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targardt病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分析

    作者:张枝桥;张承芬;董方田;陈有信;于伟泓;戴荣平;郑霖

    目的 应用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技术评价Stargardt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容积与中心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10例(20只眼)Stargardt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频域OCT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缺失宽度、黄斑中心凹区直径3 mm和1 mm范围内的视网膜容积.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比较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IS/OS)缺失宽度、黄斑中心凹区直径3 mm和1 mm范围内视网膜容积的关系.结果 18只眼的logMAR视力为0.30~1.22,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缺失宽度为847~5306μm,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为20~126 μm,黄斑中心凹区直径3 mm和1 mm范围内的视网膜容积分别为1.06~1.76 mm3、0.06~0.13 mm3.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区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缺失宽度呈正相关(r=0.695,P<0.05),与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r=-0.601,P<0.05),与黄斑中心凹区直径3 mm范围内的视网膜容积呈负相关(r=-0.725,P<0.05),与黄斑中心凹区直径1 mm范围内的视网膜容积无相关性(r=-0.364,P<0.05).结论 频域OCT技术可以清晰观察Stargardt 病患者各层视网膜结构,频域OCT检测获得的黄斑区视网膜容积与中心视力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子扬;叶俊杰;陈有信;董方田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2000年1月至2015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IMEM的患者51例(5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治疗前后均进行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前节检查、眼底及OCT检查.黄斑前膜均经手术成功剥除,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8±3.2)个月.患者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视力与黄斑厚度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 51只眼的平均佳矫正视力由术前4.25±0.34提高至术后4.65±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2,P=0.000).51只患眼平均黄斑厚度由术前(432.7±91.7) μm降低到术后(333.3 μm±66.1) μm,与治疗前黄斑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65,P=0.000).术前视力与黄斑厚度呈明显负相关(r=-0.452,P=0.001),而术后视力与斑厚度相关性更加明显(r=-0.602,P=0.000),术后视力提高行数和黄斑厚度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382,P=0.006).12只眼在玻璃体切除术后3~6个月白内障进展,视力下降明显,均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均有显著提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可以提高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是治疗IMEM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视交叉部病变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图形形态特征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利;孙川;孙心铨

    目的 评价两种不同发病情况的视交叉部病变导致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mGCCT)图形形态特征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t6例视交叉部病变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 77岁(平均48岁).其中垂体瘤9例、颅咽管瘤3例、视交叉部发育不良、脑膜瘤、血管瘤和动脉瘤各1例.对所有患者采用视野分析仪进行30.中心视野检查,并应用3D-OCT检查黄斑视网膜厚度(MRT)地形图、mGCCT地形图、视乳头周围神经纤维厚度(pRNFL)地形图,进行临床有意义的病损概率分析.结果 16例视交叉部病变病例有两类不同临床表现:(1)14例患者(14/16)为慢性、长病程、渐进性伴mGCCT特征性中垂线划界的、双鼻侧mGCCT萎缩,相应视野呈双颞侧偏肓.(2)2例患者(2/16,均为垂体瘤)属慢性、短病程、有急进型发作、视力视野急剧下降、mGCCT肿胀或正常高限厚度,pRNFL厚度图形常可见视乳头颞侧缘黄斑鼻侧mRNFL萎缩变薄.结论 慢性长病程、渐进性伴mGCCT特征性中垂线划界的、双鼻侧mGCCT萎缩,具有临床定位视交叉部病变的价值,与视野双颞侧偏盲具有同等诊断意义.慢性短病程伴有急进型发作的病例,mGCCT肿胀,但pRNFL常可显示视乳头颞侧旁单眼或双眼黄斑鼻侧mRNFL变薄,这类急进型发作病例需要与视野检查相互印证.

  •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手术疗效探讨

    作者:姜燕荣;马昱;黎晓新

    目的探讨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2年1月连续住院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16例(16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经手术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术后3例失访,13例随访资料完整.术后10只眼视力提高,2只眼视力无改善,1只眼视力减退.其中视力≥0.1者由术前的6只眼增至术后的8只眼;术前视力≤0.02者有5只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只眼术中发生黄斑裂孔,1只眼术后白内障形成,1只眼术后3个月发现黄斑板层裂孔,1只眼术后3个月出现黄斑皱褶.结论玻璃体手术能够有效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阻止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并提高部分患者的视力.(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70-673 )

  • 性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二例

    作者:张惠蓉;杨艳芳;郭彤

    性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在临床上常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黄斑营养不良性疾病.我们曾收治2例性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患儿,现将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 双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王毅;鲁小中;黑砚;肖利华

    患者女性,42岁,2004年7月12日因"右眼视力下降2年,发现眼球突出2个月"来诊并入住我院.体检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6,不能矫正.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球运动正常,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色淡红,轻隆起,边界清,黄斑结构清.

