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作者:尹文杰;杨平地;黄有章;刘小鹏;宫立众

    本研究旨在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后骨髓MSC以及非白血病的MSC的三者生物学特性.将骨髓MSC分为3组:白血病组、完全缓解组以及非白血病组.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MSC的形态学特征,在原位瑞氏染色后计数各组CFU-F数,计数各组MSC的融合时间,绘制各组MSC的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SC的免疫表型及细胞周期并计算DI值.结果发现,3组骨髓MSC的形态无差异;3组原代MSC的CFU-F数有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组MSC的CFU-F少;3组原代MSC的融合时间有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MSC组的融合时间长;在第3、5、7天对3组MSC(第2代)的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MSC(第二代)免疫表型检测显示CD105、CD106均为高表达,CD45表达阴性,3组间结果比较无差异(p值分别为0.37、0.50);各组MSC(第二代)的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9.9±4.0)%,(90.2±3.0)%,(91.0±3.0)%,3组比较未显示差异(p=0.79).3组MSC的DI值都在0.9-1.1范围之内.结论:在对白血病与非白血病的第二代MSC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中,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 人胎盘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韩之波;王有为;王涛;池颖;杨舟鑫;及月茹;孟磊;杨萍;韩忠朝

    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具有来源充足、免疫原性低、病毒污染率较低,且无社会伦理争议等方面的优点,使其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胎盘组织不但包括来自母体的绒毛膜组织、羊膜组织,还包括来自母体的底蜕膜组织,但底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我们使用酶消化法分离底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STR)检测细胞是否均来源于母体组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表型,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基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然后将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表明: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证明所得到的细胞均来源于母体组织,底蜕膜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在不同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状态下,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和成软骨方向分化.结论:从胎盘底蜕膜获得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这使得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个母亲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来源,能安全的用于治疗母亲的免疫系统疾病.

  • MicroRNA-382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崔俊杰;池颖;杨欣;申昱妍;王钊;张苏东;张利宁;刘丽;卢士红

    目的:探讨microRNA-382(miR-382)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更深入的了解miRNA在MSC生物学特性中的调节机制.方法:对贴壁培养的hUC-MSC分别以miR-382 mimics及miR-382 in-hibitor转染,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使用CCK-8检测miR-382转染对hUC-MSC增殖的影响;分别使用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检测miR-382对hUC-MSC成脂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并使用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溶解茜素红检测其吸光度值以定量分析成骨情况,以RT-PCR检测Runx2基因表达情况;使用RT-PCR方法检测miR-382对hUC-MSC分泌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miR-382对hUC-MSC的形态无影响;miR-382不影响hUC-MSC的增殖;miR-382可以抑制hUC-MSC成骨分化而不影响其成脂分化;miR-382可以影响hUC-MSC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如IL-6,IDO1,G-CSF,M-CSF和GM-CSF的表达.结论:miR-382可以抑制hUC-MSC的成骨分化,并对其所分泌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产生影响.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刘红军;段海峰;鲁茁壮;王华;张群伟;吴祖泽;王立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迁移等生物学特性受骨髓微环境的调节.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骨髓微环境分泌的主要因子之一,但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观察重组人HGF对骨髓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Met的表达,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定量测定ALP的活性,进行细胞迁移分析和失巢凋亡(anoikis)诱导MSC凋亡分析.结果表明,重组人HGF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向成骨细胞的分化,但可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并抑制anoikis诱导的细胞凋亡;PI-3K和MAPK途径参与了HGF促进细胞迁移的作用.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通过受体c-Met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抑制作用的比较

