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女性下尿路症状临床诊治策略

    作者:陈敏

    下尿路症状(LUTS)是女性常见疾病,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治方法与男性有很大不同,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尿常规检查是诊治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彻底治疗下尿路感染在女性尿频的治疗中非常重要,液体摄人管理、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很有帮助.顽固性膀胱过度活动症采取骶神经调节治疗具有良好效果.逼尿肌活动低下是女性排尿期症状的常见原因,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知之甚少.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分为解剖性和功能性梗阻两类,尚缺乏统一的尿动力学诊断标准,不同类型梗阻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各异,重要的是找出梗阻的病因,正确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北京市女性护士下尿路症状和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病率及其与职业紧张的关系

    作者:赫崇军;张春芳;海艇;于路平;王起;古博文;郝一昌;李清;徐涛

    目的 调查北京女性护士下尿路症状(LUTS)和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患病情况及其职业紧张状况,探讨工作压力和职业紧张对LUTS和OAB的影响. 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对整群抽取的北京市三家综合性医院所有在岗≥1年的女性护士进行问卷调查.1135名受调查护士完整填写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排尿相关个人习惯、下尿路相关症状的问卷和职业紧张量表(OSI-R).计算女性护士中LUTS(包括尿急、尿频、夜尿、急迫性尿失禁等)和OAB的患病率和职业压力情况.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调查人群与中国职业女性常模的职业紧张得分,并比较患OAB与未患OAB护士的职业紧张得分.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年龄、体质指数(BMI)、生育史和盆腔手术史的影响,评估OSI-R各分量表得分与各LUTS症状和OAB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1070份,参与者年龄为(30±8)岁,范围为19~58岁.OAB患病率为27.57%(295例,95% CI为24.89% ~ 30.25%).患至少一种LUTS者占89.63%(959例,95% CI为87.80%~91.45%),尿急为64.39%(689例,95% CI为61.52%~ 67.26%),尿频为27.10%(290例,95% CI为24.44% ~ 29.77%),夜尿为17.85%(191例,95% CI为15.59%~ 20.18%),急迫性尿失禁为21.03%(225例,95% CI为18.59%~23.47%).所调查人群OSI-R的职业紧张和精神压力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中国职业女性常模,相应的应对资源各分量表得分均低于中国职业女性常模.患OAB护士大多数职业紧张和精神压力分量表得分高于未患OAB者,应对资源方面得分与未患OAB护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BMI、生育史和盆腔手术史的影响后,OSI-R分量表得分均显示与至少一项LUTS或OAB相关,但是仅能在10%以内增加或降低LUTS或OAB的风险. 结论 女性护士中OAB及其他LUTS患病率均高于普通女性人群.女性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高于普通职业女性.职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与OAB及其他LUTS患病情况呈正相关.

  • 女性顽固性下尿路症状患者的脊髓神经系统异常及其病因学意义

    作者:刘力搏;张配配;凌青;张宗彪;曹鹏;徐磊;许盛飞;刘海浪;张勇;袁晓奕;王良;杨为民;杜广辉

    目的 探讨女性顽固性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的脊髓神经系统异常及其病因学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3月在同一名尿控专业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就诊的全部女性LUTS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尿常规检查、泌尿系超声检查等信息.将常规治疗>3个月无效的顽固性LUTS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有明显尿路感染、尿路肿瘤、泌尿系结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各种外伤、泌尿生殖系统手术史的患者,以及按现有医学常识判断可能影响下尿路功能的其他已知疾病和情况.纳入研究的患者均行尿动力学检查和颈胸腰骶椎MRI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尿动力学特征和脊髓神经系统MRI的病变特点.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0例病史资料完整,且同时完成尿动力学检查和颈胸腰骶椎MRI检查的患者,其中伴有储尿期症状63例(90.9%)、排尿期症状11例(15.7%)、排尿后症状8例(11.4%)、大便异常12例(17.1%)、下腹或盆部疼痛45例(64.3%).尿动力学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1例(1.4%);异常69例(98.6%),其中膀胱感觉过敏33例(47.1%)、膀胱容量减少12例(17.1%)、逼尿肌无抑制收缩16例(22.9%)、下尿路梗阻15例(21.4%)、逼尿肌活动低下39例(55.7%).颈胸腰骶椎MRI检查未见异常1例(1.4%);发现异常69例(98.6%),其中骶神经病变54例(77.1%)、颈椎病变49例(70.0%)、腰椎间盘病变48例(68.6%)、胸椎病变4例(5.7%);56例(80.0%)同时存在≥2个区段病变.结论 女性顽固性LUTS患者普遍存在的尿动力学检查参数异常,提示下尿路功能障碍是其症状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极高的脊髓神经系统病变患病率提示其极有可能是顽固性LUTS的潜在病因.

