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Meta分析

    作者:郭莅

    目的:系统评价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疾病的疗效.方法:全面检索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收集200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正式发表的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疾病的临床试验文献,运用RevMan5.2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384例患者.纳入文献中11篇选择偏倚为低风险偏倚,1篇未提及;2篇文献盲法存在低风险偏倚,10篇文献的盲法存在高风险偏倚;12篇均未提及发表偏倚.Meta分析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疼痛减轻、关节弹响缓解和张口度缓解无效情况均明显降低,VAS水平明显降低,张口度明显提高.结论:稳定型咬合板可以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刘辉

    目的:对比并探讨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n=43)采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对照组( n=43)采用松弛型咬合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疼痛分级指数(VAS)均较治疗显著下降(P<0.05),但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在张口度及关节弹响均较治疗显著改善(P<0.05),但是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和松弛型咬合板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方面均体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前者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的效果要优于后者。

  • 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疗效评价

    作者:白露;马红梅;吴琳

    目的 评价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综合科及修复一科行稳定型咬合板及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咀嚼肌疼痛患者20例.分析治疗前(T0期)、佩戴咬合板3个月后(T1期)、咬合重建完成即刻(T2期)及咬合重建完成3个月后(T3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电图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的变化.结果 T1、T2、T3期患者VAS评分、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均较T0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紧咬牙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较T0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T1、T2、T3期患者之间的VAS评分、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稳定型咬合板可有效治疗咀嚼肌疼痛,咬合重建序列治疗能很好维持其疗效.

  •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64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璟;安爱群;江浩顺;张澄海;陈霞云

    目的 观察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TMD患者64例,进行全牙列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随访观察并评价疗效.结果 短期疗效:有效37例,显效18例,无效9例.长期疗效如下.(1)12个月:失访12例,治愈47例,未愈5例;(2)24个月:失访20例,治愈40例,未愈4例.结论可逆性(牙合)治疗是一种可行的改善TMD肌功能紊乱和结构紊乱治疗方法.

  • 改良稳定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54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光耀

    目的 观察改良稳定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54例非器质性病变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者,戴用经改良的稳定咬合板治疗12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改良稳定咬合板治疗,显效19例,有效29例,无效6例.结论 改良稳定咬合板是一种可行的改善TMD肌功能紊乱和结构紊乱治疗方法.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咬合板治疗前后的动态咬合分析

    作者:冯瑶;迪丽努尔·阿吉;张蕾;苟政江;热西丹·阿不都热衣木;斯琴高娃

    目的 观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戴用稳定型咬合板前、后动态咬合接触的变化,探讨(牙合)因素与TMD发生的关系.方法 TMD患者19例,分别于戴用稳定型咬合板前(治疗前)及戴入后1、3个月(治疗后),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于患者牙尖交错位观察早接触发生率,测量咬合时间、咬合分离时间和咬合力分布平衡度,比较治疗前、后咬合接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1、3个月,患者咬合力分布平衡度[(19.60±14.70)%、(20.10±16.60)%]均高于治疗前[(18.50±15.80)%](P<0.05),咬合时间[(0.69±0.40)、(0.64±0.50)s]、咬合分离时间[(0.89±0.42)、(0.87±0.49)s]均短于治疗前[(0.84±0.45)、(1.03±0.52)s] (P<0.05);治疗后3个月早接触发生率(26.32%)低于治疗前(68.42%)(P<0.05),治疗后1个月早接触发生率(36.8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定型咬合板应用可降低TMD患者牙尖交错位早接触的发生率,改善咬合接触;(牙合)因素与TMD发生有关.

  •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疗效观察

    作者:古则丽阿依·阿不都卡德尔;迪丽努尔·阿吉;龚忠诚;古丽巴努·依马木;刘佳怡;徐彬;李琦

    目的 探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42例,均采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及3个月患者张口度、关节弹响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elkimo指数变化.结果 经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患者张口度、VAS评分及Helkimo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20例合并关节弹响者,治疗后13例弹响完全消失.结论 采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可明显减轻患者关节区疼痛及弹响,改善张口度.

  •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疗效评价

    作者:张丹;田玉楼;周青;张扬;冯翠娟;郭艳

    目的:通过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下颌运动功能检查系统评价稳定型咬合板对颞下颌疾病的治疗效果,以期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120例,全部接受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等4个时点分别测量患者的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无痛大开口度、下颌前伸距离、左侧偏动距离、右侧偏动距离.结果:患者的CMI、VAS指数均显著性下降,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呈递减趋势.治疗期间患者的无痛大开口度显著增加,并随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下颌前伸距离PE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下颌的侧方(牙合)运动距离随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稳定型咬合板有利于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增大下颌运动范围,解除开口受限,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2种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对比

    作者:热依拉·艾克兰木;龚忠诚;迪丽努尔·阿吉;阿达来提·阿布力米提;王立刚;阿巴斯·艾塞提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和松弛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稳定型咬合板组15例患者、给予稳定型咬合板治疗,松弛型咬合板组12例患者、给予松弛型咬合板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2周、4周、6周、3个月后疼痛分级指数(VAS)、张口度及关节弹响的变化.结果:2组的VAS值都明显下降,2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弹响均减少,2组在治疗颞下颌关节弹响效果上没有差异(x2 =0.058,P=0.809).2组患者平均张口度均增长,2组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301).结论:2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均有疗效,无明显差异.稳定型咬合板治疗TMD疼痛的疗效优于松弛型咬合板.

  • 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晟;安钢;胡孝渊

    目的:研究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其咬合面磨耗特征分析.方法:对2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5例男性,23例女性)运用稳定型咬合板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的1、3、6、10周复诊,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情况以及咬合板上的磨耗情况并对磨耗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有25例(89%)患者咬合板上出现磨耗面,其中双侧向型者14例(56%),小侧向型者8例(32%),单侧向型者3例(12%).无磨耗的3例(12%),未发现有前伸磨耗型患者.10周后患者的症状显著性改善.结论:大多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都有如磨牙症一类的功能异常活动,且以侧向型为主.稳定型咬合板能显著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

  •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症状的研究

    作者:秦海燕;王美青;袁莉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的疗效.方法:TMD疼痛患者61 例,急性组28 例(男11 例,女17 例);慢性组33 例(男18 例,女15 例).记录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 TA)和咬肌(masseter muscle,MM)牙尖交错位大紧咬时电位及大紧咬时咬合接触情况.结果:(1)2 组治疗后1 月疼痛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差值及显效率2 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无论是急性组还是慢性组TA及MM大紧咬电位症状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非症状侧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急性组TA和MM肌电不对称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肌电不对称指数TA慢性组明显高于急性组(P<0.05),而MM无明显差异(P>0.05).(4)2 组治疗前后左、右两侧咬合接触点数、以及咬合接触不对称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可以明显缓解TMD疼痛,但对急、慢性疼痛的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肌功能活动情况易于得到明显改善等生理学基础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