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사군의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0-2790
  • 国内刊号: 61-1060/R
  • 发行周期:
  • 邮发: 52-8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樊代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恶性肿瘤骨转移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琦;张贺龙;姬统理;宋扬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唐都医院肿瘤科自2001-07/2003-07间收治骨转移瘤88(男54,女34) 例,平均年龄 54(26~81) 岁.均经X线摄片、CT、MRI或ECT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证实有骨转移灶存在.原发灶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原发肿瘤中,肺癌45例,乳腺癌13例,食道癌 11例,胃癌 3 例,鼻咽癌、恶性胸腺瘤、肠癌、宫颈癌各2例,肾癌、肝癌、前列腺癌各1例,原发灶不明 5例.单发骨转移灶 8例(9.3%),多发骨转移 78例(90.7%).

    关键词: 肿瘤 骨转移 化疗
  • 支气管败血鲍特氏菌致肾脓肿1例

    作者:郭效东;高国栋;赵振伟;秦怀洲;李立宏;李维新;曲友直;邓剑平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9岁,因头部撞地后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6 h入唐都医院神经外科,临床症状: 呕吐频繁,躁动不安,深昏迷,呼吸困难,右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双侧巴氏征(+),双肺布满湿性罗音.CT示右额颞部硬膜外血肿、中线左移2.5 cm.急诊开颅清除血肿及气管切开.术后意识障碍渐好转,但第10日开始持续高热,呼吸道分泌物多,痰培养见支气管败血杆菌生长.多次尿检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 WBC 19.6×109/L,中性0.99,淋巴0.01,核左移.反复动脉血培养均为阴性.按肺部感染给予抗炎及雾化吸入等治疗,肺部感染得到控制,但仍发热.术后28 d发现患者左腹部一压痛包块,B超提示左肾体积增大,内有液性暗区.肾穿刺放出灰白色粘稠无臭味脓液约2500 mL,细菌培养为支气管败血杆菌.引流5 d后体温便恢复正常,后行左肾切开造瘘术并置造瘘管引流,2 mo后痊愈.

  • 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岩;张颖;李羽;李新红;黄长形;陈朝霞

    0引言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病情凶险,变化迅速,特别是老年HFRS,患者死亡率高(16.4%~38.1%)[1].现将唐都医院感染病科近3a以来收治的出血热患者报告如下.

  • 大剂量甘露醇治疗癌性颅内高压症1例

    作者:黄晓峰;张贺龙;姬统理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8岁、因右小细胞肺癌术后16 mo,间断性头痛10 mo,加重1 wk后于2003-01-01入院.在2002-02因枕部疼痛,行头颅CT示: 脑多发转移癌.行多次头颅局部X-刀、γ-刀加全脑预防性放疗和化疗,疗效达部分缓解.2002-12末头痛症状复发,约1.5 h发作1次,伴短暂意识丧失、喷射状呕吐和四肢抽搐.

    关键词: 甘露醇 颅内高压
  • 载瘤动脉痉挛状态下栓塞脑动脉瘤18例

    作者:马忠科;高国栋;赵振伟;曲友直;邓剑平;赵继培

    1 临床资料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在2004-02/2004-05间用电解弹簧圈栓塞治疗了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6例,其中存在载瘤动脉痉挛18 (男 6,女12)例,年龄17~65岁,平均42岁,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颈强.伴有意识障碍者8例;肢体功能障碍者3例;1例后交通动脉瘤伴有动眼神经麻痹.术前Hess-Hunt分级Ⅰ级1例,Ⅱ级9例,Ⅲ级7例,Ⅳ级1例. 全部病例均DSA造影检查确诊存在颅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痉挛.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1例.全部病例均用电解弹簧圈栓塞.术后常规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应用钙拮抗剂,静脉应用罂粟碱2 wk,同时高脑灌注压,高血容量,低血黏度等综合治疗.

  •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急性肾衰行血液透析的护理

    作者:王彩红

    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1/2003年间对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高血钾的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患者52(男41,女11)例,年龄21~69岁,平均41.6岁.采用空心纤维透析器体外肝素透析(出血现象严重者采用无肝素透析器),共透析156次(平均3.0次).治愈47例,治愈率81%.死亡5例.