  •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并发视网膜新生血管一例

    作者:沈洁;李毓敏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性错构瘤,多数不合并全身病变,常因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出现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就诊,少数患者是在常规眼底检查时发现.我们于2009年收治1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继发广泛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新生血管患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 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三例

    作者:沈洁;王竞

    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 PM)通常是指近视度数在-8.00 D以上合并后极部视网膜一系列变性性改变,并引起视功能损害的一类高度近视.在亚洲成年人中多见,约占近视人群9%,也是导致青年人盲目的主要原因[1].近期我们在临床上诊治了3例伴有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的病理性近视患者现报告如下.

  • 重组微纤溶酶Ocriplasmin作为玻璃体溶解剂的临床评估

    作者:李璐希;杜红俊;李曼红;惠延年

    旁中心凹不完全的后玻璃体脱离伴异常的玻璃体黄斑粘连,可引起玻璃体黄斑牵拉和黄斑裂孔等病变,需要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药物玻璃体溶解术,即向玻璃体内注射酶类解除粘连,可以作为替代疗法.Ocriplasmin原称微纤溶酶,是一种重组、截短的纤溶酶,具有针对纤维连接蛋白和层黏连蛋白的水解活性,已获得美国以及欧洲等国家批准用于治疗玻璃体黄斑粘连.多种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其治疗经过选择的有症状玻璃体黄斑粘连和黄斑裂孔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但与玻璃体切除术比较,其存在成功率低于期待、眼部不良反应(包括玻璃体漂浮物、闪光、视力明显下降)多等缺点,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证实或提高,安全性值得关注,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加以评估.

  • 青光眼黄斑结构和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田甜;才瑜

    传统观点认为,青光眼早期以周边视功能损伤为主,而中心视功能到晚期才有损伤.近年来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微视野计等设备的不断发展,已经证实黄斑结构和功能在青光眼早期就受到影响,监测黄斑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有助于监测青光眼的进展.本文就黄斑的解剖结构以及青光眼患者黄斑结构和功能损伤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青光眼 黄斑 综述
  • 优选的视网膜注视点研究进展

    作者:戴炳发;胡建民;许锻炼

    优选的视网膜注视点( PRL)主要应用于黄斑受损的低视力患者视功能康复训练.近年来PRL训练成为低视力康复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利用患者中心视力损害后的残存低视力进行PRL训练,可以逐步改善患者的视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就PRL的定义、定位、特点、训练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 黄斑手术重在视功能恢复

    作者:戴虹

    20世纪 70年代,现代玻璃体手术先驱Machemer[1]成功地为糖尿病玻璃体积血患者施行了黄斑前增生膜的剥除,从此成为黄斑手术的开端.

  • 对比敏感度在眼科的临床应用

    作者:毕宏生

    视觉系统重要的功能是形觉,即不仅能看到物体,而且能分辨其形状.目前在临床上评价形觉的主要手段是视力表,但单纯用视力表检查视角大小,只能反映黄斑对高对比度(即图形的反差很明显)小目标的分辨能力.例如,用白纸黑字的视力表检查,两人的视力相等,换用灰纸黑字的视力表检查,两人的视力就不一定相等.

  • 黄斑前增生性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作者:张少冲;高汝龙;张国明;黄新华;李春芳;乐美华;赵铁英

    目的探讨黄斑区内表面增生性病变玻璃体手术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各种原因所致的黄斑区牵引和皱褶共41例(41只眼)行玻璃体手术治疗。包括特发性黄斑前膜12例,黄斑裂孔合并黄斑前膜形成10例,外伤或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皱褶19例(不包括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或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寻找前膜与视网膜之间的潜在性间隙(桥底)或粘连薄弱部位,应用笛形针、视网膜钩、铲、镊等眼内器械,将增生膜和玻璃体后界膜剥离干净。结果 41例术中均顺利剥除黄斑区的视网膜前膜,恢复黄斑区的解剖形态。除4例术中、术后发生少量视网膜浅层出血外,未见视网膜撕裂、脱离等并发症。术后视力提高者共38例,3例视力保持原有水平,所有患者视物变形均有明显改善甚至消失。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4年。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各种增生性黄斑病变疗效可靠,术后可使患者视力提高,症状缓解,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术前、术后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有助于了解黄斑区及增生膜的情况,并进行疗效的客观评价。

