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合)板治疗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颌位关系的影响

    作者:李莹;车晓霞;祁森荣;孙君;魏思龙

    目的 研究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颌位关系的特点,探讨(牙合)板治疗对此类患者双侧髁突功能位置的改变及对错(牙合)畸形诊断的影响.方法 选择(牙合)板治疗的28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使用髁突位置测量仪测量患者治疗前中后的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位与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的差异,(牙合)板治疗结束时重新评估错(牙合)畸形诊断,比较(牙合)板治疗前后功能位置差异和左右双侧对称性的改变.结果 7例患者(牙合)板治疗前同时满足在X轴、Y轴差异小于2ram、在Z轴差异小于0.5mm.(牙合)板治疗前后骨性Ⅱ类患者CR与ICP位的双侧髁突功能位置变化的对称性改变在垂直方向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牙合)板治疗后有2例患者骨性诊断改变,6例患者安氏诊断改变.结论 (牙合)板治疗可以使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颌位关系趋于协调,为固定正畸治疗提供指导.

  • 不同年龄人群上颌第一磨牙咬合主功能区分布的初步研究

    作者:马毅慧;陈吉华;赵三军;李芳;沈丽娟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上颌第一磨牙咬合主功能区分布情况,分析主功能区分布规律,咬合点数目与年龄和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生活背景相近的人群中选取研究对象,共131例,临床制取超硬石膏模型,硅橡胶咬合记录保存后牙咬合关系,实验室咬合点套色分析咬合点数目及主功能区分布区域.结果:(1)Ⅰ组17-23岁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咬合记录穿透点233,Ⅱ组24-35岁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咬合记录穿透点144,Ⅲ组36-45岁上颌第一磨牙(牙合)面咬合记录穿透点127,Ⅰ组分别同Ⅱ组、Ⅲ组比较咬合记录穿透点多,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性别之间男性咬合记录穿透点多于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3)上颌第一磨牙咬合面9分区分析主功能区分布规律,Ⅰ组多分布于咬合面舌侧中1/3、咬合面近中窝、远颊尖,Ⅱ组、Ⅲ组多分布于咬合面舌侧中1/3和中央窝部分.结论:上颌第一磨牙在少年组中咬合点较多,且主功能区分布较为分散,随着年龄增长咬合点数目下降,主功能区分布趋于集中.

  • 后牙种植义齿邻面接触对天然邻牙牙尖交错位咬合影响的研究

    作者:殷万鑫;王丁;杨晓江

    目的:分析后牙CAD/CAM种植义齿试戴前后,天然邻牙牙尖交错位的咬合改变.方法:对35例患者的后牙种植义齿上部结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设定邻面接触力度并进行制作,利用T-Man Ⅲ咬合分析仪,记录种植义齿试戴前后天然邻牙在牙尖交错位的咬合力百分比,探讨种植义齿戴入前后天然邻牙的咬合改变.结果:共63颗邻牙,其中前磨牙30颗,磨牙33颗,分两组讨论得出:种植义齿试戴后,相邻前磨牙的咬合力百分比(5.67±2.670)%,显著低于试戴前(7.63±3.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邻磨牙的咬合力百分比(14.16±4.807)%,显著低于试戴前(17.56±6.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义齿戴入后,天然邻牙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状态发生了改变,上下牙列出现了咬合力的重新分布.

  • 牙列模型咬合关系三维扫描重建辅助装置的精度评价

    作者:胡哲文;李伟伟;张馨月;范宝林;王勇;孙玉春

    目的 自主研发牙列模型咬合关系三维重建辅助装置并定量评价其精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三维设计并数控加工由上下颌体、上下磁性底座与支撑杆构成的辅助装置,单底座前壁、左右侧壁各均匀排布3个直径为3 mm的半球形突起(上下底座共18个,将上下底座对应的半球形突起组成球心对,共9对).用高精度三坐标测量系统测量各半球形突起球心点,获得球心点测量数据;将处于牙尖交错位的1副标准牙列石膏模型固定于上下底座.用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获取单颌模型及底座整体的三维数据,在软件中拟合各半球形突起球心点,也即球心点扫描拟合数据.以上下底座前壁、左右侧壁中央共3对球心点为对齐参考点,将球心点扫描拟合数据对齐于球心点测量数据,完成牙列模型牙尖交错位的三维重建.测量剩余6对球心点对间距离在冠状向(X)、矢状向(Y)及垂直向(Z)的分量长度,以球心点扫描拟合数据为实验组,球心点测量数据为对照组.计算两组差值,进行组间配对t检验.结果 对照组球心点对间距离在冠状向、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分量长度分别为(2.30±0.18)、(4.00±0.13)、(80.46±0.18) mm,实验组分别为(2.35±0.13)、(3.98±0.15)、(80.47±0.15) mm,差值分别为(-0.05±0.10)、(0.02±0.06)、(0.01±0.05) mm;两组各方向分量长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项研究研发的辅助装置可通过上颌和下颌模型两次扫描完成咬合关系三维重建,可与各种常见模型扫描系统配合使用.

