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壁纤维瘤超声表现2例

    作者:丁桂春;吉毅峥;刘梅

    例1 患儿男,4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下腹疼痛来诊.查体:腹壁静脉未见曲张,腹直肌偏硬,以右下段为甚,局部触痛明显可扪及8 cm×6 cm的包块,活动度差.超声所见:右下腹腹壁可见5.8 cm×5.6 cm×7.2 cm的实性稍高回声(图1),轮廓规整,边界清晰,CDFI:内可见动脉血流信号.提示:右下腹腹壁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纤维瘤.CT提示:右下腹壁巨大肿物.术中所见:下腹部皮下可见肿瘤表面高低不平,局部有突起的结节,Ⅲ度硬,上抵脐上3 cm,下跨耻骨,右达右盆壁,左至左腹直肌外缘,肿物与局部腹直肌肌肉融合在一起;肿物的后壁与腹膜粘连紧密,与膀胱界限清晰.

  • 脐尿管黏液腺癌伴腹水超声表现1例

    作者:张翔;朱张茜

    患者男,50岁,因下腹部胀痛不适伴腹围增大20余天来诊,无肉眼血尿.查体:心肺阴性,腹稍隆,下腹部触及一大小约4 cm×4 cm的包块,质硬,移动度差,界尚清,轻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辅检:血CEA 41.4 ng/ml,CA19-9 3 521.0U/ml;腹水CEA>1 000.0 ng/ml,CA12-56 346.0 U/ml,CA19-9 9 477.0 U/ml.CT检查:膀胱上方见类圆形团块影、密度不均、边缘见多发环状钙化.超声检查:下腹壁膀胱顶部见一大小约48mm×45 mm×39 mm的混合回声团,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见不规则液性无回声区及数枚点状强回声,周边可见环形强回声(图1).彩色多普勒见实质部分有少许点状血流信号,腹腔内见大量液性无回声区.超声提示:下腹壁实质性占位,考虑脐尿管肿瘤;大量腹腔积液.术中见肿块与腹膜粘连,并见腹腔结节及大量腹水.病理诊断:脐尿管黏液腺癌.

  • 超声诊断脐尿管腔残留伴肉芽肿形成1例

    作者:苏光明;周保成;黄金山;吴勇军

    患者男,73岁.以排尿困难伴终末血尿1个月前来就诊.超声所见:膀胱充盈欠佳,中下腹(连于膀胱前顶部壁与脐部之间)可见一个上尖下宽的范围为5.4 cm×4.1 cm的实质不均质团块,边界清,以实质低回声为主,周边及上半部分可见稍强回声区,该团块两端似与膀胱前壁及脐部皮下相连续,前缘紧邻腹壁,下方稍向膀胱内突起,嘱加大腹压,团块未见明显移动(图1).CDFI:团块低回声内可见短条状血流信号,可记录到动脉样频谱,大速度为22 cm/s,RI为0.64.于腔内可见一个长径1.5 cm的弧形强回声团(较大者直径1.5 cm),后伴声影,随体位改变移动,其余未见异常回声.超声诊断:1.中下腹(连于膀胱前壁与脐部之间)实质不均质团块,考虑来源于脐尿管可能;2.膀胱结石.膀胱镜所见:膀胱前壁可见多个乳头状增生物及膀胱内结石1枚.术中所见:肿块位于膀胱前壁与脐部之间,呈上尖下宽的锥形,与腹膜粘连,浸润膀胱前壁全层.病理提示:脐尿管腔残留伴浆细胞肉芽肿形成.

  • 抑肽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抗体预防术后腹腔粘连实验研究

    作者:杨雁灵;曹华梁;徐小平;岳树强

    目的研究抑肽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预防小鼠术后腹腔粘连的疗效.方法 96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抑肽酶组、TNF-α抗体组、抑肽酶联合TNF-α抗体组,每组24只.经过同一标准的腹膜损伤手术后,分别在关腹前腹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及抑肽酶和相应抗体.术后20d将小鼠处死,观察腹腔内粘连的情况,通过对粘连的程度、位置以及粘连类型的综合评价得出粘连分数.结果抑肽酶联合TNF-α抗体组的平均粘连分数和2-3级粘连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抑肽酶和TNF-α抗体能够对术后腹腔粘连形成起预防作用.

