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浙江中医杂志

浙江中医

浙江中医杂志

Zhe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절강중의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 影响因子: 0.5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1-8421
  • 国内刊号: 33-108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2-1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浙江中医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柴可群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中西医结合治疗抗-HBs阳性的乙型肝炎46例

    作者:钱海青;应静;唐美琴

    笔者自1995年6月至1999年6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抗-HBs阳性的乙型肝炎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20~30岁18例,31~40岁15例,41~60岁11例,60岁以上2例;病程1~3个月6例,1~4年36例,5年以上4例。均符合:①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与总胆红素升高,经甲、乙、丙、丁、戊、庚抗体测定,其结果只有抗-HBs阳性,其余各项全部阴性;②经多普勒彩色B超检查,排除脂肪肝、血吸虫肝病等;③排除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甲亢性肝炎,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肝病。

  • 参芪地黄汤合雷公藤多甙治疗难治性肾病25例

    作者:陈长江

    难治性肾病是指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或反复发作,因不能耐受激素的副作用,而难以继续用药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临床慢性肾病中治疗为棘手,预后较差的疾病。笔者5年以来采用自拟参芪地黄汤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本病25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25例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肾脏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2~20岁3例,21~30岁7例,31~40岁11例,40岁以上4例;病程1~3年13例,3年以上12例。单纯性肾病20例,肾炎性肾病5例。8例肾穿刺后病理诊断,系膜增生性肾炎3例,膜性肾病4例,膜增生性肾炎1例。25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水肿;血压偏高4例;尿蛋白定性~14例,11例;伴有镜下血尿2例;血清白蛋白均在22~30g/L;血胆固醇增高22例;血肌酐、尿素氮增高2例。

  • 儿科急症从肝论治

    作者:曾救凡

    《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小儿犹如木秉春荣之气,生机旺盛,发育蓬勃,其肝木之气舒展条畅,则脏腑安和。然因其脏腑娇嫩,又生性急躁喜哭,故儿科急症多见肝气失调、肝热炽盛、肝风内动之证。余临诊数十年,多从肝论治,咸获良效。诚可防微杜渐,截其传变。1 清肝退热 《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指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多”。凡六淫时邪外感,饮食内伤,常表现为“阳常有余”,病多从热化,出现壮热、口渴、烦哭等实热症状,治疗除针对病因论治之外,务必亟投清肝解热,防其热极生风,出现惊厥抽搐等危候。然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组方用药应以甘寒轻灵为佳,吴瑭指出:“儿科用苦寒,伐生生之气”,不可不慎。余常用生石膏甘寒辛散,清“三焦大热,解肌发汗”(《别录》);青黛、天竺黄甘咸凉润,皆善清肝,三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阳,清肝而不伐肝。

    关键词: 儿科 急症 从肝论治
  • 祛疣方为主治疗多发性跖疣36例

    作者:冯国强

    多发性跖疣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的病毒性皮肤病,临床常见,现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应用祛疣方为主治疗该病36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全部为门诊病人。男15例,女21例;年龄14~58岁;病程1月~8年不等。疣体少5个,多20余个。好发于足跟、足底、趾骨头等受压部位,小如针帽状,大如分币,其中6例患者多个疣体聚集互相融合成角质片块,呈镶嵌疣状。22例患者曾在外院分别多次用CO2激光、冷冻、微波及局部外用药物治疗,结果或无效或复发。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感,14例患者行走受到影响。2 治疗方法2.1 自制祛疣方:马齿苋、牡蛎、灵磁石、珍珠母、大青叶各30g,露蜂房、香附、紫草各12g,白僵蚕9g,生苡仁、木贼草、三棱、莪术各15g。

  • 辨证治疗黄斑裂孔14例

    作者:杨文忠;宋航;周国英;张建新

    黄斑裂孔是眼科较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由于黄斑是视觉敏感的部位,目前一般不主张黄斑裂孔光凝,以免造成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并且由于玻璃体手术操作复杂、难度高、并发症多,对不伴视网膜脱离的黄斑裂孔也不主张冒然手术。我们自1996年10月起,收治黄斑裂孔患者14例,予辨证治疗,获效颇佳。1 一般资料 14例患者中,男5例,女9例;年龄27~68岁。均为单眼发病,其中3例为外伤性黄斑裂孔,8例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均不伴视网膜脱离,起病后2~12周就诊;另3例为黄斑裂孔经行玻璃体切除及注气术,术后4~6周裂孔仍未闭合就诊。14例黄斑裂孔均在裂隙灯及三面镜下见到裂孔处光带中断现象,裂孔小如针尖状,大约1/3PD,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其中视力:指数/眼前~0.1占8例,0.12~0.3占5例,0.4占1例。

  • 辨证治疗小儿眨眼症88例

    作者:章薇薇

    眨眼症系指双眼睑出现阵发性的眨动症状,有的还伴有扭鼻、歪嘴、双眼发痒、异物感等。此症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目前西医无特殊疗法。笔者对88例小儿眨眼症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8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60例,女28例;年龄小4岁,大15岁,其中4~7岁36例,8~10岁46例,11~15岁6例;病程1个月以内33例,1~3个月30例,4~6个月14例,7~12个月8例,12个月以上3例。