  • 升高患者咬合垂直距离的修复计划

    作者:李彦

    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OVD)在临床上指牙尖交错位(intercusp position)时面下1/3的高度.狭义的OVD被定义为由升颌肌群重复收缩所决定的牙萌出空间,即肌力决定牙列空间[1].各种原因导致肌张力增大,将威胁牙列空间,导致牙列萌出不足或异常磨耗.而肌张力的维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2].

  • 个别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的大(牙合)力绝对值及其牙位分布的横断面研究

    作者:叶颖;邸萍;贾胜男;林野

    目的 利用新型(牙合)力分析系统(Tee Tester)测量个别正常(牙合)人群,获得牙尖交错位时的大(牙合)力绝对值及其在各牙位的分布特点,为咬合相关研究提供客观数据支持.方法 共纳入29名21~32岁的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使用(牙合)力分析系统测量牙尖交错位时的大(牙合)力.同时取上下牙列模型测量各牙位宽度,分析得到大(牙合)力在各牙位的分布.结果 全牙列在牙尖交错位的大(牙合)力为(900±361) N[(335~1 727)N],大接触面积为(515±115)mm2[(242~773)mm2].大(牙合)力与咬合接触面积呈正相关关系(P<0.001).磨牙区各牙位承受(牙合)力平均值为(107~156)N,同一象限中第一磨牙平均值高于第二磨牙;前磨牙区各牙位承受(牙合)力平均值为(39~66)N;前牙各牙位受力平均值为(11~33)N.结论 个别正常(牙合)在牙尖交错位时的大(牙合)力个体差异较大.该(牙合)力分析系统可实时获得全口及各牙位(牙合)力绝对值数据,对评价个体(牙合)力及各牙位的(牙合)力分布有临床指导意义.

  • 无牙颌位至大开口位下颌运动规律的初步探讨

    作者:刘洪臣;王东胜;田建宇;王照五;章捍东

    目的:探讨从无牙颌位至大开口位时下颌颏部及髁突顶部的运动轨迹的规律,分析在无牙颌患者牙尖交错位建与此运动轨迹的关系.方法:分别对22例无牙颌患者行无牙颌位、牙尖交错位和大开口位时的头颅侧位X线片拍摄,测定在三个位置时颏前点、髁突顶点以及相应的面角的改变.结果:颏前部从无牙颌位至牙尖交错位及大开口位发生向下向后的移位,髁突顶发生向下向前的移位,SNPg角逐渐减小.结论:颏部及髁突从无牙颌位到大开口位下颌的位置出现旋转性的位移,颏前部及髁突顶部可出现不同的旋转曲线,在此轨迹上有助于帮助确定牙尖交错位建点.

  • 正常(牙合)者咬合功能的研究

    作者:华咏梅;牟福元;金蕾

    目的 研究正常(牙合)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 用T-scan Ⅱ型系统4.02版记录26名正常(牙合)青少年在牙尖交错位(ICP)的(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大位移(MMCOF)、(牙合)干扰指数(OII)、(牙合)接触点数(NOC)、(牙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分析(牙合)力及咬合接触点的分布规律.结果 ①正常(牙合)者三次咬合记录的左右侧(牙合)力百分比及COF无显著性差异.②正常(牙合)者AOF、MMCOF、OII均较小,男性(牙合)力总值大于女性(P<0.05).③正常(牙合)者NOC主要分布在磨牙区,前牙几乎无接触,咬合接触点与(牙合)力成正相关.结论 ①T-scan Ⅱ系统传感器薄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②正常(牙合)者具有平衡稳定的咬合.

