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内斜视疗效观察

    作者:谢梅芬;张映萍;谢铁强;刘妍

    目的观察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内斜的手术效果.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共同性内斜均采用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根据斜视度不同,单眼或双眼内直肌后徙6~9 mm.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明显内转及辐辏受限现象,术后经视功能训练,有部分患者恢复Ⅲ级视功能.结论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是治疗共同性内斜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 内斜视 内直肌后徙
  •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高淑琴;钟启明;董光美

    目的探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截除,或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单眼或双眼外直肌截除,手术量比普通内斜视略加大的手术方法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结果13例术后眼位得到满意矫正,并且消除了复视,改善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对于复视干扰明显,斜视度大的急性共同性内斜病例,在发病6个月后尽快施行手术治疗,能有效矫正眼位,消除复视,保全或改善双眼单视功能.

  • 保留睫状前血管的显微斜视手术

    作者:徐新萌;李亚莉;王克

    眼前节缺血综合征为眼科手术,尤其是斜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2]。通过电镜观察,直肌后徙术后局部血循环恢复慢,并且不完善[3]。为了减少眼前节缺血(anferior seg-ment ischemia ASI)的发生,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anferior ciliary vessels,ACV)的直肌后徙及缩短术,是国内外近年来开展的显微斜视手术的一个新的内容。 笔者自1996年在显微镜下施行斜视矫正术,并成功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ACV)79例(109眼)通过临床手术实践的体会,现总结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89例斜视中,男性41例,女性48例,均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行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的直肌后徙,缩短术。其中行内直肌后徙35眼,内直肌缩短6眼,外直肌后徙81眼,共122条眼外肌。 2.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ACV)的显微手术方法 采用角巩缘梯形结膜切口,分离结膜瓣,暴露肌止端,分离出眼外肌,保持肌睫反肌鞘膜完整,用斜视钩拉出肌肉,在肌止端后2mm处剪开肌鞘膜,选择较粗大血管一条或二条。

  • 外直肌止端异常一例报告

    作者:刘勇;郭承伟

    患者于××,女,35岁,自幼左眼内斜,以"交替性内斜视"于1999年4月14日收入院。查:视力,双眼均为5.0,双前节及眼底正常。眼位:角膜映光,左眼内斜约40°。双眼均可固视。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三棱镜中和:内斜80△。无代偿头位。眼球运动:左眼外转时颞侧角膜缘距外眦3mm,内转时瞳孔缘超过上下泪小点连线2mm;牵拉试验无限制因素。诊断:交替性内斜视。于1999年4月16日在局麻下行斜视矫正术。术中首先将双眼内直肌分别后徙5mm。灯光投影检查见左眼仍内斜约10°。打开左眼颞侧球结膜,分离暴露外直肌,发现外直肌肌腱附着点距角膜缘11mm,肌腹厚约2mm,子午线将外直肌对称性的分为上下两部分,将外直肌前徙于角膜缘后6.9mm之巩膜表面上固定。灯光投影检查:双眼基本正位。术毕5日后拆除球结膜缝线,痊愈出院。 讨论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病机理至今还不完全清楚,许多原因可能引起共同性内斜视,解剖因素是其中一个。正常外直肌附着在角膜缘后6.9mm巩膜上,该患者左眼外直肌附着在角膜缘后11mm,实属罕见。解剖异常应是该患者斜视的主要原因,我们采用双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前徙复位术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本文编辑:甘晓玲)

  • 锚定术中眼肌自行断裂

    作者:孙红;李冬梅;古再丽努尔吐拉克

    患者刘某女65岁以右眼内斜10年,左眼内斜4年来诊.双眼"近视"(-10.00D)40年.人工晶体植入术后4年.否认糖尿病,心脏病史.右眼视力0.1,矫正0.2,左眼视力指数/1米.矫正不提高,余眼内组织不能查清.眼肌检查:角膜映光:>+50°.双眼外转,上转,下转明显受限.牵拉试验:主动收缩:双眼固定于内斜位,向内运动明显受限.被动牵拉:双眼向外牵拉时可到近中线,向下牵拉,可使双眼达正常内下转位,向上牵拉,不能牵拉双眼正上转位.眼B超:双眼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混浊.诊断为:双眼固定内斜视,高度近视,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行双眼内斜矫正手术.术中将左眼内直肌切断悬吊,在3点角巩膜缘切开结膜,暴露外直肌,见外直肌菲薄,嘱患者术眼外转,眼球外转轻微,约5°.予做下直肌与外直肌联结,用斜视钩勾取下直肌时,下直肌自行断裂,改做锚定术,将外直肌缝线,固定于外眦角眶骨膜上.调整缝线到眼位正位.再行右眼内直肌缝线,切断悬吊.做外直肌折叠10mm.眼位略好转,再次勾取已缝线的内直肌,准备做内直肌后徙,内直肌在肌腹处又自行断裂.改做锚定术,将外直肌缝线,固定于外眦角眶骨膜上.取断裂两处肌组织各约5mm做病理.提示:肌纤维柬较粗大,纤维柬之间的间隙增多.并有大量出血和扩张血管及纤维.

