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结合钢丝环扎技术治疗粗隆间骨折

    作者:邵英

    目的:探讨重建股骨距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9例粗隆间三部分及四部分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型双极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一期使用标准长股骨假体,采用新型的钢丝环扎技术固定粗隆间骨折块,保留股骨距.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无假体松动及下沉,所有的大小粗隆均获得愈合.一例患者发生假体脱位,一例发生深部感染.结论:不稳定性三部分及四部分粗隆间骨折,能够通过标准的股骨假体和粗隆间的钢丝环扎技术等到有效的治疗.该技术允许患髋早期安全负重,并发症较少.

  • 单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失败12例

    作者:杨朝晖;郭书芳

    单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已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院自1993~1999年共收治内固定失败患者12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1~69岁.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2例,颈中型6例,基底型4例.结合患者内固定失败前后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二次手术所见,我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为单独或合并存在以下问题.钉体偏离股骨距7例;进钉位置偏高4例;钉干角<130°5例;螺钉长度不合适3例;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3例;操作粗暴,多次穿钉1例.

  • 贴股骨距进钉与股骨颈正中进钉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作者:顾军;端木群立;伍峻松;魏威;赵琦辉;黄东辉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及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将会逐年增多,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是老年人常见损伤.早期内固定治疗,可减少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症,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而复位内固定是减少卧床并发症的首选治疗方法[1].动力髋部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器械,在过去几十年的临床应用中,由于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而成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一种内固定方法.但是随着应用的增加,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本文对应用DHS内固定176例中的27例固定失常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微型钢板固定股骨距辅助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

    作者:汤长华;王黎明;张晓慧;冯国新;周晓宇;纪兆亮;赵曙;张杰;朱冬承

    目的 探讨采用微型钢板固定股骨距辅助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笔者自2013-01-2016-08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微型钢板固定股骨距辅助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2例移位股骨颈骨折.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3年,平均12个月.12例骨折愈合良好,无股骨颈短缩、螺钉松动、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塌陷等.术后6个月疗效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均为优.结论 采用小切口解剖复位、微型钢板固定股骨距辅助双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可早期负重、骨折易愈合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 骨水泥重建股骨距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向亮;张卫;贺洪辉;陆细红

    目的 探讨应用骨水泥重建股骨距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笔者自2011-01-2014-05应用骨水泥重建股骨距联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9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骨折愈合及假体脱位、松动、下沉情况.结果 49例手术时间平均55(45~8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20(200~580)ml,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46例获得随访12~40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无假体脱位、松动、下沉现象.术后6个月疗效按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定:平均86(48~95)分;优19例,良2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6.9%.结论 骨水泥重建股骨距联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 生物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股骨距重建

    作者:甄平;李旭升;田琦;周胜虎;任民

    目的 探讨生物型假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操作技巧和股骨距重建方法.方法 对28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生物柄在股骨近端髓腔内的填充作用进行股骨距压迫复位和重建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在预定平面截断股骨颈,将股骨粗隆部骨折下移复位,利用二锥度生物柄股骨假体顺行击入实现股骨距压迫复位与固定.结果 本组术后均获6~48个月(平均22.5个月)随访.28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与初始稳定,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均获骨性固定.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90.5±5.3)分,末次随访维持在(93.3±3.1)分.结论 对于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截骨后股骨粗隆部骨折下移复位变成股骨颈骨折,通过二锥度股骨生物柄假体髓腔内顺行压迫复位与固定,可获得良好的股骨距重建与假体的初始稳定性,加长的股骨柄可增加股骨柄在髓腔内固定范围并可弥补股骨距对假体支撑力的不足.

  • 基于假体设计的成人股骨近端形态学研究

    作者:张津瑞;左建林;高忠礼

    目的 测量成人股骨近端解剖学参数,用以指导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和假体选择,同时为设计更符合国人解剖特点的人工髋关节假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标准成人双髋正位X线片100例.选择对假体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股骨近端解剖参数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参数均呈正态分布,股骨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在颈干角、大粗隆高点高于旋转中心的高度差、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和CFI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峡部内径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r =0.381,P <0.05).与国内研究比较,大多数参数无明显差异,与国外研究比较,各参数均有明显差异.与现有假体资料比较,CFI、MCFI、峡部内径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P<0.001).结论 大粗隆高点与股骨头旋转中心并非等高,可用于指导术中下肢长度控制.本研究获得的解剖参数可以为设计符合国人股骨形态特点的假体提供参考.现有假体与国人股骨距区域皮质弧度不一致,需要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改进.

