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剑锋;朱平;李小鹰;张丽;蔡兰萍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总胆固醇(TC)水平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878例65 ~ 86岁的男性冠心病患者,按基线TC水平分为4组:组1(TC< 4.16 mmol/L)、组2(4.16≤TC< 4.68 mmol/L)、组3(4.68 mmol/L≤TC<5.2 mmol/L)、组4(TC≥5.2 mmol/L),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TC与1996年~2007年间发生的全因死亡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的主要死因是冠心病,占31.30%;(2)与组1相比,组2、组3、组4的全因死亡相对风险分别降低了33%、19%、33%;(3)在≥75岁人群中,高TC血症组(组4)的全因死亡相对危险较组1降低13%;(4) Coxs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在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中,年龄、吸烟、饮酒、空腹血糖、高血压病史是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降脂治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在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中,降脂有益,但TC过低(TC< 4.16 mmol/L)增加全因死亡率;对于≥75岁冠心病人群,高TC血症不增加全因死亡率,提示对该人群可能无需强化降脂.

  • 血尿酸对男性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

    作者:李燕;施继红;林黎明;魏晓明;牛伯晖;孟令民;陈朔华;吴寿岭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水平对男性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06-2007年度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81110名男性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既往有心肌梗死、脑卒中、恶性肿瘤病史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73 m2)、服用对SUA有影响的药物者;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检查,平均随访(47.5±4.3)个月,依据2006-2007年度SUA值将研究对象五等分,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SUA对男性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1)至2010-2011年度随访结束,不同SUA五分位组死亡例数分别为315、278、243、292、341,对应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43%、2.36%、1.96%、2.42%、2.92%。(2)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以SUA第三分位组为参照,第一、二、四、五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分别为1.32(1.11~1.56)、1.19(1.00~1.41)、1.20(1.01~1.43)、1.41(1.19~1.66)。(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年龄、SBP、DBP、BMI、TG、TC、HDL-C、LDL-C、FPG、高敏C反应蛋白、吸烟史、饮酒史、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后,以SUA第三分位组为参照,第一、二、四、五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分别为1.26(1.06~1.51)、1.20(1.01~1.44)、1.25(1.05~1.49)、1.42(1.19~1.68)。结论 SUA为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该值过高或过低都将增加全因死亡的发病风险,其五分位组全因死亡率呈“U”形曲线。

    关键词: 血尿酸 全因死亡
  • 基线心率对中国北方成年人群全因死亡率的影响

    作者:陈冀;陈朔华;刘星;张彩凤;姚涛;杨慧;王剑利;吴寿岭

    目的 探讨基线心率水平对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有完整心电图资料且心率在40 ~ 120次/分、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93 716人为研究对象,研究随访期为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平均随访时间(47.5±4.3)个月,随访期间每6个月收集一次全因死亡事件.结果 (1)总人群心率60 ~ 69次/分组累积死亡率低为1.61%;男性心率60~ 69次/分组累积死亡率低为1.78%;女性心率<50次/分组中没有发生全因死亡事件,80~89次/分组累积死亡率低为0.60%.(2)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显示总人群心率70~ 79次/分组、80~ 89次/分组、90 ~ 99次/分组和≥100次/分组发生全因死亡的RR值(95%CI)分别为1.187(1.039 ~ 1.336)、1.392(1.185~1.636)、1.733(1.404 ~ 2.139)和2.716(2.171~3.398),男性人群各心率组发生全因死亡的RR值(95%CI)分别为1.227(1.067 ~ 1.410)、1.481 (1.254~1.750)、1.754(1.406 ~ 2.188)、2.831(2.245~ 3.571),女性人群以心率80~ 89次/分组作为对照组,心率60~ 69次/分组、70~79次/分组和≥100次/分组发生全因死亡的RR值(95%CI)分别为0.671(0.568~ 0.793)、0.825(0.703~ 0.970)、1.925(1.512 ~2.453).结论 心率≥70次/分后,随心率增加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率增加.心率与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比呈J形曲线关系.

  • 样条Cox回归在随访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董英;余金明;胡大一

    介绍借助R软件应用样条Cox回归分析不满足Cox比例风险模型两个基本假定条件的随访资料的方法,可同时估计非线性效应和时协效应.结果表明文中实例涉及的连续型协变量多不符合线性假定,3个变量不符合比例风险假定,应用样条Cox回归控制多个协变量后,踝臂指数每降低0.1,全因死亡的风险比(HR)为1.071.随访资料在不满足比例风险Cox回归模型的应用条件时,可选择应用样条Cox回归进行分析.