  • 脑内窥镜简易三维立体定向治疗颅内血肿68例

    作者:孙有树;高国栋;赵振伟;张华;秦怀洲;曲友直

    1 临床资料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以来,采用VNK-3型纤维脑内窥镜,以CT或磁共振(MR)简易定位碎吸治疗颅内血肿68(男42,女26)例,年龄6~80岁.自发性颅内血肿33例,外伤性颅内血肿35例,发病距入院时间30 min~6 mo.入院时意识清楚26例,意识不清42例,肢体功能障碍64例.CT或MR检查单侧脑内血肿34例,硬膜外血肿15例,硬膜下血肿 12例,硬膜外、硬膜下多发血肿7例,出血量30~150 mL.入院15 min ~24 h内手术,21例成人清醒者局麻手术,11例小儿基础加局麻,36例昏迷者行全麻插管.

  •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干预

    作者:徐敏宁;侯芳;徐珊珊;郑敏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在2003-01/2004-01间收治存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包括既往有脑卒中史,有合并伤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及智力障碍者)56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28(男16,女12)例,年龄43~72岁,平均(54.16±13.26)岁,左侧肢体偏瘫13例,右侧肢体偏瘫15例;常规治疗组28(男15,女13)例,年龄(45~74)岁,平均(56.73±13.76)岁,左侧肢体偏瘫12例,右侧肢体偏瘫16例.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康复
  • 外伤所致连枷胸102例的护理分析

    作者:朱以芳;杨春香;赵芳;韦亚娟;徐小芬;赵娟

    1临床资料我院1985/2001共收治外伤所致连枷胸患者102(男81,女21)例,男女比例3.9:1.年龄5~70岁,平均46.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5例,高处坠落伤18例,挤压伤9例.开放性损伤22例,闭合性损伤80例.合并伤情况:血胸82例,气胸78例,肺挫伤93例,支气管断裂2例,创伤性窒息8例,脑挫伤5例,硬膜外血肿9例,胸骨骨折3例,四肢骨折40例,脊柱伤10例,脾脏损伤47例,肝脏损伤18例.

  • 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董玉霞;高国栋;宗建海

    1 临床资料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12/2003-11共收治脑转移瘤患者85(男50,女35)例,年龄31~72(56.5)岁.其中肺癌脑转移71例,乳癌脑转移5例,肝癌脑转移4例,其他5例.脑单发转移病灶24例,多发转移病灶61例.本组病例随访1~21 mo,平均12.3 mo,肿瘤消失或减小达85.8%(75/85),临床有效率为84%.

  • 鼻咽癌立体定向放疗的方案设计

    作者:袁慧琴;梁军;周惠敏;高宏

    0 引言唐都医院放射治疗科2001-07/2003-10共收治鼻咽癌患者42例 (38例为Ⅱ级以上患者).我们应用立体定向适形技术,优选放射治疗方案,使正常脑组织及重要器官避免受损.

  • 8 Hz 90 dB次声对大鼠海马细胞内钙离子及内质网钙通道蛋白RyRs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朝晖;陈景藻;谭永霞;邱建勇;陈丹;刘静

    目的: 实验观察8 Hz,90 dB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Ca2+]i)及内质网钙通道蛋白(Ryanodine receptors, RyRs)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次声作用机制及为次声卫生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个组,即对照组、次声作用1,7,14和21 d组,每组再随机分为Ca2+测定组和RyRs检测组.通过急性细胞分离、Ca2+荧光探针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脑海马细胞[Ca2+]i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海马CA1及CA3区锥体细胞RyRs表达状态.结果: 频率8 Hz,90 dB次声分别作用2 h/d,1 d、7 d组于作用后海马细胞[Ca2+]i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14 d组海马细胞[Ca2+]i显著增高(P<0.01 vs all of others),21 d组明显回落,但较对照组仍然增高(P<0.05);海马CA1及CA3区锥体细胞RyRs阳性表达细胞数,1,7 d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14 d组RyRs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 vs control),21 d组RyRs阳性表达细胞数有所回升,但较对照组仍然降低(P<0.05).结论: 8 Hz,90 dB次声作用一定时间可引起海马细胞内[Ca2+]i显著增高和海马CA1及CA3区锥体细胞RyRs表达下调.海马细胞内[Ca2+]i异常及RyRs表达下调可能是次声引起学习记忆功能损害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位点核酶的合成及其体外切割作用

