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骶部与腹部推拿对压力性尿失禁大鼠尿道括约肌组织形态的不同影响

    作者:王钲;易锦;辛随成;吴致力;姜存旺;赵鹏;陈默;高亮;王虹

    目的 比较腰骶部推拿和腹部推拿对雌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大鼠尿道括约肌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推拿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机理.方法 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腹部推拿组、腰骶部推拿组、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造模后腹部推拿组、腰骶部推拿组分别采用腹部和腰骶部推拿各30次,处死后尿道取材,切片,HE染色,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结果 腰骶部推拿组的尿道括约肌厚度、环形括约肌厚度及上皮细胞厚度更接近正常大鼠,与腹部推拿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固有层厚度、变移上皮细胞厚度、尿道皱襞数量及长度与其他3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骶部推拿较腹部推拿,可显著增加尿道括约肌厚度、环形括约肌厚度及黏膜上皮厚度,可能更有利于控尿,符合中医学“阴病治阳”“从阳引阴”的理论.

  • 电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及对患者尿道括约肌肌电图的影响

    作者:张杰;刘朝东;丁燕;唐驱波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计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每组24例.电针组行电针治疗,主穴取关元、中极、次(谬)、会阳,配穴根据证型辨证取穴;西药组口服司帕沙星和舍尼通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1H-CPSI)、尿流率-尿道括约肌肌电图(EMG)的变化及疗效.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87.5%,优于西药组的62.5%(P<0.05).电针纽NIH-CPSI评分、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EMG振幅值(TL)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西药组NIH-CPSI评分亦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Qmax、Qave、TL值比较,电针组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选穴,采用电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优于临床常规药物治疗.

  • 女性控尿相关功能解剖的研究进展

    作者:都兴华;苏泽轩

    女性控尿相关解剖结构的研究经历了长期和曲折的过程,本文就尿道括约肌系统和尿道外支持系统的功能解剖以及衰老和阴道分娩对女性控尿的影响做一综述.

  • 超声评价膀胱颈漏斗形成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的意义

    作者:卜岚;聂芳;杨丹;车岩;董甜甜;潘宏

    目的 探讨膀胱颈漏斗形成与盆底支持结构损伤及尿道括约肌缺陷之间的关联,及其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8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74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图像.经会阴超声观察静息状态和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膀胱尿道后角及膀胱颈漏斗形成等,同时在静息状态下测量尿道中段括约肌厚度.同时纳入81例正常体检女性为对照组.结果 大Valsalva状态下,压力性尿失禁组中膀胱颈漏斗形成率(66.2%)明显高于对照组(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性尿失禁组的膀胱颈下降值及膀胱尿道后角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性尿失禁组经尿动力学证实9例存在尿道括约肌缺陷,均出现膀胱颈漏斗形成,其尿道中段括约肌厚度与无尿道括约肌缺陷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颈漏斗形成是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指征,与盆底支持结构功能受损、尿道括约肌缺陷密切相关;但通过尿道括约肌厚度评估括约肌缺陷尚需进一步研究.

  • 4例人工尿道括约肌治疗真性尿失禁的护理

    作者:何庆伟;张琦;何晓琳;胡海霞

    目的 总结人工尿道括约肌治疗真性尿失禁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4例采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治疗真性尿失禁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 4例患者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后经过相关护理,尿失禁得到良好控制,恢复自主排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加强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的针对性护理,包括病人的心理支持、术前准备以及术后护理和出院健康指导,以便患者尽早康复.

  • 肛门和尿道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邱峰;戚晓昆

    肛门和尿道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MSA)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本文综述了两种检查方法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学、正常和异常表现以及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目前,两种检查方法对多系统萎缩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仍存在争议,对MSA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二者差异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以及是否可以互相弥补尚未见报道.肛门和尿道括约肌肌电图在MSA时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的改变,在怀疑MSA时该项检查可作为常规的电生理检测手段,对于鉴别诊断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 尿道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的诊断价值

    作者:戚晓昆;李丽萍;姚伟;刘建国;邱峰

    目的 探讨尿道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对多系统萎缩(MS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例MSA患者进行尿道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同时选取17例非MSA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相应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尿道括约肌肌电图中轻收缩时平均运动单位时限、平均波幅、多相波百分比、卫星电位出现率,以及大力收缩时的变化.对两组资料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SA组13例(86.7%)尿道括约肌肌电图明显异常,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单位电位时限[(12.79 ±3.18)ms比(9.49±1.51)ms],轻收缩波幅[(828.53±459.89) μV比(378.76±152.26) μV],多相波[(11.47±21.55)%比(8.23±10.74)%],大力收缩波幅[(2.19±1.24) mV比(0.75±0.42) 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尿道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对MSA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在怀疑MSA时该项检查可作为常规的电生理检查方法,并能起到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的补充和替代作用.