    作者:洪佳琼;高雅;宋洁;卓伟彬;孙海涛;平宝红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千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细胞周期检测、细胞表型鉴定、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等方法对hAMSC和hBMMSC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与比较.建立MS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体系,采用CCK-8法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hAMSC与hBMMSC细胞形态相似,hAMSC可传至15代以上,hBMMSC传至第6-7代则开始老化、增殖能力明显减弱.两种细胞G2/M期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鉴定为:hAMSC和hBMMSC细胞表面均表达CD105、CD90和CD73,均不表达CD34、CD45、CD11b、CD19和HLA-DR,hAMSC表达Oct-3/4,而hBMMSC不表达;两者均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hAMSC和hBMMSC均对PHA刺激的PBMN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hAMSC和hBMMSC细胞比例的增高,抑制能力增强,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结果提示,hAMSC+ PBMC+ PHA共培养组上清中IFN-γ水平较hBMMSC+ PHA+PBMC组低(P>0.05),两者分别与PBMC+PHA组上清比较,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AMSC比hBMM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干细胞特性,二者均有免疫抑制功能,hAMSC与hBMMSC在体外均能抑制PHA刺激的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并减少其IFN-γ的分泌.

  • 组织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玲玲;曹华;张涌;裴雪涛

    干细胞是个体生命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目前,在干细胞工程领域主要以胚胎干细胞和组织干细胞为研究对象,同时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细胞的替代治疗已成为治疗一些疾病的新途径.组织干细胞在体外被扩增和定向诱导为一些所需细胞,然后植入患者体内,用以修复损伤,替代退行性组织,以及改善遗传性缺陷组织的功能.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主要就组织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 人脐血CD133+细胞体外短期培养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作者:郝思国;孙关林;邬维礼;吴英理

    为了解脐血CD133+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中的变化,探讨其体外扩增的可行性,初步观察了脐血CD133+细胞的免疫表型、细胞周期、端粒酶活性以及粘附分子的表达等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体外扩增中的动态变化并与CD34+细胞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新鲜脐血CD133+和CD34+细胞的含量分别为(1.05±0.73)%和(1.40±0.56)%,CD34+细胞中79.62%为CD133+CD34+细胞,而CD133+细胞中97%以上为CD133+CD34+细胞.短期扩增培养结果显示,CD133+细胞组扩增第10天,CD133+,CD133+CD34+和CD34+CD38-细胞以及第6天的CFU-mix,HPP-CFC和CD34+CD38细胞的扩增倍数要高于CD34+细胞组(P<0.05);扩增中,CD133+CD34+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而CD133 CD34+和CD133-CD34-细胞的比例则逐渐上升.新鲜脐血CD133+和CD34+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较低,但高于CD34-细胞.扩增1周后,端粒酶活性明显上调,15天以后又逐渐下降;90%以上脐血CD133+细胞表达CD11a,CD49d和CD54,约50%表达CD62L.扩增早期,CD49d表达上调,CD11a表达无明显变化,而CD54和CD62L则有下调趋势,随着扩增时间的延长,各种粘附分子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在整个扩增过程中,大部分CD34+细胞仍然表达CD11a,CD49d和CD54.结论:CD133可能是较CD34更为原始的造血干/祖细胞的表面标志,CD133+细胞具有更强的扩增潜能.粘附分子的下调、端粒酶活性的下降可能是扩增产物早期植入延迟的原因之一.

  • 急性白血病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的初步研究

    作者:吴丽萍;陈福雄;卢慧敏;吴泽霖;吴梓梁

    本研究探讨密度梯度离心法加贴壁法方式培养白血病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条件并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生长曲线、多向分化等生物学特性.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白血病患儿的MSC,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测定其CD29、CD105、CD45、CD34、CD14、HLA-DR等表达,通过成脂、成骨诱导研究其多向分化能力.结果表明: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法可以培养出白血病儿童骨髓来源的MSC,初诊白血病儿童骨髓来源的MSC培养成功率为57.1%,缓解白血病儿童骨髓来源的MSC成功率为41.2%,接种密度越大成功率越高,初诊白血病儿童的MSC形成集落数目较多且生长较快.形态学观察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24小时即贴壁,呈集落生长,形态多样;3天后贴壁细胞增殖,逐渐以梭形细胞为主;2-3周细胞基本达80%-90%融合,第3代后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细胞传代后3天内处于潜伏期,3天后进入生长期,8天后进入平台期.检测第2代后细胞免疫表型显示,MSC的CD29、CD105表达率达95%以上,CD45、CD34、CD14、HLA-DR极低表达或不表达.MSC能成功诱导成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油红O染色和茜素红染色为阳性.在合适的条件下冻存对细胞影响不大.结论:①白血病患儿骨髓培养出的贴壁细胞是MSC,骨髓含量在1 ml以上且方法得当可以培养出MSC;②初诊的白血病惠儿的骨髓相对容易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的集落较缓解期白血病患儿多,增长速度较快;③白血病儿童来源的MSC具有MSC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 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系的长期传代培养和生物学特性鉴定