  • 图形视网膜电图在黄斑部疾病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作者:张静琳;吴德正;李梦媛;侯金佟;汤云霞;高汝龙;梁炯基

    目的 建立实验室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各项测量参数的医学参考值范围.采用PERG对黄斑部疾病患者的黄斑部功能改变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于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21例(29只眼)黄斑病变患者及68例(68只眼)无其他眼部疾病的正常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纳入研究的全部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正常人按照年龄和裸眼视力分为两个亚组.其中,裸眼视力≥1.0且年龄≥45岁者为对照A组;裸眼视力≥0.8且年龄<45岁者为对照B组.将全部黄斑部疾病患者作为黄斑部疾病组.将黄斑部疾病组患者按照年龄和佳矫正视力分为两个亚组.其中,佳矫正视力≥0.1且年龄<45岁者为黄斑A组;佳矫正视力≥0.1且年龄≥45岁者为黄斑B组.对照组正常人和黄斑部疾病组患者均行相同的PERG检测,记录全部受检者N35波、P50波及N95波潜伏期和P50波及N95波振幅等PERG测量参数.分别将对照组正常人的2个年龄组各项PERG测量参数的2.5%~97.5%百分位数作为本实验室的医学参考值范围.计算黄斑部疾病组患者各项PERG测量参数的异常率.对照组和黄斑部疾病组患者PERG各项测量参数采用中位数和2.5%~97.5%百分位数进行描述.对照组和黄斑部疾病组对应年龄组PERG各项测量参数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 经检验,本实验室PERG各项测量参数的医学参考值范围如下.对照A组的N35波、P50波及N95波的潜伏期分别为29.00~32.50 ms、50.00~58.40 ms及93.50~112.90 ms,P50波及N95波的振幅分别为1.14~3.30μV及3.41~9.61μV;对照B组的N35波、P50波及N95波的潜伏期分别为25.10~31.90 ms、48.10~56.00 ms及90.30~110.00 ms,P50波及N95波的振幅分别为3.86~8.77μV及4.93~11.78μV.黄斑A组患者N35波、P50波及N95波的潜伏期和P50波及N95波的振幅的异常率分别为85%、10%、25%、85%及95%;黄斑B组患者N35波、P50波及N95波的潜伏期和P50波及N95波的振幅的异常率分别为89%、56%、56%、89%及78%.将两组受检者N35波、P50波及N95波的潜伏期进行比较.发现黄斑部疾病组各反应波的潜伏期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45岁的受检者中,黄斑A组N35波、P50波及N95波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2.96,3.10;P<0.05);在≥45岁的受检者中,黄斑B组N35波、P50波及N95波与对照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2,0.96,1.25;P>0.05).将黄斑部疾病组患者P50波及N95波的振幅与对照组比较,黄斑部疾病组患者P50波及N95波的振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岁组为(Z=10.46,8.28;P<0.05),>45岁组为(Z=8.17,5.88;P<0.05)].结论 PERG可客观反映黄斑部疾病患者的黄斑部功能改变情况,具有简单、快速及安全的特点,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及儿童等患者,值得推广使用.

  • 内界膜撕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

    作者:翟瑜如;李旭;孙凤仙;张晓;宋丹;王桂云

    目的:探讨内界膜撕除术(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IM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不受盲法、发表状态以及语言的限制,研究者分别以“黄斑裂孔”、“内界膜撕除”及“内界膜”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Ovid-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方式,检索1991年1月至2012年3月IMH玻璃体切割术( PPV)相关的文章,对眼科学杂志和有关学术会议论文汇编进行检索,对相关综述性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查阅,通过与作者联系等方式追踪查询还未发表的文章。应用Jadad量表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术后裂孔闭合率、视力及并发症等3个方面内容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有23篇PPV中应用ILMP治疗IMH的文献纳入本研究,其中5篇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18篇为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通过Meta分析,3组结果分别为:(1)对术后裂孔闭合率合并分析:与非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裂孔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4.78,95%CI(2.94,7.75)];对IMH的2、3、4期裂孔进行分层分析,与非ILMP组相比,2期[ OR=6.21,95%CI(2.59,14.90)]、3期[ OR=3.89,95%CI(2.50,6.05)]及4期[OR=2.77,95%CI(1.77,4.34)]裂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裂孔闭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对术后视力合并分析结果。与非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视力提高率[OR=3.37,95%CI(1.74,6.51)];对闭合裂孔术后视力提高率进行合并统计量,结果提示两组闭合裂孔视力提高率相同[OR=1.64,95%CI(0.85,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ILMP组相比, ILMP 组有较高的术后矫正视力( BCV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MD =-0.51,95%CI(-0.73,-0.29)]。(3)对术后并发症合并分析结果。 ILMP 组裂孔复发率低于非 ILMP 组[OR=0.05,95%CI(0.02,0.16)]。两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OR=0.88,95%CI(0.50,1.56)]、术后高眼压发生率[OR=0.92,95%CI(0.50,1.70)]及视网膜裂孔发生率[OR=2.07,95%CI(0.85,5.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ILMP组相比,ILMP组有较高的术后裂孔闭合率、术后视力及术后佳矫正视力( BCVA)提高率高,且术后裂孔复发率低;而在闭合裂孔视力提高率、术后视网膜脱离、术后高眼压及术后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等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各研究间的异质性、低质量研究和潜在发表偏倚的存在,均提示还需要开展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才能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评价。