  • PM2.5短期暴露对我国死亡和急诊量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李曼;吴瑶;田耀华;曹桂莹;姚珊珊;艾萍;黄哲;黄超;王小文;曹亚英;项骁;隽娟;胡永华

    目的 利用Meta分析定量评价空气中粒径≤2.5 μm的颗粒物(PM2.5)短期暴露与我国居民全因死亡和急诊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18年3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和EMBASE收集相关文献,提取相对危险度(RR)、超额危险度(ER)及其95%CI,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合并,并对其进行亚组分析、Meta回归和检验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33篇原始文献,分别利用39组死亡数据和4组急诊量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47.7~ 176.7 μg/m3的浓度范围内,PM2.5每上升10 μg/m3,居民每日全因死亡增加0.49%(95%CI:0.39%~ 0.59%),全因急诊量增加0.30%(95%CI:0.10%~ 0.51%).对死亡数据的亚组分析显示北方地区(ER=0.42%,95%CI:0.30%~0.54%)合并效应值低于南方地区(ER=0.63%,95%CI:0.44%~0.82%),研究期间PM2.5浓度<75 μg/m3地区的合并效应值(ER=0.50%,95% CI:0.37% ~ 0.62%)高于PM2.5浓度≥75 μg/m3的地区(ER=0.39%,95%CI:0.26%~ 0.52%).结论在47.7~ 176.7 μg/m3的浓度范围内,PM2.5短期暴露可能与全因死亡和急诊量增加有关.

  • 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状态与全因死亡的分析

    作者:巩昕;朱琛颖;于萍;奚晓玲;胡昊;曹建红;范慧敏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其对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1月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于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力衰竭专科住院的患者351例(HFrEF组).分析其与对照组营养状态的差异.中位随访时间606d后,共108例患者全因死亡.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FrEF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FrEF组患者的BMI[(22.71±3.95) kg/m2比(24.23±3.66) kg/m2,t=4.331,P=0.000]、总胆固醇[(3.81±0.99) mmol/L比(4.03±0.96)mmol/L,t=2.638,P=0.009]、白蛋白[(38.18±5.03) g/L比(40.18±6.12) g/L,t=3.874,P=0.000]、前白蛋白[(187.67±61.83) mg/L比(211.94±65.44) mg/L,t=3.937,P=0.000]均较低.低BMI组死亡49例,高BMI组死亡36例,低BMI组死亡率(36.0%)明显高于高BMI组(22.4%) (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年龄为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BMI<22 kg/m2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较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及干体质量时的BMI可反映患者的营养状态并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慢性肾脏病患者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黄雯

    肾脏是调控血压的重要器官之一.高血压既是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主要病因,又是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所致机体系统、器官损害的常见临床表现.在肾功能正常的CKD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达50%左右,到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时,高血压的发生率则超过了95%.长期的高血压、容量负荷过重和贫血导致的左心室肥厚、扩张是CKD患者常见、危险的心血管并发症和全因死亡原因.因此,控制血压,减少肾脏损伤,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和全因死亡是CKD患者一体化治疗的重要措施.

  • 血液透析患者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及其特点

    作者:甘良英;王梅

    血液透析患者是一个全因死亡的高危险人群.根据USRDS的年度报告,2003年美国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是211/1000患者年.心脏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2001~2003年全因死亡的43%.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高出普通人群10~20倍.心脏性死亡患者中,65%死于心脏骤停、一些未知的原因和心律失常.

  • 慢性肾脏病中血管钙化的早期诊治进展

    作者:沈玥;严玉澄

    心血管疾病(CVD)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主要的致病及致死原因,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CVD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1].研究显示血管钙化与CKD患者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密切相关2-4].心血管钙化是CKD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CKD-MBD)的一部分,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常见的合并症.早期预防和治疗血管钙化对于改善CKD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心肾综合征的治疗

    作者:解加泳;姚刚

    心脏和肾脏疾病均为常见病,常常同时存在,从而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和治疗上的复杂性.目前将心脏和肾脏的急性或慢性功能减退导致另一器官的急性或慢性功能障碍称为心肾综合征.临床上心肾综合征并不少见,有研究表明,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中,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比例高达27%~40%[1].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出现心肾综合征的更为多见,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011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共识报告已将全因死亡、尤其是心血管死亡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重要的预后之一[2].因此,临床医师对心肾综合征的认识不足或诊治不及时,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 女性代谢综合征患者踝臂指数与全因及心血管病死亡的关系