  • 内斜视术后继发A型外斜视1例

    作者:崔兰;牛建军;李顺利;马效工;米静

    患者,女,17岁。因“内斜视术后6年伴左眼外上斜5年”于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曾于2002年5月在外院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远视)、双眼弱视、内斜视”,戴眼镜矫正视力,行弱视治疗5年(具体度数不详);2007年2月因诊断“共同性内斜视、双眼屈光不正(近视)”,双眼矫正视力1.0,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左眼+10°~+15°,在外院全麻下行左眼内直肌后徙7 mm,术后2天查眼位正位(既往病历中无手术前、手术后斜视度数及检查的详细情况),1年后其家长发现患者左眼偏上、偏外侧斜,无眼球运动受限及复视。此次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1矫正-3.75DS=1.0,左眼0.06矫正-4.25 DS~0.75 DCX175°=1.0,双眼睑裂大小对称,眼部前、后节未见明显异常,无眼球突出或凹陷,无复视;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左眼-15°L/R<5°,交替遮盖法右眼外下→正、左眼外上→正,遮盖去遮盖法双眼未发现有上漂现象;眼球运动检查:左下注视时左眼落后;戴矫正眼镜行同视机检查(他觉):-12°L/R6°,无双眼单视功能,AC/A=2.67,A-V现象:上转25°-20△ L/R5°,下转25°-42△L/R6°;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裸眼):33 cm 右眼注视-20△ L/R10△,左眼注视-22△ L/R12△;5 cm右眼注视-20△ L/R 8△,LEF -22△ L/△R 10△;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戴矫正眼镜):33 cm右眼注视-18△ L/R10△, LEF -20△ L/R10△;5 cm 右眼注视-20△ L/R 10△,左眼注视-20△L/R 12△;基础麻醉下行左眼内直肌探查+前徙术,术中见左眼内直肌附着于内侧角膜缘后13 mm处,在原附着点之后偏下方约3 mm,充分暴露内直肌做双套环缝线,缝线固定于角膜缘后5.5 mm原内直肌附着点处的巩膜表面,术后一周眼位检查:角膜映光法左眼-5°L/R<5°,交替遮盖法右眼外→正(微动)、左眼外上→正(微动),遮盖去遮盖法双眼未发现有上漂现象;眼球运动检查:左下注视时左眼稍落后;戴矫正眼镜行同视机检查(他觉):-4°L/R3°,AC/A=2.67,A-V现象:上转25°-8△L/R3°,下转25°-16△ L/R3°;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裸眼):33 cm 右眼注视-8△L/R7△,左眼注视-9△L/R8△;5 cm右眼注视-8△ L/R6△,左眼注视-9△L/R6△;随访半年,复查眼位:角膜映光法左眼<-5°L/R<5°,交替遮盖法右眼外→正(微动)、左眼外上→正(微动),遮盖去遮盖法双眼未发现有上漂现象;眼球运动检查:左下注视时左眼稍落后;戴矫正眼镜行同视机检查(他觉):-3°L/R3°,AC/A=2.67,A-V现象:上转25°-8△L/R3°,下转25°-15△L/R3°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查(裸眼):33 cm 右眼注视-8△L/R6△,左眼注视-8△ L/R7△;5 cm右眼注视-8△ L/R 6△,左眼注视-8△ L/R6△。

  • 固定性内斜视15例围术期护理

    作者:成顺华;齐霞;支海燕

    2010年5月~2011年5月,我们对15例固定性内斜视患者行手术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26~55岁.病程1~35年,均为单眼.展神经麻痹患者9例,外伤病史患者5例,高度近视1例.其中5例曾行内直肌后徙,上下直肌于外直肌联结术,术后眼位改善不理想或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眼位.

  • 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治疗共转性内斜视12例

    作者:宋振德

    1998~2002年,我院采用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治疗共转性内斜视12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矫正成人小角度内斜视中的手术疗效

    作者:曹贺;罗小玲

    目的:观察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矫正小角度(≤+30△)非调节性的成人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小角度成人(年龄≥18岁)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0例30眼,男女不限,随机分组,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组)和对照组(双眼内直肌等量后徙组).两组案例全部采用可调节缝线,评估术后3d,3mo的眼位,眼球内转功能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A).结果:共纳入研究患者20例30眼,男女比例为13:7,年龄18~42(28.2±19.9)岁,观察组10例10眼,单眼内直肌后徙量在8~9 mm;对照组10例20眼,双眼内直肌后徙量在4~5 mm.术后3 d观察组眼位-3△~+10△,平均+5.02△±2.39△;对照组眼位-2△~+10△,平均+4.86△±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P<0.05).术后3 mo观察组眼位+4△~+11△,平均+4.31△±1.65△;对照组眼位+3△~+10△,平均+3.91△±2.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5).术后3 d观察组有3眼内转功能受限,对照组无内转功能受限.术后3 mo,两组均未出现内转功能受限.同视机法测定术后3 mo观察组AC/A为3.09±0.15,对照组AC/A为3.16±0.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8,P>0.05).结论:单眼内直肌后徙量在9 mm以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成人小角度内斜视的手术方式,对眼球内转功能无明显影响.

  • 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作者:闫希冬;齐霞

    0 引言固定性内斜视属临床特殊类型的斜视,手术矫正较困难,通常选用内直肌后徙,上下直肌与外直肌联结术.往往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或者说近期效果好远期效果较差.本组采用内直肌肌腱断腱,外直肌肌止端异体巩膜条缝合牵引固定于外眶缘的手术方法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