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发性肝内胆管破裂二例

    作者:刘国辉;安莲华;姚永华;杜晓宏

    自发性肝内胆管非创伤性破裂临床上很少见,一旦发生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形成腹腔脓肿,甚至引发感染性休克,其病情凶险,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1].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共收治此类患者2例,因治疗及时得当,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病例1男性,56岁,因上腹疼痛24h、加重伴寒战4h来院,既往有胆囊炎、胆结石病史.入院查体示:体温:38.9℃,呼吸20次/min,脉搏98次/min,血压100/70mmHg(1mmHg=1.33kPa);急性痛苦病容,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腹部平坦,全腹压痛伴轻度肌紧张、反跳痛,以上腹为重;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5次/min.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9.9×109/L,中性分叶粒细胞百分率:91%;肝功能示: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4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6U/L、碱性磷酸酶129U/L、谷氨酰转肽酶129U/L,总蛋白57g/L,白蛋白33g/L,直接胆红素156μmol/L,间接胆红素98μmol/L.腹部彩超示: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上段胆总管扩张;

  • 先天性复合型胆管囊状扩张症并癌变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于洪娜;张秀珍;刘瑞华

    患者男,50岁,因右上腹痛伴全身皮肤黏膜黄染6个月、加重10d入院.查体:皮肤黏膜重度黄染,腹软,右上腹及剑下压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527.60μmol/L,间接胆红素229.70μmol/L,直接胆红素297.90μmol/L.谷草转氨酶64.00U/L,r-谷氨酰转肽酶88.00U/L,碱性磷酸酶278U/L.

  • 以黄疸为首诊症状的梅毒2例报告

    作者:苗千里;蔡雄;倪武

    1 一般资料 例1:某女,36岁,1996年7月下旬开始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有时感上腹饱胀不适伴轻度恶心,未予注意.至8月10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7.4~37.8℃,偶达38.4℃,无畏寒、寒战,乏力,纳差加重,小便颜色发黄并渐转呈酱油色,门诊查肝功:总胆红素122μmol/L,直接胆红素76μmol/L,谷丙转氨酶高达1320U/L,拟为"病毒性肝炎"于8月15日收入院.

  • 血清胆红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分析

    作者:姚超永;李利华;李雪艳;董宵;朱学创;王小平;杨峥;尹雪艳;吴新华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05-07邀请大理市西电小区所有≥17岁且有完整资料的175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及血清胆红素等.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将人群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结果 资料完整的1750名居民中有代谢综合征374例,发生率为21.4%,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比较,代谢综合征组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下降[(4.7±2.4)比(5.2±2.2)μmol/L,P=0.002],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固醇(r=-0.22)、三酰甘油(r=-0.28)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7)均呈负相关(均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r=0.11,P=0.015).与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低三分位数组比较、中间三分位数组和高三分位数组总胆固醇[((5.5±0.9)、(5.2±0.9)比(5.8±1.2) mmol/L]、三酰甘油[(2.1±1.4)、(1.8±1.1)比(2.8±3.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0.9)、(3.1±0.8)比(3.4±1.0)mmol/L]均降低(均P<0.01).在调整性别和年龄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三分位数组和高三分位数组比较,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高78%(OR=1.78,95% CI 1.32~2.40,P=0.001),而中间三分位数组和高三分位数组比较,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直接胆红素可能与代谢综合征发生相关,且其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影响代谢综合征的发病.

