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사군의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0-2790
  • 国内刊号: 61-1060/R
  • 发行周期:
  • 邮发: 52-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樊代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摩拉生物共振诊疗仪治疗慢性荨麻疹44例

    作者:朱小霞;张长宋;任雅君

    1 临床资料 2008-08/2009-02门诊确诊慢性荨麻疹患者9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4(男21,女23)例,平均年龄34.5(16~56)岁,病程2 mo~10 a(平均2.1a);对照组48(男23,女25)例,平均年龄36.2(20~59)岁,病程1.5 mo~8 a(平均1.9 a).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方法:用摩拉生物共振诊疗仪(MORA)对治疗组进行过敏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脱敏治疗.

  • 腰椎滑脱合并布鲁氏菌病综合治疗1例

    作者:王文涛;贺利军;陈向阳;李站宁;张文苑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9岁,农民.主因间断性腰痛2年余,反复午后发热伴腰痛加重2 mo于2008-01-07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9℃,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7.5 kPa.扶入病房,腰部活动受限.腰4~5棘突间压痛(+),伴有向左侧下肢放射痛,腰4、腰5棘突左侧压痛(+),双侧腰大肌压痛(+).

  • 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58例

    作者:范少勇;邹鸿星;杨淮河

    0 引言 高能量桡骨远端骨折往往导致严重的关节内骨折和移位,属于不稳定,闭合复位夹板或石谊固定往往难以维持复位,晚期易导致腕关节畸形、慢性疼痛、活动障碍等后遗症.

  • 隐翅虫皮炎致急性粒细胞减少1例

    作者:刘俊霞;毛缨;王丽丽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2岁,学生.因"双眼肿痛半天"之主诉就诊.自述晨起后发现双眼浮肿伴明显疼痛.查体:T36.4℃,P 72次/min,R 18次/min,Bp 100/6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上眼睑皮肤水肿,近眼睑处皮肤呈细线状发红,双上眼眶拒触,触痛明显,下跟结膜无明显充血.心,肺,腹无异常.

  • 青年癫痫患者13例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张同利;莫淑敏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8-08/2009-04收治战士患者13(男12,女1)例,年龄18~25(20.89±2.76)岁,病程1 mo~3 a,其中部分性发作4例,全身性发作9例,发作间歇1 wk~3 mo;1例因跑步时突感头晕随之倒地,另12例为无明显诱因,发作时表现为四肢抽搐,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每次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平均2 min).13例苏醒后均感全身乏力,头晕(能忍受)嗜睡,但发作期均无大小便失禁,口舌咬伤及恶心呕吐、发热、腹病等症状.13例经对症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

  • 种植体支抗协助打开咬合矫治成人双颌前突拔牙1例

    作者:沈焕;刘名燕;曾照斌;段银钟

    0 引言 打开咬合技术在正畸治疗中时常用到.尤其成年患者打开咬合非常困难.传统的方法用咬合板靠升高后牙来实现打开咬合的目标.而真正依靠雎低上下前牙更有难度.微型种植体支抗能够提供"绝对支抗",在正畸临床使用日益广泛,具有传统支抗所不具备的众多优势.我们介绍一例种植体支抗协助打开咬合矫治成人双突拔牙的病例.

  • 头位难产-前不均倾临床分析

    作者:孟桂敏;张淑珍

    0 引言 产科头位难产中,前不均倾位发病率低,常需手术分娩.而前不均倾易与枕横位混淆,延误诊断处理,造成宫颈水肿、尿潴留、胎儿窘迫、颅内出血、宫颈裂伤、子宫破裂等严重后果.因此,及时诊断和及早处理十分必要.现将我院近6年发生13例前不均倾进行分析.

  • 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癌的效果观察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作者:王世东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收集我院2004-01/2005-01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患者52(男38,女14)例,年龄19~81(平均53.5)岁,均经影像学检查和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其中Ⅰ期11例、Ⅱ期33例、Ⅲ期8例;肿瘤直径小于5 cm且单结节者14例,直径大于5 cm且单结节者16例,其他类型22例;有门静脉癌栓的患者16例,无门静脉癌栓的患者36例.

  • 活性碳、甘露醇及微量泵静注阿托品在抢救有机磷中毒中的应用

    作者:罗汉萍;杨红梅;李锦春

    1 临床资料 将我院于2005-04/2009-05收治的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具有①明确的自服有机磷农药病史;②典型的机磷农药中毒的中毒症状.按患者的症状、体征、胆碱酯酶活力测定及急性有机磷诊断标准[1].治疗组40(男13,女27)例,轻、中、重度中毒分别为8,12,20例,年龄18~72岁,中毒后入院时间0.5~18 h.

  • 体腔循环灌注热化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78例

    作者:田洁;秦明英;都爱琳;侯新丽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7-12/2008-12采用体腔循环灌注热化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78(男40,女38)例,平均年龄49(35~80)岁,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原发肿瘤为胃癌33例,卵巢癌28例,胰头癌2例,结肠癌5例,肝癌4例,乳腺癌6例.大量积液51例,中量积液27例,所有患者Kamofsky评分在70~80分.方法:①皮肤准备:按腹部手术备皮范围备皮,穿纯棉易吸汗的干净衣裤,并带干净衣服及毛巾备用.

    关键词: 体腔循环 灌注 化疗
  • 喜疗妥在老年血透患者血管通路中的应用

    作者:应用;田红;付惠敏;李珍;徐亚鸽

    1 临床资料 收集于2008-01/2009-01我院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80(男50,女30)例;平均年龄72(60~85)岁.原发病为多囊.肾,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等.穿刺血管及周围变化分型标准:①无痛型:穿刺血管无硬结、疼痛;②轻型:穿刺血管较硬,弹性较低;③中型:穿刺血管周围出现硬结,直径小于1.5 cm,有压痛;

  • 侧脑室尿激酶灌注及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85例

    作者:尹港峰;刘宗浮;姜立军;张祥;胡长伟;任宝文;韩骁勇

    1 临床资料 2001-01/2008-12共收治脑室出血铸型85(男51,女34)例,平均年龄53.2±4.81(40~75)岁.均经头部CT证实为脑窜出血,出血时间<72 h,家属或本人同意治疗.对凝血机制障碍者、有颅内感染或全身严重感染者、合并严重心、肝、肾、肺等严重疾病或功能衰竭者、有过同侧脑卒中病史并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者、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者予以排除.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护理30例

    作者:胡艳萍;任爱萍;刘文娟

    1 临床资料 2007-07我院收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断(CAG)患者30例(男22,女8)例;年龄44~76岁;本组有16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PCI),均经股动脉途径手术,9例诊断"冠心病心绞痛"行PCI术,其中4例属"不稳定型心绞痛";7例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鞘管脱出发生出血和皮下小血肿各1例,经过及时治疗和护理后恢复.无肺栓塞、血管迷走反射等并发症发生.

  • 舒肝解郁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伴焦虑抑郁的探讨

    作者:杨惠琴;马红霞;楚东岭

    1 临床资料 患者100例,均为我院2004-04/2008-06呼吸科专科门诊及病房住院患者,经筛选符合支气管哮喘伴焦虑抑郁的诊断.分组:对所有哮喘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焦虑和抑郁值及肺功能,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伴焦虑抑郁患者,按纳人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病程、病情轻重无明显差异,均具可比性,并遵循随机对照原则.

  • 前臂桡侧皮瓣行舌缺损再造的护理

    作者:王涤

    0 引言 舌癌术后缺损的组织重建,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2003-04/2006-12,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3例舌癌根治术后舌缺损的患者,将前臂桡侧游离皮瓣行舌体再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 巨乳缩小术后合并下肢静脉血栓1例

    作者:李望舟;张洪新;吕小星;王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因双侧乳房肥大影响外观8 a要求手术而人院.既往有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史,已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后一直服用华发令治疗,血栓未再复发.本次人院前曾去血管外科复查,双下肢深浅静脉通畅,下腔静脉置人滤器位置良好,同意术前暂停服用华法令抗凝治疗2 wk,于2009-04-06收入院.

  • 输液不良反应88例治疗与对策

    作者:赵慧霞

    1 临床资料 输液反应88(男55,女33)例.40岁以上65例,40岁以下23例,儿童4例,年龄7~73岁.对出现输液反应患者的体质、病情、症状、输液品种、配伍用药、药品生产厂家及消毒液、输液器等项目检查.对出现输液反应较多的输液品种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复核,并更换消毒剂和一次性的输液器.

