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髂静脉栓塞一例

    作者:范俊杰;柴忆欢;何海龙;李祯萍;赵文理;李捷

    患儿,男,3岁,2006年2月以"进行性面色苍白1个月,发热3 d"为主诉入院.骨髓涂片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泼尼松预试验敏感,DOLDex(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地塞米松)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巩固化疗、大剂量米托蒽醌冲击3次后,再予DOLDex早期强化,其中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剂量为6000 U×8次.

  • 短疗程化疗方案治疗儿童标危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5例分析

    作者:刘桂兰;张乐萍;陆爱东;王彬;左英熹

    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占80%~85%.目前,国内外治疗儿童ALL的疗程均为3年左右,且加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1].为了改进治疗, 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科对初治的65例标危型B-ALL患儿采用CODPL(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和泼尼松)方案诱导完全缓解(CR)后加HDMTX(大剂量甲氨蝶呤)和HAD(大剂量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方案巩固强化治疗,短疗程不加口服药物维持治疗和头颅放疗.现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

  • 神经调节蛋白对柔红霉素损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蒋莎义;马沛然;谢晓恬;顾兴华

    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逐渐提高,减轻和防治肿瘤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在诸多方案中,化疗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蒽环类药物是化疗的支柱药物,然而这类药物的心脏毒性限制了其应用.

  • 尼莫地平对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增效的研究

    作者:孙立荣;庞秀英;卢愿;李学荣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生命的疾病,尽管通过骨髓移植等有效的治疗可使患儿长期无病生存率达60% 以上,但目前在国内仍然以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方案治疗2个疗程,其诱导缓解率为70%~80%,大约20% 的患儿达不到完全缓解[1].为增强诱导期患儿的化疗效果,我们采用尼莫地平联合DA方案对曾单纯采用DA方案治疗2疗程仍未达缓解的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 冬凌草甲素及联合柔红霉素对jurka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观察

    作者:张晓芬;周丽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单用及联合柔红霉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单用冬凌草甲素、柔红霉素对jurkat细胞的抑制作用,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对jurkat细胞的抑制作用 ;采用Giemsa法检测冬凌草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48 h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用冬凌草甲素对jurkat细胞的凋亡率及两药物联合时的凋亡率.结果:单用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1、2、4、8和16 μg/mL)对jurkat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其中干预48 h后的抑制率分别为(10.80±1.58)%、(32.32±7.83)%、(42.27±4.43)%、(55.07±1.65)%和(70.36±4.11)% ;当联合小剂量柔红霉素(0.04 μg/mL)时对jurkat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Giemsa染色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镜下可观察到胞体皱缩、染色质浓集和凋亡小体等形态学变化.不同浓度的冬凌草甲素干预jurkat细胞48 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7.74±0.96)%、(13.26±1.49)%、(17.42±1.24)%、(25.13±2.12)%和(29.07±0.59)%,呈浓度依赖性增加 ;单用柔红霉素(0.04 μg/mL)干预jurkat细胞48 h后的凋亡率为(18.19±1.33)% ;当冬凌草甲素(4 μg/mL)联合柔红霉素(0.04 μg/mL)干预jurkat细胞时,其凋亡率为(51.06±2.25)%,与单用两种药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凌草甲素能够抑制jurkat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联合柔红霉素对jurkat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具有协同抑制效应.

  • HOXA10基因沉默对白血病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影响的观察

    作者:贾秀红;张艳君;李建厂

    目的:探讨沉默同源盒基因A10(HOXA10)对白血病U937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白血病细胞株U937为实验细胞,应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短发卡RNA(shRNA)靶向沉默HOXA10基因(KD组)、并设阴性对照(NC)组、空白对照(CON)组.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慢病毒的感染效率,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hRNA干扰后的HOXA10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作用实验细胞后,用四甲基噻唑氮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实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结果:慢病毒对U937细胞的感染率为90%;KD组HOXA10 mRNA表达水平为0.047 3±0.016 8,低于NC组0.225 2±0.059 5,P=0.004,同时低于CON组0.261 3±0.054 9,P=0.002;KD组HOXA10蛋白表达水平为0.001 5±0.000 8,低于NC组0.013 4±0.005 9,P=0.001,同时低于CON组0.014 5±0.001 6,P=0.001.KD组U937细胞的阿糖胞苷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80±4.32) μg/mL,显著低于NC组(116.65±16.66) μg/mL,P<0.001,同时低于CON组(100.14±15.45) μg/mL,P<0.001;KD组U937细胞柔红霉素IC50为(75.33±20.40)ng/mL,低于NC组(245.00±46.13) ng/mL,P=0.001,同时低于CON组(267.67±32.65) ng/mL,P<0.001.KD组阿糖胞苷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为(71.37±3.24)%,高于NC组(45.27±1.88)%,P<0.001,同时高于CON组(39.39±4.46)%,P<0.001;KD组柔红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为(59.72±3.07)%,高于NC组(34.96±5.89)%,P=0.004,同时高于CON组(35.05±9.23)%,P=0.004.NC和CON组之间IC50和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沉默HOXA10基因可增加U937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丹参酮Ⅱ A对柔红霉素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高雪可;王叨;张靖宇;秦好奇;刘玉峰

