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术在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

    作者:姜红;卢岩

    近几年,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5.87%[1].对于低出生体重儿,从呼吸道的管理、保温、喂养、静脉输液等各方面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操作,尤其静脉输液方面,反复的疼痛刺激会使其颅压增高,有诱发颅内出血的危险.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技术的应用,既减少了外周血管的损伤,又减少了对低出生体重儿的不良刺激,使机体耗能减少,有利于其生长发育.我科从2003年2月至今,已为106例低出生体重儿留置PICC,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小儿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中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及防治

    作者:朱会英;谢祥鳌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关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512例小儿先心病,常规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对术中489例不同程度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严重心律失常的防治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7.3%,其中严重心律失常占6.2%.导管位于右室流出道及三尖瓣口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分别为30.7%,26.1%.严重心律失常31例,其中紫绀型复杂先心病占64.5%,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占35.5%.结论心导管和/或心血管造影检查中,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心脏本身畸形的程度、肺动脉高压的轻重、心功能状态以及造影剂用量、种类、速度等.术中一旦出现严重心律失常,需立即消除诱因,积极采取药物治疗等急救措施.

  • 对两种封堵器治疗心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评价

    作者:康康;任森根;吴丹宁;韩飞舟

    目的:对封堵器治疗心室间隔缺损(VSD)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VSD67例随机分为纽扣补片组31例和ADO组36例,分别用 Sideris 纽扣补片和 Amplatzer 导管封堵器(ADO)通过心导管进行封堵,观察两组封堵成功率及术后效果.结果:纽扣补片组一次封堵成功24例(77.4%),ADO组均一次封堵成功,两组封堵成功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纽扣补片组术后有少量残余分流 6例,ADO组术后无残余分流.结论:ADO经导管介入封堵 VSD效果好,是安全、可靠的封堵装置.

  • 心导管检查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那开宪

    心导管检查术(简称心导管术)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监护观察心脏手术及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研究心脏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及心脏电生理的重要方法.心导管术应用于临床已有70余年历史了.

  • 丙泊酚复合麻醉在实验猪心导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洋;王承利;张贺

    目的 丙泊酚复合麻醉应用于实验猪心导管术效果的观察.方法 实验猪,2~3月龄,体重15~25 kg,雌雄不限,148头350例次.术前30 min肌注硫酸阿托品0.3 mg,盐酸吗啡5 mg,肌注咪达唑仑0.2 mg/kg,10 min后进入浅睡眠.按2.5~3.5 mg/kg体重,缓慢静注丙泊酚,很快进入麻醉状态,气管插管,进行心脏导管术.结果 丙泊酚复合麻醉,诱导时间短,起效快,效果强,恢复快速平稳,而且无副作用.结论 丙泊酚复合麻醉很适合猪心脏导管术的实验研究,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

  • 机械刺激与动脉内皮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方宏;冯义柏;陈志坚;王祥;李裕舒

    目的:观察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在左室及左右冠脉造影时的数量变化,了解心导管机械刺激对动脉内皮的影响.方法:观察36例行左室及左右冠脉造影术的病人.结果:显示术前动、静脉CEC分别为(2.22±1.32/0.9) μl、(2.06±1.32/0.9) μl,术后则是(4.58±1.88/0.9) μl、(4.32±1.9/0.9) μl,手术前后CEC有显著的差异性(P<0.001),而同期动、静脉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机械刺激可致动脉内皮受损、内皮细胞脱落.脱落的内皮细胞会随血循环播散到外周血中,毛细血管网对其无明显影响,同期静脉血中的CEC可反映动脉血中CEC的变化.

  • 小型猪生物可降解支架置入术中不同麻醉方法的研究

    作者:张帆;唐玲华;夏中元;吕永楠;蒋学俊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小型猪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12头小型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头,一组是戊巴比妥钠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Ⅰ组),另一组是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Ⅱ组).麻醉后对动物实施心脏生物可降解支架置入术,观察动物麻醉起效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麻醉后,动物分别在7.6 ±2.4 min(Ⅰ组)、2.4 ±1.4 min(Ⅱ组)进入麻醉状态(P<0.05).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30.8±8.8 min(Ⅰ组)、16.5±2.8min(Ⅱ组)(P<0.05),Ⅱ组动物比Ⅰ组动物苏醒平稳(P<0.05).两组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无明显差别,而氧饱和度在第10 min(Ⅰ组87%,Ⅱ组92%)和30 min(Ⅰ组94%,Ⅱ组89%)由于追加麻醉药后,两组值差异较大,但很快恢复正常.Ⅱ-组麻醉效果较Ⅰ组麻醉效果好.结论 两种麻醉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较戊巴比妥钠复合氯胺酮麻醉的效果强且术后苏醒快,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 非离子型造影剂对24例肾功能轻度异常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书文