  • 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作者:李浩;邹鸿星;杨淮河;邵银初;胡玮

    0 引言 桡骨远端关节外的简单骨折手法复位夹板或短臂石膏外固定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单纯的石膏外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良好的对位和可靠的固定,而造成桡腕及桡尺关节关节炎、活动受限、握力下降、顽固性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我院于2002-01始,对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予以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辅以植骨,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关键词: 骨折 固定 治疗
  • 股静脉置管化疗1574例的护理

    作者:王宏玫;杨瑞玲;宋杰;白琴

    0 引言 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静脉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1].许多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有刺激性,造成静脉炎,甚至发生外渗致局部组织坏死.股静脉置管术缓解了由于药物的刺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 不同方案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观察

    作者:尹爱萍;解立怡;吕晶;谭峰;路万红;申燕;冯学亮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1995-01/2008-12收治特发性膜性肾病(MN)患者111(男75,女36)例,男:女之比2.08:1;平均年龄46.9±11.2(14~78)岁;病程1 d~5 a,平均病程(8.2±7.9)mo;有镜下血尿者79例,占71.1%,其中2例出现肉眼血尿;伴高血压者36例,占32.4%.诊断标准:肾活检病理证实为膜性肾病;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药物及有机溶剂密切接触史等继发性膜性肾病.

    关键词: 肾脏 特发性 治疗
  • 依托咪酯乳剂复合氯胺酮应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30例

    作者:王华;熊威威;梁维

    1 临床资料 将于2008年在我院行气管异物取出术患儿58(男32,女26)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为依托咪酯乳剂复合氯胺酮(E组,n=30),对照组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P组,n=28),患儿年龄11 mo~3岁(7 mo),体质量6.7~16.2 kg,ASAⅡ~Ⅲ级.麻醉方法:术前30 min肌注东莨菪碱0.01 mg/kg,建立静脉通道,人室后常规监测SpO2,HB,ECG,T,RB.S组诱导及维持方法:

  • 子宫颈癌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张红菊;马真胜;荆茹;李雪;张丽红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01/2008-04我科收治子宫颈癌合并糖尿病患者13例,其中有糖尿病病史10例,本次入院后术前检查确诊3例.经控制饮食、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等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痊愈出院.

  • 蟾蜍灵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

    作者:李善文;甘卫华;陈荣华;张爱青;潘晓勤;费莉

    目的:探讨蟾蜍灵(bufalin)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及细胞外基质(ECM)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分为对照组、LPS刺激组(LPS 5 mg/L)和蟾蜍灵干预组(LPS 5 mg/L和蟾蜍灵1×10-8mol/L),应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蟾蜍灵对GMC的细胞毒性作用,通过MTY、流式细胞技术检测GMC增殖变化,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GMC培养上清中纤维连接蛋白(FN)及TGF-β1的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蟾蜍灵浓度在1 × 10-8mol/L及以上时呈剂量依赖性抑制GMC增殖(P<0.01).细胞周期分析显示蟾蜍灵组S期细胞比例较脂多糖组降低(P<0.01).蟾蜍灵干预组与脂多糖组相比TGF-β1的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FN,TGF-β1蛋白分泌量减少(P<0.01).结论:蟾蜍灵对LPS作用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 肿瘤坏死因子α,β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玉华;孙炜;朱国奎;赵国祥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G/A多态性、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252A/G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症(M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62例MS患者和6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TNF-α基因-308G/A和TNF-β基因+252A/G多态性进行分析,并对MS组患者进行临床EDSS评分.结果:TNF-α-308G/A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MS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F-β1/1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NF-β1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TNF-β1/1,1/2,2/2三种基因型中,EDSS评分、首次发病年龄、病程、发病次数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江苏省汉族人群中,TNF-α-308G/A基因多态性与MS无关.TNF-β1基因多态性与MS有关,但和EDSS评分、首次发病年龄、病程、发病次数无关.

  • 阿托伐他汀钙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及细胞凋亡

    作者:田刚;任燕;卢群;鲁敏;王亚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生长良好的HUVEC进行实验.将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5.5mmol/L葡萄糖)、高糖组(33.3 mmol/L葡萄糖)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干预组首先用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钙(0.01~10 μmol/L)分别作用1 h,而后加入33.3 mmol/L葡萄糖共同孵育24,48,72 h.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HUVEC内皮微粒释放以及细胞凋亡率.应用Griess还原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钙减轻高糖对HUVEC的损伤,阿托伐他汀组细胞形态基本完好.阿托伐他汀钙降低高糖诱导的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率,且均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均<0.05).阿托伐他汀钙升高高糖诱导的NO含量,使其趋于正常.此作用在0.1~10 μmoL/L阿托伐他汀钙浓度区间作用24~48 h时效果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抑制高糖诱导的HUVEC内皮微粒释放及细胞凋亡,并通过调节内皮微粒和NO平衡起到保护HUVEC作用.

  • 异丙酚对大鼠皮层和丘脑脑电非线性参数的影响

    作者:杨静;张宏;徐龙河;贾宝森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异丙酚对大鼠顶区、额区、枕区和丘脑腹后内侧核(VPM)脑电近似熵(ApEn)和关联维数(D2)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分别在左右顶区、额区、枕区和丘脑VPM埋置硬膜外和深部电极,连续监测自发EEG.记录20 min清醒状态的基础EEG后,持续静脉输注10 g/L异丙酚,浓度依次为400,500,600,700,800,900μg/(kg·min),每个浓度持续输注10 min,取后2 min的EEG进行后期分析,计算不同异丙酚浓度时各脑区的ApEn和D2.埋置电极进行EEG监测的前1 wk,分别测量使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夹尾反射消失的异丙酚浓度.结果:随着异丙酚药物浓度的增加,左右顶区、额区、枕区和丘脑的ApEn和D2均逐渐降低.所有大鼠均在500~600μg/(kg·min)时翻正反射消失,在800~900μg/(kg·min)时夹尾反射消失,产生以上不同麻醉效应的异丙酚浓度对应的各脑区ApEn和D2均低于清醒状态.结论:异丙酚可浓度依赖地降低顶区、额区、枕区和丘脑VPM活动的复杂程度,ApEn和D2是敏感的与不同麻醉效应相关的非线性EEG参数.

  • 转染VEGF165的鼠膀胱平滑肌细胞种植小肠粘膜下层在大鼠膀胱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林茂虎;叶林阳;郁华亮;朱晓应;吴元翼

    目的:了解转染VEGF165的鼠膀胱平滑肌细胞种植小肠粘膜下层在大鼠膀胱重建中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将种植了转染VEGF的膀胱平滑肌细胞的小肠粘膜下层(SIS)体外培养后移植至大鼠体内,并以膀胱缺损自然愈合和单纯植入SIS为对照进行观察,于术后10 wk内每隔2 wk取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VEGFR2的表达,观察支架植入物的组织生长和修复情况.结果:膀胱缺损自然愈合组的大鼠术后1 wk时膀胱缺损区已有膀胱移行上皮形成,第2周时新生的膀胱粘膜已覆盖缺损区.在植入SIS的两组动物中,术后1 wk时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膀胱移行上皮形成;术后2 wk时炎性细胞减少,单纯SIS植入组和转染VEGF组均可见完整的上皮形成,两组未见明显的差异;此时已有新生毛细血管,VEGF受体的表达呈阳性,且转染VEGF组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和VEGF受体的阳性表达细胞数高于单纯SIS植入组(P<0.05);术后4 wk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较第2周时明显增多(P<0.05),但两组间新生毛细血管数和VEGF受体表达阳性细胞数未见显著性差异,同时两组可见少量平滑肌纤维形成;术后6 wk以后平滑肌形成逐渐增多,到第10周时可见明显的平滑肌柬,两组间新生毛细血管数和VEGF受体表达阳性细胞数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转染VEGF165的鼠膀胱平滑肌细胞种植小肠粘膜下层在大鼠膀胱重建4 wk内有促血管生成作用,6 wk后两组新生毛细血管数和VEGF受体表达阳性细胞数未见显著性差异.