    作者:黄畅;朱文彪;朱海林;汪保和;王绮如

    小鼠骨髓内皮细胞系建立、保存和传代培养已10年之久.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该内皮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新的鉴定,以便利用该内皮细胞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取经传代培养的该内皮细胞系细胞,进行显微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子标志检测、吞噬实验、生长动力学分析以及核型鉴定等.结果表明:细胞在亚汇合贴壁层中多为椭圆形、圆形或梭形,部分可呈条索状排列,在汇合层中一般为鹅卵石状.CD31、vWF抗体染色阳性细胞占94%以上,摄取DiI-Ac-LDL的细胞达98.5%.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快速增殖期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约为54.6小时,分裂指数高达到38‰.集落产率介于4.33%-7.40%.核型主要为超二倍体.结论:该细胞系保持了内皮细胞的基本特征,生长动力学和一些生物学行为与建系之初稍有差异.

  • RNAi阻断pax5基因的表达对B系恶性淋巴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袁向亮;张蓓;蒋黎敏;沈立松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pax5基因对B系血液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细胞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应用体外转录RNAi方法合成pax5特异的sh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评价基因沉默效果、筛选有效的shRNA,利用流式细胞术、MTT实验以及real-time PCR等技术检测沉默前后细胞免疫表型、增殖、凋亡等变化.结果表明:应用体外转录RNAi方法合成的shRNA抑制了B系恶性淋巴瘤细胞株中pax5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ax5阻断表达后的淋巴瘤细胞免疫表型发生了变化,信号分子CD1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相应降低,而细胞膜表面分子IgM未发生明显改变;pax5的沉默表达对淋巴瘤细胞增殖效率和凋亡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ax5基因对B细胞的晚期分化起着重要作用,pax5基因可能参与淋巴瘤细胞的信号转导,未检测到pax5瞬时缺失表达对淋巴瘤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对其机制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翼鷟;赵丹丹;韩晓蘋;靳海杰;达万明;于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MDS患者骨髓基质微环境功能的异常与其发病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本研究拟探讨低危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采集低危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进行免疫表型、成骨分化能力鉴定,检测其增殖能力及对体外造血的支持功能;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MSC中相关细胞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的表达,并与健康供者的MS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培养低危MDS患者的MsC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表达SH2(CD105),SH3(CD73),Thy-1(CD90),CD34及CD45均为阴性,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体外扩增能力与与健康供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体外支持造血功能较后者显著减低(P<0.05).实时定量PT-PCR显示SDF-1基因在低危MDS患者MSC中显著高表达(P<0.01).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异常与低危MDS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失常相关,这为MDS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

  • 干细胞制品临床前药效学及安全评价研究概况

    作者:汪巨峰;霍艳;王庆利;王佑春

    Back 等[1]1968年报道骨髓移植治疗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症以来,细胞制品作为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一直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由于干细胞具备自身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其衍变而来的临床用生物制品可能具有与其本身不同的生物学特征,故干细胞制品是一种不同于基础细胞的生物制品。目前,对此类干细胞制品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但对不同类别的干细胞制品的研究探索程度不同,例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stromal cells,MSCs)/基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已有大量临床前研究和临床使用的报道[2-4],而人胚胎干细胞(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 hESCs )或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ent stem cells,iPSCs)目前还缺乏足够的临床前资料,尚未进入临床使用。虽然许多临床观察结果令人鼓舞,而且新的治疗领域不断扩展,但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本文结合近年来干细胞的临床前研究,对干细胞制品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风险等进行综述。

  • 适用于多细胞共培养的培养孔板的研制

    作者:谢一泓;黎丹戎

    细胞微环境即细胞生长所处的内环境,由多因素组成,对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起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也影响细胞的病理过程。