    造影剂相关性肾病(CIN)是心导管术的常见并发症,随着血管造影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造影剂肾损伤的个案报道不断出现,因此对造影剂肾毒性的关注也不断增加.国外报道,传统离子型造影剂有15%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1].也有研究指出,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在使用造影剂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达34%,而肾功能正常患者的发生率仅有7%[2].目前临床工作中出现离子型造影剂、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及等渗非离子型造影剂并存的局面.近期的研究结果倾向于非离子型造影剂的肾毒性要远低于传统离子型造影剂,其安全性要高于离子型造影剂.Lin等[3]实验指出,通过术后的静脉内水化处理,使用等渗非离子型造影剂与安慰剂之间的对照实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用于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作者:汪涛;周业庭;陈树秀;张奎;王志春;迟迪

    目的 评价静脉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和芬太尼用于右向左分流心脏病患儿心导管介入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50例右向左分流心脏病患儿施行心导管术,随机分为两组(25例):氯胺酮+丙泊酚和氯胺酮+芬太尼组.观察和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氧合和术后恢复各项指标及副作用.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和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胺酮+丙泊酚组平均动脉压、体循环血管阻力和肺/体循环血管阻力比值明显降低,而氯胺酮+芬太尼组麻醉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明显高于氯胺酮+丙泊酚组;术后完全恢复时间,氯胺酮+芬太尼组明显长于氯胺酮+丙泊酚组.结论 氯胺酮复合芬太尼用于右向左分流心脏病患儿施行心导管术的麻醉,相比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更为安全、有效.

  • 心导管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过永勤

    收集心导管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患者8例,对其进行严密监测及精心护理,及早发现并有效处理.经严密监测和有效处理后,均得到治愈.

  • 早期行心导管术能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罗红敏

    近,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了解早期行心导管术对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该研究是对原来一个队列研究的回顾性分析,该队列研究包含了754例接受过低温治疗的心搏骤停患者,此次回顾性分析的研究对象为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接受过低温治疗的心搏骤停患者。结果显示:在754例患者中,共有269例(35.7%)患者因室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搏骤停并接受了低温治疗,其中有122例(45.4%)在早期接受了心导管术。在早期接受心导管术的患者中,共有26.6%的患者发生了急性冠状动脉闭塞;而在晚期接受心导管术的患者中,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29.3%(P=0.381)。早期接受心导管术的患者存活至出院的比例明显高于晚期接受心导管术的患者(65.6%比48.6%,P=0.017)。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早期行心导管术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的一个独立因素〔比值比(OR)为0.35,95%可信区间(95%CI)为0.18~0.70,P=0.003〕。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对于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接受过低温治疗的心搏骤停患者,尽早行心导管术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此外,即使是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搏骤停患者,存活后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

  • 肺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在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肺动脉收缩压中的作用

    作者:关欣;杜鑫;万征;杨振文;杨孟云;邬天凤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在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68例ASD患者,在封堵术前采用三尖瓣反流法估测PASP,测定肺动脉瓣收缩期血流速度得到跨瓣压差,两者差值计算得到肺动脉收缩压校正值(PASP'),分别与肺动脉收缩压导管测值(PASPr)比较.根据缺损大小,将患者分为A组(缺损内径≤15 mm)和B组(缺损内径>15 mm),观察各组患者超声测值与心导管测值异同.结果 A组患者PASP[(31.66±6.76)mmHg]、PASP'[(26.86±6.66)mmHg]与PASPr[(28.79±6.4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PASP高于PASPr[(45.29±13.49)mmHg vs.(34.56±9.47)mmHg,P<0.05],而PASP'[(37.30±12.71)mmHg]与PASP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PASPr与PASP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4、0.588,P<0.01),校正后A组、B组患者PASPr与PASP'相关系数均有所提高(r分别为0.700、0.645,P<0.01).结论 通过肺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校正三尖瓣反流法测得的PASP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缺损内径大于15 mm的ASD患者的PASP.