  • 胰岛素样因子3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诱导隐睾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作者:吴盛德;朱静;李娅莎;甘立强;袁心刚;徐明灯;魏光辉

    目的:研究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二(2-乙已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作用于孕鼠后,其胎鼠睾丸组织中胰岛素样因子3(Insulin like factor 3,INSL3)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探讨DEHP诱发小鼠隐睾的分子机制.方法:妊娠KM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玉米油对照组和DEHP实验组.玉米油对照组和DEHP实验组自妊娠12.5 d到妊娠18 d分别持续经口予以玉米油和DEHP 500 ms/(kg·d),正常对照组不予灌药.结果:正常对照组和玉米油对照组睾丸组织中INSL3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均无差异(P>0.05);DEHP实验组INSL3 mRNA的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1/3,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INSL3蛋白质的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1/4,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DEHP下调睾丸间质细胞INSL3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影响睾丸引带发育,可能是DEHP诱发隐睾的分子机制之一.

  • 随机化检验在内部预试验自适应设计样本量调整中的应用

    作者:王素珍;李婵娟;夏结来

    目的:探讨随机化检验(Randomization test)在内部预试验IPs(Internal Pilot Study)自适应设计样本量调整中对Ⅰ型错误和检验效能的影响.方法:利用蒙特-卡罗(MonteCarlo)法模拟样本量较小时的IPS样本量调整,分别采用随机化检验和t检验分析后数据并比较二者对Ⅰ型错误、检验效能值的影响.结果:重计算的第二阶段样本量波动性较大,t检验不能很好地抑制Ⅰ型错误,随机化检验能较好的抑制Ⅰ型错误,检验效能略有降低.结论:在临床试验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内部预试验盲态下样本量调整后随机化检验能保护Ⅰ型错误不增大,同时保证检验效能亦满足要求.

  • RNAi沉默肺癌细胞中VEGF的表达治疗肺癌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泳;谷仲平;周勇安;王云杰

    目的:探讨RNAi干涉沉默肺癌细胞中VEGF的表达治疗肺癌机制.方法:将psilencerTM-3.1-VEGF分别稳定转染人人肺癌细胞株A549,建立稳转细胞系.通过RT-PCR检测Bel-2和Bax的mRNA的水平.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稳转的人肺癌细胞株A549中P53,Bcl-2和Bax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稳转的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系的凋亡.结果:稳定转染pSilenceTM-3.1-VEGF的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系中VEGF的表达明显下调.稳转的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系中P53,Bcl-2和Bax的表达无明显变化,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在人HUVEC细胞系的作用下,稳定转染的人A549细胞虽Bax的表达未发生变化,但P53表达明显增高,Bcl-2表达下调,并且呈现细胞凋亡现象.外源性VEGF能够增加Bcl-2的表达,并导致P53表达下调.结论:RNAi沉默肺癌细胞中VEGF的表达未影响肺癌细胞自身的变化,其对肺癌发展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VEGF/VEGFR通路,从而引起了肺癌细胞的凋亡.

    关键词: RNAi VEGF 肺癌 机制
  • 磷酸化ERK1/2在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意义

    作者:马轶;景丽;郭凤英;张建中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在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中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和双血管阻塞联合放血法建立糖尿病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应用TUNEL、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糖尿病脑缺血组与正常血糖脑缺血组在全脑缺血15 min、再灌注1,3h海马CA4区神经元凋亡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变化.结果:糖尿病脑缺血组在缺血15 min、再灌注1,3 h各时间点海马CA4区神经元凋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脑缺血组(P<0.05);糖尿病脑缺血组在各时间点磷酸化ERK1/2均有较高表达,于再灌注1,3 h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P<0.01).结论:ERK1/2可能参与并介导了糖尿病加重的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损伤.

  • 四氯化碳和硫代乙酰胺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丽娜;龚均;柴宁莉

    目的:采用四氯化碳(CCL4)和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两种试剂分别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用CCL4和TAA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并分别设立对照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28,56日称体质量,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以及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CIV)、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取肝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肝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胶原增生的情况.结果:第28日,两模型组的各项指标与其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而模型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第56日,CCL4组各项指标有明显好转,部分指标与对照组无差异,而TAA组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恶化,部分指标与CCL4组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CCL4所致的肝纤维化模型更适用于肝纤维化自发逆转机制以及相关治疗策略的研究.TAA所致的肝纤维化模型适用于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治疗药物的筛选和肝纤维化血清学标记物的可靠性评价等.

  • EPHB6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对ERK信号通路的调控效应

    作者:铁茹;陈宝莹;刘利兵;陈健康;张学策;周幸春;曲萍;黄小军;于军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B6(EPHB6)对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方法:以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作为研究对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RK的磷酸化水平及通路检测(PathDe-tect)法检测ERK下游分子和Ets结构域蛋白1(Elk-1)转录因子的活性.结果:A549细胞中EPHB6的表达导致ERK的磷酸化.相反,siRNA干涉EPHB6的表达可以逆转ERK的磷酸化.并且,EPHB6导致的ERK磷酸化与Elk-1转录因子脱偶联.结论:表明EPHB6对于ERK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

  • 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两种术式的解剖学对比

    作者:李文明;姚大强;陈世丰;李占生;魏金星

    目的:探讨由内向外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吊带术(TVT-O)和由外向内经闭孔阴道悬吊术(O-IVS)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穿刺入路的安全性.方法:在8具新鲜冰冻、未做防腐处理的女尸上,分别做TVT-O和(或)O-IVS;吊带置入后再分别沿吊带穿刺路径逐层进行局部解剖,观察并比较各个解剖层次的吊带与血管、神经及其他器官的关系.结果:闭孔血管束与吊带的平均距离:TVT-O组3~34(13.0±1.0)mm,O-IVS组33~42(37.0±0.3)mm;吊带与闭孔神经后支平均距离:TVT-O组3~15(11.0±0.7)mm,O-IVS组20~33(27.0±0.5)mm;吊带与闭孔管的平均距离:TVT-O组18~24(21.0±0.3)mm,O-IVS组33~44(40.0±0.4)mm.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VT-O路径中吊带与闭孔各结构的距离比O-IVS近,提示术中损伤血管神经的风险较大;SUI的治疗中采用O-IVS的安全性较高,可以减少血管和神经等器官损伤的潜在危险性.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作用

    作者:吴锦波;吴平生;张宏斌;王月刚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血后给药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结扎法制备SD大鼠心肌缺血模型,松开结扎线造成再灌注.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磷脂酰肌醇-3-激酶(PDK)/Akt途径的高选择性阻断剂LY294002(EPO+LY)组.观察心电图Ⅱ导联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RT-PCR测定bcl-2,bax及caspase3mRNA含量.结果:EPO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较轻,细胞凋亡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bax及caspme-3 mR-NA降低,bcl-2 mRNA增高.结论:EPO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保护作用,LY294002可以减弱EPO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作用有关,PDK/Akt通路参与了其信号转导.

  • CTGF,PDGF和VEGF在臀肌挛缩带中的表达及其对挛缩带形成的作用

    作者:赵晨光;贺西京;陆斌;李浩鹏

    目的:探索细胞生长因子CTGF,PDGF和VEGF在臀肌挛缩带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臀肌挛缩症(GMC)的发病作用.方法:收集臀肌挛缩症患者挛缩带和病变旁肌肉的病理标本,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生长因子CTGF,PDGF和VEGF在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细胞生长因子CTGF,PDGF和VEGF表达定位于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中,并且呈强阳性表达,其在mRNA水平分别上调了3.5倍、5.8和2.7倍(P<0.05).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与mRNA一致,分别上调3.9倍、6.2倍和2.9倍(P<0.05).结论:细胞生长因子CTGF,PDGF和VEGF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引起挛缩带产生的重要机制.

  • ERK1/2信号通路在CEPO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许哲通;王志禄;杨小芳;熊建文;王锋;谈丽丽;崔丽君;张丽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ERK1/2)信号通路在氨甲酰化促红细胞生成素(carbamylated erythropoietin,CEPO)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ffusion,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CEPO预处理组(I/R+CEPO组),PD98059预处理组(I/R+PD98059组),CEPO+PD98059预处理组(L/R+CEPO+PD98059组),每组8只.心电图记录并比较ST段平均抬高的毫米数(AT ↑,即∑ST↑除以标测点数)、ST ↑≥2.0 mm的标测点占总标测点的百分比(NST ↑%)和出现病理性Q波的标测点占总标测点的百分比(NQ%),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I/R+PD98059组ST ↑,NST↑%,NQ%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较I/R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I/R+PD98059+CEPO组ST ↑,NST ↑%,NQ%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较I/R+CEPO组均升高(P<0.05);I/R+CEPO组和IR+PD98059+CEPO组ST ↑,NST ↑%,NQ%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较I/R组均降低(P<0.05).结论:CEPO可通过激活ERK1/2信号通路发挥急性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在无CEPO干预时,单纯的缺血-再灌注并不明显激活ERK1/2信号通路.

