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血管生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作用

    作者:刘莹;孙立军;宦怡;赵海涛;葛雅丽;郜发宝

    目的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急性心肌梗死(MI)血管生成和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作用. 方法 24只犬建立急性MI模型后随机分成对照组(MI区注射生理盐水15 ml)和实验组(MI区注射50 mg bFGF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15 ml).每组观察4个不同的时间点(术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第17天).各组分别在处死前应用敏感编码技术行磁共振电影成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bFGF和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 结果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自第10天明显增加;除第1天外各个时间点的微血管数量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增多;心肌缺血区对照组bFGF和VEGF的表达增多. 结论局部心肌内注射bFGF有促进MI区域毛细血管形成及提高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 慢性坐骨结节滑囊炎并囊内出血

    作者:刘农场;徐克荣

    患者女性,66岁.5个月前无意发现左臀下有一核桃大小包块,后逐渐增大.首次外院磁共振显像(MRI)检查,提示左臀下恶性纤维细胞瘤,脂肪肉瘤.随后入住本院.查体:左臀下包块约8 cm×6 cm×6 cm,质韧,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无压痛,下肢肌力与感觉正常,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仅坐位时略感不适.即往无外伤、结核、类风湿、痛风病史.超声检查:探及3.9 cm×5.2 cm×6.4 cm低回声异常区,边界清,内有索带状增强回声分隔,探头加压有浮动感.MRI检查:T1加权左臀下后方病灶呈圆形等信号影,周边有长T1信号环绕,其中含纤维成分(图1);T2加权病灶内见长T2信号混杂略长T2信号(图2).增强扫描见病灶内有小结节影,病灶周边呈中等程度强化,后缘局部无强化,与皮下脂肪界限不清(图3).考虑为纤维细胞瘤有恶变.手术所见:左臀大肌下方有大小约7 cm×6 cm×5 cm的浅紫色囊性包块,包膜完整光滑,无向外浸润生长现象.完整切除包块,切开囊壁,内为暗红色液体.囊壁组织病理检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图4).诊断:慢性坐骨结节滑囊炎并囊内出血.

  • 低扫描场磁共振显像有助于诊断未治疗的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作者:

    据Lindegaard H[Ann Rheum Dos,2001,60(8):770-776]报道,低扫描场肢端MRI显像(E-MRI)检测早期类风湿引起的腕部和掌指关节(MCP)发炎和骨侵蚀优于X线显像和临床检查.选择25例未经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病程≤1年)和3例健康者.在注射对比剂前后对2~5节MCP关节和腕部进行X线和E-MRI显像.在X线和E-MRI显像上计算骨侵蚀数,MCP关节和腕部的滑膜炎做半定量分级.结果E-MRI检出57处骨侵蚀,而X线只检出6处骨侵蚀(9.5:1).具有关节发炎临床症状的RA关节其滑膜肥大者分级(中位数3,5~95个百分点1~4)显著高于无临床症状者(中位数2,5~95个百分点1~3),P<0.001.51%的无临床症状滑膜炎在E-MRI显示滑膜肥大.在MCP关节经MRI检出的骨侵蚀数与滑膜炎的MRI计分之间呈正相关[Spearman r(s)=0.31,P<0.01].健康对照者在MRI上无骨侵蚀或滑膜炎.

  • 用MRI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定位的精确性

    作者:刁焕荣

    CT和MRI是S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定位经常采用的方法,二者各有优势.对MRI而言,由于存在着影像扭曲的问题,因此影响了SRT定位的精确性,并进一步影响了剂量分布的准确性.因此,MRI能否用于SRT定位,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近几年来的一些研究进行综述,以了解MRI用于SRT定位的原理、影像扭曲的来源、误差的大小及影响因素,相应的解决方法等.

  • PET/MRI 融合显像在脑胶质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艳;赵晋华

    脑胶质瘤发病率较高,是颅内常见的原发肿瘤。MRI技术在脑胶质瘤分级、手术定位和术后放疗靶区勾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RI在肿瘤显像方面仍存在局限性,如准确确定肿瘤边界。PET利用组织代谢原理进行功能显像,有利于发现增殖活跃的肿瘤组织。PET与MRI图像的融合,实现了解剖与功能共同显像,为提高脑胶质瘤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肿瘤MR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吴沛宏;王国慧