    目的 研究表明,丹参酮Ⅱ A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丹参酮Ⅱ A(Tanshinone Ⅱ A,Tan Ⅱ A)对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预防和减轻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50只4周龄健康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DNR组、Tan Ⅱ A低剂量组、Tan Ⅱ A中剂量组和Tan Ⅱ A高剂量组5组.观测其心电活动、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指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FS)的变化;测定各组DNR不同累积量上心肌酶的变化;测定心肌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的变化;制备常规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心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变化,Billingham法评价心肌损伤程度.结果 Tan Ⅱ A低剂量组60%(6/10)的大鼠出现宽大畸形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QRS)波;Tan Ⅱ A中剂量组30%(3/10)的大鼠出现ST段压低;Tan Ⅱ A高剂量组大鼠10%(1/10)的大鼠出现ST段压低,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an Ⅱ A低、中、高组的EF(F=21.45,P<0.01)、FS(F=27.13,P<0.01)均明显高于DNR对照组,且TanⅡA低、中、高组的EF、FS随着Tan Ⅱ A剂量增加呈升高趋势.在DNR各累积量上,Tan Ⅱ A低、中、高组血清LDH、CK-MB和TNT-HS浓度均显著低于DNR组,以Tan Ⅱ A中、高剂量组明显.Tan Ⅱ A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的ROS(F=21.68,P<0.01)、MDA(F=24.55,P<0.01)均明显低于DNR组,SOD的含量明显高于DNR组(F=22.76,P<0.01),其中Tan Ⅱ A中、高剂量组较DNR组变化明显.Billingham法评分结果显示,Tan Ⅱ A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组织病理积分均显著低于DNR组(F=28.62,P<0.01),以Tan Ⅱ A中、高剂量组明显.结论 Tan Ⅱ A具有抑制和减轻DNR所致的心肌组织的自由基形成、脂质过氧化等作用,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 柔红霉素对大鼠心肌细胞脑利钠肽含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从军;刘亚黎;彭华

    目的:观察柔红霉素对大鼠心肌细胞脑利钠肽(BNP)含量的影响,探讨BNP对早期诊断柔红霉素心肌病的价值.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6只):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1.0 mL/kg,1次/3 d×6次).实验组柔红霉素(DNR)组(DNR 2.0 mg/kg,1次/3 d×6次).给药前后分别用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心肌酶谱(LDH、CK)及心肌匀浆丙二醛(MDA)含量.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心肌组织BNP含量.结果:给药前后对照组大鼠心肌酶谱、MDA及心肌组织BNP含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而柔红霉素组在给药后MDA、BNP含量较给药前显著增加(P<0.001),心肌酶谱在给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NR后大鼠早期心肌BNP含量升高较心肌酶谱更为敏感.

  • VDP和VAP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作者:李秀梅;朱贵华;韩秀华;殷柏生

    本文分析了我院1993~1999年以来采用VDP和VA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5例报告如下:  对象 95例病人系1993~1999年住院病人,均为初治,经临床、血象、骨髓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符合FAB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16~63岁,中位数26岁;分成VDP组和VAP组:VDP组中男24例,女15例,L113例,L214例,L312例;VAP组中男30例,女26例,L119例,L220例,L317例。  方法 VDP组,长春新碱(VCR)1.4mg/m2静脉推第1、8、15、22天,柔红霉素(DNR)40 mg/m2第1、8、15、22天,强的松(Pred)40mg/m2分二次口服1~28天。VAP组,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推第1、8、15、22天,阿霉素(ADM)40mg/m2第1、8、15天,强的松(P red)40mg/m2分二次口服1~28天。两组每疗程均为28天,一疗程后复查骨髓象。