  • 大鼠胃肠道肌间神经丛铺片的制备和染色法的研究

    作者:白艳华;张军

    目的:对传统的消化道全层铺片技术和染色方法加以改进,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运用改进的方法制作消化道全层铺片,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并以第Ⅰ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mGluR5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为例进行染色,显示大鼠胃和小肠肌间神经丛.结果: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并运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可以更加清楚的显示肌间神经丛的整体结构以及单个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结论:胃肠道肌间神经丛铺片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是研究胃肠道肌间神经丛的理想方法,精确度较高,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一种新型肝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评价

    作者:展翰翔;姚波;刘昌;刘亚雄;贺健康;李涤尘;吕毅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肝组织工程支架,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探讨其作为肝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选用壳聚糖及明胶材料,通过微制造技术制备一种新型壳聚糖/明胶肝组织工程支架,并与大鼠原代肝细胞共培养,采用HE染色、扫描电镜、MTT法及肝细胞功能学指标等多种检测方法,对支架的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壳聚糖/明胶复合肝组织工程支架,其孔隙率高、表面积大,有利于肝细胞的黏附与生长,种植在新型壳聚糖/明胶肝组织工程支架上的肝细胞呈现良好的生长增殖趋势,保持良好的生理功能,新制备的支架呈缓慢匀速降解,保持良好的空间结构.结论:制备的壳聚糖/明胶肝组织工程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低细胞毒性,满足肝组织工程的要求.

  • 流体剪切力和细胞骨架阻断对肌动蛋白丝的影响

    作者:王常德;夏亚一;张成俊

    目的:探讨流体剪切力对成骨细胞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3组,Ⅰ组(流体剪切力),Ⅱ组(流体剪切力+细胞松弛素D,CytochalasinD),Ⅲ组(流体剪切力+噻氨酯哒唑,Nocedazole).分别对Ⅰ,Ⅱ,Ⅲ组施加12 dyne/cm2流体剪应力,应力作用时间分别为:0,10,30,60 min.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小鼠成骨细胞骨架进行形态学观察、F-肌动蛋白表达的荧光定量分析.结果: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受到同一剪切应力后,细胞的排列方向发生改变,细胞内的F-肌动蛋白排列同应力方向一致,随着应力时间延长到1 h,F-肌动蛋白变得厚而丰富,F-肌动蛋白的荧光强度同0时段剪切力组相比明显增强(P<0.01).当加入细胞松驰素D后,细胞内F-肌动蛋白结构发生改变,在力的作用下,细胞内微丝断裂明显,随着拉伸时间的延长,微丝断裂更为明显,F-肌动蛋白的荧光强度同0时段剪切力组相比显著减弱(P<0.01).加入噻氨酯哒唑后,在剪切力作用下细胞内微管断裂,F-肌动蛋白丝完整且边缘呈锯齿状改变,它的荧光强度同0时段剪切力组相比也有明显减弱(P<0.05).结论:不同时间点受到同一剪切应力对细胞骨架微丝、微管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微丝解聚和重排以及微管断裂与否在细胞力传导中起重要作用.

  • 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对红细胞膜的促氧化作用

    作者:任婧;张献清;邢艳菲;曾成鸣

    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人红细胞膜的促氧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人红细胞膜作为体外实验模型,观察经EGCG处理后细胞形态、膜巯基含量及膜蛋白电泳谱的变化,并与对苯醌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EGCG可诱导红细胞产生形变和聚集,但这种作用与其促氧化作用无关.在对分离的红细胞膜作用时,EGCG和对苯醌均表现出明显的促氧化作用,降低膜蛋白巯基含量水平,并诱导膜蛋白聚集.结论:EGCG可对红细胞膜产生促氧化作用,这种作用与其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醌式中间体有关.

  • 胰岛素作用对胰岛β细胞磷脂酶Cγ1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广文;焦凯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大鼠胰岛β细胞内磷脂酶Cγ1(PLCγ1)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胰岛分离纯化.通过HE染色观察纯化胰岛的形态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图像分析技术对胰岛β细胞表达不同时间(0,30,60,120,240 min)内的PLCγ1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PLCγ1在胰腺的内外分泌部均有表达.与0 min比较,胰岛素作用30,60 min时胰岛β细胞表达的PLCγ1荧光强度有明显降低(P<0.05);而在240 min时PLCγ1荧光强度与0min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胰岛素作用60 min内可使PLCγ1表达下调;胰岛素-PLCγ1途径参与了胰岛素的信息传递.

  • UHMWPE颗粒导致假体无菌性松动模型的建立

    作者:牛舜;孔令擘;杨重飞;朱庆生

    目的:建立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UHMWPE)颗粒导致的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动物模型.方法:将12只平均体质量3 kg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向左侧胫骨髓腔竖直植入羟基磷灰石(HA)涂层假体.实验组于植入前向假体表面均匀涂抹25μg UHMWPE颗粒,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12 wk回收标本行骨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以及影像学测量,评估新模型效果.结果: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骨皮质厚度、生物力学固定强度、骨-假体接触率、假体周围骨体积分数、骨矿化水平和假体周围骨密度均有所下降.结论:成功建立了假体表面涂抹UHMWPE颗粒诱导新西兰大白兔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动物模型.

  • P糖蛋白/Caveolin-1在血脑屏障定位及表达特点

    作者:郭振华;金先庆;赵利华;赵珍珍;桂琳玲

    目的:研究P糖蛋白在血脑屏障的确切细胞定位,并在形态学上验证P糖蛋白与Caveolin-1的表达部位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获得标本50%用40g/L多聚甲醛固定后,通过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证明其生物学特性;另50%制作冰冻切片,分别用FITC(绿色荧光)和TRITC(红色荧光)对Caveolin-1和P糖蛋白进行荧光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蛋白在血脑屏障上的定位及表达特点.结果:①脑肿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腔膜面有强的绿色荧光信号表达,而且星型胶质细胞的足突也有一定的绿色荧光信号表达;②Caveolin-l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腔膜面以及基底面均有很强的红色荧光信号表达;③合并图像后发现在内皮细胞的腔膜面及部分腔膜面与基底面的交界处存在两种荧光信号共表达的区域.结论:P-gp除主要表达于脑肿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腔膜面外,也部分表达于胶质细胞的足突,共同发挥药物外排功能.从形态学上证实P-gP与Caveolin-1在细胞膜上存在共表达现象,有助于进一步从生化水平上深入研究此两种蛋白在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的表达特点及作用机制.

  • abeM基因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作者:王跃;陈敏

    目的:探讨abeM基因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8种抗菌药物对37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s);以PCR和RT-PCR检测abeM基因的分布及其表达水平.结果: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高,37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耐药菌株有21株(56.76%),且多重耐药菌株占耐药菌株总数的81%.所有临床分离株均能检测到aheM基因,但多重耐药菌株aheM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敏感菌株(P<0.01),也明显高于仅对2类或1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P<0.05).结论:abeM基因的高表达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 EGb761对谷氨酸诱导海马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中p75NTR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兰香;滕永真;李春莉;吴明军

    目的:观察谷氨酸诱导海马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中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抗兴奋毒性神经保护作用与p75NTR的相关性.方法:建立谷氨酸诱导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模型,观察25~200 ms/L剂量下EGb761的神经保护作用;RT-PCR,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p75NTR的表达变化.结果:100 mg/LEGb761预处理给药的神经保护效果明显;谷氨酸刺激后,p75NTR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EGb761本身对p75NTR表达无影响,而EGb761预处理组p75NTR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较谷氨酸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p75NTR在谷氨酸诱导兴奋毒性神经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EGb761抗兴奋毒性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p75NTR的表达有关.

