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部位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敏全;帕尔哈提;许力舒;吴忠东;姜述斌;刘鹏

    目的:观察右房右室双部位,双房右室双部位及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4例患者中,2例植入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双室(四腔)起搏,行房室顺序心室同步起搏.起搏前后观察LVEF、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左室舒张末直径.结果:心房、心室各导线起搏参数均符合标准,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等并发症.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QRS间期较术前缩窄LVEF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直径较术前缩小.结论: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伴有QRS波增宽的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 紧贴基础,回归实践,梯形图为辅,多媒体为介的心律失常教学方法

    作者:周祁娜;虞彬;汤宝鹏

    1 重视心律失常心电图基本知识的教学1.1 心脏解剖和传导系统是心律失常心电图教学的基础了解心脏的解剖是理解心电图的前提,特别是强调其在胸腔内实际位置,首先应明确心脏纵轴是从“右后上”指向“左前下”,为理解心电轴的方向和心电向量打下基础,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各个不同导联与心脏的相对位置.其次,心脏起搏传导系统解剖知识的掌握对理解正常心电图的产生以及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都是至关重要的.

  • 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学员教学体会

    作者:姚娟;李国庆

    导管消融和心脏起搏是介入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已经广泛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目前从事这一领域的医生较少,并且没有进行系统和规范的心律失常介入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于2007年制定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并在全国成立了60余家《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的培训基地,对从事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的医师进行规范化的培训[1].

  • 不同部位起搏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犬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安斌;张丽晖;王睿;吴磊;牛拴成;相锐;冯丽;张佳斌;张丽利

    目的 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Va)、左心室心尖部(LVa)和双心室(BiV)等不同部位起搏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犬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健康犬15只,行房室结射频消融制作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犬模型.之后经股动静脉分别置入心室起搏电极并进行RVa、LVa、BiV 3个部位起搏,对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记录比较.不同位点起搏之间及与起搏前水平比较采用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组间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比较.结果 RVa、LVa、BiV 3个部位起搏下的QRS波宽度(QRSd)分别为(93 ±8)ms、(95 ±8)ms、(74±9)ms,其中以BiV起搏下短(F=6.601,P <0.001).LVdp/dtmax分别(5.0±0.7)mmHg/ms、(5.9±0.5)mmHg/ms、(6.1±1.5) mmHg/ms,其中LVa及BiV起搏时均高于RVa起搏(F =4.798,P=0.001).结论 与RVa起搏相比,BiV起搏能够提高心室同步性,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LVa起搏下虽然心室同步性与RVa起搏无差别,但仍能够改善左心室功能.

  • 儿童心脏起搏治疗进展

    作者:曾少颖;梁东坡

    儿童心脏起搏技术的开展已有40年,但由于儿童患者具有与成人患者不同的特殊性:体格尚处于不断发育阶段、骨骼与肌肉弱小、血管与心腔小等可操作空间受限、基础疾病构成不同,同时还存在着精神、心理与社会问题,既往儿童起搏器植入不足成人的10%。随着儿科病例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器械的发展,近十年心脏起搏技术获得喜人的进步。下文就近年儿童起搏技术研究进展及临床开展现状加以简介。

  • 右心室间隔部不同位置起搏QRS时限与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比较

    作者:张超;沃金善;孙品;赵青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RVS)不同部位起搏QRS时限(QRSd)与心室收缩同步指标的不同,寻求佳生理性起搏部位.方法 选择63例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不同,分为高位组(20例)、中位组(25例)和低位组(18例),于术前和DDD起搏24 h后测量QRSd、二尖瓣环平均收缩峰速度(LV-Sm)、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室间机械延迟(IVMD).结果 与术前相比,DDD起搏24 h后,各组QRSd、SPWMD、IVMD均明显增大(t=11.55~25.29,P<0.05);其中中位组QRSd窄,IVMD、SPWMD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56~148.648,t=4.08~16.51,P<0.05).各组术后LV-Sm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QRSd与△SPWMD、△IVMD均呈正相关(r=0.525~0.924,P<0.05).结论 RVS不同部位起搏均可导致心室电与机械活动同步性下降,二者下降程度呈正相关.中位间隔部可能为理想的RVS起搏部位.