  • 柔红霉素在耐药细胞株K562/ADR内的异常分布

    作者:龚玉萍;王燕婷;陈芳源;韩洁英;邵念贤;欧阳仁荣

    目的了解化疗药物在糖蛋白(Pgp)耐药细胞株K562/ADR亚细胞结构的异常分布及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荧光法和RT-PCR等方法, 研究柔红霉素(DNR)在K562/ADR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分布及其与耐药的关系,以及维拉帕米尔(verapamil)、布雷菲尔得菌素(brefeldin A)、氯喹对细胞内DNR异常分布的影响。将3种特异染色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的荧光物质Rh123、NBD-ceramide、中性红作为探针,鉴定分隔储留DNR的细胞器。结果在K562/ADR细胞中,DNR荧光主要集中在核周和周边胞浆,核内及胞浆其他部位荧光很少。这种分布方式与Rh123荧光在该细胞的分布极其相似,与DNR在敏感细胞K562/S细胞核、浆均匀分布不同。verapamil可逆转DNR在K562/ADR的异常分布,而氯喹、brefeldin A无此作用。结论 DNR在耐药细胞的异常分布参与了肿瘤细胞耐药的形成,Pgp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聚乙二醇修饰的柔红霉素脂质体治疗白血病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永明;张兴华;唐万燕;马洁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柔红霉素(DNR)脂质体(PL-DNR)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采用薄层水化法和主动载药法制备PL-DNR,测定理化指标,进行体外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分析PL-DNR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利用L1210荷瘤鼠白血病模型评价PL-DNR的体内抑瘤效果.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分析药物对小鼠的心肌毒性.结果 PL-DNR粒径大小为(110±10)nm,包封率为94.21%.体外增殖抑制实验显示,PL-DNR的抑瘤能力随实验时间延长逐渐增强.体内药效学实验显示,PL-DNR抑瘤效果明显,PL-DNR组和DNR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433.71±234.77) mm3和(1 293.77±381.26)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DNR组和DNR组的瘤重分别为(0.66 ±0.29)g和(1.25 ±0.4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毒性实验显示,PL-DNR组和DNR组小鼠的心肌组织中位凋亡细胞阳性指数分别为13.83%和42.67%(P<0.05).结论 与柔红霉素相比,PEG修饰的柔红霉素脂质体可提高原药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对心肌的毒副作用.

  • 地西他滨联合柔红霉素对HL-60细胞株凋亡作用的探讨

    作者:罗静;马梁明;王涛;侯翠芳

    目的 观察小剂量地西他滨(DAC)单用或联合柔红霉素(DNR)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凋亡作用及对抑癌基因PTEN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DAC、DNR单药及联合处理HL-60细胞株,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相药物对细胞的凋亡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组中HL-60细胞PTEN mRNA表达.结果 DAC、DNR单药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联合用药组的抑制作用则更为明显[72 h抑制率为(80.23±1.71)%,P< 0.001];5.0 μmol/L DAC联合1.0μmol/L DNR作用72 h细胞凋亡率高,抑制作用均较DAC和DNR单药组明显(F=30.199,P< 0.001);不同浓度DAC与DNR联用后,细胞PTEN mRNA表达量增加,呈浓度依赖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DNR单药组(F=578.218,P< 0.001).结论 DAC能显著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与DNR联合对HL-6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有协同效应,其机制可能与DAC的去甲基化作用使PTEN mRNA的表达量增加有关.

  • 白血病复发引起周围性面瘫一例

    作者:苏开明;缪东生;常英展

    患者男,28岁.左耳鸣、听力下降1个月、口角歪斜4 d于2001年2月入院.患者于1995年初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经骨髓穿刺检查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予以DAOP 方案[柔红霉素(daunoblastina),阿糖孢苷 (cytarabini),长春新碱 (vincristine),强的松(prednisolone)化学治疗后达完全缓解.1999年12月及2000年7月先后2次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变复发,主要症状均为全身乏力,亦经再次原DAOP方案化学治疗后缓解.其中后一次化学治疗在2000年10月结束.

  • 残留耐药Jurkat细胞培养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

    作者:梁雪;陈幸华;张曦;孔佩艳;彭贤贵;曾东风;高蕾;张诚;王庆余

    目的 培养残留耐柔红霉素(DNR)的Jurkat细胞,并对其耐药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MSCs)以模拟骨髓造血微环境,在与Jurkat细胞长期共培养的过程中选用含50ng/ml DNR的培养液进行培养,随着培养时问的延长,绝大部分Jurkat细胞漂浮死亡.残留的Jurkat细胞逐渐恢复增殖活力,并逐渐获得抗药能力,可以在DNR终浓度为50ng/ml的培养液中存活、增殖,将该细胞记为Jurkat/DNR.绘制Jurkat细胞和Jurkat/DNR细胞的增殖曲线,并检测其细胞周期分布、对多种化疗药物的耐药系数、DNR摄药量以及MDRl、bcl-2、bax和MRP mRNA的表达.结果 嵌合于基质细胞层中的Jurkat细胞在DNR的持续刺激作用下逐步产生耐药性,获得残留耐DNR的Jurkat细胞.与Jurkat细胞相比,Jur-kat/DNR细胞中处于静止期的细胞比例增高、增殖速度缓慢、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DNR摄药量减少,可以检测到MDR1基因表达,bax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bc1-2及MRP基因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滋养层是残留白血病细胞生存和再生长的微环境,可增强白血病细胞的抗药能力;通过改造白血病患者造血微环境有可能抑制残留白血病的形成及减少复发.