  • 骶神经根病变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杜广辉;徐磊;李小辉;许盛飞;陈忠;杨为民;叶章群

    目的 探讨骶神经根病变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3年11月手术治疗的27例骶神经根病变引起尿潴留和难治性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LUTS)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患者中急性尿潴留4例,慢性尿潴留6例,难治性LUTS 17例;均有尿动力学异常,腰骶丛MRI检查均显示存在骶神经根单发或多发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行骶神经根病变切除术.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多样化病理改变:单纯囊肿3例、节细胞神经瘤5例、囊壁炎症细胞浸润15例、囊壁玻璃样变15例、囊壁含退变神经纤维15例.27例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至少随访1年,10例尿潴留患者中9例恢复自主排尿,l例继续膀胱造瘘;17例LUTS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疼痛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骶神经根病变可能是引起尿潴留和难治性LUTS的原因之一,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LUTS症状和生命质量.

  • 帕金森病患者下尿路症状的特点

    作者:贾春松;崔昕;廖利民;王琦;徐佳伟;颜灏;李进;吴江涛;何新洲;崔波;高伟;欧彤文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下尿路症状(LUTS)的特点.方法 对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伴有LUTS的PD患者,用改良Hoehn-Yahr (H-Y)分级评估运动障碍,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估LUTS,并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LUTS各症状患病率,并根据IPSS评分分类,分析不同分类患者的尿动力学特点.结果 共64例患者纳入研究.男26例,女38例.年龄40~80岁[(62.7±10.2)岁].改良H-Y分级1.0级2例,1.5级4例,2.0级30例,2.5级19例,3.0级12例,4.0级6例.尿频(50例,78.1%)是常见的LUTS;全天尿频(20例,31.3%)是常见的、患者痛苦的LUTS.患者IPSS评分为4~ 35分[(17.5±7.8)分],生活质量评分为4~6分[(5.1±0.6)分].改良H-Y分级与患者IPSS评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依据IPSS评分分类,28例(43.8%)仅有刺激症状,3例(4.7%)仅有梗阻症状,26例(40.6%)有混合症状,余7例(10.9%)不能归类.24例仅有刺激症状患者中,11例(39.3%)尿动力学结果为单纯逼尿肌过度活动(DO);3例仅有梗阻症状患者均不是单纯膀胱出口梗阻(BOO);26例混合症状患者中,6例(23.1%)为DO+BOO或DO+逼尿肌收缩减弱.结论 尿频是PD患者常见的LUTS,全天尿频是其痛苦的LUTS.PD患者LUTS以刺激症状和混合症状为主,但大部分患者的LUTS分类与其尿动力学类型不符.PD患者的LUTS严重程度与其运动障碍无关.

  • 大鼠避水应激模型下尿路症状与尿液菌群失调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洁;陈杨;王俊鹏;陈嘉炜;张桂豪;吴芃

    目的 建立避水应激诱导下尿路症状的大鼠模型,初步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与膀胱、尿液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7年3-4月,取19只雌性Wistar大鼠,体重150~ 200 g.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压力组和撤压组.压力组和撤压组均予连续10 d避水应激处理,对照组予假应激处理(置于相同但无水的水池中).于第11天记录对照组和压力组的行为学表现、下腹部痛阈、排尿频率和膀胱测压,留取尿液行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菌群分析;撤压组在撤去应激因素2周后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避水应激处理后,大鼠呈焦虑样行为.应激处理后与处理前比较,大鼠进入明箱的次数显著降低[(5.00±1.55)次与(10.29 ±1.11)次],在明箱的活动时间显著减少[(93.17 ±18.10)s与(126.43±10.6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撤去应激因素后焦虑样行为得到改善.压力组痛阈下降值为(23±15)g,显著大于对照组(2±4)g和撤压组(8±1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力组排尿频率为(20.33 ±3.77)次,显著多于对照组(8.14±2.23)次和撤压组(9.67±1.8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撤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测压结果示,对照组排尿收缩频次为(2.71±1.38)次,显著低于压力组(7.33±1.79)次和撤压组(4.83±1.0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撤压组与压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压力组尿液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压力组包含更丰富的菌属,撤压组的菌群多样性介于其他两组之间.采用LEfSe在线工具确定3组尿液菌群属水平上显著差异的细菌:撤压组中乳球菌属和变形菌属显著升高;压力组中盐单胞菌属、凝聚杆菌属、嗜血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链球菌属显著升高.结论 应激处理后大鼠呈焦虑样表现,出现膀胱功能改变和菌群失调;撤去应激因素后,焦虑和膀胱功能得到改善,尿液菌群特征也接近于对照组.这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膀胱和尿液菌群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 作者答复