  • 替米沙坦对SSS双腔起搏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作用

    作者:李琳;沃金善;赵青;郭洁;程文波

    目的 评价替米沙坦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作用.方法 选择SSS行埋藏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有AF发作的病人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1).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治疗组病人每晚口服替米沙坦80 mg,对照组病人不服用任何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随访1年,观察两组AF发作次数、AF负荷及左心房内径(LAD).结果 治疗组起搏术后1年AF发作次数、AF负荷、LAD明显低于对照组(t=2.19~2,48,P<0.05),亦低于用药前(t=2.78~3.54,P<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替米沙坦可有效抑制SSS双腔起搏术后阵发性AF的发生.

  • 组织多普勒成像估测双腔起搏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李建省;王志斌

    目的 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价DDD双腔起搏病人房室间期(AVD)的变化对其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5例植入永久性DDD起搏器病人(其起搏频率为70 min-1,AVD分别程控在70、150和230 ms)和18例正常人,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后间隔、左心室侧壁、左心室前壁、左心室下壁、前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m),应用脉冲多普勒测量左心室每搏量(LVSV).结果 AVD程控为150 ms DDD起搏组Sm与正常对照组及AVD为70 ms和230 ms DDD起搏组Sm存在显著性差异(F=5.35,q=3.03~6.13,P<0.05),并且AVD程控为150 ms DDD起搏组的Sm与LVSV间呈明显正相关(r=0.68,P<0.01).结论 运用组织多普勒分析房室间期的变化对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的影响,可以估测双腔起搏病人左心室收缩功能.

  • 经食管心室起搏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郑方胜;康宁宁;冯培青

    ①目的探讨经食管心室起搏的临床应用效果.②方法随机选择行电生理检查的病人69例,采用自行设计的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并与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起搏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起搏的69例中67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成功率97.1%,平均起搏电压(23.68±3.95)V.应用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起搏41例成功,成功率59.4%,平均起搏电压(38.67±1.28)V.两种导管起搏电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5.06,P<0.01),两种方法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55.56,P<0.01).④结论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心室起搏较普通金属环电极起搏具有成功率高、起搏电压低等优点.

  • 双腔心脏起搏时房室延迟对左室充盈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王志斌;赵青;孙品;聂晶;李艳

    ①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时房室延迟对左室充盈动力学的影响.②方法对19例患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病人(起搏频率为70 min-1,房室延迟分别程控在70 ms,150 ms和230 ms),应用脉冲多普勒记录不同房室延迟时的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的血流频谱.测量左室舒张期充盈时间、舒张早期峰值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的比值、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③结果随着房室延迟的增加,左室舒张期充盈时间变短(F=27.9,P<0.000 1),舒张早期峰值充盈速度降低(F=4.8,P<0.05),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增加(F=5.0,P<0.05),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的比值减小(F=11.1,P<0.000 1).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收缩期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在房室延迟150 ms时大(F=8.0,5.5,P<0.01).④结论双腔心脏起搏时左室舒张期充盈模式随房室延迟的不同而变化,多普勒超声对左室充盈模式变化的评估有助于获取双腔心脏起搏的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 生理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心房颤动及心功能影响

    作者:路长鸿;赵青;蔡尚郎

    ①目的观察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②方法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10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其中,生理性起搏者包括心房按需起搏(AAI)及右室双腔起搏(DDD)共47例,非生理性起搏即心室按需起搏(VVI)者56例,对其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③结果生理性起搏者心脏左房射血分数(LVEF)较起搏前明显增加(t=4.53,P<0.01),E/A比值亦显著升高(t=2.16,P<0.05);而非生理性起搏者LVEF较起搏前明显降低(t=7.29,P<0.01),左房内径(LAD)明显增大(t=5.28,P<0.01),E/A比值下降(t=2.29,P<0.05),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LVDd)增大(t=2.48,P<0.05).术后6月两组病人LVEF、E/A比值、LAD、LVDd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t=5.54~8.13,P<0.01).生理性起搏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由术前的44.7%降至术后的12.8%(x2=11.7,P<0.01),非生理性起搏组发生率由术前的32.1%上升至术后的46.4%(x2=10.4,P<0.01).术后两组间心房颤动发生率相比,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5,P<0.01).④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 单腔起搏改为多腔起搏治疗的应用体会

    作者:李淑敏;刘中梅;韩明华;郭涛;赵玲

    正常的心房收缩在整个心脏泵功能中起辅助功能,心室充盈期末的心房加强收缩,至少可使左室充盈量增加15%~20%[1],生理性起搏(AAI/DDD)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迅速发展,其优越性已在众多的起搏急性血液动力学研究中得到证实[2~5].