  • 抑肽酶和白细胞介素-1β抗体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雁灵;曹华梁;徐小平;岳树强

    目的:研究抑肽酶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抗体预防小鼠术后腹腔粘连的能力.方法:以BAB/c小鼠为动物模型,1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四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抑肽酶治疗组,IL-1β抗体治疗组,抑肽酶联合IL-1β抗体治疗组,经过同一标准的腹膜损伤手术后,分别在关腹前腹腔内灌注生理盐水及抑肽酶和相应抗体.术后20d将小鼠处死,观察腹腔内粘连的情况,通过对粘连的程度、位置以及粘连类型的综合评价得出粘连分数.结果:抑肽酶联合IL-1β抗体治疗组的平均粘连分数和2-3级粘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无一例小鼠出现腹壁切口疝.结论:抑肽酶和IL-1β抗体能够预防术后腹腔粘连形成,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

  • 超声检测在肠管与腹膜粘连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宫俊英

    动态观察肠管在腹腔内的活动度,对于判断肠管与腹膜是否有粘连具有实用价值.现将近5年中积累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化学改性壳聚糖膜及透明质酸钠对缺血性腹膜粘连的预防作用

    作者:江素君;周卸来;倪有娣;茹金泉;杜红英;郑婷;胡巧玲

    目的: 探讨化学改性壳聚糖膜和透明质酸钠对缺血性腹膜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 随机分成3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化学改性壳聚糖膜组(B组)和透明质酸钠组(C组). 利用大鼠蚓突盲端制作缺血性腹膜粘连模型, 然后每组分别用相应的方法处理创面, 处理后2、4 wk打开腹腔, 以Phillips五级分类法评定蚓突盲端的粘连程度,并对盲端组织行羟脯胺酸(OHP)水平测定.结果: 术后2、4 wk, B、C组的粘连程度均显著轻于A组(2 wk: U = 3.000, 8.500, P<0.001, P= 0.001; 4 wk: U = 2.000, 14.000, P<0.001, P =0.003), OHP水平显著低于A组(2 wk: 0.193±0.029 mg/mg pr, 0.253±0.028 mg/mg pr vs 0.296±0.031 mg/mg pr, 均P<0.01; 4 wk: 0.179±0.034 mg/mg pr, 0.237±0.035 mg/mg pr vs 0.286±0.036 mg/mg pr, 均P<0.01); B组和C组比较, 前者的粘连程度显著轻于后者( P = 0.038,0.015), OHP含量显著低于后者( P<0.001, P =0.001).结论: 化学改性壳聚糖膜具有明显的抗腹膜粘连作用, 且此作用较透明质酸钠具有优势.

  • 腹腔内粘连和脓肿形成的病理生理学及透明质酸对其的作用(编译)

    作者:张延龄

    复习腹腔内粘连和脓肿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以透明质酸为基础的制剂能减少术后肠粘连和腹腔内脓肿的形成,后两者的发生机制涉及凝血和纤溶平衡的紊乱及纤维蛋白降解的减少.透明质酸溶液则起机械性分离伤口接触面、改善腹膜愈合,调控炎症反应和促进纤溶.

  • 肠系膜纤维瘤病一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作者:郑飞;张军;王康里;王宇

    患者,男,18岁,因"下腹部发胀不适1个月余"于2008年7月30日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B超检查显示:下腹部实性占位;行MRI检查示(图1、2):盆腔占位病变,来源于后腹膜可能性大,初步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08年8月7日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肠系膜肿物切除+小肠部分切除术,于下腹部见肿块位于回肠系膜内,大小约12 cm×10 cm×10 cm,表面光滑,有较完整包膜,血运丰富,与肠管、后腹膜粘连.

  • 巨噬细胞在腹膜粘连中的作用(文献综述)

    作者:唐苏雅拉图;张连阳

    近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在腹膜粘连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可通过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腹膜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修复愈合过程,增强腹腔中巨噬细胞的作用可减轻术后腹膜粘连.