  • 苯巴比妥治疗老年高间接胆红素血症47例

    作者:冯晶;陈仕珠;王风莲

    目的:分析老年人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升高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探讨苯巴比妥治疗高IBIL血症的效果.方法:连续收集本院高IBIL血症患者47例(58例次).均无其他肝胆及溶血性疾病,除血清胆红质升高外,其他有关常规和生化检查均正常.治疗予苯巴比妥60 mg/次,3次/d,疗程2 wk.于治疗第7、10和14d分别复查肝功一次,如首次复查血清胆红素已正常,即停止治疗,第14 d再复查.除4例停用磺脲类降糖药物外,其他治疗同前.结果:高IBIL血症发生率占同期诊治的1812例次老年患者的2.9%.58例次患者血清TBIL平均值为36.5±7.5(24.7-56.4)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为7.7±1.4(5.5-13.0)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为28.8±5.9(19.2-44.4)μmol/L.治疗7 d后血清TBIL、IBIL恢复正常者28例次(48.3%),治疗10 dTBIL、IBIL恢复正常者42例次(72.4%).治疗14 d后所有患者TBIL、IBIL均降至正常.治疗7 d血清TBIL、IBIL恢复正常者第14 d复查仍正常.治疗前胆红素水平与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时间间无明显相关性(P=0.108).治疗期间患者无任何不适反应.治疗结束后1、3、6、12mon复查TBIL和/或IBIL升高者累计分别为0、2/57(3.5%)、5/53(9.4%)、10/41(24.3%)例.均经重复治疗降至正常.结论:老年人高IBIL血症特点为自发性、特发性、无或仅有轻微症状、胆红质轻度升高、有反复出现倾向.应用苯巴比妥诱导治疗可于较短时间内降至正常,对复发者重复治疗仍有良效.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7例临床分析

    作者:董正芳;程留芳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及其中16例肝穿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女29例,男8例;确诊时平均年龄52.16±12.75岁;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瘙痒7例(18.92%),乏力6例(16.22%),黄疸4例(10.81%);常见症状为黄疸(56.76%)、纳差(40.54%)、瘙痒(37.84%);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等生化指标升高2倍以上;78.38%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升高,97.30%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或)M2亚型(AMA-M2)阳性,1例患者AMA及AMA-M2阴性但病理证实为PBC,83.78%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16例肝穿病理结果为Ⅰ期2例,Ⅱ期5例,Ⅲ期5例,Ⅳ期4例.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年女性多见,肝穿病理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作用,临床医师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综合临床表现、生化检验、免疫学及病理改变进行诊断.

  • 复方降压药所致药物性肝病2例

    作者:何凤云;金玉

    目的:分析2例口服复方降压片和北京降压0号所致的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炎病毒标记物,肝功能试验,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加以临床分析,讨论.结果:降压药所致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γ一谷氨酰转酞酶,碱性磷酸酶均升高,血总胆红素定量明显升高,尤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著.按Zakim临床分型属胆汁淤积型.结论:对黄疸患者应注意排除药物性肝病的可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胆管乳头状黏液瘤致急性胰腺炎一例

    作者:万维琴;董元航;湛先保;陈燕;李兆申

    患者女,79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13天"于2009年6月27日入院.患者40年前曾行胆囊切除术,后因胆总管结石先后行4次手术.1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腹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无发热、黄疸和腹泻.CT平扫考虑急性胰腺炎(AP).给予禁食及对症治疗后病情缓解.7 d前患者突然出现黄疸,查WBC 22.4×10~9/L,中性0.87,血淀粉酶1320 U/L,谷丙转氨酶(ALT)56U/L,谷草转氨酶125 U/L,总胆红素104 pmol/L,直接胆红素70μmol/L,碱性磷酸酶167 U/L.外院上腹部MRCP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下端狭窄,肝左叶萎缩,慢性胆管炎,胆囊缺如,十二指肠降部与胆总管侧壁相通,胰管扩张及AP表现(图1).胃碘水造影示十二指肠胆总管瘘.

  • 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性肝纤维化评分增高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静;周翔海;刘艳;胡萍;纪立农

    目的 研究T2DM住院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纤维化评分(NFS)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T2DM患者临床资料,除外酒精性或其他原因的肝病,按照NFS分为3组NFS<-1.455组,-1.455≤NFS≤0.676组,NFS>0.676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NFS增高的相关因素. 结果 1413例患者纳入分析.3组患者分别占13.5%、65.7%、20.8%.直接胆红素[DBil,OR(95% CI):1.235(1.057,1.444)]、WC[OR(95 %CI):1.031(1.009,1.054)]、血清肌酐[Scr,OR(95%CI):1.022(1.009,1.035)]、SBP[OR(95%CI):1.023(1.010,1.037)]、糖尿病病程[OR(95%CI):1.174(1.130,1.219)]、彩超诊断NAFLD[OR(95%CI):0.439(0.260,0.739)]与NFS>0.676独立相关. 结论 T2DM住院患者中,20.8%的患者NFS>0.676.糖尿病病程、WC、DBil、SBP、Scr与高NFS评分呈正相关.彩超诊断NAFLD与高NFS评分呈负相关.