  • 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咬合的T-Scan Ⅱ系统分析

    作者:程蕙娟;耿屹;张富强

    目的:观察正常人群从下颌姿势位向牙尖交错位闭合时咬合接触的情况及其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ScanⅡ扫描系统对30位咬合关系正常,没有肌功能紊乱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受试者进行咬合检查,记录其咬合力分布情况、咬合接触时间.采用SAS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试者在牙尖交错位状态下记录的两侧咬合力量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3242);受试者牙尖交错位时的咬合力占累积大(牙合)力的百分比平均为96.89%,可信区间为90.88%~100%;平均咬合接触时间为(0.2015±0.086)s,两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咬合力中心的位置、牙尖交错位时的咬合力与累积大(牙合)力的差值、咬合接触时间均可作为临床上判断咬合是否健康的指标,亦可应用于咬合治疗疗效的评判.

  • 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髁突位置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龚方方;陶列;曹惠菊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型诊断性(牙合)架分析,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两侧髁突纵距和髁突高度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尖交错位(RCP-ICP)位置差异也有显著性减小.结论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能够改变其髁突位置,使之在关节窝内向前下方移位,并且更接近RCP.

  •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咬合接触特征的研究

    作者:周薇娜;殷新民

    目的 观察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的咬合接触特征并比较其与正常人的差异.方法 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30名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和30名正常人于牙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时的咬合接触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在牙尖交错位可出现殆力中心较大的偏移、两侧接触点不平衡、两侧胎力不对称、弹响侧接触点数目多于非弹响侧;在后退接触位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双侧接触点数目有显著差异,单侧接触者显著增多.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咬合接触情况与正常人有显著的差异,提示咬合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有密切的关系.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咬合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王琛;殷新民

    目的 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romandi 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咬合稳定状况.方法 应用T-ScanII咬合分析仪对34例TMD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的咬合检查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 TMD患者的牙合力不对称指数、牙合力中心点大位移、牙合干扰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总牙合力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正常人群相比,TMD患者咬合的稳定性及平衡性均下降.

  • 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的(牙合)接触特征分析

    作者:章成凤;王楠;侯爱兵

    目的 研究单侧后(牙反)(牙合)(UPCB)患者牙 合接触特征并且探讨其与生理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 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记录22例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实验组)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牙合)的咬合接触数据并与22例正常(牙合)者(对照组)的记录结果做对照.结果 实验组(牙合)力中心点距中线的距离、闭合时间、前伸及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早接触牙合干扰出现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的(牙合)接触特征与正常牙 合者相比有明显差异,提示(牙合)力中心、闭合时间与(牙合)分离时间可以作为单侧后(牙反)(牙合)矫治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效果的参考依据.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咬合板治疗前后的动态咬合分析

    作者:冯瑶;迪丽努尔·阿吉;张蕾;苟政江;热西丹·阿不都热衣木;斯琴高娃

    目的 观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戴用稳定型咬合板前、后动态咬合接触的变化,探讨(牙合)因素与TMD发生的关系.方法 TMD患者19例,分别于戴用稳定型咬合板前(治疗前)及戴入后1、3个月(治疗后),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于患者牙尖交错位观察早接触发生率,测量咬合时间、咬合分离时间和咬合力分布平衡度,比较治疗前、后咬合接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1、3个月,患者咬合力分布平衡度[(19.60±14.70)%、(20.10±16.60)%]均高于治疗前[(18.50±15.80)%](P<0.05),咬合时间[(0.69±0.40)、(0.64±0.50)s]、咬合分离时间[(0.89±0.42)、(0.87±0.49)s]均短于治疗前[(0.84±0.45)、(1.03±0.52)s] (P<0.05);治疗后3个月早接触发生率(26.32%)低于治疗前(68.42%)(P<0.05),治疗后1个月早接触发生率(36.8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型咬合板应用可降低TMD患者牙尖交错位早接触的发生率,改善咬合接触;(牙合)因素与TMD发生有关.