  • 枯草芽孢杆菌孢子悬液保藏期的验证

    作者:肖璜;林吉恒;马仕洪;胡昌勤

    药品微生物检验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药典》2005年版增加了对药品进行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时需进行方法学验证和对培养基进行灵敏度检测的要求,通过检测实验菌株在试验系统中生长能力,判断实验体系的适用性。在上述检测过程中,标准实验菌株的纯度、生物学特性的变异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药品微生物实验室中,如何评估保藏菌株在使用过程中的死亡、衰退和变异,保持实验菌株的原有生物学特征等问题就变的尤为重要[1]。对药品微生物实验室中标准菌种保藏的研究分为两个方向[2]:一是为基层单位寻找简单、实用和经济的方法;二是为科研机构寻找能确保长期稳定保藏的方法。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慧;张春伟;王永清;李燕林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不同程度口腔黏膜改变、眼结膜充血、皮疹、手足指端改变等,全身多系统均可受累,尤以冠状动脉受损为严重。目前,KD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已有研究表明,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生发展[1-3],其中 CD4+CD25+Treg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异常在 KD的研究逐步深入。现就其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与 KD的关系作一综述。

  • 三阴乳腺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佳楠;吴昌平;蒋敬庭

    乳腺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2].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作为乳腺癌的一种独立临床病理类型,其肿瘤细胞表面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均为阴性,占乳腺癌的10% ~ 15%.相比于乳腺癌的其他亚型,TNBC患者具有总生存期短、恶性程度大、侵袭能力强、早期复发率高等特点[3-4].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现有的放化疗等治疗方式不能满足TNBC患者治疗的临床需求,因此寻找TNBC可靠的治疗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作者:陈真;许贤林

    细胞的运动迁移是一个多因素调控的动态过程,涉及整合素的活化和黏着斑的合成代谢.近年来,有关黏着斑的合成代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且对于黏着斑合成代谢中关键蛋白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及踝蛋白(talin)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就黏着斑的生物学特性,FAK及 talin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 协同刺激分子B7-H6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中的意义

    作者:周怡;蒋敬庭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释放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广泛参与炎症反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抗肿瘤、抗病毒感染以及干细胞移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NK细胞的活化取决于其细胞表面活化信号及抑制信号的共同调控.NKp30是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atural cytotoxicity receptors,NCR)家族成员之一,是NK细胞表面重要的活化性受体,通过识别靶细胞上相关配体,介导NK细胞发挥生物学功能.B7-H6是新发现的协同刺激分子B7家族成员,作为NKp30的潜在配体,能够激活NKp30介导的NK细胞活化,促使其分泌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细胞毒性[2].B7-H6是B7家族首个被证实能够直接诱导NK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在部分肿瘤组织中有表达,正常组织中不表达,这一发现为揭示NKp30在肿瘤免疫监视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依据.

  • 囊泡膜蛋白相关蛋白VAP33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文晶;刘玉琴

    囊泡膜蛋白相关蛋白(VAP)是一种在进化上相当保守的Ⅱ型膜整合蛋白,其同源蛋白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相似的功能.因其早发现时相对分子质量为33 000,所以也称VAP33.关于该蛋白的研究报道有限,至今在Googlescholar上仅查到相关文章20余篇.本文拟从VAP33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其与疾病相关性3方面进行综述,归纳VAP33的研究进展.

  • 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作者:孙慧勤;邹仲敏

    微血管由内衬的内皮细胞和外围的周细胞组成,血管发生、血管生成和正常血管功能的维持,涉及这两种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和共同作用等重要过程,其中对于内皮细胞已经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对微血管壁另一细胞组分的周细胞则并未加以重视.早在100多年前Eberth和Rouget等科学家就注意到了一种位于毛细血管周的细胞,1923年Zimmerman将之命名为周细胞(pericyte),虽然对其进行过相关研究,但长期以来明显滞后于内皮细胞,近年来周细胞在血管发育、稳定、成熟和塑型等方面的重要调控作用和意义逐步引起关注,特别是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就周细胞的细胞生物学特点和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进展进行综述.

2155 条记录 7/108 页 « 12...45678910...10710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