    MR分子影像学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借助MRI技术在活体状态下从分子、基因水平对肿瘤进行更早期、更特异性诊断与监测治疗效果.目前关于MR分子影像研究多集中于MR特异性分子探针的制备、肿瘤血管形成显像、报告基因显像、波谱显像等方面,由于MR具有精确的空间定位及功能成像等优势,因此在肿瘤分子影像研究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在21世纪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双语认知的功能性脑显像研究

    作者:孙达

    双语和多语的大脑语言认知功能研究涉及语言神经表现,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需要神经解剖、神经功能、生物化学、精神和语言的不同水平的鉴别和区分.此外,特异的因素,如年龄、获得的方式和环境因素也影响神经表现.功能性脑显像,如PET、SPECT和功能性MRI可以探查双语受试者的语言神经表现,阐明大脑对双语认知的机制.功能性脑显像的研究显示,虽然两种语言的脑认知机制分享共同的成分,但与受试者母语比较,与第二语言有关的脑活性的类型不尽相同,表明两种不相关语言的词记忆处理既有共同的神经系统,也有不同的皮层区介导.不同的活性类型不仅与所使用的语言不同相关,也归因于获得的年龄或熟练水平,而达到熟练程度比获得的年龄更重要.PET研究显示,手语和口语似乎定位在同样的脑区,具有类似的局部脑血流类型;但手语还取决于空间信息,当健康正常的双语受试者用视觉方法感知手语时,功能解剖与既含有听觉又含有视觉成分的语言处理重叠.

  • 经直肠超声与磁共振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颖;张彤迪;宋奕宁;李建国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肿瘤之一.经直肠超声(TRUS)及磁共振显像(MRI)技术是前列腺癌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研究探讨TRUS和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两者的优势与局限性.

  •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李亚新;崔志强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创伤骨折、骨科手术后发生的早期并发症之一,脂肪细胞破裂释放脂肪小滴进入血液后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以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多发出血为主的临床综合病征.

  • 影像学手段在早期乳腺癌的应用价值

    作者:乔婉晴;张艳超;陈丽

    乳腺癌早期的表现并不明显,影像学检查成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成为早期发现乳腺癌的关键.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几种不同方法的综合应用成为乳腺癌确诊的趋势.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韩玉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诊断主要根据产科病史和生后出现的神经症状。影像学检查(头颅B超、CT扫描和磁共振显像)目的是进一步明确HIE病变的部位和范围,确定有无颅内出血和出血类型,动态系列检查对评估预后有一定意义。临床上诊断HIE首先要肯定有无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神经症状,仅是1~2次惊厥不能确定有颅内器质性病变;然后要仔细询问有无足以导致颅内损伤的宫内缺血缺氧和初生窒息病史;后在除外了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病变后方可诊断HIE。

  • 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诊断现状及进展

    作者:张勇;晏海平;丁乃艳;张林杰;陈方满

    影像学检查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作用巨大。当前X线检查通常作为基本的普查、筛选手段, CT、 MR检查作为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现代影像技术的长足进步,必然推动综合影像学检查方法成为未来早期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手段。

  • 子宫内膜癌术前MRI评估

    作者:陈彬;贺永斌

    目的:探讨磁共振显像(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价值,以提高临床的诊治水平.方法:应用1.5TMRI机对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扫描,对患者进行分期并与术中比较.结果: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扫描序列中以T2WI显示好,肿瘤信号强度高于子宫肌层但低于子宫内膜.Ⅰ期21例,Ⅱ期9例,Ⅲ期3例,Ⅳ期2例,MRI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30例,不符合5例.结论:MRI能够准确地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术前分期,为临床提供确切的影像数据,为临床制定治疗手段提供依据.

  • PET/MRI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永瑞

    脑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其中高级别胶质瘤生长迅速,常呈浸润性生长,且治疗后易复发,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手术切除仍是高级别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放射治疗则是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目前放射治疗多以MRI图像指导靶区的勾画,但MRI在肿瘤显像方面仍存在局限性.随着多种放射性示踪剂的研究及应用,PET能够通过肿瘤组织的代谢变化来反映肿瘤的浸润范围,还有助于鉴别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PET/MRI的联合应用在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定位诊断的现状