    作者:谷仲平;王耀程;周勇安;李谨革;张涛;陈农安

    目的: 设计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位点核酶,探讨其对靶RNA的切割作用.方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针对VEGF165的3个单位点核酶 (Rz1, Rz2, Rz3) 和联合型多位点核酶 (Rz123),构建其自剪切转录载体,观察多位点核酶对靶RNA的切割作用.结果: 构建的多位点核酶自剪切转录载体在体外转录中,顺式核酶发生了自身剪切,并释放出正确的目的核酶,多位点核酶可切割靶RNA,且效率高于单一核酶,其切割效率分别为 (37±10)% (Rz1), (51±8)% (Rz2 ), (68±15)% (Rz3) 和(88±11)% (Rz123).结论: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位点核酶体外可联合切割靶RNA,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 人α防御素的稳定表达和活性鉴定

    作者:刘娟;翟嵩;杜德伟;王临旭;王少扬;汪定成;孙永涛

    目的: 制备有较高生物学活性的分泌型人α防御素1与α防御素3,并初步鉴定其抗菌活性;方法: 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V5-His-TOPO-HNP1,3与含有dhfr基因的质粒pDCH1P11共转染入CHO-dhfr-,ELISA检测到培养上清中重组蛋白的表达,对阳性表达的细胞进行G418筛选,对其中9个表达量较高的阳性克隆进行氨甲喋呤(MTX)加压扩增, ELISA法、RT-PCR法及间接免疫荧光(IFA)分析蛋白表达情况,并同步测定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α防御素1的表达量是18.85~47.46 mg/L*48 h*106个细胞; α防御素3的表达量是16.89~35.57 mg/L*48h*106 个细胞.用RT-PCR从稳定表达的细胞株中扩增出全长约303 bp的片段;IFA 显示稳定转染的细胞胞质核周质中有强的绿色荧光;K-B纸片琼脂扩散法显示α防御素1,3在大肠埃希菌MH平板上形成了明显的抑菌圈.结论: 成功高效地表达了分泌型的α防御素1,3,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探讨α防御素1,3对HIV-1的抑制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 BCR/ABL-OD结构域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作者:叶盛开;贾洪霞;林媛;周鹏;杨曦;张萍;李军锋;李军林;董潇;张兵华;梁英民

    目的: 制备BCR/ABL-OD结构域-HIS的重组蛋白.方法: 用RT-PCR方法扩增BCR/ABL-OD结构域的基因片段,测序正确后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16b中,并进行酶切鉴定,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构建表达His-OD融合蛋白的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后,镍-次氮基三乙酸(Ni-NTA)琼脂糖进行亲和层析纯化,用SDS-PAGE对该融合蛋白的表达产率及蛋白纯度进行了分析.结果: 获得了His-OD重组融合蛋白,纯度在95%以上,产物得率约75%.结论: 成功制备高纯度His-OD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OD结构域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HIV-1辅受体配体的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作者:张颖;王九平;李谨革;王平忠;陈卫红;白雪帆

    目的: 构建HIV-1辅受体的配体-趋化因子RANTES和SDF-1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观察在NIH3T3细胞的表达.方法: 从重组质粒pCMV-R-K-S-K中获取RANTES-KDEL-SDF-KDEL基因片段,构建RANTES和SDF-1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R-K-S-K,酶切鉴定并测序.采用标准的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包装细胞Bing, G418筛选克隆细胞,制备重组病毒液,继之感染NIH3T3细胞,计算病毒滴度.间接免疫荧光检测NIH3T3细胞中RANTES、SDF-1的表达.结果: pLNCX-R-K-S-K逆转录病毒载体酶切和测序结果与预期一致,筛选出抗性克隆,制备了高滴度的重组病毒液,间接免疫荧光证实RANTES和SDF-1可表达于转染细胞.结论: HIV-1辅受体的配体、趋化因子RANTES和SDF-1的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成功,重组病毒可以感染NIH3T3细胞,为下一步HIV-1感染实验打下了基础.