  • 急性肝衰竭大鼠血及胃肠黏膜组织中NT,CGRP含量的变化

    作者:潘巧玲;牛迎花;刘小静;蔺淑梅

    目的:探讨神经降压素(N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急性肝衰竭(ALF)大鼠时的含量变化及其与肝性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复制出ALF大鼠模型.观察其一般情况、肝脏生化指标、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其血浆及胃肠黏膜组织中NT和CGRP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①模型组大鼠血浆中及空肠黏膜组织中NT,CGRP含量及胃窦黏膜中NT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胃窦黏膜中CGRP含量无明显变化;②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浆NT,CGRP含量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6,0.62,0.68,0.70,均P<0.05);③模型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12,24,36,48h)随ALF病情的进展NT,CGRP含量呈进行性升高,其含量于造模后48,12 h相比有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测定血浆NT,CGRP含量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伤的指标之一;对于判断ALF的病情、肝性脑病、肝性胃肠功能障碍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不同转移潜能喉癌细胞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比较

    作者:傅然;胡国华;汤为学

    目的:获得高侵袭性喉癌细胞株,为建立高转移喉癌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改良侵袭实验筛选出高低两种侵袭潜能细胞亚群,通过生长曲线、倍增时间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种细胞的生长和周期差异;采用侵袭实验、迁移实验检测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差异;各取5只裸鼠进行动物实验检测体内肿瘤生长和转移能力的差异.结果:经过改良侵袭实验筛选出了高低两种侵袭潜能细胞亚群,倍增时间分别为(31.6±1.1),(60.2±11.1)h(P<0.05);增殖指数分别为(27.6±0.5)%,(161.3±0.8)%(P<0.01);高低亚群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10.2±12.9和11.6±5.0(P<0.01),迁移细胞数分别为229.8±12.1和6.0±4.5(P<0.01).动物实验中,高低侵袭组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时间分别为2,4 wk,病理活检高侵袭组3只同侧胴窝淋巴结转移、4只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只对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低侵袭组1只同侧腹股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只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瘤重分别为(17.0±3.0),(9.7±3.8)mg(P<0.05);瘤内血管数分别为21.2±4.0,1.4±0.9(P<0.01).结论:成功从喉癌同一亲本细胞系中分离得到了高低两种侵袭潜能细胞亚群,高侵袭性亚群的恶性程度高于低侵袭性亚群.

  • 心复康口服液对心衰大鼠线粒体跨膜电位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王红英;曹雪滨;徐淑乐;李晓苗;李俊峡;何建成;胡元会;杨梅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药心复康口服液对腹主动脉部分缩窄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模型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MMP)变化以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组)、腹主动脉缩窄模型组(CAA组)、心复康治疗组(XFK组).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法制作CHF大鼠模型,用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心肌高能磷酸盐的浓度,观察比较3组大鼠第6,8周测定的心肌高能磷酸盐的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衰大鼠心肌线粒体MMP改变.结果:①各组大鼠心肌高能磷酸盐含量的变化:造模后6,8 wk时CAA组高能磷酸盐ATP,ADP含量降低,AMP含量升高(P<0.01).XFK组心衰大鼠6,8 wk测定ATP,ADP,AMP和TAN的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1),8 wk时XFK组各项指标较CAA组心衰大鼠心肌磷酸盐改善更加明显(P<0.01).XFK治疗组大鼠8 wk时测定ATP,ADP,AMP和TAN的含量优于6 wk(P<0.05).②各组心肌MMP的变化:6 wk与8 wk结果均显示,CAA组较SH组MMP显著下降(P<0.01),XFK组较CAA组MMP显著升高(P<0.01).8 wk与6 wk时MMP相比,CAA组、SH组、XFK组MMP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中药心复康口服液能够明显改善CHF大鼠心肌线粒体MMP,并能改善能量代谢.

  • 红景天苷系列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疲劳活性初筛

    作者:张俊;吴振刚;王庆伟;王巧峰;刘雪英;孙晓莉

    目的:以酪醇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合成系列红景天苷类似物,研究其抗疲劳活性,初步考察构效关系.方法:合成溴代乙酰糖,与相应原料肉桂醇、苄醇、苯乙醇、苯丙醇通过Koenigs-Knorr法缩合成苷,脱乙酰基得到目标化合物,柱层析纯化.通过小鼠力竭游泳实验考察红景天苷系列类似物的抗疲劳活性.结果:合成得到8种红景天苷类似物,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NMR确证.小鼠力竭游泳实验结果表明红景天苷组(1227 s)及苄基半乳糖苷组(1100s)小鼠力竭游泳时间高于对照组小鼠(782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红景天苷系列类似物合成路线可靠.苯环上的羟基及其侧链碳、糖的类型均可影响红景天苷类似物抗疲劳活性.

  • 重组E. coli LLO/WTl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并促进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作者:蒋小卫;徐曼

    目的:观察重组疫苗E.coli LLO/WT1诱导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及其致敏的T细胞对WT1+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以E. coli为对照,采用E. coli LLO/WT1刺激健康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后,流式细胞术分析DC的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MTT法观察活化DC促进T细胞增殖和杀伤WT1+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效果,ELISA检测DC及DC和T细胞混合培养上清液内IL-12和IFN-γ的含量.结果:E. coli LLO/WT1较E. coli刺激的DC表达更高水平的CD83,CD86和HLA-DR,其阳性率分别为78.1%,83.4%,93.2%和65.8%,61.2%,75.8%;两组DC培养上清内IL-12的含量分别为(270.42 ±3.85)ng/L和(204.17±4.23)ng/L(P<0.05);E. coli LLO/WT1活化的DC较E. coli活化的DC更明显地促进了同源T细胞增殖,混合培养细胞上清液内IFN-γ的含量也更高,分别为(86.32 ±2.00)ng/L和(44.71 ±1.45)ns/L(P<0.05);活化的T细胞发挥了更强的溶解WT1+SGC-7901的作用,其杀伤率分别为68.44±3.78和36.76±2.63(P<0.05).结论:重组疫苗E. coliLLO/WT1有效地活化了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并促进了WT1+特异性抗肿瘤T细胞免疫.

  • 局部制动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玉;伍兵

    目的:了解肢体制动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制动组,每组20只.制动组大鼠右后肢石膏固定,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3 wk后将两组大鼠行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术后分离大鼠右比目鱼肌测质量、肌细胞直径及肌纤维截面积.结果:制动组稳态葡萄糖输入速率[(35±5)mg(/kg·h)us(13±4)ms/(kg·h)]、右侧比目鱼肌湿质量[(169.2±4.1)g us(67.1±6.3)g]、肌细胞直径[(49.8±2.7)μm us(20.6±3.2)μm]、肌纤维截面积[(998 μ21)μm2us(579±14)μ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局部制动可导致大鼠骨骼肌萎缩,并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 In-Cell Western检测细胞纤连蛋白

    作者:李京宝;胡丽芳;张维;骞爱荣;商澎

    目的:利用In-Cell Western技术建立检测细胞纤连蛋白(cFN)的方法.方法:对微孔培养的成骨样细胞进行固定和封闭后,使用单克隆抗体对FN进行标记,经红外荧光二抗孵育后使用Odysssey系统对细胞进行扫描成像和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优化了固定剂、通透化、封闭剂和一抗浓度.结果:免疫印迹法证实了In-Cell Western方法检测的特异性,当MG-63细胞密度低于90%汇合度(细胞数约1.6×104/孔)时,信号与细胞密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低每孔4×103个MG-63细胞的cFN可被检出.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一种快速、经济且高通量的cFN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细胞外基质研究.