  •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在儿科杂病中的运用

    作者:高惠玲

    笔者近年来运用古代医家所提出的“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治疗儿科临床中的多种杂病,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1 单咳 江某,女,7岁。单咳2月有余,时轻时重,病变过程中无外感迹象,曾先后服用再克、再林、罗力得及金果饮、草珊瑚等药,效果均不佳。诊见单咳,有口臭,大便先干后溏,双目有红筋,咽后壁滤泡增生,充血不明显。苔薄黄中腻。证属肝经郁火,侵犯肺脾,治拟清肝柔肝、健脾止咳。处方:焦山栀、炒白术、白芍、钩藤、生地、党参、茯苓各10g,生牡蛎20g,黄芩、丹皮、当归各6g,甘草3g。5剂后,单咳之声大减,效不更方,续服5剂而愈。 按:单咳指咳嗽为单声,并无痰声,虽非连咳,却频频清嗓。该患儿双目红筋,口臭及大便先干后溏之症,实为肝火郁盛之象,方中选用生地、白芍、当归、焦山栀、黄芩、丹皮等清肝柔肝;辅党参、茯苓、白术健脾;佐钩藤、生牡蛎平肝潜阳;甘草调和诸药,不止咳而咳自止。

  • 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视网膜震荡36例——附西药治疗32例对照观察

    作者:阮翼军;黄自力;朱文映

    视网膜震荡是眼挫伤后以眼底后极部水肿或视网膜出血、渗出,视力下降为特征的一种眼病。以往治疗多使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但疗效不肯定,病程较长。我们自1996年10月~1999年12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为主,对36例本病患者进行治疗,并与西药治疗的32例对照,结果较后者为优,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视网膜震荡患者68例68眼,其中男58例,女10例。致病原因:拳击伤53例,棍棒伤7例,足球、篮球、羽毛球掷击伤5例,自行车撞伤2例,石块击伤1例。眼底所见:单纯后极部水肿46例,视网膜水肿伴出血22例。将68例随机分组。治疗组36例,年龄16~65岁,平均30.5±5.2岁;病程平均3.24±1.07小时;视力≤4.0者7例,4.1~4.3者20例,4.4~4.6者5例,4.7~5.0者4例。对照组32例,年龄14~60岁,平均34.7±6.0岁;病程平均3.21±1.24小时;视力≤4.0者5例,4.1~4.3者18例,4.4~4.6者5例,4.7~5.0者4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病程及视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火硝治疗泌尿系结石38例

    作者:袁振山;盛钦业

    自1998年3月至1998年9月间,笔者运用火硝治疗各种泌尿系结石3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小13岁,大83岁;病程短1天,长1年。其中肾结石1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4例,输尿管中段结石2例,输尿管下段结石13例,膀胱结石2例,前列腺结石1例,肾-输尿管下段结石5例,肾-膀胱结石1例。结石大者为3.3cm×2.7cm,小者为0.4cm×0.5cm。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

  • 鹿龟膏治疗男性不育症30例

    作者:庞翠云;陈肖歧

    男性不育症是指夫妻同居2年以上,双方未避孕,女方妇科检查正常,因男方的性功能障碍或生殖器异常而造成的不孕。我们自制鹿龟膏治疗精液异常所致的男性不育症3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27~38岁,平均32岁;婚龄2~13年,平均4年。诊断标准:育龄男性与女方同居2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女方生殖功能正常而不能怀孕者。男方精液常规检查有2项或2项以上指标异常者。患者临床表现为性欲淡漠,射精无力,早泄,畏寒,腰酸,肢软,溲多,便溏,舌淡胖等症。

  • 培土生金散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结核89例

    作者:刘芳贵;冷崇芬

    笔者自1995年6月至1999年12月以自拟培土生金散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结核8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89例中,年龄1~5岁54例,6~12岁35例;病程短3月,长2年。肺阴亏虚型15例,气虚脾弱型26例,气阴两虚型48例。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山药500g,猫爪草200g,川贝母、生黄芪各100g,白及300g。将以上药物粉碎成散。服时先将散剂倒入杯子中,加入蜜汁10ml和温开水40ml,搅拌后口服。1~5岁每次5g,6~12岁每次10g,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 鱼腥草止咳汤治疗顽咳68例

    作者:陈桂泉

    自1998~1999年,笔者在门诊时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自拟鱼腥草止咳汤治疗顽咳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68例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1岁以下6例,12~59岁57例,60岁以上5例;病程短21天,长84天。所有病例均系患呼吸道感染,经中西医治疗后,外感症状消除,而咳嗽不愈,胸部X线摄片示肺纹理增粗、紊乱,血常规检查正常,排除患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58例,喉源性咳嗽10例。根据《中医呼吸病学》分为3型:①风寒犯肺型47例:咽痒久咳,咳嗽频剧,痰少质稀色白,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②寒包热型7例:咽痒咽痛而久咳,咳嗽频剧,咳声嘶哑,痰粘稠,舌苔薄白而罩黄,脉浮或浮滑;③风热犯肺型14例:咽痒咽痛咽燥而久咳,咳嗽频剧,咳时冒汗,咳声重,痰少质稠色黄,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 中药合针灸治疗小儿面瘫40例

    作者:张新建

    笔者自1998年起,采用中药内服合针灸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40例,效果满意。内服中药为牵正散加味:白附子、僵蚕、蝉蜕、桂枝、川芎、防风、荆芥、乌梢蛇,剂量随年龄、体重而定,上药研为粗末,过一百目筛,制成散剂,水煎后温服,每日3次。针灸治疗,主穴选颊车、合谷、太冲、阳白。配穴选地仓、翳风、下关、迎香。每次主穴取2~3个,均为双侧;配穴取2~4个,均为患侧。皆以补法为主,浅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5~10分钟运针1次。同时配合艾灸,以面部穴位为主,每穴温灸5分钟左右,使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治疗10日为1疗程。共治疗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小16个月,大14岁;病程短1天,长10天。治疗1个疗程后,37例痊愈(患侧眼睑完全闭合,口角无歪斜,无流涎,鼻唇沟双侧对称);3例好转(患侧眼睑基本能够闭合,口角稍有歪斜)。

