    作者:华伟;王方正;张澍;张奎俊;牛国栋;马坚;姚焰;陈柯萍;楚建民;陈新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56例,男性4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2.9岁.心功能均在Ⅲ~Ⅳ级(NYHA),体表心电图QRS波平均为(143.1±19.4)ms.其中5例为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其余为窦性心律患者,患者均进行了双心室同步起搏.慢性房颤患者先行房室结消融术.术前先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了解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分布,然后将起搏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右心房、右心室及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起搏左心室,慢性房颤患者仅进行左、右心室起搏.观察双心室起搏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以及体表心电图QRS波变化.结果双心室同步起搏后,患者心功能得到明确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从(26.1±7.6)%,提高至(34.2±8.9)%(P<0.05),左心室充盈时间延长,二尖瓣反流量减少.心功能平均改善Ⅰ级.QRS波时限由术前的(143.1±19.4)ms缩短至(124.8±16.7)ms(P<0.05).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近期心功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31例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木胡牙提;林涛;马依彤;汤宝鹏;时学昆;刘志强

    目的 总结31例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 31例难治性慢性心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28例)或结合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3例)改善心功能后接受CRT治疗.左心室电极置入过程中采用了中空造影导管直接显影(11例)、带球囊的造影导管进行充气造影(20例)来显示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例)仅置入左、右心室电极.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4例),置入双心室再同步自动复律除颤器(CRT-D).全部患者术前1周接受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临床心功能评价,并在术后6、12、18、24个月时随访上述检查.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置入术,1例置入CRT-D的患者术后3 d因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置入CRT的患者在术后5个月时发生猝死,2例患者分别于3、6个月时失访;余27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术后QRS平均时限较术前缩短,临床评价及超声测定的心功能情况明显改善,3例置入CRT-D的患者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全部经电除颤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 CRT能改善难治性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CRT-D可以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发生.

  • 短时间快速右心房起搏致犬心房电重构、收缩重构及解剖重构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蕾;季晓平;张薇;王荣;蒋世亮;陈文强;桑学东;张运

    目的 通过对快速心房起搏犬的电生理特性、收缩功能及超微结构的研究,观察短时间快速心房电活动是否可引起心房重构,并探讨其在房颤持续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杂种犬17只.实验组12只,经右心耳起搏450次/min,持续5小时.快速心房刺激前后分别测量P波时程及心房有效不应期,并用多普勒超声评价二尖瓣前向血流变化.实验结束后取左心耳及梳状肌组织观察其超微结构.对照组5只,插入电极但不起搏,与实验组同步行各项检查.结果 持续快速刺激5小时后,实验组心房有效不应期降低,P波时程增加;二尖瓣心房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了17%;检查发现部分心肌细胞出现肌原纤维的损失、糖原累积及线粒体大小及形状的改变;而对照组均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 短时间快速心房电活动可导致犬心房发生电重构、收缩重构及结构重构,而心房结构重构可能是心房发生电重构和收缩重构的原因之一.

  • 激光导管拔除心脏起搏除颤导线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李廷辉;李剑明

    目的 研究旨在分析激光导管拔除心脏起搏除颤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退役军人医疗中心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间用激光导管拔除起搏除颤导线的连续16例患者,通过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起搏除颤导线拔除原因、导线状况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了解激光拔除起搏除颤导线的方法、步骤、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手术经验及减少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1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4~82(67.4 ±9.1)岁,多数患者均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左室射血分数为20%~60%(36.4±13.4)%.16例中,9例为拔除导线的Ⅰ类适应证,7例患者为Ⅱ类适应证.导线置入的时间为3~251(73.9±62.9)个月,其中时间长者达251个月.共拔除导线31根,其中25根使用激光导管.所有患者均成功拔除导线,没有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心房导线被拉断,经股静脉送入抓取工具后将导线残段经股静脉拉出,没有并发症发生;另1例患者成功拔除了3根导线,但在升级BiV-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手术时导致冠状窦夹层及心包积液,未进行心包穿刺而稳定出院.结论初步研究资料表明,应用激光导管等综合方法和工具经静脉拔除心脏起搏除颤导线是安全、有效的.