  • 重建股骨距在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群周

    目的:评价重建股骨距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AO分型:AO 31-A2.2型12例,A2.3型14例,A3.3型14例)。先经S-P中段入路行弧形重建钢板固定股骨粗隆间至股骨颈内侧骨皮质上,以恢复压力侧骨皮质的连续性,再给予股骨近端外侧锁钉钢板固定。结果:40例均获平均26.0±6.0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5.3±3.0周。末次随访时按照Harris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33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5%。结论:重建股骨距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骨柱固定理论,骨折端固定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快。

  • 60岁以上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分析

    作者:叶斌;孙宏伟;苗华

    目的:探讨60岁以上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时术前准备,手术入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60岁以上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①72例经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手术,其中61例术前采用下肢皮牵引带牵引,11例术前采用骨牵引,术中复位均较容易;术后优良者占93.1%,很好者占4.2%,好者占2.7%,十年内无后脱位和修正者.②15例经髋关节后侧入路手术.其中12例术前采用骨牵引,术中复位较容易;术后优良者占80%,好者占13.3%,尚可占6.7%;术后后脱位者2例,十年内修正者2例;另3例术前采用下肢皮牵引,术中难复位2例,稍难复位1例;五年内无后脱位者,2例进行修正术.结论:60岁以上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采用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较理想,术前采用下肢皮牵引带牵引即可,不需骨牵引;股骨距(即股骨颈内侧皮质)残留长度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治疗股骨 距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作者:欧耀东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治疗股骨距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8月本院股骨距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联合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40例患者平均手术用时64.28±5.19分钟,平均出血量216.37±16.94ml,术后仅有1例切口浅层感染患者,没有患者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治疗股骨距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提升内固定质量,提升关节功能,加快骨折愈合,可推广应用.

  • “股骨距”还是“股骨矩”?

    作者:梅炯

    关于股骨距,应是一个很古老的名词了。早在1838年,英国医师 Frederick Oldfield Ward 在他的解剖著作《Human Osteology》中,将股骨头、股骨颈与股骨干的结构描述为类似路灯灯架的悬臂梁,书中没有提出“股骨距”这名称,但指出在悬臂梁的根部即股骨小转子附近的骨质结构,是股骨上段偏心受载的着力点和受力大的地方。1859年,在《Anatomica Topographica》中有股骨距的图示,但无文字说明[1]。1874年 Von Fr. Merkel 首次较详细的描述了股骨距的解剖结构[1],并将该结构称为“der Schenkelsporn”即“femoral spur”。

  • 股骨距

    作者:严广斌

    股骨距 (calcar femorale) 是位于小转子深部股骨颈、体连接部的内后方的致密骨板,是股骨体后内侧皮质向松质内的延伸.有人把他描述为"真正的股骨颈".向外放射达臀肌粗隆.为连续性螺旋状板层状结构,是股骨上端偏心性受载的着力点,相当与起重机基梁的基础.直立时承受巨大的压引力.其下极与小转子下方的股骨体后内侧骨皮质融合,沿小转子前外侧垂直向上,上极与股骨颈的后侧皮质融合.

  • 股骨距的完整性结合TAD值对顺转子间骨折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传宇;史宗新;于远洋;孟祥财;刘建泉;张辉

    目的 针对应用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患者,结合术后尖顶距值(TAD值)研究股骨距结构对骨折术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AO分型A1/A2型)并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85例患者资料,测量并记载骨折的分型、股骨距的完整性、颈干角、股骨颈长度及股骨头高度及TAD.对其骨折后初始及骨折愈合后X线片的相关数值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股骨距结构完整与否对于术后稳定性影响显著;在股骨距不完整组中,TAD值对于术后稳定性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股骨距结构完整性对于转子间骨折术后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对于股骨距结构无法得到有效支撑的患者,控制其TAD值可以有效降低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作者:贾励军;刘强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TF)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之间的骨折,又称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3%~4%[1],好发于老年人,绝大部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2]。外伤和骨质疏松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常合并股骨后内侧壁和股骨距的破坏,使内侧失去支持,易发生髋内翻畸形。有研究表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为15%~20%[3]。骨折卧床后引起的并发症或并存疾病恶化所导致的死亡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面临的大风险[4]。因此,手术治疗已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5~8]。现将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综述如下。

  • 股骨距在股骨上段应力分布中的作用

    作者:崔慧先;张奇;陈伟;宋朝晖;李西成

    股骨距位于股骨颈干连接部的后内方,是股骨上段内部负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股骨上段的应力分布和骨折的治疗等密切相关[1].股骨距能承受较高的压缩载荷,具有加强股骨颈基底部的作用,参与构成衍架系统,转化股骨头所受的弯矩和扭矩.