  • 针灸眼科临床被忽视的问题及评析

    作者:曲鹤年;李忠仁

    针灸疗法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治病防病的有效医疗手段。中医眼科,是中医学的特色专科之一,针灸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从古到今都占有着独特的地位,值得挖掘、发展。然而在当今的眼科临床,就我们所经历体验及长期以来的文献研究而言,一些现象表明,有几个问题被临床工作者有意无意地所忽视(甚至被轻视)。在此提出,请不吝批评指正。1 重神:治神为衡,守神为权 目前有的临床工作者接待来诊病人,匆忙看上一眼,或者仅仅根据眼科病历或既诊病历的记载而没有进行详细诊查,就下了处方或进行针刺治疗;针灸治疗时心不在焉,甚至边聊天边行针。针刺或艾灸时,只顾刺入同样的穴位、留针同样的时间、艾灸同样的壮数,而不管是否得气、是否气至病所、是否皮肤潮红或有汗出。这类行为是忽视了治神与守神的问题。

  • 难治性心律失常辨治心得

    作者:郑源庞

    心律失常表现形式繁多,但大致可分过速性和过缓性两大类。过缓性包括期外收缩和异位心动过速,属主动现象;过缓性则包括逸搏激动和逸搏心律,是由心脏的低位起搏点发生起搏,属被动现象。心律失常属中医之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凡患病时间较长,病情较重或原发病复杂,且多次治疗而反复发作者,多属难治。对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笔者薄有心得,现结合病例,简介于下。1 疏肝运脾复心律 余某某,女,32岁。心悸胸闷气急半年余,近3个月来因心情不佳而致病情加剧。当地医院检查闻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房颤,左室肥大伴劳损,多种药物治疗未见缓解。经某省级医院检查,心率约81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心尖区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Ⅰ级舒张期杂音,胸骨左缘第3、第4肋间可闻及Ⅳ级收缩期杂音。

  • 吴银根治疗疑难病用药特色浅析

    作者:张天嵩;韩镭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指出:“医不贵能愈病,而贵能愈难病……病之难也,非常医所能疗”。所谓疑难病,是指病因复杂,症状怪异多变,难于辨证和诊断,久治无效或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群。导师吴银根教授业医数十年,对治疗疑难病尤为擅长,今总结出其用药心得以飨同道。1 病机探识 疑难病的病机虽然错综复杂,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初起病邪侵入体内,损伤正气,痰(饮)瘀等邪气内生;痰(饮)瘀蕴久化热,痰瘀热又进一步损伤正气,造成恶性循环。1.1 虚:在许多疑难病中或多或少、或主或次地存在着虚证的表现。虚证一般有气、血、阴、阳之分,气虚者,呼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血虚者,面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苍白,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麻木;阴虚者,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阳虚者,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它们可相互兼见,也可见于不同的脏腑中,并且多与痰、瘀等邪气相兼为患。

  • 中药内服灌肠治疗肾小球疾病氮质血症临床研究

    作者:万毅刚;万铭

    目的:揭示中药复方治疗肾小球疾病氮质血症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口服、灌肠中药复方和口服苯那普利、包醛氧淀粉对2组氮质血症病例进行干预,比较临床症状积分、Scr、Ccr、PRO、NO等主要参数。结果:对Scr、Ccr、PRO影响,中药复方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复方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复方是治疗肾小球疾病氮质血症的有效方案。中药复方可能是通过改善肾小球“三高”状态来延缓肾小球硬化。

  • 黄芪注射液能壮阳

    作者:陈伟

    黄芪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托脓之功,一般多用于表虚自汗、脾虚泄泻、浮肿、疮疡难溃或溃破后不收口等。《本草备要》说: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现将其科学提取制成黄芪注射液(每2ml相当生药4g),广泛地应用于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肝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笔者在一次偶然运用黄芪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治疗脾气虚的胃溃疡患者时,发现该患者丧失半年的性功能得以恢复,受此启发,用黄芪注射液治疗阳痿患者多例,均获满意疗效。如治谭某,52岁。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萎缩性胃炎病史。几年来常在外饮酒,吸烟无度,且喜拈花惹草,常深夜不归,每次同房不能,近几月来病情更为严重,性欲衰减,阴茎从未见勃起。曾自购服壮阳药未见效果。诊见面色萎黄无华,腰腿酸痛,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予以黄芪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日1次,10天为1疗程。治疗1次后,患者欣喜不已,诉当晚阴茎竟能持续勃起。经治疗1疗程,诸症好转。笔者体会,只要是虚证之阳痿,见气短,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腰酸,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者,用黄芪注射液即能收到益气壮阳之效。

  • 升麻鳖甲汤治杂病发斑

    作者:马济佩

    升麻鳖甲汤出自《金匮要略》,原用于治疗“阴阳毒”。我们在临床上灵活化裁,用以治疗多种疾病,屡收佳效。兹就近年来应用该方治疗杂病发斑的体会,介绍如下。1 血小板无力症 徐某某,女,43岁,农民。1995年9月7日初诊。患者2年前在田间劳动时被虫咬伤左下肢,半月后出现双下肢散在大小不等紫斑,尤以左下肢明显,伴乏力体倦,周身疼痛,头晕,特别在感冒后病情加重,周身痛不可忍,寝食不安,曾经数家医院检查,血小板数量正常,出血时间、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减退,拟诊为血小板无力症,给予激素及调整免疫功能等药物治疗1年余不见好转,转求中医诊治。诊见患者精神不振,面色黯淡,四肢及背部散在大小不一之紫斑,轻微瘙痒,无脱屑,全身疼痛剧烈,呈紧缩样疼痛,低热,体温在37.3~37.7℃之间,乏力体倦,头晕纳差,夜寐欠安。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 越鞠丸治疗头面疾患举隅