  •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宫内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段文斌;王伯良;周小平;仲月霞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孕妇分成3组,A组42例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治疗,B组40例给予乙肝疫苗治疗,C组38例,未给任何治疗.A组和B组均在孕20 wk时开始注射,用ELISA检测孕妇HBV血清标志物和新生儿的血清HBsAg.结果: 新生儿A组感染率为7%(3/42).B组感染率为30%(12/40).C组感染率为37%(14/38).A组HBV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1).结论: 携带乙肝病毒孕妇于孕晚期给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婴儿HBV感染率,表明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阻断HBV宫内传播.

  • 18F-双脱氧葡萄糖 PET显像在食管癌、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海峰;张金赫;周润锁;袁梦晖;王磊;周飞华

    目的: 探讨18F-双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18F-FDG PET)显像在食管癌、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治疗后食管癌及胃癌患者,分别进行常规PET扫描,根据SUV值并结合目测法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胃癌患者14例,6例显像未见异常,8例有不同程度的复发或转移;24例食管癌中4例PET显像未见异常,20例有不同程度的复发或转移;对于复发或转移患者,PET帮助临床选择了合适的再治疗方案,显像正常的患者经随访半年到2 a未见异常.结论: 18F-FDG PET显像在食管癌、胃癌治疗后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

  • 体外超声吸脂500例

    作者:

    关键词:
  • 骨形成蛋白BMP2基因在人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其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诱导气管软骨再生的剂量效应

    作者:

  • 呼吸和心动周期对正常人股总静脉血流频谱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

  • 环状软骨前后裂开加移植物治疗严重声门及声门下狭窄

    作者:

  • 汉滩病毒核衣壳蛋白C-端T细胞表位鉴定

    作者: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失感觉神经支配创伤愈合中Bcl-2与NGF/NGF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

  • 晶状体的老化和白内障形成

    作者:严宏;惠延年

    晶状体老化的结构性改变包括晶状体质量和密度的增加、晶状体前囊膜的增厚和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的降低等.荧光发生素在晶状体中积累,可能主要参与老化过程中晶状体变黄和荧光色素增加.老化晶状体中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去折叠增加,终导致蛋白质凝聚和酶失活.晶状体特有的氧化清除剂和分子伴侣作为强大的防御系统,在老化过程中逐渐衰退,加剧了翻译后修饰造成的损伤.白内障是晶状体老化的终结果,可作为其他组织器官衰变的信号.分子伴侣能解救构象性疾病,使晶状体重要的代谢酶‘起死回生'.

  • 金喜素对原代培养的人食管癌细胞的抗癌作用

    作者:姜涛;程庆书;张涛;李小飞;朱以芳

    目的: 研究金喜素(Topotecan)对体外原代培养的人食管癌细胞增殖与凋亡作用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原代培养人食管癌细胞,MTT法检测金喜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吖啶橙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金喜素处理细胞后细胞凋亡情况;底物裂解法检测金喜素对食管癌细胞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活性的影响. 结果: 金喜素处理细胞48 h后,可明显抑制癌细胞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金喜素处理的食管癌细胞经吖啶橙染色可检测到大量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为(33.4±6.8)%,而未经金喜素处理组几乎未检测到凋亡细胞;金喜素处理食管癌细胞后其Caspase-3活性较未处理组显著增高. 结论: 金喜素可抑制体外原代培养的食管癌细胞增殖,并通过促进Csapase-3活性而诱导细胞凋亡.

  • N- cadherin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生物学意义

    作者:张卫强;王云杰;林华;周勇安;程庆书;刘锟;李小飞;王小平

    目的: 研究N- cadherin(神经性钙黏附分子)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9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N- cadherin的表达.结果: 9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N- cadherin表达阳性的例数为30例(33.3%);34例Ⅲ期患者中N-cadherin阳性率47.06%,56例Ⅰ、Ⅱ期患者中N-cadherin阳性率2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N-cadherin阳性率42.31%,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N-cadherin阳性率21.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N-cadherin在肺腺癌和鳞癌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N- cadherin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N-cadherin可能参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和转移.