  • 热疗联合柔红霉素对CD34+CD38-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王国征;郭坤元;孙明;佘妙容;胡亮杉;李章球

    目的 观察热疗联合柔红霉素(DNR)对CD34+ CD38-急性髓白血病KG1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对其凋亡的影响.方法 免疫磁珠分离KG1a细胞中的CD34+ CD38- 细胞,以DNR作用48h后抑制50%CD34+ CD38- 细胞生长的药物浓度(IC50)作为后续实验的工作浓度.将CD34+CD38- 细胞分为对照组、热疗组(40℃、42℃)、化疗组和热化疗组(40℃、42℃).热疗、热化疗组在恒温水浴箱(40℃或42℃)hu加热60min,化疗组、热化疗组以IC50浓度的DNR处理48h.MTT法检测DNR对CD34+CD38- KG1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42℃条件下细胞内DNR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分析42℃条件下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结果 KG1a细胞中分离出的CD34+CD38- 细胞纯度达95%以上,DNR的IC50为0.40μg/ml.热疗组、化疗组、热化疗组CD34+CD38-细胞增殖均明显受抑,且抑制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P<0.05).热疗组、化疗组及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且随温度升高凋亡率增加(P<0.05),热化疗组较化疗组及相同温度热疗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42℃热化疗组细胞内的DNR荧光强度(6.74±0.58)明显高于对照组(0.26±0.05)及化疗组(2.08±0.14,P<0.05).42℃热疗组、化疗组、42℃热化疗组细胞的集落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42℃热化疗组明显低于42℃热疗组和化疗组(P<0.05).结论 热疗能增强DNR抑制CD34+ CD38- KG1a细胞增殖的作用,使细胞凋亡增多.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双侧乳腺浸润一例

    作者:马捷;徐坚民;窦永充;孙国平;杨忠;邙建波;孙雄飞

    患者女,26岁.3年前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曾行VPLD(长春新碱+泼尼松+门冬酰胺酶+柔红霉素)化疗.出院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缓解期.

  • 柔红霉素静脉注射不同速度致静脉炎临床观察

    作者:李素娥

    自2006年7月~2007年7月,随机对90例初次应用柔红霉素的患者试用三种不同速度静脉注射,比较静脉炎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的差异情况,结果发现:以4~6mg/min的速度静脉注射能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 循证护理在柔红霉素静脉化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凤菊;顾梅英

    静脉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对178例各类白血病在行含柔红霉素(DNR)方案静脉化疗的过程中,实施了循证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 二甲双胍联合柔红霉素对人结肠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作者:祁冰洁;严其高;刘浩;宛蕾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柔红霉素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SW480,建立结肠癌动物模型.将4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0.9%氯化钠注射液),二甲双胍组(100mg·kg-),柔红霉素组(0.1 mg ·kg-1),二甲双胍组与柔红霉素合用组(100 mg·kg-1 +0.1 mg·kg-1).进行药物干预后,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处死裸鼠后,称量瘤体质量,计算抑瘤率,应用HE染色观察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情况,TUNEL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与其他组比,两药合用组的瘤体积小、生长缓慢.瘤体湿重结果显示,合用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甲双胍组、柔红霉素组及合用组抑瘤率分别是19.30%、28.51%、64.04%.HE染色结果表明,在蓝色深染区为肿瘤细胞,其中合用组蓝色深染区减少明显.TUNEL检测显示,模型组与其他组相比凋亡细胞数目少,而合用组细胞凋亡的数目多.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柔红霉素能够有效抑制裸鼠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诱导结肠癌细胞的凋亡有关.

  • 二甲双胍联合柔红霉素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祁冰洁;宛蕾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柔红霉素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集落克隆形成法检测药物对细胞集落克隆形成的影响;碘化丙啶(PI)单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的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试验设空白对照组、药物单用组(二甲双胍或柔红霉素)、药物合用组(二甲双胍+柔红霉素).选择低于半数抑制浓度20 mmol·L-1的二甲双胍和0.2 μmol·L-1柔红霉素单用或合用作用于SW480细胞.结果 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单用、两药合用24、48、72 h后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1.23%、68.88%、57.88%、75.32%、60.98%、50.43%;与单用药组比较有著性差异(P<0.05);两药单用、合用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23%、30.6%、54.8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药合用24h细胞早期凋亡高于药物单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药单用或合用细胞集落克隆形成数量均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药物合用时促进凋亡蛋白Bax的表达高于药物单用、抑制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低于药物单用.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柔红霉素能够通过诱导细胞的凋亡,增强对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Bax的表达,下调Bcl-2有关.

415 条记录 4/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