  • 18岁男性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罗晓佳;胡咏梅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8岁,因“胸痛1年,复发加重4+小时”入院。1+年前曾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1天前,突发剧烈胸骨后压痛,持续约半小时,伴冷汗,服用“速效救心丸”无明显缓解入院。心电图有动态变化,心肌酶进行性升高,考虑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转入我科。查体:体温36.5℃,脉搏73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颈静脉无充盈,心肺腹查体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全身皮肤散在皮疹。辅助检查:心肌酶: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243.5 ng /ml,肌钙蛋白T 2.09 ng/ml。血生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63 U/L,总胆红素51.4μmol/L,直接胆红素16.1μ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89 mmol/L。凝血功能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4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49%,前壁、前间隔及左心室心尖部收缩活动消失,下壁后间隔收缩活动减弱。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V1~3导联ST段上抬0.05~0.3 mV,I、aVL导联T波倒置。

  • 胆红素系统检测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预测中的价值

    作者:林青;刘宝宏;吴献豪;李治民;刘秀凤

    目的 探讨胆红素系统检测在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死亡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11月于上海市同仁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心衰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心衰组患者以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随访2年.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确定与死亡率相关的胆红素切点值,依据切点值将50例心衰组患者分为胆红素水平正常组和胆红素水平升高组两个亚组.比较两亚组的生存率,分析胆红素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对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衰组患者的NT-proBNP、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对照组,LVEDD大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计算与死亡率相关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切点值分别为23.50μmol/L、17.69μmol/L及4.60μmol/L,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均可增加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均与NT-proBNP、尿酸(UA)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在考虑到年龄、性别、肾功能、肝功能及血脂等因素后,总胆红素对心衰患者全因死亡仍有独立预测价值(P<0.01).结论 胆红素与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独立相关,胆红素系统水平的升高是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 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作者:王峪;刘懿禾;沈中阳

    1病例报告患者男,62岁,退伍军人,主因原位肝移植术后进行性黄疸2个月伴尿量减少1周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因"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在外院接受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手术治疗.术后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急剧升高至500 μmol·L-1,直接胆红素350 μmol·L-1,肝穿病理诊断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予保肝利胆治疗后病情无缓解,1个月后再次接受肝穿,病理诊断:胆汁淤积性损害.

  • 急性心肌梗死伴血清淀粉酶升高一例

    作者:姜北;吴华芹;褚瑜光;崔向宁;宋庆桥;李军

    患者男性,71岁,2014年5月8日入院。主诉:胸闷、胸痛18年余,加重伴喘憋1个月。入院症状:胸前压闷感,喘憋气促,夜间可平卧,无胸痛,无心慌,无咳嗽咳痰,睡眠差,大便干,尿量每日约500 m l。体检:血压为80/50 m m H g (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音低钝,心率:78/min ,律齐,二尖瓣及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于右肋下2 cm可触及;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既往史:1996年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11年因前降支桥血管狭窄行PCI。辅助检查:血清肌钙蛋白I 44.8μg/L ;B型钠尿肽>30000 ng/L ;白细胞12.7×109/L ,C反应蛋白23.3 mg/L ;肌酸激酶同工酶111 U/L ,乳酸脱氢酶478 U/L ,血清淀粉酶1128 U/L ,丙氨酸转氨酶29U/L,天冬氨酸转氨酶132.7U/L,总胆红素34.4μmol/L ,直接胆红素15.1μmol/L ,间接胆红素19.3μmol/L,碱性磷酸酶94U/L,转肽酶45U/L,脂肪酶23.7U/L,总蛋白67.3g/L,白蛋白40.6g/L,TC5.1mmol/L,LDL 3.3 mmol/L ,肌酐117μmol/L ,尿素13.5 mmol/L ,钾4.2 mmol/L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V1~V4导联ST 段弓背向上抬高0.3 mV ,Ⅰ、Ⅱ、V5、V6导联ST 段压低0.1 mV ;胸部X线:双肺纹理增粗,心影增大,主动脉硬化;心脏超声检查:全心增大(左心室68 mm ,左心房44 mm ,右心室27 mm ,右心房51 mm),心功能低下(LVEF 28% ),左心室后下壁心肌变薄、回声增强,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二尖瓣及三尖瓣重度反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腹部超声检查:右肾囊肿,胆囊结石,胰腺未见明显异常;胸腔超声检查:双侧胸腔积液。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广泛前壁),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 PCI后,心功能(Killip分级)Ⅳ级,心源性休克。治疗处理,予替罗非班、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量肝素钠抗凝,瑞舒伐他汀钙调脂、稳定斑块,持续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注射维持血压,并予抗感染、补液扩容、纠正酸碱平衡、保护胃黏膜、保肝降酶等对症治疗。入院第2天复查血清肌钙蛋白I 98.9μg/L ;B型钠尿肽>30000 ng/L ;白细胞13.7×109/L ,C反应蛋白58.9 m g/L ;肌酸激酶同工酶119 U/L ,乳酸脱氢酶4466 U/L ,丙氨酸转氨酶1833 U/L ,天冬氨酸转氨酶6605 U/L ,总胆红素68μmol/L ,直接胆红素38.2μmol/L ,间接胆红素29.8μmol/L ,碱性磷酸酶84 U/L,转肽酶51U/L,总蛋白52.6g/L,白蛋白31.1g/L,肌酐306μmol/L ,尿素20 mmol/L ,钾5.9 mmol/L。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12:10突然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至60/45 m m H g ,心电监护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继而心率逐渐下降呈直线,立即予心肺复苏、持续胸外按压,先后予多巴胺、阿托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症治疗,利多卡因注射液及胺碘酮注射液纠正心律失常,无创呼吸机S/T 模式辅助呼吸,可拉明、洛贝林兴奋呼吸中枢。经积极药物抢救,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心跳呼吸,14:20心电图呈直线,宣布临床死亡。死亡原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 老年重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作者:牛秀凤;吴瑾;杨静;刘瑞雪;周燕敏