    作者:马文林;李觉;郑黎强;罗盈怡;徐远溪;高文根;胡大一

    目的 研究踝臂指数(ABI)与女性代谢综合征(MS)患者全因死亡与心血管病(CV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符合国际糖尿病学会(IDF,2005)MS诊断标准的女性MS患者1049例入选.进行ABI的测量及平均13.6月随访.按ABI水平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外周动脉疾病(PAD)组(ABI≤0.9,共259例)和非PAD组(ABI在0.91~1.40之间,共790例).结果 在基线水平,PAD组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收缩压水平、糖尿病患病率、吸烟率均高于非PAD组(P<0.05).PAD组与非PAD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0.4%和4.4%(P<0.01),CVD死亡率分别为4.6%和1.6%(P<0.01).ABI高第4分位(≤0.40)较低的第1分位(1.00~1.40)全因死亡增加3.7倍(P=0.012),心血管病死亡率虽有增加但无显著性.通过COX回归分析,调整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等因素后,显示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相对危险仍呈同样趋势.结论 低ABI是预测女性MS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女性MS患者早期常规接受ABI检查,积极预防和治疗PAD对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价值.

  • 累积高敏C反应蛋白暴露与全因死亡的关系

    作者:宁春红;田俊;贾岛;张芮英;赵权辉;于俊杏;李蔚;吴寿岭;孙丽霞

    目的 探讨累积高敏C反应蛋白(cumhsCRP)暴露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择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并于2008-2009年和2010-2011年分别对该人群进行第二、三次健康体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研究对象有55 169人,进行了平均4.92年的随访,且每年通过开滦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获取死亡信息.将研究对象按cumhsCRP四分位分成4组,比较各组全因死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umhsCRP暴露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 共有1772人(3.2%)在平均4.92年随访期间内发生全因死亡.cumhsCRP各组的累积全因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6%、2.4%、3.2%、5.6%.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包括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在内的多种混杂因素,结果显示,以cumhsCRP第一四分位组为参照,第二、三、四四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HR值(95% CI)分别为1.19(1.00~1.42)、1.34(1.14~1.58)、1.75(1.49~2.06);另外,cumhsCRP每增加10 mg/L×年,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 CI)为1.05(1.04~1.06).结论 高cumhsCRP暴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累积平均动脉压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

    作者:田俊;贾岛;刘杰;李立杰;曹新营;王志军

    目的 探讨累积平均动脉压(cumMAP)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参加2006-2007、2008-2009及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且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56 039人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平均4.92年的随访,每年通过开滦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获取死亡信息.cumMAP计算公式为[(MAP1 +MAP2)/2×time1-2]+[(MAP2+MAP3)/2×time2-3],其中MAP1、MAP2、MAP3分别为根据第1、2、3次体检血压值计算的平均动脉血压,time1-2、time2-3为相邻两次体检血压测量的时间间隔.将研究对象按cumMAP四分位分成4组,比较各组全因死亡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umMAP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 在平均4.92年随访期内共有1805例(3.2%)发生全因死亡.cumMAP第1~4四分位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1%、2.3%、3.8%、5.6%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包括基线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在内的多种混杂因素后,与第1四分位组相比,第2、3、4四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 CI)分别为1.17(0.95~1.43)、1.32(1.08~1.61)和1.34(1.09~1.65).结论 cumMAP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正常高值收缩压与人群全因死亡的关系