  • 动力髋螺钉置入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原因分析

    作者:魏九定;付廷军;成中阳;金文学;达朝明;夏亚一

    背景:临床上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呈不同程度的粉碎状态,其内侧皮质往往缺乏连续性,压陷、小转子移位等因素常常导致股骨距的生物力学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此情况下对骨折类型进行详细分型,严格掌握动力髋螺钉适应证是极其重要的。目的:进一步剖析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失效的原因。方法: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泰分院骨科2004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应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8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4-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38周,共12例固定失效,发生率为15%。在12例内固定失效病例中,髋螺钉切割致穿出股骨头颈7例,其中合并股骨头坏死1例;加压钉滑出套筒1例,螺钉拔出、断裂、钢板松动3例,钢板断裂1例。EvansⅡ型1例(8%),Ⅲ型3例(25%),Ⅳ型5例(42%),Ⅴ型3例(25%)。小转子未完全复位5例,占42%,尖顶距>25 mm 7例,占58%,早期负重(内固定后3周)1例,占8%。提示适应证的选择、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内植物安放位置的精准度及内固定后不合理的锻炼均可致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效,而术前认真全面的分析、术中精准操作及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是保证内固定成功的关键。

  • 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股骨距的重建

    作者:雷林革;于进祥;杜东鹏;李金翠;姜文雄;黄伟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时股骨距重建的意义.方法 对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男24例,女8例;年龄65~93岁,平均74.6岁)在股骨头置换术中进行股骨距重建,采用复位固定、自体骨移植、长段异体骨移植重建修复股骨距的方法,用钢丝固定,或用骨水泥固定.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住院13~22 d,平均16.5 d.26例获得随诊,随诊时间3~18个月,平均15个月.1例出院后3个月死于心肌梗死.24例恢复接近伤前状况,7例生活能部分自理,无感染、假体脱位、松动等情况发生.术后3个月随访X线片发现,重建的股骨距开始愈合,6个月压力骨小梁开始塑型,12个月骨小梁塑型完成,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负重系统.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一期修复重建股骨距的方法是可行的,且愈后功能良好.

  • 股骨距的应用解剖

    作者:党瑞山;陈尔瑜;蔡国君;黄会龙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股骨距的力1学特性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应用去钙解剖、断面解剖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40例成人股骨距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股骨距为股骨上段内部由股骨颈后部中部延伸至小转子前下方的一纵行密质骨板,可分为内侧致密部和外侧分层部,显示了股骨距的全貌和断面形态,详细报道了有关股骨距和股骨相关结构的数据.结论:股骨距的位置、确切的形态结构和各项测量数据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其力学特性,也有利于临床应用.

  • 股骨转子间骨折重建股骨距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何小文;吴子征;张键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区的解剖学特点及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距重建的方法.方法:对15具正常成人尸体进行模拟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手术操作使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或Gamma钉固定,测量股骨转子区的三维解剖学数据、股骨颈螺钉进钉点和小转子平面的相对位置.结合拉力钉固定小转子,测量拉力钉的进针点、进针角度、方向和长度等.结果:股骨转子区前侧在股外侧肌、股直肌和股中间肌之间为一疏松结缔组织间隙,而后侧为大量肌肉组织的附着点.从小转子顶点通过股骨前内侧表面到股骨外侧面的长度约(5.45±0.15) cm,术中通过前内侧复位小转子.小转子突起的中点在股骨颈螺钉的进针点轴面头侧约(0.47±0.13)mm,小转子位于股骨转子区的内后侧.从DHS钢板的前侧向后内侧打入拉力钉固定小转子.Gamma钉固定后其髓内钉到股骨后侧皮质的距离为(18.9±1.8) mm,空间足以在其髓内钉的后侧打入拉力钉固定小转子.结论:通过股骨前面复位小转子,在DHS钢板前内侧或Gamma钉之髓内钉的后内侧打入拉力钉固定小转子是一种创伤小且固定牢靠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

  • 保留和重建股骨距的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赵建宁;包倪荣;王北岳;郭亭;曾晓蜂;程秀红;周利武

    目的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有一定治疗难度的疾病,文中旨在评价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对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36例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距或小粗隆移位的高龄患者施行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采用保留或重塑股骨距和小粗隆的方式,回复股骨粗隆部内侧稳定结构,通过Harris评分等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3个月复查患者X线片,与术后比较未见差异.Harris评分:优12例,良19例,中3例,差2例.结论 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对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距或小粗隆移位的高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要求同时重建股骨距和小粗隆.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