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文治植骨法关节结节增高术治疗颞下颌关节习惯性脱位

    作者:莫佳莉;郑广森

    颞下颌关节由髁状突、关节窝、关节盘、关节囊组成.颞肌、咬肌、翼内肌三对升颌肌群参与其闭口运动,而翼外肌、二腹肌等降颌肌群参与其开口运动.颞下颌关节是人体唯一的双侧连动关节,髁状突除了铰链运动外,在大张口时还可以沿关节结节滑动,当髁状突滑动超越关节结节正常限度而无法自行返回时,即发生颞下颌关节脱位,其分为急性脱位、慢性脱位以及习惯性脱位.由于颞下颌关节骨质磨耗、关节囊松弛、咀嚼肌张力改变以及急性脱位后治疗不当,可引起颞下颌关节习惯性脱位.此病常见于老年人,症状为大张口后不能闭合,患侧后牙无法咬合,耳前区凹陷,语言及进食功能障碍,症状反复出现,轻者数月1次,重者1天可出现数次,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增加医疗负担.关节结节增高术是目前应用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但是关节结节增高术需游离植骨,开辟第二术区,并存在植骨失败风险,患者往往难于接受.因此,本文拟报告1例三文治植骨法关节结节增高术治疗颢下颌关节习惯性脱位的病例加以分析.

  • 关节腔内注射+SGB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18例

    作者:齐云峰;赵红玉

    我们采用颞颌关节腔内注药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1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5例,女13例,年龄20~32岁,平均28.3±1.58岁,病程10天~5年.其中,11例患者表现为耳前深部即颞颌关节处疼痛,且可由该处向周围放射,疼痛可弥散到整个一侧面部,为轻中度钝痛,咀嚼、说话、咬牙等活动可诱发和加重疼痛;5例患者开口活动受限,自然开口度<2.5cm,开口运动出现关节绞锁;2例开口度过大,呈半脱位状,在下颌运动时颞颌关节处出现明显的弹响或杂音.X线检查颞颌关节无器质性病变.

  • 开颌和闭颌肌群的肌纤维类型及转化

    作者:刘文静;刘静

    开颌和闭颌肌群是与下颌运动相关的肌肉的总称.开颌肌群包括翼外肌和舌骨上肌群,主要参与开口运动;闭颌肌群包括颞肌、咬肌和翼内肌,主要参与闭口运动.开颌和闭颌肌群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复杂的下颌运动并发挥多种功能,如咀嚼、吞咽、语言等.

  • 替牙列早期骨性前牙反(牙合)早期治疗结束后下颌运动轨迹的变化

    作者:李锐;刘洪臣

    目的 观测替牙列骨性前牙反(牙合)早期治疗前后下颌运动轨迹的变化,为骨性前牙反(牙合)早期矫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下颌运动轨迹超声波记录系统(ARCUSdigma系统),以兼顾髁状突平移和转动两种运动的运动中心和切点为下颌运动参考点,对处于替牙列早期的30例骨性前牙反(牙合)者早期正畸治疗后以6个自由度对其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在空载开口运动中,当早期治疗结束时,运动中心的向上位移消失,在矢状位上的垂直向及水平向位移均增大,但无显著差异.当早期治疗结束时,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为先前移,再垂直下降,经过一段距离后再向后下方下降.在空载前伸运动中,当早期治疗结束时,运动中心的运动轨迹发生变化,为先向前下方运动,在矢状位的水平向位移显著大于矫治前.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变为先向前下方运动,在矢状位上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治疗前.结论 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牙合)患者,经早期口外支抗前牵治疗后,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随着口内颌垫的不断磨除,逐步建立起的正常前部咬合引导关系使下颌功能运动趋于正常化.

  • 替牙列期骨性前牙反(牙合)与正常(牙合)的下颌运动轨迹研究

    作者:李锐;刘洪臣

    目的 观测替牙列早期骨性前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牙合)者的下颌运动轨迹,并比较两者的差异.方法 采用下颌运动轨迹超声波记录系统(ARCUSdigma系统),对处于替牙列早期的32例骨性前牙反(牙合)者和19例正常(牙合)者的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进行比较.结果 在空载运动中,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牙合)组运动中心的典型运动轨迹较正常(牙合)平坦,在运动的初始阶段出现向上位移,在矢状位上的垂直向及水平向大位移均小于正常(牙合)组,但差异不显著;在空载开口运动中,骨性前牙反(牙合)组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为先垂直下降,然后前移一段距离后再垂直下降,与正常(牙合)组存在差异,在矢状位上的水平向大位移与正常(牙合)组存在显著差异.在空载前伸运动中,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牙合)组运动中心的典型运动轨迹较正常(牙合)组平坦,在矢状位上的垂直向及水平向大位移均小于正常(牙合)组,但差异不显著;在空载前伸运动中,骨性前牙反(牙合)组切点的典型运动轨迹较正常(牙合)组平坦,在矢状位上的水平向大位移显著小于正常(牙合)组.结论 处于替牙列早期的骨性前牙反(牙合)与正常(牙合)研究对象运动中心及切点的空载开口和前伸运动轨迹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研究对象牙颌前部不同的咬合状态所造成的.