    作者:朱颖;孟令民;安利杰;杨慧;褚鹿鹿;齐艳红;张久春;葛超;王瑞霞,吴寿岭

    目的 探讨正常高值收缩压与人群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首次参加2006-2007、2008-2009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生化检查,以发生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血压水平分类标准,将2006-2007年和2008-2009年第1次参加体检的人群按收缩压分为3组:<120 mm Hg组(n=32 412)、120~<130 mm Hg组(n=23 822)、130~<140 mm Hg组(n=12 543),共68 777人.用寿命表法计算全人群、男性及女性人群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正常高值收缩压对全人群、男性及女性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 平均随访(7.39±1.14)年,全人群3组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85%、3.99%、6.19%;男性人群分别为3.72%、4.68%、6.83%;女性人群分别为0.90%、1.14%、2.8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全部混杂因素后,以收缩压<120 mm Hg组为对照,全人群120~<130mmHg和130~<140 mm Hg组发生全因死亡风险比(95%CD分别为1.13(1.01~1.28)和1.24(1.09~1.42);男性分别为1.16(1.02~1.31)和1.23(1.07~1.41);女性分别0.82(0.52~1.29)和1.47(0.92~2.35);青、中、老年120~<130 mm Hg和130~<140 mm Hg组发生全因死亡风险比(95% CI)分别为1.55(0.86~2.78)和1.64(0.77~3.49);1.24(1.04~1.48)和1.38(1.12~1.71);1.00(0.84~1.18)和1.10(0.93~1.30).结论 正常高值收缩压能够增加人群全因死亡的风险,男性人群和中年人群风险更为显著.

  •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生存分析

    作者:汪烨;姜腾勇;韩智红;任学军;吴学思

    目的:获得在我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HCM患者457例,男性251例(54.9%),女性206例(45.1%),年龄2~84岁,平均年龄(47.9±16.0)岁.所有患者均有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对已知的与预后不佳相关的因素如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大左心室室壁厚度、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NYHA分级、家族史、并存疾病、并发症、临床症状等行COX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有368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41.9±28.4)个月,其中男性248例(67.4%),女性120例(32.6%),随访率为80.5%.共发生25例死亡(5.5%),14例与HCM相关(猝死7例),5年的累积存活率为91.6%,10年为80.9%.第1年病死率为2.8%,第2年病死率为1.7%,第3年病死率为1.4%,第4年病死率为2.7%,第5年病死率为零.心功能NYHA分级(RR=2.90,P=0.017),射血分数(EF)值(RR=0.96,P=0.009)和心房颤动(房颤)(RR=2.40,P=0.009)为HCM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M患者预后与心功能差及发生房颤相关,年龄、流出道梗阻或有家族史均与预后无关.

  • 红细胞水平与脑出血患者全因死亡相关

    作者:郑翼;葛菁;张银辉;张禅那;宋莉;宋燕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分析脑出血患者红细胞(RBC)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我们纳入了2000年至2001年共479例脑出血患者并平均随访3.7年,其中男性298例(62.2%),平均年龄(58.6±9.8)岁.根据患者入院时红细胞浓度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四组,即RBC数量第1分位(RBC ≤ 4.0×1012/L)组(Q1组,n=114),RBC数量第2分位(4.0<RBC≤4.4×1012/L)组(Q2组,n=114),RBC数量第3分位(4.4<RBC ≤ 4.8×1012/L)组(Q3组,n=132),RBC数量第4分位(RBC>4.8×1012/L)组(Q4组,n=119).收集患者入院的基线资料及静脉血标本,分析各项指标,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结果 479例脑出血患者总全因死亡率为22.1%(110/479).以Q1组为基准进行计算,Q2组(13.2%,15/114)、Q3组(15.2%,20/132)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低于Q1组(26.3%,30/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Q4组(311%,37/119)患者全因死亡率与Q1组(26.3%,30/114)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影响预后因素后,Q2(HR=0.439,95%CI=0.227-0.851,P=0.015)、Q3(HR=0.506,95%CI=0.273-0.936,P=0.030)较Q1组均对脑出血患者全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而Q4 (HR=1.047,95%CI=0.596-1.840,P=0.872)与Q1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红细胞水平与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相关.

  •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NT-pro BNP升高与预后相关性

    作者:王怡璐;魏庆庆;严宇鹏;胡罗文;罗晓亮;杨瑶瑶;邹玉宝;王继征;惠汝太;宋雷;王冀

    目的 脑钠肽(BNP)是在心脏受到神经递质刺激、心肌张力改变等情况下释放,也是心脏对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反应.N端B型钠尿肽(NT-pro BNP)是BNP的前体.本研究旨在研究NT-pro BNP与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生存率等预后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393例1999年-2010年住院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采集了包括NT-pro BNP在内的一系列生化指标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测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至2014年.结果 根据NT-pro BNP水平三分位将患者分为三组.平均5.27±2.55年随访结果显示,总死亡率随着NT-pro BNP水平升高而升高,低、中、高三组患者死亡率分别是4.6%、6.9%、17.6%(P=0.001).生存分析显示,随着NT-pro BNP水平升高,组间全因死亡(P=0.004)以及新进展为慢性心功能不全(P=0.036)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单因素COX分析,与NT-pro BNP低水平组相比较,高水平组死亡风险升高2.409倍(P=0.008,相对危险度95%区间为1.381-8.417).经过多因素校正后,NT-pro BNP水平仍然与全因死亡显著相关(P<0.001).结论 在此较大样本量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NT-pro BNP的升高与患者的死亡、心衰等不良预后均相关,是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相关