  • 双眼先天性黄斑及脉络膜缺损一例

    作者:彭晓丽;郑燕林;王晶;陈廷;郑淼

    患者女性,24岁。自幼双眼视力差,6年前曾因视力差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弱视、斜视,并予以斜视矫正手术。术后视力改善不明显,再次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双眼先天性视网膜变性”,未予特殊治疗。家族史:家族其他人未发现同样病患。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3(-2.50 D),左眼视力0.1(+1.25 D);双眼球正位,水平震颤。双眼睑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晰,瞳孔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应存在,虹膜未发现缺损。双眼玻璃体透明,双眼小视盘,眼底后极部视网膜可见边界清楚的黄斑及脉络膜缺损灶(见图1),病灶区内可见少许视网膜血管跨越其上,可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病灶区内及边界可见色素沉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显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间断或缺失,脉络膜缺损(见图2)。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可见病灶区缺乏脉络膜背景荧光(图3)。诊断:双眼先天性黄斑及脉络膜缺损。

  • 绿光笔致视网膜感光细胞缺失一例

    作者:付庆东;任秀琴

    患者男,16岁,主诉其同学用绿光笔间断照射左眼3次后,自觉眼前有白点,视力下降2 d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左眼,裸眼视力0.8,不能矫正,眼压正常,常规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镜检查可见黄斑中心反光消失(图1).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可见黄斑中心感受器细胞内段(inner segment, IS)和外段(outer segment,OS),IS/OS光带不连续,色素上皮细胞光带受损,其下反光增强(图2).右眼裸眼视力1.0,专科检查未见异常改变.临床诊断:左眼视网膜光损伤.给予甲钴胺片0.5 mg,3次/d;维生素E 50 mg, 1次/d治疗.首诊后2个月复查,眼底未见明显异常,OCT检查显示IS/OS病变较首诊略局限.

  • 激光照射致黄斑损伤1例

    作者:肖云;高晓唯;张燕;冀垒兵;李明;蔡岩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4岁.因右眼不慎被激光照射,视力下降1个月余到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服0.2,左眼1.0;双眼矫正视力无提高.双眼眼压和前节正常.右眼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盘色淡界清,杯盘比(C/D)约0.3,黄斑处可见一大小约1/3视盘直径(PD)全层裂孔,透见脉络膜,余眼底未见异常;左眼后节未见明显异常(图1).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全层裂孔,直径224μm(图2).右眼多焦视网膜电图(ERG) Amp N1为148.1 Nv/deg,左眼多焦ERG Amp N1为65.4 Nv/deg.诊断为右眼视网膜激光损伤,右眼黄斑裂孔.行右眼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C3F8气体注入治疗.术后给予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等对症支持治疗.定期门诊随访至术后6个月,右眼视力0.2,矫正无提高,黄斑裂孔稳定.

    关键词: 激光照射 黄斑 损伤
  • 新型光敏剂——维替泊芬

    作者:唐彦;朱珠

    维替泊芬(verteporfin,商品名Visudyne)是由美国QLT光学治疗公司(QLT Phototherape utics,Inc.)和汽巴视力公司(CIBA Vision Corporation)联合开发的一种光敏剂,2000年 4月13日由美国FDA批准上市, 2000年7月28日欧盟也批准了Visudyne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退化(AMD).维替泊芬的化学名为13-甲基反式-(±)-18-乙烯基-4,4a-二氢-3,4- 双(甲氧基羰基)-4a,8,14,19四甲基-23H,25H-苯并卟啉-9,13-二丙酯.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18.8小于第一代光敏感剂卟吩姆钠(porfimer sodium).其结构如下:

481 条记录 5/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