    作者:章九红

    越鞠丸是行气解郁的代表方剂,出自《丹溪心法》。笔者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应用本方随证加减,取得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1 头痛 张某,女,36岁。患者平素性情急躁,1年前与邻居争吵后出现头痛,每于情绪激动、劳累时反复发作,经多种中西药治疗罔效。症见以太阳穴处为主胀痛,有时呈针刺样痛,伴失眠多梦,胸闷气短,纳差,口干苦。舌质紫黯、苔薄黄腻,脉弦细。证属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治以理气活血,解郁通络止痛。越鞠丸加减:川芎20g,香附12g,山栀、焦神曲、郁金、蔓荆子各10g,苍术、厚朴各6g,三七粉(冲)3g。3剂后头痛好转,续服7剂而愈。 按:本例患者因情志不畅而致脏腑气血疏泄失调,气郁则血瘀,不通则痛。朱丹溪曾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故重用川芎以活血止痛;配合香附调畅气机;气郁则化火,用山栀清热泻火除烦;苍术既治太阴经头痛,又可健脾;并加入其他活血理气之品,以收通则不痛之效。

  • 温病学若干概念的探析

    作者:刘涛

    全面准确地掌握温病学理论,对外感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温病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而理论研究的前提是明确温病学的基本概念。1 明确温病的概念 众所周知,温病属于外感疾病的范畴,是外邪入侵人体而致,长期以来在外感疾病中,存在着“伤寒”和“温病”两种不同的命名方法,对人们在温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多数人根据《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和学术流派形成的先后顺序,认为伤寒为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温病隶属于伤寒的范畴,但对伤寒和温病的确切关系却认识不够,影响了对温病本质的认识,使温病的概念不够明确。那么如何确切定义温病的基本概念呢?笔者认为温病是由感受外界的致病邪气——温邪引起的疾病,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发热,且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等临床表现和病理过程,这与现代医学中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非常相似,据此可以认为温病的本质与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性疾病是一致的。

  • 《十药神书》初探

    作者:张胜

    《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治疗肺痨的专书。该书作者葛可久(1305~1353年),元代长洲(今江苏省吴县市)人,出身于世医家庭。其父葛应雷系当地名医。可久幼承庭训,“学业医道,考究方脉”;《明外史本传》谓其“名与金华朱丹溪埒”。葛可久另两部著作《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皆已散佚。《十药神书》出版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全书仅1卷,论述肺痨病病因病机、治法及创设10首良方,对后世肺痨治疗学和营养疗法的发展以及虚劳病治法的完善,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1 精当实用的治肺痨理论与方药 葛可久“三十余年,遍历江湖”,痛感当时医界诊治肺痨病黔驴技穷,“不过言语、文字形容之耳;至其用药治病,皆不能捷”,因而他“日夜苦心,用志务在中病”,潜心研究治病技能,并积累了“吴中治痨何止千万人”之经验。在葛可久以前,医者习以温补燥热之剂疗疾,病家亦喜服温热之药,权贵之士依然沿袭晋唐之风,吞服所谓能“长生不老”之金石。葛可久在书中的医论部分批评时医“不究其源,不通其治”,以温热之剂“妄投乱进”,不知“大热则愈竭其内”,药助火势,上则“呕血吐痰”,“颊红面白,口干咽燥”,下则“小便白浊,遗精盗汗”,中则“饮食难进”,损及肺脾肾三脏,以致“气力全无”,成不可遏之势。由此他在书中果断明确地立论,滋阴润燥、填精益损才是肺痨病的基本治则。以后明末绮石《理虚元鉴》突破治虚劳单重视补肾之藩篱,强调“治虚有三本,治肺为先”,又提出用药“三禁”,第一“禁燥烈”,皆可看出葛可久对他的影响。

  • 治络病当明营卫之理

    作者:曾红

    络脉具有沟通表里内外,贯通营卫气血津液,灌注脏腑组织等功能。络病的发生多以络脉阻滞以及相应的气血津液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而营卫功能失常是其基本的病理环节,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1 络脉贯通营卫,为营卫气化的场所 《素问*气穴论》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通荣卫”,说明络脉具有贯通营卫的作用。此外,营卫气化以津血为基础,以络脉为主要场所,如《灵枢*经脉》所言:“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2 络脉生理与营卫气化 络脉中的血气在循行过程中流注不已,脉外津液与脉内之血处于不断的交换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营卫气化而实现的。2.1 渗灌血气:络脉具有渗灌血气,营阴阳以“濡筋骨,利关节”的功能,故《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灵枢*卫气失常》曰:“血气之输,输于诸络”。络脉渗灌血气的动力来源于营卫,营卫相谐共同推动络中血气的渗灌。

  • 转移性肿瘤的中医病机认识与研究进展

    作者:何春梅

    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标志,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抗转移药物应用于临床。经过大量的临床摸索和实验研究,中西肿瘤学家已逐步达成一种共识,即对肿瘤,特别是转移性肿瘤的治疗,应强调包括中西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因此证实中医药抗肿瘤转移的确切疗效,揭示其具体可能的机制,努力开发出高效低毒的抗转移中药新药具有重要意义。1 文献记载 历代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的关于转移性肿瘤的记载。古人观察到这种临床现象,并记录于各种著述中,故而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是比较零散、含糊的。《灵枢*百病始生》篇中关于“传舍”理论的描述,可以在通俗意义上理解为古人对于转移性肿瘤的朴素认识。原文指出:“是故虚邪之中人也……,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 以病治病

