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肝纤维化HA、Ⅳ-C、PCⅢ和LN联合检测在布加综合征导致的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磊;魏宁;徐浩;祖茂衡;肖晋昌;张静;张科;傅宇飞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Ⅳ-C)、Ⅲ型前胶原肽(typeⅢprocollagen,PCⅢ)、层黏连蛋白(laminin,LN)检测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导致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我院介入科2004-03/2012-06收治的61例BCS患者(研究组)及6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HA、Ⅳ-C、PCⅢ、LN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CS患者血清HA、Ⅳ-C、PCⅢ、LN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6.879,P<0.05;t=7.071,P<0.05;t=5.753,P<0.05;t=6.330,P<0.05.研究组进行组间比较,血清HA、Ⅳ-C、PCⅢ、L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A、Ⅳ-C、PCⅢ、LN作为检测肝纤维化灵敏指标,联合检测对BCS导致肝纤维化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

    作者:李金金;耿长新;吕志国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2008年来我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12、24 wk HBV DNA和ALT,同时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即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前胶原蛋白Ⅲ,胶原蛋白Ⅳ.结果:治疗后4、12、24 wk HBV DNA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 F = 47.79,P<0.05),同时随着时间延长,HBV DNA逐渐下降,ALT复常率逐渐增加;18例HBsAg(+)患者中3例发生血清学转换;血清LN、HA、PCⅢ、CⅣ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LN、HA于12、24 wk下降明显( F = 2.73,2.79,均P<0.05),CⅣ于治疗后24wk下降明显( F = 3.03,P<0.05),而PCⅢ在观察期间虽然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恩替卡韦后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LN、HA、PCⅢ、CⅣ水平,减轻肝纤维化.

  • 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TGFβ1及其受体mRNA与Smad3,7的表达

    作者:宋仕玲;龚作炯;张全荣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pl(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R)、Smad3、Smad7的定位及表达.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予以40%四氯化碳皮下注射8 wk后处死.RT-PCR检测肝组织TGFβ1,TGFR Ⅰ与TGFRⅡ;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β1,Smad3,Smad7在肝脏的表达及细胞内的定位;放射免疫方法检测透明质酸,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RT-PCR显示模型组大鼠肝内TGFβ1、TGFR Ⅰ与TGFRⅡmRNA表达明显增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1与Smad3表达增加,而Smad7的表达降低,TGFβ1与Smad3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质,Smad7主要在肝细胞质表达(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TGFβ1、Smad、Smad7平均光度分别0.61±0.33与1.57±0.53,0.248±0.042与0.785±0.904,4.674±1.143与0.470±0.097,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水平明显增高(正常组大鼠78.4±19.2 μg/L,模型组263.2±107.0 μg/L,P<0.01),肝组织HE染色支持肝纤维化改变.结论:肝内TGFβ1,TGFR Ⅰ,TGFRⅡ,Smad3表达增强、Smad7表达减弱,提示TGFβ1及其受体与Smad信号通道蛋白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可作为防治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新途径之一.

  • 家兔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形成中层粘连蛋白及透明质酸的变化

    作者:赵迎庆;王炳元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层粘连蛋白(LN)及透明质酸(HA)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取肝组织用扫描电镜、特殊染色等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N;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HA,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家兔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基底膜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肝窦毛细血管化,即窗孔消失、基底膜形成;肝窦壁LN表达(面积百分比)和血清HA含量(mg/L)均随着肝纤维化形成逐渐增加,在8 wk末阳性强,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LN:25.2±1.0 vs 5.1±0.7,P<0.01;血清HA:1422.18±20.9 vs 1189.3±13.1,P<0.01),停止造模后逐渐下降,但停药8 wk均强于正常组.结论: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功能性基底膜被破坏,发生肝窦毛细血管化.血清HA含量的变化与电镜下SEC去窗孔的改变,以及LN的变化相一致.

  • 苦参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作者:仇毓东;朱新华;史敏科;丁义涛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肝保存5 h,2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治疗组、大剂量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分别检测移植术后1、2、4 h血透明质酸(hylluronic acid,HA)及肝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含量,并观察肝血窦内皮细胞形态学、肝功能及各组大鼠术后1 wk生存率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两治疗组术后各时点的透明质酸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均显著降低,肝血窦内皮细胞形态也发生改善,且两治疗组大鼠术后肝功能和1 wk生存率显著提高,而两治疗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苦参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中肝血窦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西咪替丁治疗大鼠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炎