    作者:

      王仁顺教授:  谢谢你对《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的关心,收到自编辑部转来你的信件,有关α-受体的认 识不断深入,近来认为α1-AR受体可进一步分为α1a-1、α1a-2、α 1a-3、α1a-4[1]。α受体属G蛋白耦联、跨膜受体,体内类似 受体多达100余种[2]。新近发现的Toll受体、HIV在CD4表面的受体都属跨膜受 体。跨膜受体的分子结构有细胞外区、跨膜区与细胞内区。典 型的受体跨膜区有7段,通常谓之7段跨膜受体(7 segments transmembrane receptor),受 体与G蛋白形成复合物,接收信号和传送。而G蛋白至少有15种亚单位,α、β、γ、跨膜区 及 细胞内区的氨基酸顺序可能与受体功能有关。林氏曾将LHRH受体的细胞内区予以改变,受体 的功能亦受到影响。所以有关α受体结构与生化功能非常复杂,很难作深入的了解。Pric e (1999)在AUA年会上报告,认为大家对脊髓中的α1D受体还缺乏了解,各种α 1-ΑR亚型的mRNA在脊髓中均有表达,但α1D mRNA比其它亚型高出2倍,特别是 在骶部腹侧神经元及副交感神经更为明显,逼尿肌中的α1D受体亦高出α1a 受体2倍,α1D受体可能与下尿路症状有关,值得进一步作深入研究。  90年代初Steers发现膀胱出口部梗阻时,尿中神经生长因子比正常高出50倍,它可使支配膀 胱输入及输出的神经元增大,甚至L6~S1的神经背根细胞亦显著增大。为什么增生的 前列腺切除后,梗阻症状减轻,而刺激症状常不能缓解,严重者甚至发生紧迫性尿失禁?当 时的解释为增大的神经元一时难以恢复,并认为采用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治疗,可能有帮助。 α1D受体与神经生长因子关系如何,尚不了解。理论上具有阻断α1A 与α1D受体药物如哈乐比单纯阻断α1A受体好(对改善BPH症状),各种α 1A受体阻断剂在改善BPH梗阻症状方面无差别,但对改善平滑肌的应激性则效果欠佳 [1]。现尚缺乏更多的临床报告证实,尤其是国内的报告证实。

  • 非神经源性男性下尿路症状诊疗的“3B”思维

    作者:孙颖浩;宋奇翔

    下尿路症状(LUTS)是储尿期、排尿期与排尿末症状的集合体,它并非具有器官特异性.因此,目前对于非神经源性男性LUTS的诊疗越来越强调整体化和全局化的临床模式.在诊疗思路上,已由过去的以前列腺为核心逐渐转变为一种统观整个泌尿系统甚至全身多器官因素的综合模式;在治疗手段上,也已由过去的以手术为主转变为保守、药物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体系.对此,我们通过文献检索并结合临床实际,首次提出了非神经源性男性LUTS诊疗的“3B”思维,即不仅聚焦于前列腺、不仅采取手术治疗和不仅考虑泌尿系统疾病.

  •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微创治疗进展

    作者:杜传福;胡卫列

    组织学检查发现70岁以上男性中有70%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大约25%的患者需要治疗[1].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及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是沿用已久的减轻下尿路症状及尿路阻塞的两种方式,由于前者并发症多,TURP成为当今治疗BPH的首选方法.