  • 深低温冷冻对rhBMP-2诱导犬气管移植体软骨再生的影响

    作者:闫小龙;李小飞;刘勇;卢强;王律

    目的: 研究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rhBMP-2)/胶原缓释系统诱导犬冷冻气管移植软骨再生的作用.方法: 将32只杂种犬随机等分为4组,行5个颈部气管环原位异体移植,带血管蒂大网膜包绕.A组为未冷冻组,气管环间植入rhBMP-2/胶原组标记为A1组,空白对照标记为A2组;B组术前将移植体气管经深低温液氮保存2 mo,处理同A组,分别标记为B1、B2两组.所有实验犬于术后8 wk处死,行大体及病理学检查,评测各组新生软骨面积. 结果: B组犬移植气管结构保持较好、狭窄程度低.4组均有软骨再生, B1组新生软骨面积1835.9(527.2)高于A1组1408.5(492.6)及B2组336.8(121.3),各组新生软骨面积差异有显著性(χ2 = 24.010 ,df=3 ,P <0.01).结论: 应用rhBMP-2可刺激冷冻气管移植体软骨再生,其刺激深低温冷冻犬气管移植体成骨效果优于未冷冻气管移植体.

  • 反流致大鼠Barrett's食管及其腺癌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涛;朱以芳;张峰;王云杰;程庆书;李小飞

    目的: 探讨反流致大鼠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及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发生过程中局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8 wk龄雄性SD大鼠65只,通过手术建立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模型组,分别于术后1,4,8,12,16,20 wk随机取若干动物食管全长,制成纵切面石蜡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iNOS免疫组化染色,在光镜下观察食管黏膜病变及iNOS染色结果.另设无反流对照组(10只).结果: ①对照组未见病变;模型组术后引发反流性食管炎,食管下段黏膜炎症和增生的程度随观察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并有部分发展为BE和起源于BE的EAC.BE、EAC早分别出现于术后第8周和第12 周,在以后的各时间点两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到术后20 wk达86.6%和53.3%.②对照组iNOS阴性.模型组术后1,4,8,12,16,20 wk食管下段黏膜iNOS表达率分别为: 0,0,50%,80%,100%,100%,阳性染色位于上皮下的巨噬细胞.BE,EAC均见于iNOS阳性者.结论: 反流致BE及EAC过程中局部iNOS产生的过量一氧化氮具有重要的病理作用,可能参与致癌过程.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癌的危险因素

    作者:韩勇;徐晖;王安辉;王云杰

    目的: 分析西安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与肺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对西安地区1999-10/2001-12肺癌病例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 发现具有COPD病史的患者,肺癌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高OR值为2.25,同时,肺功能的损伤增加了肺癌发生的危险性, OR值为2.28.结论: 具有COPD病史的患者,肺癌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肺功能的损伤增加了肺癌发生的危险性.

  • 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勇安;刘锟;谷仲平;张涛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大鼠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肺移植组和肺移植加IL-10处理组. 观察受体气管内滴入IL-10对移植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肺功能指标包括血氧分压、肺湿干重比、肺通透性指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ELISA法检测受体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 结果: 肺移植术后1 h,肺湿干重比、肺通透指数和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6.57±0.89)、(23.49±5.13)×10-4和(49.84±6.5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气管内给予受体大鼠IL-10可明显降低上述指标至(4.23±0.58)、(15.96±3.04)×10-4和(20.33±4.26)%(P﹤0.01);肺移植组血清TNFα含量(μg/L)为(0.86±0.11),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L-10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水平至[(0.39±0.05),P﹤0.01]. 结论: IL-10对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和炎性因子TNFα分泌有关.