    作者:闻勤生;徐辉;王旭霞;常青;张亚飞;李军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对大鼠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0)和治疗组(n=10),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喂养,治疗组给予西咪替丁200 mg/(kg·d)灌胃,12 wk后处死大鼠取血测定ALT、AST、血糖、胰岛素和透明质酸含量,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并测定肝组织CYP450及CYP2E1含量.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计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AST、血糖、胰岛素和透明质酸水平以及CYP450和CYP2E1含量升高,而治疗组ALT(t=5.16,P<0.05),AST (t=5.45,P<0.05),CYP450(t=3.91,P<0.05),CYP2El(t=1.95,P<0.05),肝湿质量(t=9.24,P<0.05)及透明质酸(T=55,P<0.0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治疗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显著低于模型组(6.40±5.85 vs 7.80±4.60,t=2.59,P<0.05),血糖、胰岛素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西咪替丁能显著减轻NASH大鼠肝脏功能及形态损伤,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细胞微粒体CYP450和CYP2E1的表达发挥作用.

  • 牛磺酸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梁健;杨光业;张锡流;庞玉生;袁海锋;梁劲松;黄仁彬;韦新;韦明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研究牛磺酸(400and 800mg/kg per day for 12weeks)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浆蛋白、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P)、肝药酶和抗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牛磺酸能明显减轻纤维化程度,降低ALT(2 601±300→1367±317 nkat/L,P<0.01),HA(324±95→219±79 μg/L,P<0.01),PCⅢ(33±14→19±8μg/L,P<0.01)和HYP(1 282±523→381±147μg/L,P<0.01)水平,提高肝细胞色素P450(Cyt.P450)(211±27→811±136 nmol/g,P<0.01),细胞色素b5(Cyt.b5)(256±69→761±131 nmol/g,P<0.01)和血清白蛋白含量(23±3→31±4 g/L,P<0.05),并明显减少TGF-β1的表达(33±13→20±6,P<0.01).结论:牛磺酸具有显著的抗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肝细胞损伤和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 甘泰康对抗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怡秀;刘秀英;丘丰;胡余明;周月婵;臧雪冰;聂焱

    目的:探讨甘泰康对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0.5 ml/鼠)建立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甘泰康(0.27 g/kg@bw)灌胃,观察甘泰康对实验大鼠血清、肝匀浆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III)含量的影响;HE、Masson染色、James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病理图像系统定量分析,观察胶原纤维、网状纤维的增生情况;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甘泰康可有效对抗猪血清所致大鼠血清、肝组织HA、LN、PCIII含量升高,显著减少胶原纤维、网状纤维的增生,明显减轻猪血清所致肝组织病理变化.结论:甘泰康对猪血清致大鼠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预防和减轻作用.

  • 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在肝缺血再灌注中的意义及川芎嗪干预

    作者:王万铁;林丽娜;徐正介;王卫;李东

    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起支点轴的作用,但有关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意义及川芎嗪对其的影响未见报道. 本文以透明质酸(HA)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并用川芎嗪干预,以探讨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在HIRI中的发病机制及川芎嗪的调节作用.

  • 抗纤复方I号对乙醛刺激的肝星状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干预作用

    作者:林红;黄玉红;李异玲;傅宝玉;王炳元

    目的:研究乙醛对肝星状细胞(HSC) 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中药抗纤复方I号(KXI) 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肝脏原位灌流消化法获得并原代及传代培养HSC,大鼠灌以KXI 制备药物血清,以乙醛和药物血清作用于HSC,通过RTPCR 测定细胞内α1(I) 型胶原mRNA 的表达,以放射免疫法和ELISA 法分别测定培养上清中透明质酸(HA) 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的含量.结果:100 μmol/L 乙醛刺激HSC 后,HSC 中α1(I) 型胶原mRNA 的表达、上清中HA(ng/L) 及TGF-β1(ng/L) 的含量增加(1.193±0.0344 vs 0.988±0.0208;1 243.22±58.13 vs 602.33 ±194.06;2 734.43±787.12 vs 559.92±97.63,均P<0.01).而100 m L/L 的药物血清则抑制α1(I) 型胶原mRNA 的表达、HA(ng/L) 及TGFβ1(ng/L) 的含量降低(0.973±0.0605 vs 1.193 ±0.0344;1 032.667±77.65 vs 1 243.22± 58.13;759.62±205.34 vs 2 734.43±787.12,均P<0.01).结论:乙醛能增加HSC 中α1(I) 型胶原的表达,并促进HSC 分泌HA 及TGF-β1,而KXI 则起抑制作用.