  • 床旁超声在心导管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伍霞芳;林仙方;彭晓慧;孙新明

    股动静脉穿刺插管技术日益完善,已成为心导管术的常见血管入路.但是,术后发生包括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内的外周血管并发症仍占一定比例.自2000年以来,我院经床旁超声检查并指导治疗心导管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15例,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凝血酶治疗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

    作者:邵静波;张爱元;郭玉峰;韩晓丽;季祥武

    近4年来,本科连续完成的1 000例经股动脉介入性诊疗术后,有16例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其中3例使用凝血酶治疗.就其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 超声心动图在介入心脏病学中应用进展和前景

    作者:马宁;李治安

    介入心脏病学是以心导管术为基础,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进行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学科,为过去20年临床医学领域中发展快的学科之一.其突出特点是大量新概念与新技术、新器械不断涌现,并迅速、广泛和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使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瓣膜病和心律失常等主要病种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介入治疗是否能成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与超声心动图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术前对临床病例的选择、术中对介入手术监护到术后的疗效评价和病情随访,超声心动图都发挥着其他影像学方法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本文就超声心动图在介入心脏病学中应用进展和前景进行介绍.

  • 围手术期中风和心导管术

    作者:张津津;吕立友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脉的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 新的血栓形成所致;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理与之不完全相同, 是由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是由于斑块的纤维帽破溃形成急性栓子随血流至脑血管适当的部位而完全阻塞造成的, 当然, 另一部分是由于其他部位所形成的栓子脱落所致.

  • 心脏介入的标准护理计划制定及临床应用

    作者:潘雪梅;王艳婕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导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心导管术的开展标志着医疗水平上一新台阶,同时也给护理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纵贯上级医院整体护理的开展情况,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心脏介入方面的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我科从2000年4月开始开展各种心脏介入,笔者根据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要求,工作中逐渐摸索,制定出一套适合基层医院心脏介入的标准护理计划、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并对216例心脏介入患者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加压输液袋在心导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鸿;喻贤珍;刘楠

    在心导管手术中,由于导管和造影剂的刺激,尤其在一些基础疾病如冠状动脉狭窄、痉挛的情况下,经常会发生心肌收缩力减弱以及传导受影响而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心率减慢的现象,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危及生命.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红丽;杨飞;田振刚

    随着心导管术在临床日益普遍开展,股动脉穿刺后血管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多,包括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肿等.及早诊断有利于临床及时治疗.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无创,且能准确诊断多类血管疾病,已成为股动脉穿刺后随访的首选方法,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 Amplatzer封堵器的生物学性能及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

    作者:王延震;谢静;谢定雄;于涛;郑叙锋;郭建强;任荣;靳建建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①选择2002-08/2006-04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住院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65例,男26例,女39例;平均年龄(18±8)岁;平均房间隔缺损直径(19.3±7.2)mm.纳入患者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②手术所用封堵器为美国公司的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是一种新型的适于关闭二孔L型房间隔缺损的装置,它由具有自膨胀性的双盘及连接双盘的腰部三部分组成.双盘状结构恢复记忆形状后可以稳定封堵房间隔缺损的边缘部分,降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③根据选择封堵器大小的方式(即球囊测量或经胸超声心动图直接观察)将患者分为球囊测量组38例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组27例.均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同时测量患者缺损扩张直径、封堵器大小,记录X射线透视时间和手术时间.④术后即刻、24 h、3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射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⑤超声心动图显示完全无分流为无分流;残余分流血流宽度≤1 mm为微量分流;血流宽度1.0~2.0 mm为少量残余分流;血流宽度2~4 mm为中量残余分流;血流宽度>4 mm为大量残余分流.⑥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手术效果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等级资料秩和检验.结果:①技术成功率:6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64例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8%.②选择封堵器直径:球囊测量组缺损扩张直径为(20.4±6.1)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1.6±5.7)mm,与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组相近[(22.5±4.3),(25.1±4.9)mm,P>0.05].③术后残余分流情况:术后即刻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球囊测量组35例完全无分流,经胸超声心动图组有23例,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24 h,球囊测量组36例完全无分流,经胸超声心动图组有24例,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个月,球囊测量组37例完全无分流,经胸超声心动图组有25例,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1年完成随访的52例患者均未见封堵器移位及房间隔缺损再通.④X射线平片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右心房、室缩小.结论:封堵器直径比球囊测量的房间隔缺损扩张直径大1.0~2.0 mm,比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大2~6 mm封堵效果好,成功率高.

111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