  • 抑肽酶对犬肺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田丰;程庆书;李小飞;王小平;姜涛;周勇安;杨晔;陈连宏

    目的: 研究抑肽酶(aprotinin)在犬肺移植手术中对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20只成年雄性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供体和受体各5只.建立肺移植动物模型.I组(抑肽酶组): 术中受体给予aprotinin静滴(25 u/kg),II组(对照组): 给予等容积50 g/L葡萄糖溶液.恢复血流灌注1 h后,取移植肺组织为标本,检测肺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一氧化氮(NO)含量、肺组织含水量并做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aprotinin组的肺组织含水量(73.65±4.31)%较对照组(81.33±3.67)%显著降低(P<0.05).aprotinin组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活性(0.21±0.05 ΔOD/ min·g)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0.37±0.10 ΔOD/min·g).抑肽酶组丙二醛每毫克蛋白含量(0.17±0.004)nmol显著低于对照组(0.29±0.01)nmol.aprotinin组一氧化氮每毫克蛋白含量(12.60±8.73) nmol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35.10±13.73) nmol(P<0.05).病理切片观察显示缺血/再灌注后的肺组织呈较为严重的白细胞浸润及肺水肿形成,而aprotinin组的病变程度较对照组轻微.结论: 在肺移植术中使用aprotinin对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家族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突变的差异性研究

    作者:李立宏;高国栋;王学廉;赵振伟;贾栋

    目的: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测序技术及TDI-FP技术,检测散发性与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突变的差异性,探讨Parkin基因突变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建立一种新的突变检测方法.方法: 以36例家族性及114例散发性PD患者为实验对象,150名正常健康人为阴性对照,通过PCR扩增含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的DNA片段,电泳分析初次筛选片段缺失者.基因测序技术对无缺失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筛选出突变型及野生型.后应用TDI-FP技术检测R110或TAMRA标记ddNTP的FP值,鉴定Parkin基因4号外显子的基因点突变型.结果: 在36例家族性PD患者中共发现10例4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占27%,点突变有4例,占11%;114例散发性PD患者中仅有2例4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占1%,而点突变则有48例,占42%.150例阴性对照组中无缺失突变,点突变10例,占6%.结论: Parkin基因突变可能是P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散发性与家族性帕金森病具有不同的突变类型,可能与其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相关联.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诱导海马组织p38 MAPK磷酸化

    作者:秦怀洲;高国栋;武胜昔;赵振伟;曲友直;赵继培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模型中海马组织内p38 MAPK及其磷酸化的时相变化特点,初步探讨CVS导致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 方法: 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兔SAH后CVS时海马组织内p38 MAPK和磷酸化p38 MAPK (p-p38 MAPK)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p38 MAPK在SAH组各时间点的海马组织内的表达保持相对恒定,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 > 0.05).p-p38 MAPK的表达水平在SAH组1 d时即有明显升高,4 d时达到高峰,7 d时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 0.01),分别是其在正常组海马组织中表达水平的3.1,7.9和6.2倍.结论: p38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与SAH后CVS所造成的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有密切关系.

  • 微电极针道制图在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学廉;高国栋;贺世明;李维新;王举磊;管定国;陈玲

    目的: 在丘脑底核(STN)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中,应用微电极(MER)记录、分析针道沿途各核团电生理学特性,确认STN内各亚区范围、边界及STN与周围结构的边界并制图,为提高靶点定位的精确度提供依据.方法: STN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30例,植入刺激电极45个.在影像学定位基础上,应用MER记录、分析各核团细胞电信号的波形、频率、幅值、背景噪声,有无诱发放电、微刺激反应,所获数据结合CT/MRI资料,参考Schaltenbrand-Wahren脑图谱行针道制图,描画STN内部运动亚区和非运动亚区范围、边界及STN与周围结构的边界,确定终理想靶点.结果: 记录131个针道并制图,平均每个针道记录时间20 min,每植入1个刺激电极需记录2.91个针道.STN细胞电信号为高频、高幅及背景噪声较高的簇状放电,平均放电频率(49±13) Hz,平均细胞密度(5.8±1.4) 个/mm,上、下界间平均长度(5.8±0.8) mm;运动相关细胞多位于背外侧部,下肢偏内侧,上肢偏外侧,亦可记录到"震颤同步细胞".终靶点与初步靶点的更换率为89%.结论: 术中应用MER针道制图,可更精确地确认STN内运动亚区和非运动亚区的范围、边界及STN与周围结构的边界,提高了靶点定位的精确度,也有助于对基底节各神经核团电生理特性的了解.