  • 神经原性膀胱的治疗及康复

    作者:刘钦毅;杨有赓

    神经原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之一.神经原性膀胱的发病原因很多,常见于脊髓外伤、先天性发育不良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解决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可降低泌尿系统的并发症,控制排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神经原性膀胱的目标.1 神经原性膀胱的表现脊髓损伤后,在休克期表现为无张力性膀胱,自主性神经活动抑制,逼尿肌不能收缩而使排尿反射消失,导致尿潴留.休克期后,排尿中枢(S2~S4)及其下方损伤时,出现自律性膀胱,可有微弱的逼尿肌收缩但无排尿反射.S2~S4以上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与高级中枢分离但未受损的脊髓逐渐恢复功能,随后逼尿肌也逐渐出现反射活动,收缩逐渐增强,引起反射性排尿,但由于尿道括约肌不能协同松弛,出现逼尿肌与括约肌间歇性或持续性协同失调,使膀胱排空不全,称自动性膀胱或反射性膀胱.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雌性大鼠尿道括约肌损伤后修复的影响

    作者:陈园;杜广辉;蔡丹;胡卫锋;章慧平;谢冲;陈忠;袁晓奕;杨为民;叶章群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雌性大鼠尿道括约肌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 雌性未育SD大鼠55只分3组,治疗组(n=25)采用阴道扩张模拟产伤方法建立尿道括约肌损伤模型,尿道中段注射IGF-Ⅰ 1.0 μg(浓度0.1μg/μl);生理盐水对照组(n=25)尿道括约肌损伤模型建立后中段尿道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μl;正常对照组(n=5)无损伤不做任何处理.RT-PCR法检测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损伤后2、4、6、8、14 d时及正常对照组大鼠尿道括约肌组织IGF-Ⅰ和Ⅱ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尿道括约肌损伤后不同时间IGF-Ⅰ和ⅡmRNA的表达差异. 结果 尿道括约肌组织伤后2、4、6、8、14 d,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IGF-Ⅰ mRNA表达量分别为未测出、0.58±0.15、1.73±0.31、2.30±0.29、0.46±0.06,治疗组分别为0.69±0.21、1.45±0.17、2.25±0.45、2.90±0.49、1.92±0.3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第4、8、14天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尿道括约肌组织伤后4、6、8 d IGF-Ⅱ mRNA表达量分别为0.42±0.14、1.51±0.59、1.31±1.04,治疗组4、6、8、14d表达量分别为1.04±0.23、1.94±0.29、1.75±0.41、0.81±0.1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第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尿道组织无IGF-Ⅰ、Ⅱ mRNA表达. 结论 局部注射IGF-Ⅰ能促进尿道括约肌损伤局部内源性IGF-Ⅰ和ⅡmRNA表达,IGF-Ⅰ对尿道括约肌损伤所致压力性尿失禁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 骶神经电刺激系统植入术治疗特发性尿道括约肌痉挛症

    作者:何舜发

    我们采用骶神经电刺激的治疗方法,治愈1例特发性尿道括约肌痉挛症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7岁,排尿不畅数月,于1997年7月发生尿潴留来诊.泌尿外科诊断为低收缩力膀胱,经数次膀胱训练和口服溴化双吡已胺治疗无效,残余尿量曾高达1 500 ml,经尿道留置尿管膀胱引流.体检未见任何阳性体征.

  • 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症的诊断

    作者:崔喆;来永庆;张和平;李黎明;强万明

    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为膀胱逼尿肌收缩时尿道外括约肌不开放甚至升高,可以导致下尿路梗阻.明确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调性的情况,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一、临床资料1999年6月~2001年6月检测患者122例.男85例,女37例,年龄(53±21)岁.均因排尿困难、尿频、剩余尿增多等接受检查.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发现神经系统疾患者58例,其中脑桥以上疾患者19例,脑桥至骶髓疾患者9例;骶髓及骶髓以下周围神经疾患者30例,其余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病史或未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临床诊断为前列腺增生22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3例,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后1例,充盈性尿失禁8例,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各2例.

  • 经会阴超声评价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尿道括约肌弹性改变的初步研究

    作者:耿京;唐军;谈诚;杨欣

    目的 探讨助力式(ETE)及声力式弹性成像技术(NTQ)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尿道括约肌弹性改变的应用研究.方法 通过经会阴超声应用助力式弹性成像技术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检测191例女性尿道括约肌,其中SUI组68例,对照组A(同SUI年龄段无SUI女性)62例,对照组B(未育无SUI女性)61例,记录图像及测量相关数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ETE评4~5分者,SUI组54.4% (37/68),对照组A 43.5% (27/62),对照组B 18.0% (11/61);VTQ均值,SUI组(2.213±0.557)m/s,对照组A(2.027±0.337)m/s,对照组B(1.961±0.334)m/s,三组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生育及年龄增长,女性尿道括约肌硬度增加,特别是SUI患者尿道括约肌回声薄厚不均,硬度增加更为明显,考虑与SUI的发病有关,弹性成像技术对SUI的诊断有所帮助.