  • 化学改性壳聚糖膜及透明质酸钠对缺血性腹膜粘连的预防作用

    作者:江素君;周卸来;倪有娣;茹金泉;杜红英;郑婷;胡巧玲

    目的: 探讨化学改性壳聚糖膜和透明质酸钠对缺血性腹膜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 随机分成3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化学改性壳聚糖膜组(B组)和透明质酸钠组(C组). 利用大鼠蚓突盲端制作缺血性腹膜粘连模型, 然后每组分别用相应的方法处理创面, 处理后2、4 wk打开腹腔, 以Phillips五级分类法评定蚓突盲端的粘连程度,并对盲端组织行羟脯胺酸(OHP)水平测定.结果: 术后2、4 wk, B、C组的粘连程度均显著轻于A组(2 wk: U = 3.000, 8.500, P<0.001, P= 0.001; 4 wk: U = 2.000, 14.000, P<0.001, P =0.003), OHP水平显著低于A组(2 wk: 0.193±0.029 mg/mg pr, 0.253±0.028 mg/mg pr vs 0.296±0.031 mg/mg pr, 均P<0.01; 4 wk: 0.179±0.034 mg/mg pr, 0.237±0.035 mg/mg pr vs 0.286±0.036 mg/mg pr, 均P<0.01); B组和C组比较, 前者的粘连程度显著轻于后者( P = 0.038,0.015), OHP含量显著低于后者( P<0.001, P =0.001).结论: 化学改性壳聚糖膜具有明显的抗腹膜粘连作用, 且此作用较透明质酸钠具有优势.

  • 大黄酸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邹世洁;崔巍;张宇鹏;樊雅莉;李玉梅;王肃

    大黄性味苦寒,入胃经,易伤胃气,是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常用造模因素[1],但未见其用于细胞水平的证候学研究.我们观察大黄酸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和大鼠原代胃粘膜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 清肝饮对大鼠肝纤维化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郭传勇;申振宇;钟敏章;钱珍华

    0 引言各种慢性肝病的主要病理转归为肝硬化,肝纤维化则是其前期病变,能否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各种慢性肝病的关键[1-6].肝纤维化是一种异常的修复过程,为细胞外基质主要是胶原成份异常生成和积累的结果7[7-11].清肝饮是由黄芪、虎杖、赤芍和丹参等组成的纯中药复方制剂,在临床上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有一定的疗效,对成纤维细胞和Ito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增生作用[12-16].为了进一步阐明清肝饮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以及作用机制,我们用CCl4造成大鼠肝纤维化,并分别在损伤的早期和晚期口服清肝饮,通过对其肝脏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透明质酸(HA)的检测,进一步观察其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透明质酸载体靶向治疗消化系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道澄;顾雪凡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的天然线性多糖,近年来发现肿瘤细胞表面存在HA特异性受体.因此,利用HA及其衍生物的可降解性及细胞表面HA受体专一性等特性,将HA及其衍生物制成药物载体可达到药物缓释和靶向运输的目的.目前HA靶向治疗主要集中在前列腺、肺和头颈部肿瘤等方面,消化系肿瘤仅有结肠癌的报道,其肿瘤靶向性具体机制的诸多细节尚未搞清.本文主要评述了HA靶向载体的设计、性质及其在靶向治疗消化系肿瘤方面的进展,还对该体系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透明质酸在人肝纤维化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何庆玲;谢朝良;甘德春;古树林;米绍平;陈扬

    目的观察抗纤颗粒对HA和TGF-β的影响,初步探讨HA与TGF-β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5例慢性肝炎属肝郁脾虚和(或)瘀血阻络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15例,分别采用抗纤颗粒(主要由黄芪,丹参,地鳖虫,紫河车等13味中药组成)和鳖甲煎丸治疗,疗程均为3mo,试验前及结束时,取血作HA,TGF-β检测.HA采用放免法检测,TGF-β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①试验组可降低HA 89.72ng/mL±55.45ng/mL(治疗前322.56ng/mL±55.80 ng/mL,治疗后232.84 ng/mL±26.11 ng/mL)、TGF-β114.43 pg/mL±74.15 pg/mL(治疗前246.13 pg/mL±68.76 pg /mL,治疗后131.70 pg /mL±22.65pg/mL);对照组可降低HA 54.24 ng/mL±35.93 ng/mL(治疗前318.86 ng/mL±45.19ng/mL,治疗后264.62ng/mL±27.31 ng/mL).TGF-β 91.54 pg/mL±38.94pg/mL(治疗前242.13pg/mL±50.38pg/mL,治疗后150.60pg/mL+19.60pg/mL);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检验,P<0.01).②TGF-β与H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性检验,P<0.01,r>0.6,治疗前r=0.753,治疗后r=0.647).结论抗纤颗粒可显著降低HA,TGF-β;TGF-β与H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TGF-β可能是肝纤维化病变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 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蔡卫民;翁红雷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重组人γ干扰素(IFN-γ)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观察IFN-γ治疗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和二甲基亚硝胺(DMN)分别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三种不同剂量IFN-γ对两种模型肝纤维化大鼠进行治疗,并与正常对照组、秋水仙碱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较,观察各组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α-SMA的变化;对37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IFN-γ治疗9mo,观察组织病理学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两种模型组中,三组IFN-γ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小于秋水仙碱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部分肝功能指标、肝Hyp含量、血清HA水平较秋水仙碱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亦有显著降低.三组IFN-γ治疗组之间,随剂量增大存在明显量效关系;14例IFN-γ治疗前后肝组织活检显示,其中12例患者肝纤维化进展被阻断甚至逆转,IFN-γ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好转.结论 IFN-γ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大鼠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IFN-γ的治疗效果与剂量有关;IFN-γ对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有良好疗效.