    作者:李芳;陆志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 , PA)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病因,发病率为3%~20%。随着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的广泛应用, PA 的检出率明显提高[1]。肾上腺皮质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 ,APA )及双侧肾上腺增生(bilateral adrenal hyperplasia ,BAH )是PA 的两个主要亚型,治疗方案不同,APA 对单侧肾上腺切除反应良好,BAH 适宜进行药物治疗2008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病例检测、诊断和治疗: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3]建议对所有定性诊断为 PA 的患者行肾上腺 CT 检查,以排除肾上腺巨大肿块,如肾上腺皮质癌;并根据患者的意愿及手术指征进行肾上腺静脉采血(adrenal venous sampling ,AVS),以明确病变位置;对<20岁的 PA患者、有 PA 家族史或有早发性脑血管病的患者(<40岁)进行基因检查,以排除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3]。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对 PA 进行分型定位诊断的方法还包括体位激发试验(PST )、B型超声、肾上腺碘化胆固醇显像、磁共振显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CT )等,各方法敏感度、特异度不同,本文对这些方法进行综述。[2]。

  • 延迟钆剂磁共振显像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

    作者:孙育民;王骏

    心脏磁共振通过不同类型组织的氢原子(质子)密度不同在长轴(T1)和横断面(T2)松弛时间的不同而成像.T1加权像上,心肌组织呈黑色,脂肪组织呈白色;T2加权像可显示心肌自由水影像,用于炎症或急性缺血所致心肌水肿的诊断.延迟钆剂显像技术拓展了心脏磁共振的应用领域,静脉注射含钆螯合剂后,心肌瘢痕或纤维化区域呈延迟钆剂显像,在心血管疾病中可用于不同类型心肌病瘢痕负荷的判断,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在心房颤动患者中,可用于识别左房纤维化,预测临床事件,并指导房颤导管射频消融.

  • 自发性大脑中动脉夹层1例病例分析

    作者:霍旭宁;曲方;陈会生;夏程

    目的报道1例自发性大脑中动脉夹层病例。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自发性大脑中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为中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三酰甘油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TOF-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限性狭窄,TOF-MRA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局限性狭窄、双腔征及夹层活瓣,高分辨磁共振(HR-MRI) T1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后上壁血肿致管腔狭窄,T2可见后壁偏心型高信号。经溶栓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自发大脑中动脉夹层病例报道较少,临床上需引起重视。HR-MRI较DSA能更清楚显示血管壁的情况,在诊断动脉夹层上具有一定优势。

  • 犬前列腺射频消融灶实时谐波超声造影与MRI显像评价的比较研究

    作者:胡滨;胡兵;陈磊;李佳;黄瑾

    目的 评估实时谐波灰阶超声造影及MRI显像评价前列腺射频消融灶的有效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的特点.方法 对犬前列腺两侧叶行射频消融,术后即刻行经直肠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及MRI检查.超声造影及增强MRI下测量消融灶体积,并与病理学标本大体测量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射频消融后,增强MRI和超声造影均可以清晰地显示前列腺消融灶的范围,二者测量的消融灶体积与大体病理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及MRI对前列腺消融灶的影像学表现的评价各具特点.结论 增强MRI和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均能够清晰反映前列腺射频消融灶的范围.二者各有优势,必要时应相互结合,以便更准确的评价前列腺射频消融的疗效.

  • MRI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金银华;宋扬

    目的 探讨磁共振显像(MRI)在肝脏炎性假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脏炎性假瘤(IPL)的MRI表现,并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例中术前磁共振检查正确诊断4例,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肝脏转移瘤1例、不典型血管瘤4例、肝脓肿1例.MR平扫11例中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者6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2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周边伴环样长T2信号者1例.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动脉期均无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周边环形强化7例,内见线样分隔强化者3例;附壁小结节样强化1例.结论 IPL.的MRI表现多样,与其病理结构及病程相关,MRI对IPL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诊断价值

    作者:朱力山;边军;任晓苏

    为了明确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病人相应动脉血管内径及血管断面的血流状态与该疾病间的关系,我们用磁共振显像(MRI)轴位断层T1、T2加权像对71例病人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进行内径测量及横断面血流状况的分析.并将此与76例非脑血管病老年病人进行对照,以明确该研究对本病诊断的临床应用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标准1.1.1 患病组:年龄>60岁,曾有过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其发作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1986年所制定有关该病诊断标准.1.1.2 对照组:年龄>60岁,无脑血管病史,脑CT及MRI排除脑血管病变.1.2 一般资料患病组71例,男43例,女28例,年龄61~91岁,平均(75.64±5.62)岁,有1~5次椎基底动脉TIA史,平均(2.8±0.67)次.对照组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龄60~88岁,平均(73.2±5.32)岁.

72 条记录 2/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