  • 脑血管痉挛后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影响

    作者:赵振伟;高国栋;赵继培;秦怀洲;邓剑平;陈玲;卫德来

    目的: 研究SAH后基底动脉内膜和中层超微结构的变化,观察脑池和静脉应用内皮素转化酶(ECE)抑制剂预防和治疗CVS后基底动脉内膜和中层超微结构改变,探讨ECE抑制剂的脑血管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枕大池双注血法制备兔36只SAH后CVS模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SAH组、脑池给药预防组、静脉给药预防组、脑池给药治疗组和静脉给药治疗组.全部实验动物于首次注血后7 d进行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和脑组织标本,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 电镜下,对照组血管壁超微结构无变化;SAH组电镜下血管内皮层结构以及内皮层细胞结构发生严重变性改变;用药治疗和预防组电镜下各组之间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无明显差异,组织变性程度明显轻于SAH组.结论: SAH后CVS可引起血管内膜和中层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性,[D-Val22]大ET-1(16~38)可明显抑制基底动脉壁内膜和中层超微结构的损伤,有效地预防了SAH后CVS的发生.

  • TRAIL及其受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痉挛动脉内皮细胞的凋亡

    作者:王樑;高国栋;赵振伟;饶志仁;秦怀洲;贾栋;申晶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痉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与凋亡的关系.方法: 54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SAH组(24只)和假手术组(24只).SAH组和假手术组再以时间随机分为4组,0,2,4,7 d组,每组6只.手术前及处死前分别行脑血管造影,评价血管痉挛模型.应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显示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免疫组化ABC的方法显示TRAIL、DR4、DR5在凋亡的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基底动脉直径为(0.70±0.03) mm,SAH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底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显著(P<0.01).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内皮细胞中有大量的表达,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TRAIL及其受体DR4、DR5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痉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中有重要意义.TRAIL及其受体DR4和DR5介导的内皮细胞的凋亡在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形成机制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 重症肌无力大鼠膈肌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刘睿;李柱一;张琪;王桂平;刘津平;鞠躬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大鼠膈肌运动终板的光镜及电镜结构变化.方法: 被动转移乙酰胆碱受体单抗mAb35建立SD大鼠获得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用乙酰胆碱酯酶法显示膈肌运动终板,并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实验组大鼠注射mAb35后出现明显肌无力症状,其膈肌运动终板数量基本不变,但出现与重症肌无力患者相似的超微结构变化,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膈肌出现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的改变,是重症肌无力被动转移模型大鼠呼吸衰竭的可能原因.

  • 伏隔核与腹侧被盖区毁损对药物诱导大鼠吗啡觅药行为的影响

    作者:梁秦川;高国栋

    目的: 研究定向毁损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与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对药物诱导戒断大鼠吗啡觅药行为的影响,分析NAc和VTA在大鼠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通过吗啡强化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后,使用直流电分别毁损NAc与VTA.15 d后给予sc吗啡诱导大鼠恢复位置偏爱行为,测量并比较毁损组与对照组的位置偏爱得分.结果: NAc毁损组和与VTA毁损组大鼠在注射吗啡诱导下未恢复对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NAc毁损组(471±52) s,NAc对照组(673±53) s;VTA毁损组(482±49) s,VTA对照组(700±46) s].结论: 毁损NAc和VTA能阻断注射吗啡诱导戒断大鼠恢复觅药行为.在成瘾药物诱导戒断动物觅药行为中,NAc和VTA起重要作用.

  • 肌苷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姚庆和;高国栋

    目的: 观察肌苷对MPTP致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用MPTP建立C57BL小鼠PD模型,在MPTP前给予肌苷,通过行为学检测(自主活动计数、Rotarod检测、游泳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分光光度法,观察肌苷对PD小鼠模型的行为学表现、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和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阳性(TH-ir)神经纤维以及纹状体DA水平的影响.结果: 给予MPTP后,小鼠行为学计数降低,自主活动计数、Rotarod检测、游泳实验分别降低约45%、43%和22%,黑质DA神经元数目减少约58%,纹状体TH-ir神经纤维密度减低,纹状体DA水平明显降低约88%,提前给予肌苷后降低程度减轻,自主活动计数、Rotarod检测、游泳实验降低程度分别约为5%、11%和12%,黑质DA神经元数目减少约43%,纹状体DA水平降低约7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肌苷对MPTP所致的C57BL小鼠的神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在成年猕猴腰骶段脊髓中的分布