  •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蒋文平

    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及其相关杂志共同合作,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编写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目的是为了使我国对此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有合理而正确的共识.编写组参考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于2003年发表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指南[1],并将国外发表的循证医学资料与我国成功的工作经验加以综合.本指南叙述了各类型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诊断要点、临床特征、急性发作时的处理、预防复发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可能的并发症及预后等,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及实用;可作为临床医生在处理或治疗绝大多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当然,会有特殊的个别病例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再论.本指南不包括心房颤动(房颤)这一常见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因为在2001年已制定和发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2],2002年又制定和发表了"关于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建议"[3],其中有关房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药物的应用方法和剂量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并与国际上的原则接轨,可以与本指南组成认识和处理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整体文件.

  • 心脏起搏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

    作者:刘志刚;高东升;袁方;叶颖;崔克俭;刘旭

    目的探讨应用双腔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效果.方法对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经临床和直立倾斜试验明确诊断为VVS的患者11例(心脏抑制型7例,混合型4例),均置入了双腔起搏器,其中9例具有频率骤降反应功能.所有患者结合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患者出院后1、3、6、12、24个月分别随访,观察对晕厥的预防效果,分析起搏器自动存储的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再发生晕厥,其中4例仍有晕厥发生前不适,但症状明显减轻;6例患者重复直立倾斜试验,可见当心率突然骤降至起搏程控参数时,起搏器可以即时反应,进行快速起搏,起到了防止晕厥发生的作用. 结论对于那些反复发作、以心脏抑制为主的VVS患者,安装具有频率骤降反应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止晕厥的发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参数优化对心脏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林纯莹;陈泗林;何亚乐;费洪文;薛玉梅;刘烈;梁远红;吴书林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研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A-V、V-V间期优化对心脏同步性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探索A-V、V-V间期优化在增强CRT临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3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于术后7天、3个月、6个月进行A-V、V-V间期优化,观察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图像采集及下线分析.结果 经观察,术后7天、3个月、6个月的A-V间期需行优化的例数分别为28例、10例、6例,V-V间期需行优化的例数分别为29例、6例、5例.与CRT术前相比:CRT治疗术后未优化时的左室12节段组织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明显改善[(68.8±26.4)ms与(41.6±23.1)ms,P<0.01],左室射血分数增加[(28±4)%与(31±3)%,P<0.05],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增加[(13.6±3.1)cm与(15.5±4.3)cm,P<0.05],舒张早期跨二尖瓣血流峰速和舒张早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的比值下降(13.1±5.3与9.3±4.3,P<0.05),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延长[(313.2±93.6)ms与(368.6±97.1)ms,P<0.05].与术后未优化时相比:术后7天优化心脏同步性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心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变;术后3个月、6个月优化与术后7天优化相比,心脏同步性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6个月优化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延长,P<0.01.结论 CRT术后7天,A-V、V-V间期优化治疗改善心脏同步指标;术后6个月优化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

    作者:韩雅玲;臧红云;王冬梅;荆全民;王守力;王祖禄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缺血性心肌病,NYHA分级Ⅳ级;其中6例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且QRS时限≥130 ms,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持续性快速心房颤动,2例曾发作心室颤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左室射血分数≤0.40.5例PCI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均无再狭窄,其后行CRT;2例先行CRT 2周后行PCI.结果 PCI和CRT手术均成功,5例为右房加双室三腔起搏,1例快速心房颤动者行CRT同时行房室结射频消融术,1例行心脏三腔起搏除颤器置入术.1例术后4个月死于再次急性心肌梗死,其余6例存活者随访5~41(23.2±13.8)个月,5例先行PCI及2例先行CRT者联合介入治疗后心功能进一步明显改善,NYHA提高2级,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超声二尖瓣反流和心电图QRS时限明显减少.2例无室壁瘤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5例轻度改善或无明显变化.结论 PCI及CRT 联合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可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其预后,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861 条记录 9/44 页 « 12...6789101112...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