    作者:柳婷婷;张银辉;张禅那;宋莉;宋燕;惠汝太;陈敬洲

    目的 研究表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可以独立预测脑卒中的不良预后和复发,然而HDL-C水平与脑卒中亚型脑血栓的结局关系仍然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脑血栓患者HDL-C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我们于2000年至2001年共纳入768例脑血栓患者并平均随访4.5年,其中男性489例(63.7%),平均年龄(61.6±9.2)岁.根据患者入院时HDL-C浓度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四组,即HDL-C浓度第1分位(HDL-C≤0.72mmol/L)组(Q1组,n=182),HDL-C浓度第2分位(0.72<HDL-C ≤ 0.86mmol/L)组(Q2组,n=214),HDL-C浓度第3分位(0.86<HDL-C≤1.00mmol/L)组(Q3组,n=196),HDL-C浓度第4分位(HDL-C>1.00mmol/L)组(Q4组,n=176).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及静脉血标本,检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值,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结果 768例脑血栓患者总全因死亡率为20.4%(157/768).以Q1组为基准进行计算,Q2(16.8%,36/214)、Q3(18.9%,37/196)组患者全因死亡率低于Q1组(27.5%,50/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Q4组(19.3%,34/176)患者全因死亡率与Q1组(27.5%,50/182)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影响预后因素后,Q2(HR=0.535,95%CI=0.343-0.835,P=0.006)、Q3(HR=0.409,95%CI=0.255-0.65,P<0.001)、Q4(HR=0.497,95%CI=0.298-0.828,P=0.007)较Q1组均对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脑血栓患者全因死亡相关.

  • 心功能分级与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东;陈志国;吴桂鑫;张策;王怡璐;邹玉宝;惠汝太;宋雷;王继征

    目的 探讨NYHA心功能分级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发现可用于患者分层的危险因素.方法 从1999年到2000年,前瞻性纳入16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16岁以上成年HCM患者.记录基线临床信息并定期随访,建立HCM队列.HCM患者按入组时是否达到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Ⅲ/Ⅳ级分为2组,比较基线临床表型和临床结局.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成年HCM患者523例,其中入组时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63例(12.0%).NYHA心功能Ⅲ/Ⅳ组患者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心率更快,左房内径更大,射血分数更低,伴有Q波异常的比例更高,携带心源性猝死(SCD)为传统危险因素的比例更高.在平均4.7±3.2年的随访过程中,共发生死亡44例,其中心血管死亡40例.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分别是其他患者的4 7倍(95% CI 2.54-8.69,P=1x10-6)和5.5倍(95% CI 2.92-10.35,P<1x10-8),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死亡原因分析发现,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的SCD(校正后HR 4.21,95% CI 1.53 to 11.59,P=0.005)和因心衰死亡风险(校正后HR 6.99,95% CI 2.66 to 18.35,P=8x10-5)均显著增加.结论 NYHA心功能分级与HCM患者预后显著相关,NYHA心功能Ⅲ/Ⅳ级可以作为患者分层的危险因素.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从解剖学到功能学的转变

    作者:郭丽君

    冠心病基于冠状动脉造影(CAG)管腔固定狭窄≥50%的定义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状动脉解剖狭窄的有效技术措施,先前的概念是对造影直径狭窄≥70%、且解剖适合PCI的病变有理由给予介入干预,成功率超过了90%.截至目前,据不完全官方数据,现阶段我国每年PCI的例数已超过30万.然而,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而言,PCI并没有带来比优化药物治疗更好的患者预后.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进行的COURAGE研究在4.6年间的随访期内,优化药物治疗加上PCI在全因死亡和(或)心肌梗死(MI)等终点并不优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2012年发表的一项纳入了8项前瞻性CRTs共7229例患者的Meta分析,平均随访了4.3年,结果PCI在减少患者死亡率、非致命性MI、计划外血运重建或心绞痛等方面均不优于单纯优化的内科治疗.这些让介入医师失望的结果促使我们不禁要问,解剖性狭窄病变真的不影响患者的预后吗?

9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