    关键词: 腹膜粘连 巨噬细胞
  • 小儿阑尾炎切除术后反复应用“吗啡碱类”药物镇痛致阑尾残端粪漏(瘘)病例分析

    作者:侯海

    1临床资料:患儿男,11岁,因反复腹痛3+天入院。现病史:患儿三天前突然出现不明诱因地腹胀痛,呈间断性阵发性加重,以右侧及中腹部痛为主,厌食身软,无呕吐胃内容物,轻度腹泻,无粘液脓血便;无胃寒发热,无头痛咳嗽及咽喉肿痛;在当地医院按“急性胃肠炎”治疗,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处理无效。故来我院诊治。患者既往无特殊,否认传染病史。无遗传病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消瘦体质,神清合作,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瘀斑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肝脾无肿大,双肾区无包块扪及均无叩击痛。腹部平软无包块扪及,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肠鸣音4~6次/min亢进;移动性浊音阴性。外生殖器及肛门无异常发现。辅查:WBC:12.6x109min/L RBC:4.52x1012/L L:1.4x109/L M:8.1%N:71.3%;小便无异常,腹部B超提示:考虑阑尾炎。肝脏胰腺及双肾输尿管无特殊。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完善术前相关普查充分准备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阑尾位于盲肠后位与侧腹膜回肠系膜粘连,无明显化脓,表面无脓苔,无坏疽穿孔,结肠及回肠无明显充血水肿,无包块发现。腹腔无渗出液。手术中由于患者阑尾位于盲肠后位,与侧腹膜粘连不易寻找,故延长麦氏切口约8cm,分离盲肠与侧腹膜粘连,于回肠系膜出分离出阑尾,常规切除,残端结扎荷包缝合,细致止血,于切口下部另戳孔置血浆引流管固定观察。术后病理诊断:单纯性阑尾炎。术后给予患儿对症支持抗感染治疗,麻醉消除后患儿述疼痛剧烈,经治医师给予盐酸哌替啶25mg+非那根25mg镇痛,以后反复多次应用,第1个24小时共计5次;第2天给予盐酸曲马多30mg镇痛,共计4次;患儿于术后24小时内观察引流管无引流液后拔管,并开始进食,进食后无呕吐腹胀等。术后5天患儿均未排便排气,也无明显腹胀,无发热。查体:腹部轻度压痛,无包块扪及,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较弱。切口无渗出液,无红肿。复查WBC16.4× ;109/L。当天给患儿用开塞露1支灌肠通便后即解稀大便800g左右。术后第7天拆线时发现切口有污浊样物溢出,立即给予拆线扩大切口引流,见切口处有大量肠内容物,诊断为“阑尾残端漏(瘘)”,故给予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引流。并积极保守治疗,禁食水,通便,肠外营养支持及对症抗感染、勤换敷料等。经综合治疗56天后治愈。

  • 超声诊断腹膜粘连的临床评价——20年文献分析

    作者:苗立英;薛恒;张明群;张武

    通过对20年来腹膜粘连超声评价的有关文献分析,探讨超声评价腹膜粘连的临床意义.共29篇文献纳入分析,分为3类:超声评价腹膜粘连的方法学研究,以超声观察"内脏滑动"方法研究腹腔镜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对超声诊断腹腔内粘连的评价.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以内脏纵向滑动距离<1 cm作为诊断腹膜粘连的标准;对腹壁局部进行重点超声扫查是目前比较合理的策略;临床上可用于术前评估腹部手术、腹腔镜入路的安全性,还可用于防粘连效果的评估.

  • 靶向间皮角质细胞生长因子预防大鼠术后腹膜粘连的实验研究

    作者:纪明明;王康;刘晓雪;魏光兵

    目的 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通过促进间皮再生及影响腹膜纤溶活性而对大鼠腹膜粘连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30只雌性SD大鼠,平均分为3组,KGF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于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参考Leach评分系统评估腹膜粘连程度,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来测定盲肠粘连组织中tPA、PAI-1表达情况.采用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变化情况,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观察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 KGF组胶原纤维变少,KGF组粘连总评分为(4.8±1.0)低于阳性对照组(7.6±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2,P<0.01);KGF组Ⅰ型胶原纤维平均灰度值(69±11)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55±9)(t=3.214,P<0.01);KGF组Ⅲ型胶原纤维平均灰度值(48±7)与阳性对照组(50±1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1,P>0.05).免疫组化结果 示KGF组tPA表达水平(88±4.0)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112±4.0)和阴性对照组(101±2.0)(F=109.1,P<0.01),PAI-1表达水平在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91,P>0.05).结论 KGF可促进腹膜间皮修复和增加间皮纤溶能力,抑制胶原沉积,从而降低术后粘连强度.

  • 术后腹膜粘连的发生机理及其预防

    作者:仲剑平

    粘连是正常组织在遭受各种损伤引起炎性渗出液、出血等情况后,造成相邻分隔组织异常粘着,使伤处活动受限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术后组织粘连自有手术史以来一直存在.和愈合一样,粘连也是组织修复的一种结果;但不一样的是,粘连是修复过程中失代偿造成的.