  • 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结构的影响

    作者:张立权;杨西云;赵玲

    心脏起搏可改善心动过缓患者症状,防止心脏停搏,延长寿命,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然而不同的起搏方式对心脏的影响并不相同,为了解不同起搏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脏结构的影响,我们比较了起搏治疗对左心结构的影响,报告如下.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脏结构
  • 心律失常植入式器械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沈彦君;蔡尚郎

    心律失常的植入式器械治疗是目前心律失常治疗研究的热点,如右心室流出道 、希氏束等不同起搏位点选择,S-ICD、无导线起搏器等新型设备的应用,导管消融与植入式器械的联合治疗等.这些新技术 、新设备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心律失常病人可以得到更加个体化与安全有效的精准治疗.

  • 永久起搏器术后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观察

    作者:董闻平;马锋;李学文;王群;赵太生;刘向东;吴萍;郑梅;郭炜华

    目的:观察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发生房颤(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为选择起搏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232例进行随访6月以上,回顾性分析房颤发生的情况及影响房颤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232例患者平均随访3.5±2.8年,38例发生房颤,房颤发生率16.9%,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阵发房颤病史、心律失常类型、P波平均宽度、起搏模式及年龄是永久起搏器术后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窦房结功能紊乱、VVI起搏模式及房内、房间阻滞可能增加永久起搏器术后患者房颤的发生率.

  • 阿托品试验350例分析

    作者:耿学军

    阿托品试验是一种窦房结功能试验,主要用于鉴别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以及窦房结功能衰竭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我们门诊心电图室自2000年1月~2006年9月共进行阿托品试验350例,现将相关告如下:

  • 不同起搏部位对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作者:周琪;芦涤;张蓉

    目的 比较并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DDD)患者58例,分为心功能Ⅲ级组25例,其中13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12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心功能Ⅰ~Ⅱ级组33例,19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14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分别比较两组以及各亚组术后3个月心功能各指标以及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术后组间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QRS时限,B型钠尿肽(BNP),二尖瓣口反流面积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 经皮穿刺心脏起搏护理20例

    作者:江爱菊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对20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临床应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术后加强观察与护理.结果 应用经皮穿刺心内膜(或心肌)起搏后,20例患者中,起搏成功率为90%(18/20),临床有效率为65%(13/20),复苏成功率为50%(10/20).结论 经皮穿刺心脏起搏,操作简便、起搏速度快、并发症少,为抢救心跣、呼吸骤停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关键词: 心脏起搏 操作 护理
  • 经皮体外无创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作者:于宗良;赵志强;冯振勤;许浩军;朱建中;汪强;李联邦;孙学明;周伟伟;顾明;谷惠敏

    评价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ENCP)抢救心脏骤停、急性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安全性.方法:21例有严重临床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紧急行ENCP.结果:所有病人均在5min内在床边得到ENCP.心脏骤停组起搏成功率28.5%.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组,起搏成功率85.7%.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组的起搏成功率明显高于心脏骤停组,起搏阈值低于心脏骤停组.结论:ENCP是心脏骤停、急性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的救治手段.

  • 心脏骤停床边紧急经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应用分析

    作者:顾卫琴;郑鹏

    心脏骤停患者使用体外无创性起搏成功率低,耐受性差,本文通过对部分心脏停搏患者紧急施行床边盲目经锁骨下静脉插管起搏心脏的操作方法和应用价值的讨论,阐述了床边紧急经锁骨下静脉起搏心脏治疗作为临时过度手段的可行性.

861 条记录 43/44 页 « 12...36373839404142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