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室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患者85例疗效分析

    作者:古献芳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5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于术前3d、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QRS波检查.结果 85例均植入三腔CRT,75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改善率为88.2%.本组85例患者手术前后LVEF增加,LVEDD及QRS波时限减少,(P<0.01).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超反应一例

    作者:张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被公认为一项能显著改善中重度心力衰竭(心衰)伴运动失同步患者的心功能,逆转左心室重塑,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治疗措施。CRT超反应是指心衰患者经CRT治疗后病情显著改善,临床及超声指标接近或者达到正常人的标准,其所占比例各研究报道不一。CRT超反应是治疗心衰患者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可能的预测因素包括女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50 ms、非缺血性心肌病以及左心室电极置入部分等。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术前应全面衡量心衰患者病情并严格把握CRT适应证,尽量多地纳入CRT应答或超反应因素,同时避免CRT无反应因素。术中应尽量选择冠状静脉中理想靶静脉,即将左心室电极尽量放置于左心室收缩延迟部位。术后应及时进行CRT程控及参数优化,尤其是对AV间期以及VV间期的优化,大程度地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心脏运动失同步。此外,合理规范地指导心衰患者临床用药也是大限度从CRT治疗中获益的关键因素之一。鉴于此,本期刊发两篇关于CRT超反应的病例报告,就如何选择CRT超反应患者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飨读者。

  • 血清白蛋白水平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初步探讨

    作者:张兴通;赵鹃;王淼

    目的:利用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评估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9-01至2013-12于我院行CRT的慢性心衰患者27例(CRT组),同时连续选取药物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27例(对照组)。分组后所有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体表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心率、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结果作为入院时基础值;定期随访,随访期间重复上述检查2~3次,取均值。
      结果:两组患者在分组时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CRT组ALB、LVEF较入院时基础值升高(P<0.05),心率下降(P<0.001),QRS波时限缩短(P<0.001),LVED变化不明显;对照组ALB较入院时基础值下降(P<0.05),LVEF、LVED、QRS波时限、心率无明显变化,对CRT组P<0.05的指标即LVEF、QRS时限、血清ALB水平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血清ALB水平是CRT疗效为相关的指标(P<0.01)。
      结论:CRT可以改善心室收缩功能,提高慢性心衰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推测血清ALB水平与CRT疗效具有一定相关性。

  • 具有一键优化功能的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立波;张华;贾绍斌

    目的:观察具有一键优化功能的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CHF患者接受起搏器CRT治疗,并分别于植入起搏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一键优化,同时行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检查.评价具有一键优化功能的起搏器CRT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佳一键优化AV间期在110-180(159.33±19.50)ms之间,佳VV间期在0~28(15.73 ±7.55)ms之间.16例患者一键优化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一键优化后QRS时限、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收缩时间差(SPWMD)、左心室射血前时间与右心室射血前时间差值(TQ-AV-TQ-PV)、二尖瓣反流面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植入术后1周除外)、血浆脑钠素均较植入前降低,并且术后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左心室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植入前增加,并且术后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血浆脑钠素植入术后12个月与6个月比较除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具有一键优化功能的起搏器CRT治疗能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临床症状,提高其疗效.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复律除颤器一例

    作者:宋振国;林文华

    男,47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2月”入院。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左室)扩大,舒张末期内径86 mm,左室后壁、侧壁中下段及左室心尖部肌小梁增多,呈网格状分布。室间隔及左室游离壁弥漫性运动减低,左室射血分数0.21。心电图: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0.16 s。动态心电图:多源性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核素心血池显像:①左室扩大,整体收缩功能重度受损,舒张功能中度受损;②右心室形态大小及整体收缩功能未见明显异常;③左右心室间运动同步性均明显减低。入院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II~III级(NYHA)。患者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征,入院后经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后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复律除颤器(CRTD)植入术。

  • 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围手术期因素及术后管理:1例报告

    作者:彭晖;吴永全;沈潞华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其常见死亡原因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加重和心源性猝死.

  • 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崔振双;智光;张晓娟;俞慧

    目的:观察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正规药物治疗不理想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62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测证实存在明显的单纯室间或伴有室内机械性不同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继续接受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正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CRT.观察两组6个月后临床及超声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心脏同步性、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等指标改善情况,均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指导下的CRT对难治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疗效.

  • 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顽固性心力衰竭

    作者:柯伟良;李上海;李兴岳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50例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25)。对照组患者给予冠状动脉治疗,实验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心功能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脑血栓、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8%和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超声心电图LVEF(左心射血分数)为(49.9±9.7)%,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P<0.05);LVEDD(左室舒张末径)为(60.2±12.1)mm,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为(387±53)m,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对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埋藏式三腔起搏除颤器(CRT-D)1例护理体会

    作者:赵晓新;赵春风

    在心脏病发展的晚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是致死的两大原因,也是两大临床难题,因为临床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人往往死于猝死或心衰.但是,研究显示,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能减轻双室间因传导延迟引起的左右心室机械性不同步,减少功能性二尖瓣返流[1],改善心衰症状,同时带有体内除颤功能,减少因心律失常造成猝死的发生.因此,CRT-D的植入,能改善心脏功能不伞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存时间.