  • 克隆病误诊1例

    作者:扈庭忠;詹光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6岁.腹痛、腹胀、腹泻4年,加重并停止排便3 d.始上腹痛,便秘与腹泻交替,确诊为"胆囊炎、肠炎、胃炎",服药症状减轻,但反复.3 d前腹胀加重,全腹阵发性绞痛,停止排便、排气,恶心,无呕吐,2 d后以腹腔包块性质待查、肠梗阻入院.查体:消瘦,慢性病容,腹隆起,未触及包块,肠鸣音亢进.腹平片:肠管扩张、积液,宽度超过6.0 cm,气液平;B超:腹腔囊性肿物(18.0 cm×14.2 cm),腹腔少量积液.初诊:肠梗阻原因待定.予以胃肠减压、抗炎等,效果不佳.入院第3天,剖腹探查,见全部小肠扩张充血,宽达10 cm,壁薄如纸,系膜淋巴结肿大,距回盲部10 cm回肠有一5 cm×5 cm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质中,肠管梗阻.肝与膈粘连,结肠与侧腹膜粘连,印象包块为炎性,切除梗阻肠管20 cm,关闭远断端,近断端缩小与横结肠端侧吻合.术后恢复顺利.病理:克隆病(近侧缘有溃疡,周边肉芽样增生).

  • 预防腹膜粘连临床试验有效性评价的基本考虑

    作者:王涛;高晨燕

    腹膜粘连为腹部和盆腔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肠梗阻、再次手术困难、慢性腹部盆腔部疼痛和女性不孕等.本文对腹膜粘连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预防进行了回顾,并重点对预防腹膜粘连药物申报中有效性评价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 几丁糖-地塞米松复合物对术后腹膜粘连的预防

    作者:刘利刚;王季;姚迪;杜晓宏

    目的 探讨医用几丁糖-地塞米松复合物对术后腹膜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治疗组:对胃肠道恶性病变的患者开腹手术切除病灶后在腹腔应用医用几丁糖-地塞米松复合物;对照组:术后未置药物直接关腹.统计两组术后发生肠梗阻的例数及百分率,比较两组再手术的病例粘连情况.结果 术后7~10 d治疗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7例(5.38%),对照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9例(1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手术的病例治疗组粘连发生率为53.3%明显低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所有发生黏连的病例中治疗组以Ⅰ级粘连多,为10例,对照组以Ⅲ~Ⅳ级粘连多,共16例,治疗组粘连分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空腔脏器吻合口及腹壁切口愈合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 医用几丁糖-地塞米松预防腹部手术后腹膜粘连安全而有效.

  •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损伤输尿管镜下吻合1例

    作者:王东晖;郭亮;刘世凯

    患者 44岁,拟诊子宫腺肌病、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术中见子宫体增大如孕11周大小,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并可见紫蓝色异位结节,双侧卵巢囊肿均与同侧阔韧带后叶、子宫后壁以及侧盆壁腹膜粘连,左侧直径约4.5 cm,右侧直径约6.0 cm.术中钝性分离双侧卵巢囊肿与周围组织间粘连,锐性分离子宫与直肠之间粘连.剥离双侧卵巢囊肿,将子宫切除、缝合完阴道断端之后,检查发现右侧输尿管较左侧稍增粗,于是暴露右侧髂区,自上而下探查输尿管,见子宫血管下方处的输尿管约0.5 cm区域颜色变白,考虑有电灼伤,请泌尿外科医师膀胱镜下输尿管置管,置管失败.

  • 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腹膜粘连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邓璐璐(综述);毛建文(审校)

    手术后形成的腹膜粘连是腹部外科难以攻克的课题。大量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在术后腹膜粘连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学者就TGF-β介导腹膜粘连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该文简单概述 TGF-β通过 Smad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 RhoA GTPase/ROCK等信号通路介导腹膜粘连的形成,以期为术后腹膜粘连的预防提供潜在的靶点。

  • 人胎盘组织液抗腹膜粘连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齐小强;景金柱;张国红

    目的:观察人胎盘组织液抗大鼠腹膜粘连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腹膜缺损/盲肠刮伤模型,设立模型组、假手术组和人胎盘组织液组,于术后7、14d麻醉下再次开腹,肉眼评定盲肠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并取粘连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包括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TGF-β1测定.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人胎盘组织液组粘连评分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人胎盘组织液组肉芽组织量少,肉芽组织疏松,炎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明显减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人胎盘组织液抑制了TGF-β1的表达.结论:人胎盘组织液通过抑制TGF-β1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蛋白的形成,减轻了大鼠术后粘连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94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