  • 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作者:姚树坤;殷飞

    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发生坏死和炎症刺激时,肝脏内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弥漫性过度增生、沉积发展成肝硬变的病理过程,是肝细胞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是可逆转性病变.

  • 瞬时转染CD44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生并诱导凋亡

    作者:荆雪宁;张玲;王芸;毛海婷;温培娥;李登华;崔树龄;顾洪涛

    目的:研究CD44反义寡核苷酸(CD44ASODN)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生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设计并合成CD44ASODN,脂质体介导转入MGC80-3胃癌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CD44、Fas的表达及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CD44mRNA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生.结果:CD44ASODN(1.6 μmol/L)明显地抑制MGC80-3细胞CD44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D44ASODN作用MGC80-3细胞48 h后,细胞的增生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31.0%,72,96 h的抑制率分别为46.3%、49.6%(P<0.01),其增生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效应.在CD44配体低分子质量透明质酸存在的环境中,CD44ASODN能显著增高细胞表面Fas分子的表达,表达率从6.7%提高为16.8%(P<0.01),并显著地增加MGC80-3细胞对FasmAb诱导凋亡的敏感性,凋亡率从0增加到26.5%(P<0.01).结论:CD44反义寡核苷酸通过抑制MGC80-3细胞CD44mRNA和蛋白表达,抑制MGC80-3细胞的增生,增高细胞表面Fas的表达及MGC80-3细胞对FasmAb诱导凋亡的敏感性,逆转胃癌细胞的免疫逃逸作用.

  • 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CD44v6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血清中HA和Ⅳ型胶原的定量检测

    作者:徐钊;张霞;房殿春;晋华源;罗元辉;阎晓初;王东旭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CD44v6和Ⅳ型胶原的表达以及血清中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的浓度在结肠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0例结肠癌组织以及10名正常组织中CD44v6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上述60例结肠癌及10名正常人血清中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的含量.结果:结肠癌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75%,明显高于癌旁对照及正常结肠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结肠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70.9%vs33.3%,P<0.01),DukeA和DukeB期明显低于DukeC和DukeD期(30.3%,36.4%vs 62.5%,66.7%,P<0.01);而Ⅳ型胶原在结肠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高分化组结肠癌组织中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61.1%vs29.0%,18.1%,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0.8%vs58.3%,P<0.01),Dukes A和DukeB期明显高Duke C和Duke D期(70.0%,54.5%vs31.3%,16.6%,P<0.01),结肠癌患者血清中HA和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0±160 μg/L,125±42 μg/Lvs61±14 μg/L,60±15 μg/L,P<0.01),且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随着组织中CD44v6和Ⅳ型胶原表达逐渐增加,血清中HA亦逐渐增加,而Ⅳ型胶原则逐渐减少.结论:组织中CD44v6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及血清中HA和Ⅳ型胶原的含量对判断结肠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血清指标观察(摘要)

    作者:邓昌明;黄晶;刘东;罗开良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心脏扩大、力衰竭及不同程度心肌纤维化,本文旨在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变化,并探讨心肌纤维化机制.1 对象与方法选取1996年6月~2000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5例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组,男14例,女21例,平均年龄46.5±8.7岁.正常对照组24例(正常体检者),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53.3±11.7岁.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和血浆,血清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采用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重庆市肿瘤研究所和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提供的放射免疫药盒测定.

2075 条记录 8/104 页 « 12...567891011...10310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