  • CRT/CRTD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作者:庄颖珠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心脏再同步化并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人工心脏起搏技术.CRT在传统单腔、双腔起搏器的基础上改良为左、右心室及右心房三腔起搏,使房室间、室间及室内同步激动,纠正了心脏的电-机械失同步,从而改善了心脏的电生理功能.对于存在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患者加植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即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显著降低病死率.因此,CRT/CRTD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拥有广阔的前景.

  •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心力衰竭

    作者:李尚艾;隋旭涛;藤志涛

    几十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推广应用,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 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实验在心肌缺血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蒋秀梅;周虹;陆尤

    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可提高静息状态下无缺血症状患者冠心病(CAD)诊断的准确性,可床边操作,已成为美国和欧洲心血管病诊疗指南推荐的主要非创伤性诊断方法之一[11.出现新的室壁运动异常或原有运动异常加重是负荷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其主观性强,需要检查者临床经验的积累,不同研究者分析的结果差异较大.药物与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TDI)相结合的分析技术,为定量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检查手段,显著降低了人为的影响,但易受心脏转位、相邻组织牵拉影响和超声束角度依赖影响,限制了其在临床中应用[2].

  • 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研究现状

    作者:卢凤民;王惠中

    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尽管在内科药物治疗方面有了许多进展,但顽固性心力衰竭的预后仍不容乐观,因而探求新的治疗途径非常重要.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新方法.它是借助于起搏技术使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内传导功能障碍患者原固有的心脏循环同步状态得以恢复的方法[1].笔者就目前国外在此领域研究的某些方法及进展进行概述.

  • 组织多普勒与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

    作者:孙欣;王浩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死亡率较高.相当一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房内、房室及心室内传导延迟,这些传导障碍的出现常加重心力衰竭.虽然药物治疗在不断发展,但目前抗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对这部分伴房室和(或)室内传导障碍者常无效且不能改善预后[1].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却初步显示了对药物疗效不佳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应用的良好前景.CRT是指对已存在电机械活动失同步的衰竭心脏,通过心房和左右心室多部位组合同步起搏,来纠正、恢复和改善心脏的同步性,提高心脏作功效率和射血功能的治疗方法.CRT拓宽了器质性心脏病终末期的治疗方法,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雪

    心脏再同步化成为治疗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有效手段,精确评价左心室再同步运动对左心室逆重构及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改善显得十分重要.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中以其无创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用于筛选接受CRT的患者,预测和评价CRT的效果,已成为研究心脏收缩不同步运动的重要工具.近年来,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如速度向量成像技术、三维超声技术、斑点追踪技术、瞬时波强技术等为心脏机械不同步运动及CRT疗效的评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心脏再同步化应用超声检测指标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刘莉

    目的:对心脏再同步化应用超声检测指标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救治的心力衰竭并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应用超声心电图进行检查,分析相应的超声检测指标。结果相较于术前,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LVESd、LVEDd、LVESV和LVEDV均得到显著的减小,LVEE的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TS-SD-12同步性相较于术前得到较大的改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测指标可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综合评价指标。

  • 护理干预对心脏再同步化及除颤治疗后囊袋感染和相关问题的影响

    作者:崔秀珍;张鸿儒;祖利;姚兰;于桂花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脏再同步化和除颤(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囊袋感染及相关问题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行CRT-D治疗的54例对照组患者发生囊袋皮肤机械性破溃及切口裂开、囊袋出血或血肿等及囊袋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针对要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对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行CRT-D治疗的79例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囊袋皮肤机械性破溃及切口裂开、囊袋出血或血肿及囊袋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接受CRT-D治疗患者的囊袋感染及相关问题的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结论术前严谨的皮肤准备、消除潜在感染因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囊袋位置、实施预防出血干预措施,术后细致、严密的观察护理、充分的健康知识指导、加强跟踪随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能有效的预防CRT-D治疗患者囊袋皮肤机械性破溃及切口裂开、囊袋出血、血肿及囊袋感染的发生.

  • 甲状腺功能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影响

    作者:汪和贵;汪祥海;杨玉雯;芮世宝;柯永胜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植入 CRT/CRT-D患者,根据其术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分为二组:正常组(FT3>3.50 pmol/L),低 FT3组(FT3<3.50 pmol/L),观察二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肺动脉收缩压(PA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并观察二组术后FT3的变化。结果 CRT术后6个月,二组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LVEF升高,其中低FT3组术后 LVEF升高更明显(P<0.05);二组患者术后 QRS波时限、LVEDd及PASP有下降的趋势。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低FT3组患者FT3水平显著增高(P<0.01);正常组患者术后FT3水平与术前无差异。结论低FT3心衰患者对CRT反应不逊于FT3正常患者,其机制可能为CRT提高FT3水平,改善心功能。

  • 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作者:尹文跃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105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研究组、对照A组、对照B组,均35例,研究组接受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照A组接受单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B组接受单纯药物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A组、对照B组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有效率。研究组和对照A组、对照B组术后6月内死亡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A组、对照B组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3%、80.0%、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A组、对照B组术后6个月内死亡率分别为8.6%、14.3%、17.1%,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7.1%、34.3%、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肯定,优于单纯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

  • 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技术和方法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刘勇

    回顾了心脏电生理方法学和器械进步的早期基石,并阐述了以导管和起搏技术为特点的心内电生理学若干标志性新方法、新领域、新进展.进而展望了心脏电生理方法学的若干发展方向.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