  • 压力性尿失禁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白军;杨斌健;陈薇玲;罗新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venience,SUI)是指咳嗽、喷嚏等腹压突然增加时,膀胱内压驱使尿液从尿道流出,而膀胱逼尿肌并不收缩所致的尿道内尿失禁.SUI是妇科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渐趋升高,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但SUI的病因至今尚未阐明,本文就近年来SUI发生发展的病因学相关的分子生物学、解剖学、生物电学、生物力学、遗传学、妊娠及中医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尿道括约肌的MRI特征

    作者:白玫;栗敏;韩悦

    目的: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尿道括约肌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女性SUI患者40例作为SUI组,招募无症状成年女性志愿者4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分别在静息态、Valsalva状态(屏气做大用力排尿动作)行盆腔MRI平扫。静息态下测量尿道中段外括约肌厚度;在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测量功能尿道长度,并观察膀胱颈漏斗的有无。SUI组和对照组尿道中段外括约肌厚度、功能尿道长度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膀胱颈漏斗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各组受试者静息态及Valsalva状态下功能尿道长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SUI组、对照组静息态尿道中段外括约肌厚度分别为(2.23±0.68)、(2.69±0.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9,P<0.01)。静息态下,SUI组、对照组的功能尿道长度分别为(2.72±0.51)、(2.94±0.34)cm;Valsalva状态下,2组的功能尿道长度分别为(2.33±0.49)、(2.43±0.43)cm。SUI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在静息态下功能尿道长度均大于Valsalva状态下功能尿道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UI组和对照组相比,静息态下功能尿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P=0.023),Valsalva状态下功能尿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9,P=0.297)。静息态SUI组膀胱颈漏斗阳性29例,对照组9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50,P<0.01)。结论女性SUI患者尿道中段外括约肌厚度变薄,功能尿道长度缩短,且膀胱颈漏斗出现的阳性率较高。

  • 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治疗男性前列腺术后压力性尿失禁

    作者:许克新;霍飞;夏秋翔;王晓峰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中国男性前列腺癌患病率不断提高,前列腺根治切除术是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手段,而此术式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即术后尿失禁的发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一项对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研究中发现,有8.4%的患者在术后18个月内会出现持续性尿失禁症状[1].在近的一项研究中,前列腺切除术后12个月时,有24%的患者仍在使用尿垫,8%的患者为中度到重度尿失禁[2].

  • 前列消颗粒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30例

    作者:李松涛;安立文;金敬苗

    目的:观察前列消颗粒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及其对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前列消颗粒,对照组30例口服舍尼通片,共30 d,观察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NIH-CPSI)、尿流率、盆底肌肌电图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明显降低,平均尿流率、大尿流率、盆底肌肌电图比值参数均明显提高,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消颗粒能够明显改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其松弛与缓解后尿道平滑肌及盆底肌痉挛可能是疗效机制之一。

  • 雌性大鼠尿道括约肌损伤修复过程中机械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改变

    作者:王娟;王志莲;郝敏

    目的:观察雌性未育Wistar大鼠尿道括约肌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局部内源性机械生长因子(MGF)mRNA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MGF是否参与尿道括约肌损伤后肌细胞再生修复过程.方法:雌性未育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模拟产伤制备尿道括约肌损伤模型作为实验组,共30只,分别于损伤后的第1,4,7,10,14天各处死6只,取出尿道;另一组30只为尿道未损伤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在与实验组相同时间点处死,取出尿道.行内参法的相对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局部MGF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局部内源性MGF mRNA只有极少量的表达,实验组在损伤后第1天表达量即显著增加,后逐渐升高,到第7天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但在第14天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雌性大鼠尿道括约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局部MGF mRNA表达量增加,且损伤时间不同表达量有所变化,提示MGF可能参与了尿道括约肌的损伤修复.

  • 小儿尿动力学检查和神经性膀胱

    作者:田军

    1尿动力学检查小儿膀胱尿道功能障碍需要尿动力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是采用尿动力学检查仪器再现贮尿和排尿的自然活动,通过对尿流率、膀胱容量、膀胱内压力、尿道压力及尿道括约肌肌电图的测定和膀胱尿道影像观察,系统了解膀胱和尿道在贮尿和排尿活动的全过程,用以评价膀胱和尿道功能.

  • 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进展

    作者:胥风华;闫冬梅;丁玲;黄智薇

    压力性尿失禁(SUI)是一种发病多为女性的尿失禁现象,主要是人类在进行咳嗽等会导致腹压骤加时,尿液受压力影响从尿道流出,而膀胱逼尿肌不正常收缩产生的.这种病给女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据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机会越大,且引起该种病变的原因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会综述历年与该病症相关的解剖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希望能够对SUI的研究带来一点点帮助.

  • 腰麻术后致单纯性尿失禁1例

    作者:谢铁强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d,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入院.急诊在腰麻下行阑尾切除术,在腰2、3间隙穿刺成功给予0.5%布比卡因重比重溶液3ml,调节腰麻平面至胸8后开始手术,术时约30min.次日,患者诉尿流不能自制地自尿道口流出,无下肢功能障碍、大便失禁、感觉丧失等症状,考虑为腰麻时穿刺针损伤某一支配尿道括约肌的马尾束所致.经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1月后尿失禁症状逐渐改善.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