  • 生物反馈电刺激在膀胱排尿功能障碍治疗中的进展

    作者:王磊(综述);张进生(审校)

    膀胱排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失禁,排尿困难,尿潴留等[1]。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尿路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机械性梗阻可通过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神经源性下尿道功能障碍采用传统保守治疗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手术治愈率低且并发症较多[2]。近年来,随着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及下尿路症状的缓解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泌尿科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目前,已被临床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膀胱内、骶神经、阴部神经、生殖器背神经、胫后神经电刺激等[3]。虽然膀胱内和骶神经电刺激在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二者需要有创操作或植入永久电极,费用昂贵且并发症较多,非侵入性电刺激:阴部神经、生殖器背神经、胫后神经电刺激具有无创、可调、易操作等优点,同时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现就非侵入性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排尿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预测中国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体积的准确性研究

    作者:杨文俊;胡成;刘思容;汤平;欧汝彪;韦兴华;谢克基

    目的 通过比较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年龄预测前列腺体积(PV)大小的准确性,寻找预测PV简便易行、较准确的预测因子.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下尿路症状到我院诊治下尿路症状/良性前列腺梗阻(LUTS/BPO)患者的年龄、PV及PSA检测值;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用皮尔森线性相关关系描述年龄、血清tPSA及血清fPSA与PV的相关性,并采用卡方检验及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比较血清tPSA、血清fPSA预测PV的准确性.结果 入选6308例男性,皮尔森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年龄-PV、tPSA-PV和fPSA-PV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97、0.434、和0.446,其P值均<0.05,具有相关性;在tPSA为0~4μg/L时,tPSA和fPSA预测PV在(30~50)ml、(50~70)ml和PV>70 ml组的AUC-ROC分别为(0.617、0.732、0.761)和(0.625、0.738、0.767);在tPSA为0~4μg/L时,tPSA和fPSA预测PV在(30~50)ml、(50~70)ml和PV>70 ml组的佳临界值分别为tPSA(1.3μg/L、1.6μg/L、2.0μg/L)和fPSA(0.3μg/L、0.4μg/L、0.5μg/L).结论 中国LUTS/BPO男性血清fPSA与PV正相关程度高,血清tPSA与fPSA均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预测中国LUTS/BPO男性的PV,可作为临床上预测PV简便易行的指标,其中fPSA预测的准确性更高.

  • 腹腔镜下Mesh网片阴道骶骨前固定治疗膀胱脱垂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贺飞;邬绍文;陈宋林;杨青山;宋明哲;陈海;张晓忠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Mesh网片阴道骶骨前固定术(LSC)在治疗膀胱脱垂导致女性顽固下尿路症状(LUTS)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应用LSC治疗膀胱脱垂导致女性顽固LUTS患者10例,年龄46~77岁,病程4~12年,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下尿路症状、性功能改善情况及尿流率、残余尿改善情况.通过Bristol女性下尿路症状问卷表(FLUTS-Q),分析LSC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95±52) min;术中出血量(150±88) ml.9例患者尿频症状完全消失(90%),1例较术前明显改善;10例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均消失(100%);术前有尿急症状的患者中,3例症状改善(60%),无尿急症状的5例患者中,术后新发尿急症状2例(40%),术后2个月改善;术前有压力性尿失禁的4例患者中2例(50%)症状改善;6例术前无压力性尿失禁,术后新发1例(17%);手术前后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和Bristol(FLUTS-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SC可以有效改善女性膀胱脱垂导致的下尿路症状,微创、并发症少、安全有效.但对腹腔镜技术要求较高,学习曲线较长.

  • 绿激光汽化电切术与经尿道电切术的非随机前瞻性对比研究

    作者:陈晓东;周祥福

    瑞士Ruszat等将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非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绿激光组(PVP组)应用80 W功率绿激光汽化电切,分别评价其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该研究从2003年12月至2006年8月期间选取由BPH引起下尿路症状而进行手术的396例患者,其中PVP组269例,TURP组127例.

  • 3种不同微创方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的单中心长期对比研究

    作者:胡成;方友强

    作者将该中心103例因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起下尿路症状的患者按年龄、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nax)、膀胱残余尿(PVR)、术前α1受体阻滞剂应用时间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3种微创外科治疗:经尿道超声波热疗(TUMT)、经尿道细针切除(TUNA y和经直肠高强度超声治疗(HIFU),并经为期5年的前瞻性研究.

  •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对女性下尿路症状的心理测量分析

    作者:杨飞;周祥福

    虽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已经被常用于女性下尿路症状(FLUTS)的评估,但是I:PSS对FLUTS的心理测量特性并没有得到研究,因此,作者就I:PSS对FLUTS评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调查.