  • 对处于"中间状态"的前移位颞下颌关节盘行关节镜治疗的初步研究

    作者:马东;常晓峰;张引成;赵文清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可分为可复性与不可复性,可复性盘前移位发展到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过程中往往经过一种"中间状态",即在开口运动中,有时盘-髁的位置关系可以恢复正常,而表现为可复性盘前移位;有时不能恢复正常的盘-髁关系,而表现为关节盘复位不全或完全不能复位.本研究对处于"中间状态"的盘前移位的患者尝试进行关节镜下复位硬化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节上腔造影检查,拍摄闭、开口位关节侧位体层片.②临床判断:检查开口度、开口型、听诊,以及疼痛检查等.③镜下判定:以Roofing即闭口位时覆盖在髁状突上的关节盘覆盖率作为重要的观察标志判断位置,同时观察盘的颜色及表面形态.④镜下治疗:双套管或单套管加16#腰穿针穿刺,在直视下钝性向后外牵拉关节盘,直至患者开闭口活动镜下观察盘活动自如无障碍时,双板区滑膜下分点注射0.4~0.6ml 5%鱼肝油酸纳,深度0.3~0.5mm,注射后反复灌洗以防硬化剂腔内残留.滑膜炎严重者,术毕腔内注射强地松龙0.25ml.⑤术后处理:颅颌绷带固定1周,流质饮食;以后,限制张口一横指3周.

  • 咬肌锻炼治疗习惯性颞下颌关节脱位

    作者:赵作勤;宋成;张中华;李德峰;任伟

    自1994年至1998年,作者对30例习惯性颞下颌关节脱位(TMJHD)患者行咬肌锻炼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8.5岁。其中无牙颌患者11例,深覆牙合9例,单侧偏嚼习惯者4例,开口过大且无明显牙合因素者5例,1例原因未确定。所有患者均无面瘫发生。就诊时病期均在1个月以上,长达5年。发病频率一般每日1~3次,多可达7次。 2.咬肌锻炼方法:首先必须排除TMJ炎症存在,就位活动义齿,舌尖舔上腭,下颌处于息止颌位;再将双手置于双侧面部,使拇指位于咬肌区,余4指指腹放在颞部,勿加压按摩,目的是感知锻炼时双侧肌肉收缩情况,以保证双侧咬合力均衡。然后尽可能使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上下颌牙齿保持相对静止,空咬牙30~60次,每秒钟1次,觉疲劳酸痛后停止。注意双侧咬合力要均衡、适中,锻炼完毕可辅以TMJ及周围肌肉按摩数下,以减轻酸痛感,亦或小开口运动数下以松驰咬合肌群。平时的开口度应限制在2cm以内。每日锻炼3次,主要在早晨起床后、午饭后及晚上临睡前进行。每疗程为3个月。

  • 药物注射结合针刺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阳;李慕期

    1 一般资料63例均为2005-07-2007-06在我院门诊治疗的患者.临床诊断参照<口腔颌面外科学>[1]的诊断标准:(1)开口或咀嚼运动时关节区及周围肌群疼痛;(2)颗下颌关节弹响或杂音;(3)关节功能障碍;开口度或开口形态异常,开口运动出现关节绞索等;(4)影像学检查薛氏位片:颞颌关节张闭口位显示髁突及关节窝骨质未破坏.

  • 正常人上下翼外肌在ICP紧咬及不同张口度时的肌电研究

    作者:李明勇;王美青

    翼外肌与颞颌关节的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对上下翼外肌的生理功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上下翼外肌在开口运动中分别拉盘、髁向前,均为张口肌,另一种认为下翼外肌参与开口运动,上翼外肌参与闭口运动,二者是具有不同作用的两块肌肉。那么上下翼外肌功能关系究竟为何?本文检测了13例健康青年男性在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紧咬及不同张口度时上下翼外肌的肌电活动情况,旨在进一步探讨上下翼外肌在不同功能运动中的肌电变化规律,以期深入了解其功能特征。1 材料和方法1.1 受试对象  本校口腔系学员13名,男性,平均年龄22岁(21~23岁),正常牙 合型,无口颌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和体征。1.2 针电极置入方法与记录方式  常规清毒皮肤后,取用50 g/L杜美芬液浸泡30 min以上的单极同心针电极,口外法插入受试者左侧上下翼外肌内〔1〕,并联接JD-2型双道肌电图仪,零电极接于受试者右手腕部。插针完成后,嘱受试者休息1 min后,记录以下动作的肌电活动:①ICP紧咬;②小张口(约10 mm);③尽量大张口(因针电极限制张口,仅达25 mm左右,故以下称中度张口)。采样频宽50~2 000 Hz,增益0.05~0.5 mV/cm。用135胶片连续动态照像,记录速度20 mm/s。上述操作均在屏蔽室中完成。1.3 测量方法  采用放大读片机读片,用分规、游标卡尺测量上下翼外肌肌电幅值(测量精度0.1 mV)。每个动作测量其重复性好的大峰值电位3次,以其算术均数为该动作的峰值电位,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2 结 果    上下翼外肌在ICP紧咬、小张口、中度张口时的肌电检测结果见表1、图1。  上翼外肌电位小张口时较ICP紧咬时低,而中度张口时又较小张口时明显升高。紧咬与中度张口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紧咬与小张口、小张口与中度张口肌电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下头电位在ICP紧咬、小张口、中度张口过程中呈递增趋势。紧咬与小张口、小张口与中度张口肌电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 紧咬与中度张口肌电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

  • 针灸治疗下颌关节功能紊乱40例

    作者:王殿玲;王建明;吴蕴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是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和开口运动异常症状,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人,以女性多见.几年来,笔者用针灸治疗该病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