  • CD14在B1细胞的表达研究

    作者:马小莹;高继鑫;李巍;付萌;安金刚;顾伟杰;刘玉峰

    目的:比较分析小鼠B1细胞和B2细胞CD14的表达,探索B1细胞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C57BL/6小鼠的腹腔和脾细胞,anti-Igm免疫磁珠分选B1和B2细胞,提取总RNA后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D14 mRNA的表达,以anti-CD14抗体、anti-CD19抗体流式细胞仪分析CD14分子在B1和B2细胞表面的表达;进一步给予小鼠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PS),于不同时间点分选B1细胞,RT-PCR检测CD1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RT-PCR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14在正常小鼠B1细胞有较低水平的表达,而B2细胞几乎没有表达,LPS刺激后B1细胞的CD14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CD14表达于正常小鼠B1细胞,并且可能在B1细胞对LPS的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B1细胞 CD14 LPS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兔肝VX2移植瘤生长与转移的影响

    作者:吕良山;马清涌;刘亚民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兔肝VX2移植瘤生长与转移的影响.方法:45只荷瘤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只.A组为对照组(Control组):经肝动脉灌注0.5 mL生理盐水;B组为化疗灌注(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TAI)组(TAI组):经肝动脉灌注5 mg阿霉素与0.5 mL生理盐水的稀释液;C组为化疗栓塞组(TACE组):经肝动脉灌注5 mg阿霉素与0.5mL碘化油的混悬液.经股动脉穿刺插管,依分组情况行介入治疗.比较不同处理组术后2 wk肝移植瘤的增长率、坏死率以及肝内转移、肺转移的发生率.结果:介入治疗前各组肿瘤平均体积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及TAI组相比,介入治疗后TACE组肿瘤体积、肿瘤增长率明显降低(P<0.01),肿瘤的坏死率明显增加(P<0.05),肿瘤的肝内转移、肺转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TACE能够抑制兔肝VX2移植瘤的生长,但增加术后肝内转移和肺转移的发生率.

  • 微波诱导鼠成骨肉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曾慈梅;刘楠楠;田菲;王爽

    目的:探讨微波诱导鼠成骨肉瘤细胞系UMR 106细胞凋亡及其适宜作用剂量、作用时间.方法:以微波不同剂量和时间作用于鼠成骨肉瘤细胞系,采用形态学观察、MTY法、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FCM等方法观察微波诱导成骨肉瘤细胞的凋亡.结果:不同剂量的微波照射大鼠成骨肉瘤细胞后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随照射剂量的增高,细胞逐渐脱离基质;成骨肉瘤细胞在不同剂量的微波进行相同时间(1 h)照射下存活率均显著下降,并呈剂量依赖性;微波作用于UMR 106细胞的IC50为100 W/m2微波辐射下不同时间后,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下降,呈时间依赖性;微波辐射下大鼠成骨肉瘤细胞出现G1期阻滞.结论:微波辐射可诱导大鼠成骨肉瘤细胞凋亡,其佳作用时间和剂量为1 h和100 W/m2.

    关键词: 微波 成骨肉瘤 凋亡
  • K-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直接保护作用

    作者:徐庆杰;李培杰;张正义;秦静;王映珍;孙志江;昝香艺

    目的:探讨选择性K-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冠状微循环和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明确其对I/R心肌是否具有直接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I/R组,U50488H+I/R组和Nor-BNI(特异性阿片受体阻断剂)+U51M88H+I/R组,每组8只.实验组通过开胸结扎冠脉前降支制备大鼠I/R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和冠状微循环的改变.结果:①U50488H+I/R组与I/R组和Nor-BNI+U50488H+I/R组比较,微血管显著扩张(P<0.05),毛细血管腔内血细胞明显减少,心肌间质中偶见红细胞.②U50488H+I/R组与UR组和Nor-BNI+US0488H+I/R组比较,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US0488H可通过激活心脏K-阿片受体,明显改善大鼠L/R心肌的微循环,减轻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从而发挥对心脏的直接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被选择性的K-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所拮抗.

  • ERK1/2信号通路对亚急性帕金森病MPTP模型小鼠黑质COX-2,PGE2表达的影响

    作者:巨荣凯;魏子峰;张作凤;王茜;高俊玲;张宇新

    目的:研究ERK1/2信号通路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所致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中脑黑质环氧合酶2(COX-2)和前列腺素E2(PGE2)的表达调控作用,探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失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PTP制备亚急性PD小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COX-2,PGE2以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给予ER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对上述因子变化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PD样症状,在MPTP第3次注射后1 h,黑质区p-ERK1/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在MPTP第5次注射后24 h,黑质区出现大量COX-2,PGE2阳性细胞,伴有约50%的TH阳性神经元丢失;给予ER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后小鼠PD样症状减轻,p-ERK1/2,COX-2,PGE2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MPTP第5次注射后24 h,TH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仅下降25%.结论:ERK1/2通路可能参与调控COX-2及PGE2的表达而在PD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ERK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小鼠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 GRTH基因c.852C/T多态性与无精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阿周存;张炜

    目的:研究GRTH基因C.852C/T位点的多态性与无精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在228例无精症患者和259例正常生育男性中,对GRTH基因c.852C/T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多态分布与无精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无精症患者和正常男性间C.852C/T的等位基因T的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32.2% us 26.2%,P=0.04);在无精症患者中的基因型TT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男性(9.6% us 4.6%,P=0.03).结论:GRTH基因C.852C/T的多态分布与无精症相关,基因型TT增加无精症的易感性,可能是人类生精阻碍的一个风险因子.

  • 甘肃省裕固族人群ACAT2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作者:马慧元;马丽雅;王楠;巴战生;李兴祥

    目的:探讨甘肃省裕固族人群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ACAT2)基因734C/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及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裕同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2例,对照组112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LP)技术分析ACAT2基因第7外显子734C/T多态性,同时测定血脂水平.结果:ACAT2基因734C/T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544,P=0.103),而高血压组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25,P=0.045).高血压组各基因型之间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34 T等位基因可能具有减少裕固族原发性高血压病发生的作用.ACAT2-734C/T基因多态性与裕固族高血压患者空腹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 冠心病患者雌激素受体β基因CA重复序列和G1082A多态性研究

    作者:杨留才;钱春野;成玉生;林辉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Beta,ERβ)CA重复序列和G1082A多态性与冠心病(CAD)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260例男性冠心病患者ERβCA重复序列和G1082A多态性的分布,以260例体检合格者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中,以CA重复序列平均数22次为界,将重复序列基因分为短基因(<22)和长基因(≥22),分别以S和L表示;CA重复序列基因型SS,SL及LL的频率分别为0.248,0.456和0.296;G1082A基因型rr,Rr及RR的频率分别为0.430,0.420和0.150;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在CAD组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胆固醇血症等危险因素高于对照组(P<0.01);ERβ基因CA重复序列的SS及SL和G1082A多态性中rr及Rr基因型与CAD的相关主要危险因素均无显著性联系(P>0.05),而CA重复序列的LL基因型和G1082A多态性中RR基因型(突变纯合子)与CAD的发生有联系(P<0.01).但ERβCA重复序列和G1082A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生有关,LL和RR基因型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性(OR)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的人群.结论:CA重复序列的LL基因型和G1082A的基因型中的突变纯合子(RR)发生冠心病可能性大于其他基因型.

  • CIN和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及病变组织中PGE2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邹余粮;张鹏花;苟文丽;张娟娟;肖景华;裴美丽;丁秀菊

    目的:测定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清及病变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47例病例组患者(CIN14例,宫颈癌33例)手术前后外周血清及病变组织以及正常对照组20例标本中(健康献血女性血清20例及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正常宫颈20例)PGE2含量.结果:宫颈癌患者术前血清及癌组织中PGE2水平明显高于CIN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宫颈癌及CIN组术后血清FGE2水平较术前下降显著(P<0.05);宫颈癌组织及外周血中PGE2含量与肿瘤直径、FIGO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患者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病例组术前血清与术后血清中PGE2含量呈正相关(r=0.961,P<0.001);术前、术后血清中PGE2含量均与宫颈组织PGE2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859和0.838,P<0.001).结论:外周血PGE2水平与癌组织释放的PGE2含量成正比.检测外周血PGE2水平对早期发现CIN向宫颈癌转化及监测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 果糖二磷酸钠对柔红霉素诱导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浆脑钠素浓度的影响

    作者:肖成云;王从军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柔红霉素(DNR)化疗后其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改变及应用不同心肌保护药后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能早期监测DNR心肌毒性并可筛选出更好保护心肌药的指标.方法:选择2004/2008年新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儿31例,均采用DNR+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DVLP)方案诱导化疗,化疗期间分别使用果糖二磷酸钠(实验组)或参麦注射液(对照组)保护心肌.在应用DNR前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儿血浆BNP水平,并同时常规检测患儿化疗前后心肌酶谱(LDH1,CPK-MB)及心电图(ECG).结果:实验组患儿化疗后血浆BNP浓度从(3.89±1.43)ng/L增加到(15.12±4.38)ng/L(P<0.001).对照组从(3.72±1.38)ng/L增加到(18.45±5.29)ng/L(P<0.001).两组化疗前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化疗后FDP组患儿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01).两组化疗前后ECG及LDH1,CPK-MB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DNR化疗时,BNP可用于监测DNR对心脏的早期影响和判断心肌保护药的效果.