    作者:

    近,英国医生发现了一种新的治病方法:用一些平时令人患病的病毒医治疾病。苏格兰格拉斯哥的一位患者25岁时被发现患有脑瘤,瘤组织在他脑中不断长大,影响他的说话能力,并慢慢使他的右半身瘫痪。医生在他的头颅钻了一个洞,然后把一种病毒直接注射到瘤组织里面,这种病毒特别专长于摧毁快速分裂的细胞,病人目前的病况已经好转。

  • 服用硝酸甘油的“八项注意”

    作者:

    ①注意用药途径;②注意服药姿势;③注意药品剂量;④注意疗效;⑤注意不良反应;⑥注意随身携带;⑦注意避光保存;⑧注意补充。为便于患者记忆,特编成口诀如下:舌下含服取坐位,既能预防也应急。剂量过大有征兆,头痛心悸血压低。三片无效有问题,急性心梗要考虑。随身携带防不测,药物失效及时替。

  • 红薯藤可治病

    作者:

    红薯具有润肺止咳、止血、止吐、通便及解毒排毒等功效。民间常以此为主治病,疗效甚佳,简述如下:①凡咳血、咯血、便血、鼻出血者,可取干红薯藤30g,仙鹤草15g,水煎当茶饮服。②治急性胃肠炎:取干红薯藤30g,干桃花15g,水煎温服,每日2~3次。③治妇女月经量多,用干红薯30g,益母草、荠菜各15g,水煎早晚顿服。

  • 常戴金戒指缓解类风湿

    作者:

    英国的一位医生曾证实了金戒指有防止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的作用。他对30名一直戴着金戒指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手关节X线检查,发现其中大多数患者戴着金戒指的手指和其他手指关节相比,骨侵蚀和破坏的程度要轻微得多。他认为“金”可能是通过皮肤或淋巴回流到达相应关节和邻近关节,从而起到防止骨侵蚀的作用。其实用“金制剂”治疗此病早已在世界上广泛采用。国内有一种含“金”的药物,其惟一的适应症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服用可防止关节破坏和变形。

  • 45~55岁是生命“高危期”

    作者:

    一般来说,45~55岁应该是人生黄金年龄段之一。这个阶段属于中年期,大都年富力强。但据有关专家研究,人的生命线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0~35岁为人生活跃期、健康期;35~45岁为疾病形成期;45~55岁为生命“高危期”(大多疾病在此阶段暴发,严重者危及生命);55~65岁为安全过渡期;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都发生在45~55岁年龄段,故有专家称之为人生旅途上的“沼泽地”。专家说,上述分段法仅具有相对意义,但却明确提示这一阶段的中年人,要提高保健意识,重视行为医学。不可自恃年富力强,对健康满不在乎。

  • 武汉开发“纳米中药”

    作者:

    近日,武汉市一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的负责人在一项联合开发“纳米中药”的协议上郑重签字。这项合作将可能对中药的开发和利用产生重要影响。“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粒径小于100纳米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纳米中药”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效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增加临床疗效,而且更方便、更经济。如将不易被人体吸收的药物做成纳米粉,则更容易被吸收;用纳米药物做成的膏药,可直接通过皮肤吸收,无需注射。运用纳米技术发展中药,可以大大提升中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加速中药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

  • 发现夜盲症基因

    作者: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研究人员经过13年的努力,发现了导致夜盲症的NYX变异基因。在卡尔加里大学执教的加拿大著名眼科专家托班*贝克汉森日前透露,他们对北美和欧洲有夜盲症遗传史的22个家庭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NYX基因发生变异是导致他们患夜盲症的共同原因。研究人员发现,正常的NYX基因会产生一种蛋白质,作用是向视网膜神经细胞传送光变化的信号;当NYX基因发生变异后,它所产生的蛋白质便不再发挥正常功能,导致视网膜神经细胞夜间光传输信号紊乱,从而造成夜盲症。

  • 张云鹏故居被联合国定为杰出建筑

    作者:

    近,一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的信函寄到江苏省镇江市。镇江一代名医张云鹏故居被评为2000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张云鹏生于1900年,其祖上几代在镇江开设药店。他幼习诗书,传承父业,医术精湛,熟谙内、妇诸科,善治疑难杂症,医德尤其高尚。所著《温病辨症十三篇》、《经验舌鉴》等医学专著很有学术价值,为同行所称道。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鹏当选为中苏友好协会筹备委员、组织委员。

  • 痛风食疗三法

    作者:

    ①米仁红枣汤:取米仁50g,红枣5枚煮汤,喝汤食米仁、红枣。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②玉米饮:取玉米或玉米须、根、叶100g煎汤代茶,经常饮服有助于排除尿酸。③胡桃泥:胡桃仁250g,山药粉100g。将胡桃仁浸在含盐10g的冷开水中,5分钟后取出,放入微波炉转3分钟,再用粉碎机捣烂,与炒熟的山药粉混合拌匀,每次30g,开水送服。经常食用,有助于强身健体,调节代谢。此外,痛风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饮食宜忌,少吃含嘌呤量高的猪、牛、羊、鸡、鸭、鹅、兔肉及其内脏和鱼、虾、豆类、蘑菇、花生、菠菜等,以防尿酸生成过多;坚持多饮水,有助于排除尿酸;不酗酒,不喝浓茶和咖啡、可可等,以避免诱发痛风症。

  • 你知道“洗血”吗

    作者:

    洗血在医学上称为“血液净化”。近,用洗血来去除血脂成为新的话题。血脂过高是引起脑、心血管梗塞的主因之一,而用洗血方法来降低血脂,则是直接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家族性、顽固性高血脂症病人或是不能服药的病人是降血脂的首选方法。目前,世界上有3种用洗血来降血脂的方法:①物理性滤过;②化学性分离;③生物性吸附。其中,①②各有优缺点,而生物性吸附合理,副作用小而受到医生们的推崇,当然,生物性LDL吸附器因价格昂贵,在发达国家也仅在富裕阶层内使用。由于血浆置换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于临床,大大地扩大了洗血治病的范围,对于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昏迷等以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也有了很好的疗效,成活率高达近80%,被称为生物性人工肝。

  • 金铲银锅

    作者:

    一个多世纪前,创业不久即因药品所用药材道地、质量上乘而在杭城内外声誉鹊起的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在按古方试制用于镇惊通窍的名贵急救药“局方紫雪丹”时,与其他老药号所出售的紫雪丹一样,颜色不够紫,药效不理想。药号创始人胡雪岩召集诸多名医、药师共同探讨改进方法,众名医也面面相觑,无一良策。一位已做了60余年药的叶姓老药工说,他曾听祖父说过一个绝秘的法子:紫雪丹中有几味药药性太活,遇到铜和铁就会变质变色,要想制出真正紫色的紫雪丹,非用金铲银锅不可!金铲银锅?那得花多少钱啊!众人的目光都盯住了老板胡雪岩。胡雪岩毅然拍板:“为了药效,不惜工本,立即打制。制成的紫雪丹仍按原价卖!”金铲银锅打造好了,紫雪丹的功效明显提高。

  • 纤维素性支气管炎治验

    作者:李广文

    笔者随云南省名中医、云南中医学院孟如教授临证时,逢其妙法治愈1例纤维素性支气管炎患者,印象极为深刻,现整理如下。 钟某某,男,52岁。1992年6月6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咯血、胸闷憋气、咯出树枝状物半年,经许多医院检查确诊为纤维素性支气管炎。予抗生素、止血敏、强的松及中药治疗,症状稍减未除。诊见满月脸,向心性肥胖,咳嗽咯痰,每日咯出树枝状物3~4条,咯出后胸闷憋气减轻,伴心悸乏力,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唇微紫绀。舌质红微紫、苔薄黄微腻,脉细滑。证属痰热蕴肺为标,肺肾阴虚为本。治宜化痰清热、润肺止咳为先。处方:麻黄10g,杏仁、桃仁、葶苈子、莱菔子各12g,苇茎、板蓝根各25g,冬瓜仁、苡仁、白茅根各30g,苏子、法半夏各15g,甘草3g。每日1剂,服3次。10剂。仍服用强的松5mg,每日1次。6月16日复诊,咳嗽咯痰大减,每日咯出树枝状物1~2条,胸闷憋气、心悸乏力好转,舌象同前,脉细滑微弦,药已中的,守方再进20剂。7月4日三诊,每日咯出树枝状物已不明显,除仍腰膝酸软外,余症均消,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微弦。强的松递减至每日2.5mg,投生脉散合苇茎汤加味:苏条参、苇茎各20g,麦冬、法半夏各15g,五味子10g,冬瓜仁、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桃仁、黄芩、蒲公英、牛蒡子各12g。

  • 辨证治疗肠气囊肿病

    作者:陈刚

    肠气囊肿病又名肠壁囊样积气症,是一种生长在粘膜下、浆膜下或两者皆有的含气囊肿病。此病在临床上少见,但近有增多的趋势。笔者在临床中曾治1例,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遣方用药,效果良好。 杨某某,男,28岁。1998年9月4日初诊。患者自2月份以来感腹胀腹痛,便次增多,大便带血,量少色鲜红。某市级医院怀疑为肠道息肉,遂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示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可见片状葡萄样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大小不一。难以判定是息肉还是海绵状血管瘤,故在1周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病变处粘膜表面有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大小不一,状如葡萄。肠镜压之有弹性,粘膜呈苍白色、透亮。肿块基底较大,无蒂。病理报告确诊为含气囊肿病。经止血、抗感染治疗1周后,又进行高压氧治疗2周后,囊肿未能消除,症状仅有轻微减轻。

  • 朱秀峰话弦滑脉

    作者:宋耀鸿

    江苏省名中医朱秀峰主任医师认为弦滑脉是不存在的,并详加说明,对笔者颇有启发,现将朱老所论述之观点归纳于下。 首先,从中医脉诊内容来看是不可能有弦滑脉存在的。因为脉象均是通过位、数、形、势四个方面来体察的。周学海曰:“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的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位者浮、沉、长、短也。数者,迟、数也。形者,虚、实、滑、涩也。势者,即滑氏所谓上、下、去、来、至、止也”。朱老认为周学海所言甚是,因二十八脉中有些脉本身就是由几种脉合成的,如弱脉就由虚、沉、细三脉合成。更值得注意的是从二十八脉之间的关系来看,由于症情复杂,临床上常多脉同见,称为相兼脉,又称合脉。其中又有二合脉、三合脉、四合脉之分。相兼脉是由具有位、数、形、势四大不同要素的脉象组合,如脉浮滑是表示位、形的脉象组合;脉浮大滑数是表示位、数、形、势的脉象组合。而四大要素中属于相同要素中的脉象是不可能同时出现并组成相兼脉的,如同属表示位的浮脉和沉脉,同属表示数的迟脉和数脉,同属表示势的虚脉和实脉等。同样,同属表示形的弦脉和滑脉也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