  •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后退接触位的头影测量分析

    作者:杨一鸣;陈林玲;张哲谌;廖骞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的头影测量数据差异.方法:选择16例伴下颌有功能性移位的骨性Ⅲ类患者,(RCP位ANB<0°),测量分析治疗前ICP位与RCP位的头颅侧位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ICP位与RCP位,骨性指标SNB角、颌突角、FMA角、MP-SN角、Y轴角及N-per to Pog距离、ANB角、Wits值、APDI值、反覆盖、ODI值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牙性指标U1-L1角(P<0.01),FMIA角(P<0.001)有统计学差异.软组织指标颏前点至零子午线距离(P<0.001),Z角(P<0.01)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存在功能性移位的骨性Ⅲ类患者,术前RCP位头颅侧位片分析对诊断错(牙合)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 双端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大(牙合)力变化的研究

    作者:郑明;程辉;程祥荣;胡志刚;马守治;郑志强;陈文多

    目的:研究双端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所能承受大(牙合)力是否发生变化,并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对33名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以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为基牙行常规双端固定桥修复,采用T-Scan Ⅱ咬合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修复前、修复完成时及修复后2个月、4个月、6个月于牙尖交错位大(牙合)力时的咬合情况并分析.结果:患者经固定桥修复完成时的咬合情况分别与修复前及修复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的咬合情况存在差异.结论:双端固定桥修复后基牙所能承受的大(牙合)力将增加,其增加量在修复完成后2个月内明显,而修复完成2个月后不明显.

  • 正常牙合青年不同体位牙尖交错位牙合接触的研究?

    作者:林珍香;陈润;林捷;潘在兴;程辉

    目的:研究正常牙合青年在端坐位、45°斜躺位及平躺位时牙尖交错位的牙合接触情况。方法应用T-scan 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135名正常牙合青年3种体位的牙合接触过程。结果3种体位时初接触帧接触点(χ2=0.074,P=0.963)和大感应面积帧力值大点(χ2=0.071,P=0.9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牙位的大感应面积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29,P<0.001),其中磨牙区接触频数高。结论初接触的牙位与体位之间无明显关系;大感应面积帧力值大点集中在磨牙区,而前牙和前磨牙区域较少。

  • 语音法确定健康成年人水平颌位关系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张希茜;刘建彰;谭建国;杨洋;徐军

    目的 比较语音法确定的下颌位置与牙尖交错位之间的关系,检验语音法的稳定性.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19名,记录发/xi/、/er/、/yi/、/ci/、/mi/、/ni/、/ri/共7个音时的下颌位置,比较该位置与牙尖交错位在水平面的前后和左右方向上的关系.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个体和发音音素对发音时下颌位置变化的影响.结果 1)研究对象在发7种发音时的下颌位置均位于牙尖交错位的前方,测量的所有下颌位置,8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牙尖交错位0.5 mrn范围之内.2)不同发音音素所确定的下颌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差异不明显,而不同研究对象所确定的下颌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差异明显,且与研究对象本身正中关系位与牙尖交错位之间的距离有正相关性.结论 应用7种发音时,下颌位置均位于牙尖交错位的前方;同一名研究对象发音时的下颌位置稳定.

  • 肌位(s)板对颌间关系调整作用的研究

    作者:焦国良;王永海

    目的:研究肌位(s)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对102例颅颌功能紊乱(CMD)患者均戴用肌位(s)板,戴板后1周、2周、1月各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共戴板3~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直至不再变化,待症状消失后去除(s)板,轻咬至肌接触位,记录与颌位是否协调.结果:戴板期间66例患者的咬合印迹始终不变,36例患者出现咬合不稳,经重垫后,咬合板的(s)关系稳定不变.待症状消失后去板.102例患者中,12例表现为肌牙位不一致,其中前牙早接触2例,先天性垂直距离不足1例,牙尖交错位(ICP)偏位9例.结论:肌位(s)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是调正肌位,在肌位正常情况下,判断肌牙位是否一致,从而检出ICP异常.

  •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作者:亓坤;吴昊;张海霞;王爽

    目的:探讨Ⅲ类错牙合畸形对咬合与肌电的影响.方法:使用T-SCANⅢ与肌电仪对16名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检测,其中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15.59±2.51)岁,采集患者在姿势位、牙尖交错位(ICP)大紧咬、前伸切对切大紧咬时的咬合与肌电情况.结果:Ⅲ类患者在姿势位时的颞肌、咬肌肌电高于对照组(P<0.05),切对切大紧咬时低于对照组(P<0.05),ICP大紧咬时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Ⅲ类错牙合畸形会导致患者咀嚼肌肌电发生异常.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