    患者男性,69岁.1999年9月13日因腹泻伴呕吐咖啡色液体1 d入院.1 d前患者因便秘口服中药后腹泻,稀水样大便6~7次,量较多,便中无粘液及脓血,呕吐未消化食物及咖啡色液体,来诊时血压90/60 mm Hg,立即收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及脑梗死病史,遗有左侧偏瘫及失语,本次发病前神志清楚.入院体检:血压105/60 mm Hg,脉搏60次/min,呼吸16次/min,体温37.1℃.昏睡状,刺激略有反应,皮肤巩膜黄染,全身散在新鲜出血点及出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无抵抗,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水肿,左上下肢肌力Ⅰ-Ⅱ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左Babinski征(+).血常规:血红蛋白(Hb)117 g/L,红细胞(RBC)3.83×1012/L,红细胞比积0.34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8 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30 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 g/L,网织红细胞(Ret)0.015,白细胞(WBC)12.4×109/L,中性0.87,淋巴0.09,单核0.04,血小板(Plt)22×109/L,出血时间2 min,凝血时间2 min,纤维蛋白原2.1 g/L,凝血酶原时间(PT)15.5 s(对照13 s),凝血酶原活动度(PA)63.2%,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44 s(对照36 s),血沉(ESR)39 mm/1 h.血清钾5.46 mmol/L,血清钠127 mmol/L,血清氯99 mmol/L,血糖5.7 mmol/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1.8 U/L,乳酸脱氢酶1 287 U/L,肌酸激酶141 U/L,肌酸激酶同工酶12.2 U/L,r-谷氨酰转肽酶21 U/L,总蛋白53.3 g/L,白蛋白30.9 g/L,碱性磷酸酶66 U/L,总胆红素71.6 μmol/L,直接胆红素2.6 μmol/L,尿素氮(BUN)17.7 mmol/L,血肌酐143 μmol/L;IgG、IgA、IgM、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磷脂抗体等免疫学检查均正常.Coombs试验(-).

  • 瓜氨酸血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冯志华;白宪光;贾战生;郝春秋;聂青和;白雪帆

    患者,男,29岁.于2001年8月2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恶心、呕吐,体检:神志清楚,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功能检查:ALT 137.5 IU/L,AST 104.7 IU/L,总胆红素(TBil) 54.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9.0 μmol/L,白蛋白 36 g/L.