  •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增生活性的研究

    作者:王映梅;范林妮;胡沛臻;何芙蓉;朱瑾;刘一雄;王璐;黄高昇

    目的:研究鼻型NK/T恶性淋巴瘤的增生活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研究31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12例鼻咽黏膜反应性病变的增生活性,并统计分析Ki67标记指数(Ki67 LI).结果:免疫表型分析支持31例鼻型NK/T恶性淋巴瘤的诊断.31例NK/T细胞淋巴瘤的平均Ki67 LI为0.37±0.03,12例反应性病变为0.07±0.02,两组间有差异显著(P<0.01).若将31例NK/T细胞淋巴瘤按高于或低于平均Ki67 LI分为2组,则高于平均Ki67 LI者19例,占61%;低于平均Ki67LI者12例,占39%.将低于平均Ki67 LI的12例NK/T细胞淋巴瘤(0.2±0.02)与12例反应性病变相比(0.07±0.02)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鼻型NK/T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增生活性异质性明显的恶性肿瘤.Ki67 LI有助于鼻型NK/T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 逆行指动脉终末背侧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作者:刘勇;高浩;赵春成;杨红梅;李文龙;陈长春;兰天亮

    目的:探讨应用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02/2008-02期间应用指固有动脉远侧指间关节终末背侧支为蒂切取中节指背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20例,其中示指9例,中指7例,环指4例,皮瓣面积1.0 cm×1.5 cm~1.6 cm×2.7 cm,供皮瓣区皮片移植.结果:20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 mo~1 a,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肤色正常.两点辨别觉6~8 mm,患指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该皮瓣操作简单,不损伤指固有动脉及神经,血供可靠,成功率高,是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及骨外露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 尿液中脂类的萃取及健康人脂肪酸成分的分析

    作者:元冬娟;康景轩;周克元;江黎明

    目的:比较两种从尿液中萃取总脂的化学试剂法,建立一种有效简易的尿液中脂类的检测方法.并检测了50例健康人的尿液中脂肪酸组成.方法:经Folch试剂和正己烷法萃取,正十七碳饱和脂肪酸(C17:0)为内标,经14%三氟化硼/甲醇溶液酯化成相应酸的甲酯后,进行气相色谱测定.经Omega-WAX石英毛细管柱分离,气相色谱(GC-2010)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①本方法重现性试验脂肪酸CV为4.31%~8.97%,仪器重现性CV为3.25%~9.53%,回收率Folch试剂为79.60%~97.40%.正己烷为54.80%~74.40%.②尿液中含有12种脂肪酸,但主要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都很低,尿液中ω-6和ω-3PUFA的含量比较接近,ω-6/ω-3 PUFA比值为3.57.③比较两种方法萃取脂肪酸的特性,各有优缺点,但Folch试剂抽提的脂肪酸各均衡和全面.结论:Folch试剂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尿液脂类抽提的方法,结合酯化和检测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从尿液样本中检测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适合大标本量的检测,为进一步营养与临床的研究提供条件.

  • 甲状腺内胎儿微嵌合体在产后Graves病发病的影响

    作者:蒲丹;郭辉;何岚;马爱群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胎儿微嵌合体对女性产后Graves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选用Y染色体α卫星区特异性DNA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4例GD和1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甲状腺石蜡标本中的胎儿嵌合体的存在.结果:24例产后GD患者甲状腺标本中13例发现存在着Y染色体,10例甲状腺腺瘤对照组中仅2例存在有Y染色体.两组间胎儿微嵌合体的出现率存在显著性差异(54.2% us20%,P<0.05).比较GD患者中胎儿嵌合体阳性和阴性病例的的临床资料,显示胎儿嵌合体阳性组患者的妊娠次数(平均2.77 ±0.38次)显著多于胎儿微嵌合体阴性组(平均1.36±0.27次)(P<0.05).结论:胎儿微嵌合体在GD患者甲状腺内出现的机率的确较非AITD的患者更高,提示胎儿微嵌合体可能参与产后GD的发生.

  • E-钙粘蛋白基因多态性与陕西地区食管癌的关联研究

    作者:朱少君;张力;张伟;李艳红;朱金燕;巩丽;兰淼;韩秀娟;姚丽

    目的:探讨CDH1基因启动子区C-160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218例ESCC和218名健康对照者的CDH1 C-160A SNP分布情况.结果:ESCC组的CDH1基因启动子区C-160A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吸烟状况分层分析发现,CDH1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在吸烟及非吸烟的患者和健康个体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层分析表明,CDH1基因多态性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CDH1C-160A基因多态性与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无关.结论:CDH1C-160A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与ESCC的发生和发展相关,CDH1C-160A多态性与ESCC患者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无关.

  • "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韩宝君;雷伟;吴子祥;赵雄;余剑

    目的:优化"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artificialcervical joint complex"ACJC)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在前期设计的基础上,以及通过测量工作得到的关于正常人体颈椎解剖和运动学参数,优化ACJC.新鲜的人体颈椎标本14具,随机取出7具作为正常颈椎组,在MTS 858 Mini Bionix Ⅱ生物材料实验系统进行稳定性实验并测定各节段椎间活动度.随后将标本随机分为钢板固定组和假体植入组,每组7例,对每组标本分别进行实验前处理:钢板固定组依次行前路C5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假体植入组依次行C5椎体次全切、假体植入术.试验同正常颈椎组.结果:稳定性实验显示假体植入组与正常颈椎组相比,下颈椎在三维六自由度的ROM均无显著差异.而钢板固定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中的活动范围(ROM)均小于显著其余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测定显示,钢板固定组的各向ROM均显著小于其余两组,而假体植入组仅在后伸运动中ROM显著大于正常颈椎组,其余活动中均与正常颈椎组无显著差异.临近椎间活动度测定显示,三组间下位椎间隙活动度无显著差异;对于上位椎间隙,假体植入组与正常颈椎组无显著差异.钢板固定组前屈、后伸活动度均较其余两组显著增大.结论:应用该系统进行颈椎前柱重建,既重建了颈椎稳定性,又一定程度地保留了手术节段活动度,更符合颈椎生理性重建的要求.同时该方法避免了手术邻近节段椎间隙活动代偿性增大,对避免远期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心血管疾病易感基因SNPs在中国汉族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分布

    作者:唐敏;戴勇;蔡晓钟;田小园

    目的:了解中国人群中16个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T)候选基因的基因型和单体型分布情况及与EHT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和Phase v 2.1单体型分析软件,检测和分析140例EHT患者和400例健康对照者16个心血管疾病易感基因的基因型和单体型.结果:EHT组和健康对照组间的AGT235,ApoBXall和ACEAlu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P<0.05),且ACEAlu在不同等级的高血压中的分布亦具有显著差异(P<0.05).人群中共有918种单体型,单体型MIEG+-C3CC在两组间分布差异分析,P=0.052.结论:AGT235M,ACAluD和ApoBXall+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有关.

  • 模糊分类的Markov模型在慢性肾脏病分期预后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刘迅;凌莉;彭晖;陈珠江;娄探奇

    目的:以模糊分类的Markov模型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CKD各期进展情况.方法:对272例CKD随访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建立基于模糊分类的CKD1期、CKD2期、CKD3期、CKD4期、CKD5期、死亡/终末期肾病期6个状态的Markov模型,探讨患者的分级预后.结果:平均观察年限2.0 a.CKD 1~2期模糊转移的概率为15.1%/a,CKD 2~3期模糊转移的概率为14.0%/a,CKD 3~4期模糊转移的概率为15.7%/a,CKD 4~5期模糊转移的概率为16.4%/a,CKD5期~死亡/终末期肾病模糊转移的概率为51.5%/a.以模糊分类的Markov模型预期本队列今后50 a处于CKD1期的平均时间为12.5 a,处于CKD2期的平均时间为7.2 a,处于CKD3期的平均时间为4.5 a,处于CKD4期的平均时间为2.0a,处于CKD5期的平均时间为0.9 a,预期平均寿命或肾存活期为27.1 a.结论:应根据CKD不同分期的预后评估患者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

  • 健康成人甲状腺结节4306例患病情况调查

    作者:刘星君;滕卫平;施秉银;魏丹国;段培真;李丽莉;路万虹;樊萍;李娟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结节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等的关系.方法:对既往无甲状腺手术史的健康成人4306例行甲状腺超声检测并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结果:在无甲状腺手术史的健康人群4306例中,共发现甲状腺结节675例,检出率15.7%.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女性在31~60岁组中结节患病率高于男性.不同TSH及TGAb水平下,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无明显差异.检出结节以直径小于1cm的小结节(77%)和单发结节(70%)为主.随年龄增加,大结节及多发结节所占比例增加,但结节大小、数目与性别无关.对70例直径大于1 cm的结节患者行甲状腺细针穿刺,其中3例诊断为甲状腺癌,经手术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论: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患病率较高,多数为触不到的小结节,女性多于男性,结节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恶性率低.