    作者:贺世明;赵磊;郎兵;焦西英;赵振伟;高国栋

    目的: 为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在猕猴脊髓中可能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mGluR1α, 2/3, 5, 7) 在大鼠腰骶段脊髓内的分布.结果: mGluR1α在脊髓全层中均有分布.在后角浅层中,免疫染色阳性产物主要见于神经毡和少量中间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在后角深层、中间带外侧核以及脊髓前角中则分布有较多数量的免疫染色阳性的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其中前角运动神经元呈免疫染色强阳性;mGluR5样免疫染色阳性结构在后角浅层中也主要分布于神经毡和中间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而在脊髓的其他区域则分布有大量的免疫染色强阳性神经元及突起;mGluR2/3和mGluR7亚型主要分布在脊髓后角浅层神经毡,未见免疫染色阳性神经元.结论: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可能对成年哺乳动物脊髓局部环路的信息传递与整合发挥调节作用.

  • 玻璃体内注射谷氨酸导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内ERK1/2磷酸化水平增高

    作者:周润海;严宏;段小莉;王百忍

    目的: 观察大鼠玻璃体内注射谷氨酸后视网膜Müller细胞内ERK1/2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为探讨ERK1/2通路的激活在谷氨酸毒性损伤视网膜时的保护作用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 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谷氨酸注射后3 d组和7 d组,每组6只.随机选取大鼠的一只眼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实验组注射谷氨酸(375 nmol) 2μL, 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3或7 d后,取出眼球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显示视网膜中的含磷酸化ERK1/2的阳性结构,用图像分析比较对照组和不同实验组的平均灰度值.结果: 注射谷氨酸7 d组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内ERK1/2表达上调,其灰度值(97.00±2.21)比对照组灰度值(128.00±3.23)和注射谷氨酸3 d组的灰度值(126.00±4.12)均低(P<0.05),与这两组的灰度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谷氨酸导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激活,ERK1/2磷酸化水平增高,ERK1/2通路的激活可能在视网膜节细胞受到兴奋性毒性损伤时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 白细胞介素-1β对慢性高眼压状态下大鼠视网膜的损伤作用

    作者:杜兆江;刘杰;杨新光;王百忍;邝芳;段小莉

    目的: 研究慢性高眼压状态下大鼠视网膜中IL-1β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IL-1β在高眼压状态下对视网膜及节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 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完全随机等分为正常组及慢性高眼压组,用巩膜浅层静脉烧烙法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术后即刻、术后30 min,1 h,12 h,1 d,1 wk,4 wk,8 wk用TONO-PEN分别测量2组眼压.8 wk后处死大鼠,多聚甲醛灌流固定,恒冷箱切片机切片,厚度18 μm,贴于明胶玻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2组视网膜IL-1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高眼压组术后眼压值维持在4.04 kPa左右.IL-1β在正常组视网膜轻度表达,在高眼压组视网膜表达显著增强.结论: IL-1β参与了慢性高眼压状态下大鼠视网膜及视网膜节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

  • Ⅰ型胶原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正常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

    作者:刘燕;周健;刘新平;药立波;苏景宽;惠延年

    目的: 克隆Ⅰ型胶原基因并研究其在正常晶状体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并比较二者表达的差异.方法: 用改良的消减杂交法克隆Ⅰ型胶原基因,地高辛标记Ⅰ型胶原cDNA片段制作探针,用原位杂交法研究其在晶状体前囊膜切片上的表达,并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克隆到了Ⅰ型胶原基因的cDNA片段,长约600 bp,Ⅰ型胶原在正常晶状体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3.0±14.9)%和(75.0±16.3)%,阳性表达的积分指数分别为(0.60±0.15)和(0.73±0.16),经统计分析,P>0.05,其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与在正常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 Ⅰ型胶原在正常晶状体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其Ⅰ型胶原的表达较正常晶状体未见减少,提示其可能在白内障的发生及白内障术后的后囊混浊中起重要作用.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