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原因荟萃分析

    作者:华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临床上仍有约30%~40%的CRT植入患者对其无反应.研究指出,QRS时限和形态、缺血性心肌病、右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药物治疗和起搏器参数设置均是影响CRT无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就CRT无反应常见原因做一综述,旨在通过早期识别和控制上述危险因素以降低CRT无反应率,从而提高CRT疗效.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的变迁

    作者:王冬梅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已走过20个春秋,其疗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随着系列临床研究结果的揭晓,其适应证也不断发生改变.从1998年早的Ⅱb(C)类适应证,逐步发展到Ⅰ(A)类适应证;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或Ⅳ级拓展到Ⅰ~Ⅱ级;从窦性心律患者发展到心房颤动患者.对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其适应证变化也很大,从Ⅱb类适应证进展到Ⅰ(B)适应证,并且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没有严格限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量右心室起搏给心力衰竭患者带来的危害,使患者达到大获益.然而在QRS时限及形态的掌握上更加严格.目前认为,对QRS时限≥150 ms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CRT治疗的获益大,已经否定了对窄QRS时限(<120 ms)的疗效.我们相信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CRT治疗的目标人群会更加明确和具体,CRT应答率会进一步提高.

  • 左心室电极位置对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安亚平;邱男;郑志伟;俞杉;吴强

    目的 探讨左心室电极位置对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左心室电极位置分为侧壁组(n=26)和后侧壁组(n=34).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病死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LVEF、LVESD、LVEDD、6MWD及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侧壁组患者LVEF高于后侧壁组,LVESD、LVEDD短于后侧壁组,6MWD长于后侧壁组,血清BNP水平低于后侧壁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病死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心室电极位置对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将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者心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将电极植入后侧壁者.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存明;刘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疗效肯定;随着临床研究进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大,相关指南不断细化.本文结合近年临床试验结果及相应指南更新要点等对CRT/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不同病因心力衰竭的短期疗效

    作者:张徽;齐书英;曹士考;彭龙;王菲;王冬梅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对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2例,按心力衰竭病因分为缺血性心肌病( 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组11例和非缺血性心肌病( 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NICM)组21例。两组均给予CRT,观察术前及术后6个月临床、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超声应答率。结果两组 CRT 术后6个月 NYHA 心功能分级及6 min步行距离均较术前改善(P <0.05)。NICM 组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心房容积(LA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均明显改善,ICM 组 LVESD、LVESV、LAV及 LVEF较术前也明显改善( P <0.05),NICM 组术后6个月 LVEF、LVESV改善情况优于 ICM 组(P<0.05)。两组 CRT术后6个月超声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T术后6个月 NICM 组ΔLVEF高于 ICM 组,ΔLVESV低于 ICM 组(P<0.05)。结论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对 CRT临床获益相似。CRT术后6个月 NICM 患者获益更佳,表现为更加显著的左心室逆重构以及心功能改善。

  •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赵志林;涂晓彤;任旭爱;魏玮;伏晓琳

    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4例经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分为对照组(血清白蛋白≥30 g/L)74例和观察组(血清白蛋白<30 g/L)5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记录所有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相关临床指标水平以及CRT治疗的预后情况.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清白蛋白对经CRT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年龄较大,体重指数较低,心功能分级、脑钠肽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高(P<0.01).观察组经CRT治疗后心脏终点事件(MACE)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年的总生存率和无加重(复发)生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和体重指数降低、心功能分级较高以及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均为影响经CRT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经CRT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其MACE发生率越高以及生存时间越短.血清白蛋白降低为影响经CRT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

    作者:赵璐露;蒲里津;赵玲;王钰;华宝桐;郭涛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 RAAVD 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 CHF 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左心室起搏 RAAVD 组(采用单左心室起搏 RAAVD 模式)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采用标准双心室起搏模式),各34例。测定两组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 峰间距(E/ 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以及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结果所有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后无血气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3±9.6)个月,单左心室起搏 RAAVD 组在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死亡,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在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单左心室起搏 RAAVD 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LVEDD、E/ A Pd、Ts-SD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左心室起搏 RAAVD 组术后 MRA、IVMD低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AVVTI 高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P <0.05)。单左心室起搏 RAAVD 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 LVEF、AVVTI 均高于术前,术后 LVEDD、MRA、Ts-SD12均低于术前(P <0.05);单左心室起搏 RAAVD 组术后IVMD 低于术前(P <0.05)。结论应用单左心室起搏 RAAVD 功能,实现了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使得双心室收缩再同步,改善 CHF 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

  • 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柳唯意;余琳娜;蒲里津

    近年来,利用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的方法包括右心室感知触发左心室起搏实现CRT、Adaptive CRT和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等.虽然目前对于如何选择左心室佳起搏位置及如何使A-V间期达到优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多项临床试验表明单左心室起搏实现CRT对满足CHF患者的生理性起搏、提高CRT的应答率、降低住院率及病死率、简化A-V间期及V-V间期的优化、降低治疗费用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 应用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超应答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赵璐露;蒲里津;赵玲;王钰;华宝桐;郭涛

    本文报道了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通过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运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QRS波时限由术前170 ms变窄为术后118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由术前78 mm缩小为术后4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32%升高为术后48%,心胸比由术前0.64减小为术后0.55,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Ⅲ级降低为术后Ⅰ级,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由术前14.0 cm2减少为术后1.8 cm2,左心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由术前150 ms减少为术后77 ms,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IVMD)由术前47 ms改善为术后33 ms,达到超应答标准.同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双腔起搏器通过RAAV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的认识和应用.

  • 超声心动图对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及其分析

    作者:马瑰玫;宋智选

    目的:观察和分析超声心动图对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7例成功植入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并与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1、3、6个月的随访资料,对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QRS时限,手术并发症及生存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对超声心动图对于高龄心力衰竭患者CRT效果的评估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加了(8.1±1.6)%,P=0.34,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分别较术前下降了(-6.5±1.2)mm,P=0.441;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别较术前降低(0.82±0.78,P=0.63,6 min步行距离(6MWD)分别较术前提高了(50.1±29.3)m,P=0.53,QRS时限较术前减少了(4.6±0.3)ms,P=0.16。手术前后的LVEF和LVEDD改变与NYHA心功能分级、6MWD、以及QRS时限的改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提示超声心动图对于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的治疗效果具有极高的评估价值,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左心室四极导线与传统左心室双极导线的比较

    作者:潘思宇;栾颖

    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治疗时,由于患者的心脏静脉的解剖异常、左心室起搏阈值不理想、导线脱位、膈神经刺激等因素,传统的左心室双极导线可能有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为此,左心室四极导线应运而生.本文就左心室四极导线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 心律失常植入式器械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沈彦君;蔡尚郎

    心律失常的植入式器械治疗是目前心律失常治疗研究的热点,如右心室流出道 、希氏束等不同起搏位点选择,S-ICD、无导线起搏器等新型设备的应用,导管消融与植入式器械的联合治疗等.这些新技术 、新设备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心律失常病人可以得到更加个体化与安全有效的精准治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