  • 多种肿瘤相关抗原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

    作者:任鹏飞;刘会娟;闫平平;代丽萍;王鹏;王凯娟;张建营

    目的:评价14种肿瘤相关抗原(TAAs)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153例正常对照血清内的14种TAAs的抗体,利用流行病学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评价TA-As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单个TAA检测的灵敏度在13.0%~32.2%之间,联合8种TAAs检测其灵敏度增加到72.2%,特异度达到91.2%,阳性似然比为8.49,阴性似然比为0.304,阳性预测值为86.5%,阴性预测值为81.4%,Kappa值为0.65.结论:利用8种TAAs(cyclinE,Koc,IMP1,cIAP,p62,p16,cyclinB1,Calnuc)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TAAs联合检测作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肝外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与预后分析

    作者:秦兴雷;王作仁;薛焕洲;马炜;张云峰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EHCC)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01/2003-12收治的128例EHCC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选择对EHCC切除术后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107例施行了外科手术,21例非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47例,姑息性切除12例,内或外引流术45例,探查性手术3例.EHCC整体生存率1,3,5 a生存率分别为52.8%,27.2%,11.9%.其中根治性切除1,3,5 a生存率分别为72.4%,44.7%,22.7%;姑息性切除1,3,5 a生存率分别为54.5%,27.3%,9.1%,无5 a存活者.引流组1,3,5 a生存率分别为32.1%,17.2%,8.6%,无4a存活者.根治性切除组、姑息性切除组、内或外引流组及非手术组生存率相比较,差异显著(log-rank test,P<0.001).肿瘤的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脏浸润、胰腺浸润、切缘癌残留、手术切除方式7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EHCC远期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淋巴结转移、切缘癌残留是EHC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睡眠剥夺后静息状态下前扣带回功能连接模式的改变

    作者:叶恩茂;邵永聪;毕国华;马林;杨征;陈武凡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静息态脑功能连接模式的影响.方法:对14名健康男性大学生进行两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第1次扫描在正常睡眠清醒后12 h完成,第2次扫描于睡眠剥夺36 h后完成.选取前扣带回为种子区域进行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分析.结果:睡眠剥夺后与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有顶叶皮层、岛叶、颞叶等,下降的脑区有丘脑.结论:清醒状态的维持主要由丘脑等皮层下区域负责,机体的默认网络系统在睡眠剥夺后功能连接增强,反映了默认网络系统功能的一致变化,这与机体的注意、抑制功能的下降及清醒状态的下降相关.

  • 胸腺肽α1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多明;王若峥;谭遥;黄莉;胡云辉

    目的:评价胸腺肽α1(Tα1)在鼻咽癌放化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03/2008-12病理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42例,随机分成调强放化疗联合胸腺肽α1组(简称Tα1组)与调强放化疗组(简称对照组),用ELISPOT方法检测放化疗前和放化疗后3个月患者外周血中分泌IFN-γ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频数变化,比较Tα1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急性皮肤粘膜反应及骨髓抑制的差异,分析联合应用免疫增强剂后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Tα1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分泌IFN-γ的CTL细胞频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CTL细胞频数差异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但Tα1组患者的CTL细胞增加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皮肤、粘膜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抑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化疗联合Tα1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能力,减轻放疗引起的急性皮肤、粘膜反应.

  • 孕妇血清中DAZ基因含量在21三体产前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方草;陈必良;张建芳;赵海波;王红英;辛晓燕;王德堂

    目的:探讨检测孕妇血清中胎儿DNA含量在临床产前诊断21三体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采用70例孕早期(8~12 wk)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例为孕21三体男胎的妇女,30例为孕正常男胎的妇女,30例为孕正常女胎的妇女,提取其外周血血清中游离DNA,应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Y染色体上无精症基因DAZ和代表母体及胎儿总游离DNA的β-actin基因的含量.结果:定量PCR检出孕21三体组血清中的胎儿游离DNA含量是正常男胎组的2.2倍.孕正常女胎组血清中未检测到DAZ基因.结论:定量PCR技术检测胎儿游离DNA可以作为产前筛查男胎2l三体的重要指标.

  • 肢体缺血预适应的肝保护作用与一氧化氮/内皮素-1系统的关系

    作者:王保强;谢德红;李鹏;吴浩良;郑建伟;杨全会

    0 引言 近年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内皮素(NO/ETs)这一对强烈的血管舒缩因子在肝缺血再灌注(IR)对小肠操作起保护作用,我们采用大鼠肢体IR模型,对肝NO/ET-1比值变化及IPC对肝脏的影响进行研究.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对健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作者:郜新春;温德惠;常玉英;邹玉安;王义成;刘俊峰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6-02/2009-01来我院就诊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患者41(男31,女10)例,平均年龄62.19(40-88)岁.参照文献[1],选取超声诊断为SSS的Ⅱ,Ⅲ级病例.正常对照组41例,为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入选者皆无高血压、冠心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

  • 听神经病相关基因OTOF研究进展

    作者:王方园;石力;邱建华;王锦玲

    0 引言 听神经病(alldilory neuropathy,AN)是1996年starr等[1]首次提出,定义为第Ⅷ脑神经的听支(自耳蜗至进入脑干之前的耳蜗神经)受损而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特殊的感音神经性聋.其听力学特征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自Ⅰ波起缺失或严重异常,诱发性耳声发射(EOAE)正常,言语分辨率不成比例的明显差于纯音听阈.

  • 正畸种植支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彩云;丁寅

    近十余年来,种植体支抗逐渐成为口腔正畸的热门技术,在各种加强支抗的装置中,微种植支抗是当今受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正畸支抗来源的微型种植体(micro-implantanchorage,MIA),由于体积小,植入位置灵活,操作简单,外科损伤小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正畸医生的青睐.植入后在完成矫治目标前能否保持稳定,不移位或不脱落,是种植支抗应用的关键.很多学者就种植体稳定性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就近年来就关于种植支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的研究现状

    作者:严慧;黄裕新;王景杰

    0 引言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的超极化阳离子通道(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HCN)的研究起源于Ih的发现,Noma和Irisawa已经在研究窦房结起搏活动时发现这一离子流并命名为Ih(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urrent),20世纪80年代初Di Francesco和Irisawa等

  • 甲型H1N1流感传播对民众心理产生的影响

    作者:毛允杰;孙云峰;刘寒强;刘涛;张磊;张玉海;王志忠

    0 引言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在猪中经常发生,但很少导致猪的死亡.目前,该病毒已在人际间传播,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感染个案.迄今为止,全球已有32个国家或地区爆发甲型H1N1流感,待排查的疑似病例2998人、确诊病例637人,死亡177人,且涉及四大洲,多为年轻人.

  • 情绪主观体验的性别差异

    作者:靳霄;邓光辉;经旻;林国志

    目的:探讨在诱发4种具体情绪(快乐、愤怒、厌恶和恐惧)的条件下,情绪的主观体验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以395名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前期评定的具有较好诱发效果的快乐、愤怒、厌恶和恐惧8个视频材料为情绪诱发刺激,观察男性和女性被试情绪主观报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男性观看快乐1材料时体验快乐情绪的强度显著高于女性[F(1,51)=9.598,P<0.05];观看恐惧2材料时,女性体验的恐惧情绪显著地高于男性[F(1,48)=8.584,P<0.05];观看其余的视频材料时男性和女性的主观体验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女性和男性面对相同的情绪刺激时,女性的体验并非一定比男性强烈,性别差异与对情绪诱发材料主题的偏向性有关.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