  • “红赤舌”误诊辨析

    作者:谭世斌;谭世敬

    笔者十多年前在四川北部山区行医,曾遇见其家族成员个个舌红赤少苔,每患病时总易被误诊为火热炽盛或阴虚火旺,治疗往往矢不中的,甚或适得其反,延误病机,加重病情。如该家族一老妪胃脘痛,F344气呕恶,一医者见其舌红赤如杨梅,投泻心汤加味,服后呕恶稍减,脘痛仍著,次日便下黑瘀,胃镜检查见胃窦体红白相间,有糜烂和出血点,患者邀余诊治,观其形寒肢冷,神疲体倦,胃脘隐痛喜热饮,脉沉迟,但舌红有津,状若杨梅,舌象与脉证不符,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前贤明训,脉有假脉,舌无假舌;苔察胃气之强弱,质判五脏之虚弱。若拘泥于此,又似觉不妥,且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原则,乃舍舌从脉从证,辨证为脾胃虚寒,气不摄血,投以黄土汤,痛乍缓,四末复温,黑便止,病势得减,继以归脾汤调理收功。 此病例初看似觉蹊跷,实则不悖中医基础理论之本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的方方面面,舌诊也不例外。舌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察五脏之寒热虚实,但也有例外,如本案患者一样。因为阴阳消长及其表现,寒热真假之表象和本质,绝对寓于相对之中,故不可单凭舌象一锤定死,当四诊合参方可。至于舌无假舌之说,也是相对脉证而言,因为在临床上假脉假证的发生频率多于虚假舌象,故不可把舌无假舌之说绝对化。

  • 大月孕妇慎用姜

    作者:张传弘

    生姜、红糖制作的姜茶治疗外感风寒感冒应用较广泛。然而,近日一亲戚,妊娠近7个月,平素体健,偶因外感风寒,其婆婆用生姜、红糖煮制姜茶1碗给以饮用,第2日自觉胎动停止,后经B超检查证实已胎死腹中。细思之,姜茶中生姜功能温中和胃,散寒解表,而引起死胎机理实在难以解释。笔者岳翁刘诚璞临证40余载,擅治内妇科杂病。与其谈及此事,他也曾遇见类似情况近十起。查考《本草纲目》干姜条下有“时珍曰:太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之记载,亦说明姜能引起死胎绝非偶然,所以整理此文提醒同道注意。

  • 慈溪魏氏验案类编续集

    作者:魏长春

    伤寒化燥热喘案沈祖兴,三十八岁,业药,住双顶山,丙子(1936)年三月初四日初诊。劳顿受寒咳嗽,自服柴胡桂枝汤加羌、芎、五味、前胡、桔梗等温燥之剂,病势加剧。现畏寒、内热,喘咳有能平卧,唇用温燥解表,邪从为火化。治宜疏解表邪,润燥降逆,清热除烦。淡豆豉、焦山栀、制半夏各9克,川连3克,全瓜蒌12克,葱白4个,鲜竹叶50片,益元散15克。次日复诊,自服温药太过,而致肺液被劫,神倦,壮热,气促,干呕。舌苔黄厚焦黑而糙,脉象左见歇止、右则滑数。气生石膏、鲜芦根各24克,知母、玄参、粳米、天花粉各15克,淡竹沥30毫升,炙甘草3克。

  • 变法实践录 (续十三)

    作者:王少华

    26 通因通用 北齐徐之才“通剂”中的“通可去滞”乃言其常,《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通因通用”乃言其变。“通因通用”中的第一个“通”字是指通利药物,第二个“通”字是指通利证候。就表面看来,“通因通用”法的适应证,似乎是具有滑脱现象需要用塞法治疗的脱证,但实质上仍然是必须用通法施治的具有堵塞不通病机的疾患。如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瘀血停积形成的血滞崩漏等,应分别采用通利小便、破血行瘀的方法治疗,以及《类经》所说的“火热内蓄,或大寒内凝,积聚留滞,泻利不止,寒滞者以热下之,热滞者以寒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也”。 众所周知,“通因通用”法通常多用于新痢。由于“无积不成痢”,新痢用通法,清除肠中宿食积滞,无疑是祛除痢疾之成因,这就是下痢用通法之依据。基此,我将通法的应用扩大到属实的新发生的泄泻乃至久痢、久泄等,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2001年学术活动计划

    作者:

    “康莱特杯”全国首届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为了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中国中医药学会与浙江康莱特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康莱特杯”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该活动将评选一等奖5名,奖金各5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30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50名,名誉奖励。参加人员:学会会员(未入会者,须先办理入会手续,方可参加)。参加办法:学会会员将会员证复印件、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1~3本(时间自1979~2000年之间正式出版物)挂号寄到学术部。专著要求:参加评选的学术专著内容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规范性。注意事项:1.以下图书暂不列入此次评选范围:①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集、各类汇编;②社会科学范畴的图书;③中医药年鉴;④以国外语言文字撰写的中医药学术著作;⑤属于中医药各种院校的教材、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函授、夜大等方面的教材;⑥中医药译著;⑦中医药科技期刊;⑧中医药音像电子出版物等;⑨中医药科普著作。2.信封注明“康莱特杯”。3.截止日期:2001年5月1日。4.颁奖大会拟于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首届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中为光彩夺目的内容,是有价值的部分,正如有关中医专家所说:“要精通《内经》,必先精通运气”。为了促进中医运气学术研究,拟定于2001年2季度在北京举办“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内容:1.运气理论研究;2.《易经》与运气;3.运气与天文、地理等现代科学相关研究;4.运气临床研究;5.运气与养生保健;6.运气学说与中医特色;7.运气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注意事项:1.信封请注明“五运六气会议”;2.没有论文也欢迎参加听讲;3.征文截稿日期:2001年4月30日。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由刘杰副教授主持研究的项目:中医运气学说电脑应用系统”获国家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医运气学说系统工程的研究”、“中医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电算系统”获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奖,该成果对临床治疗疑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其特点是该理论改进了传统运气学说中繁琐的推算手续,使运气学说更易推广。 为了推广上述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拟将连续举办“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每期8天,费用800元,报名满30人开课,本研修班将聘请中国运气医学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卫生部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鉴定专家、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铁路中心医院性医学中心主任刘杰副教授亲自主讲。1.中国运气医学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运气医学简史、运气医学基础、运气自然配属、脏象学说、运气经络学说、运气病因学说、运气诊断学说、运气脏腑辨证、运气十纲辨证、运气六经学说、运气互体治法、运气本草学说、运气方剂配伍、运气针灸取穴、运气养生保健、运气医学原理的现代研究。2.中国运气针灸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运气针灸沿革、九针运气理论、运气人体解剖、运气纵横经络、运气针剌手法、运气腧穴理论、运气针灸取穴(运气纳甲子午流注法、运气纳子子午流注法、运气脏气法时取穴法、运气养子时刻取穴法、运气移光定位法等)。3.中国运气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五运六气学说沿革、运气学说基础、运气学说(历法、五运、六气、南北政、三气之纪、五郁、相合、同化、六元正纪、学说工具、方药、电脑推算六十运气年表、五运六气之临床应用)。4.中国运气方阵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方剂发展简史、太极方阵、两仪方阵(阴阳、气血、升降、动止)、三因方阵(天因、地因、人因、三焦)、四象方阵、四时方阵、五脏方阵、六腑方阵、七情(六欲)方阵、运气方阵。5.中国运气性学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性学概论(西方性医学的发展与形成、性医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性医学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基础、性系统、性诊断学、性治疗学)、运气性学沿革、性器官、性基础、性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概要、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性学方药、男性疾病、女性疾病、性腺疾病、性偏离、性传播疾病。6.中国运气生物节律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人体生物节律、人体生物三节律、运气与人体生物节律、人体生物节律的临床实际应用、人体生物节律劳动安全系统、百年人体生物节律。 参加研修者可任选一种内容,参加两个班以上优惠20%。全国首届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中医药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它在临床上有突出疗效。为了系统总结推广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拟定于2001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全国首届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会议内容:主要以演示为主,包括方药、方法、技术、器械、经验、系统理论等,使参加会议的代表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注意事项:1.欲演示的代表请将详细内容文字整理完整后,有录像带或光盘者请一并寄到学术部,并在信封上注明“演示会”。2.有无论文者均欢迎参加学习。3.截止时期:2001年4月30日。4.信封注明“演示会”。全国首届经络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为了促进经络研究和临床应用,拟定于2001年8月中旬在大连召开“全国首届经络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大会”。征文内容:1.经络实质及基础理论的研究;2.中药归经理论研究;3.经络与中医药临床研究;4.经络与针灸临床研究;5.特定穴位与经络、脏腑关系的研究;6.经络理论在中医、针灸临床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7.经络与养生保健方法研究;8.经络与外治法研究;9.经络对按摩的指导作用和意义;10.经络与脑科学;11.经络与神经、淋巴、内分泌等的关系研究;12.对经络的哲学思考;13.中医经典医籍对经络的总结;14.经络与气血运行;15.奇经八脉研究;16.经络与《易经》;17.经络与针麻研究;18.经络与子午流注研究;19.经络相关学科研究与应用;20.经络与现代理疗仪器研究开发;21.经络与五运六气;22.经络医疗保健产品评展(经络、理疗、外治、诊断治疗仪器、通经活络药物)。注意事项:1.信封注明“经络会议”。2.截止日期:2001年6月1日。 1.以上各会议每篇征稿限3000字以下(省部级研究项目限5000字),300字摘要;2.来稿请打印或正楷方格纸抄写;3.自留底稿,恕不退稿;4.注明参考文献;5.各会议(除高级研修班外)每人会务费580元;6.我会正在发展会员,凡具有中级职称(含中级)以上的中医药工作者可申请办理入会手续,电话、信函索取会员入会申请登记表即可。咨询报名电话:(010)64212828 传真:(010)64297983 联系地址:北京市樱花东路甲4号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收) 邮编:100029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2001年1月1日

  • 杏林知己墨韵流芳——陈苏生先生诊治名医陆渊雷墨迹介绍

    作者:蔡寿祥

    这里披露的是陈苏生先生诊治近代名医陆渊雷的医案墨迹,时间是1946年年初,陆渊雷先生斯年52岁,正当名震遐迩的鼎盛时期。陆氏初治经学,于小学古文、天文数学、金石书法都有相当造诣,通晓英、法、德、日诸国文字,学医则师从恽铁樵。办中医函授教育,倡“中医科学化”宗旨,撰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巨著,誉满杏苑,俨然巨擘。陈苏生先生当时年方38岁,在此之前,他曾师从沪上中医儿科名家沈仲芳、海宁官宦兼精岐黄的钟符卿,已有出蓝之誉。因服膺中西医兼擅的祝味菊先生,不计既有的名利得失,投于祝氏门下,孜孜不倦地汲取和总结祝氏经验,着手撰写《伤寒质难》。因师从祝味菊,处方用药一改旧观,曾引起一些人的不解和非议。医学造诣甚高的陆渊雷先生,在自己患病时,其择医诊治的态度必然是严肃和挑剔的,不会囿于时俗,谬托知己。邀请后辈小生陈苏生为自己诊治,除了他的慧眼识人之处,体现了陆氏唯才是举,不囿于时俗的开明态度以外,也表明了他对陈氏医学造诣肯定性的评价和信任。

浙江中医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