  • 高黄疸型Gilbert综合征一例

    作者:熊锦华;张成平;闻炜

    患者男性,21 岁.因反复皮肤巩膜黄染21年加重伴乏力、腹胀2个月于2000年12月11 日入院.患者出生6个半月时即被家人发现皮肤巩膜黄染,经治疗(具体用药不详)黄疸减轻.此后,反复出现黄疸,间断服用保肝、退黄药物.入院前2个月因劳累后感乏力、腹胀,黄疸加重,无恶心、呕吐,无皮肤瘙痒及陶土样便.入院体检:精神好,发育正常,神清合作,自动体位,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蜘蛛痣(-),表浅淋巴结未及.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入院后查:血常规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ALT正常,总胆红素(TBil)310.7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0.6 μmol/L,白蛋白/球蛋白(A/G)正常,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 均正常,库姆试验(-).汉姆试验(-),抗-HAV-IgM(-),HBV标志物(-),抗-HCV(-),抗-HDV(-),抗-HEV-IgM(-),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PT/PTA)正常,肾功能正常.肝穿病理示肝小叶结构存在,肝细胞排列尚好,肝窦轻度狭窄,肝细胞轻度水肿,部分肝细胞内可见脂褐素沉积,汇管区可见少许炎细胞浸润,未见纤维组织增生.腹部B超及CT未发现占位性病变.临床排除溶血性黄疸及梗阻性黄疸,亦排除甲~戊型病毒性肝炎.因胆红素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穿病理未见异常,故临床诊断Gilbert综合征.经苯巴比妥治疗1周后,总胆红素降至204.6 μmol/L,病情好转出院.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移植术后随诊18个月一例

    作者:颜淑敏;曾小峰

    患者男,62岁.1982年始发现肝功能异常,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转肽酶(r-GT)升高为著.1999年出现皮肤瘙痒、黄疸,血总胆红素42 mg/L, 以直接胆红素为主,ALP 441 U/L, r-GT 800 U/L, 抗线粒体抗体(AMA)1∶ 640,AMA-M2 +++, 甲、乙、丙型肝炎病毒学检查均阴性.B超:肝硬化、脾大、门脉增宽.胃镜: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患者瘙痒减轻,但黄疸缓解不明显,反复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血总胆红素27~87 mg/L.于2002年5月10日行肝移植术,术后予环孢素A.2003年8月18日复查肝穿刺病理:部分肝细胞肿胀变性,呈较大的坏死灶.汇管区轻度纤维组织增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肺癌患者化疗中的抗病毒治疗二例

    作者:斯晓燕;张力

    例1 患者男,47岁.因确诊肺中分化腺癌(临床分期cT_4N_2M_1,Ⅳ期)、多发骨转移1周入院.患者HbsAg、HbeAg、HbcAb(+)10余年,曾用拉米夫定治疗,出现耐药.近2年一直服用恩替卡韦1 mg、每日1次.入院后查HbsAg、HbeAg、抗-HBc(+),HBV-DNA <200 IU/ml,ALT、AST、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紊、血清白蛋白(Alb)在正常范围内.

  • 肝脏原发NK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郑俊福;邱国华;陈凤欣

    患者男,57岁.因乏力,纳差,尿黄,尿少,进行性腹胀1个月于2004年9月30日入院.2004年8月下旬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痛,尿黄,尿少,每日少于1000 ml.当地医院查ALT 51 U/L ,AST 168 U/L,总胆红素163 μmol/L,直接胆红素123 μmol/L,γ-谷氨酰转移酶807 U/L.

  • 第320例--发热、左下肢皮肤温度低、二尖瓣赘生物

    作者:王焕玲;范洪伟;王爱霞;谢秀丽;于洪泉;赵永强;刘正印;邓国华

    病历摘要患者男,39岁.因"发热4个月余"于2004年7月21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3月17日劳累后出现发热,初为间歇性午后发热,体温高40.5℃,伴有畏寒、寒战.给予静脉点滴青霉素、清开灵,口服阿莫西林、牛黄解毒胶囊等治疗,体温正常1~5 d后,发热反复.2004年4月查WBC(7.5~12)×109/L,中性0.724~0.902,Hb 121~154 g/L,ALT 80 U/L,总胆红素(TBil) 8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6.3 μmol/L.腹部B超检查结果:"肝硬化,右肝胆管多发结石,脾增大";超声心动图(UCG)发现"二尖瓣、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三尖瓣、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右室、左房稍大".

628 条记录 3/32 页 « 1234567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