  • 移行区指数作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有效预测指标

    作者:华立新;吴宏飞;眭元庚;程双管;钱立新

    1998年4月~2001年6月,我们对一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前列腺体积(TPV)及移行区体积(TZV)测量,并计算移行区指数(TZI),旨在探讨其与BPH致下尿路症状(LUTS)的关系.

  • 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诊治指南

    作者:张祥华;王行环;王刚;魏强;许传亮;薛蔚;严维刚;杨家荣;朱刚;孙颖浩;叶章群;孙则禹;那彦群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引发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原因中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1].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上的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解剖学上的前列腺增大(benign prostatic enlargement,BPE)、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为主的临床症状以及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

  • 妇科门诊患者下尿路症状认知度调查分析

    作者:吴能秀;程文瑾;王朋丽;孙秀丽;王建六

    目的 了解妇科门诊患者对下尿路症状的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各种原因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的患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并由专门的妇科医师指导填写,对回收的1 0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所有妇科门诊就诊患者中,有43.4%的患者存在至少一种以上下尿路症状,按照下尿路症状发生频次依次为:压力性尿失禁(18.1%)、夜尿多(8.4%)、排尿不尽(6.4%)、急迫性尿失禁(4.4%)、膀胱过度活动症(OAB)(4.2%)、排尿困难/费力(1.9%).在1 000位调查者中,此前知道尿失禁和OAB的调查者分别占47.9%和12.8%,知道尿失禁及OAB可以被医治的占37.2%,62.8%的患者认为以上现象属于老年人的正常现象,不用治疗或羞于就诊.21.9%的调查者主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获得相关知识,而医院受教者少,只有8.2%.对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越高,认知度越高;北京城镇居民认知度高于非城镇居民;患病者认知度高于未患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门诊患者下尿路症状的患病率较高,而患者的认知度较低,急需加强对该疾病的健康宣教,重点加强对文化程度低以及非城镇居民的宣教.

  • 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曹婷婷;杨欣;孙秀丽;王建六

    目的 探讨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生物补片(SIS)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大人民医院应用SIS行盆底重建手术的44例POP-Q≥Ⅱ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POP-Q各指示点位置及生活质量相关问卷(PFIQ-7、PFDI-20和PISQ-12)评分,分析术后患者的主客观复发率及下尿路症状.结果 4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4±0.7)年.术后患者主观复发率为6.8% (3/44),远低于客观复发率(36.4%,16/44).术后未发生补片暴露.1例因尿潴留行补片缝线松解;1例阴道后壁补片植入部位感染,伴阴道疼痛,外用雌激素软膏后症状缓解;1例术后阴道前壁复发性脱垂Ⅲ期行Avaulta补片植入手术.患者PDFI-20评分由术前(66.25±28.35)分降为术后(17.03±21.00)分,PFIQ-7评分由术前(61.15±49.23)分降为术后(1.41±23.20)分,PISQ-12评分由术前(15.50±2.61)分降为术后(13.20±4.25)分.手术前后比较,除性生活质量评分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SIS对POP患者行盆底重建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性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患者主观满意度高,并发症少.基于较高的阴道前壁脱垂复发率,需要特别注意阴道前壁的修补,远期效果尚待随访观察.

  • 改进盆底重建手术对下尿路症状的影响

    作者:于海洋;杨欣;姚海蓉;李小花;李红站;张郁蓉

    目的 探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行改进盆底重建手术后排尿情况及下尿路症状的变化,以及术中合用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手术(TVT-O吊带及TVT-O网片吊带)对活动后漏尿及下尿路症状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112例,合并或不合并下尿路症状,行改进盆底重建手术前、术后排尿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①86例随访半年的患者中,术前84.9%(73/86)有下尿路症状,术后有下尿路症状者50%(43/86),较术前症状改善或消失者76.7%(56/73);47例随访达1年,下尿路症状改善者59.6%(28/47).②盆底功能障碍调查问卷PFDI、UDI评分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纯改进盆底重建术、改进盆底重建手术与TVT-O联合使用,均可改善下尿路症状(P<0.05),加用TVT-O效果优于单纯改进盆底重建术(P<0.05).结论 ①改进盆底重建手术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下尿路症状有改善作用;②对于术前有活动后漏尿或隐匿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加用TVT-O手术比单纯改进盆底手术能更有效的治疗排尿症状.

407 条记录 5/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