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APACHE Ⅱ评分系统在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董成林

    目的 研究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11~2013年间收治的120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等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评分,比较患者CK、CK-MB、cTnT、cTnⅠ等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对120例患者根据其发病30 d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患者存活情况与心肌坏死标志物及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4种血清标志物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其中cTnT相关性高,相关系数r=0.742.死亡组患者CK-MB、cTnT、cTnⅠ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而CK水平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CKMB、cTnⅠ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独立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均有较高灵敏度及特异度,而联合上述指标灵敏度明显增高,为100%;特异度无明显变化,为91.1%.结论 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对AMI患者进行准确快速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 3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临床分析

    作者:汤学超;秦永文;杨曙光

    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1998-01至2009-01在长海医院及解放军88医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杳年龄≤3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人,男性19人,女性1人,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30.3岁,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冠脉造影检查等,其中8人行急诊冠脉支架置人术;1例行急诊球囊扩张术;2例行静脉溶柃术,2周后再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9例冈为心肌梗死后2周~1个月行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置人术.临床及危险凶素分析:对本组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r解发病前有无过量饮酒、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冠脉造影图像分析:对造影图像均由有经验人员使用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 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手段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与鉴别的意义

    作者:耿小红

    目的 探讨分析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手段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与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实验时间为2014年11月至2016年6月,实验对象为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将其中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将45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的静脉血进行检验.对患者血清中肌红蛋白含量、肌钙蛋白Ⅰ含量、肌酸激酶含量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的上述指标含量均较高,与对照组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手段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检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邱埜

    目的 分析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B超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对照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心肌蛋白、酶活性检查,以免疫抑制法对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进行检测,以化学发光法对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YO)等指标进行检测,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酶标志物水平,并观察研究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各种心肌坏死标志物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CK、CK-MB、cTnI、MYO等心肌酶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病3、6h内的CK、CK-MB水平迅速上升,且均在1d时达到峰值,治疗3~5 d后逐渐恢复;发病前1d时的cTnI和CK-MB保持同步,但于血液内的维持时间相对较短;发病2h内MYO出现异常,12h至峰值.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值得借鉴.

  • 心脏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作者:胡大一;孙艺红

    冠心病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位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由于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盛行,使得冠心病发病率迅速上升.20年前,心脏内科医生仅能检测心肌坏死的酶学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来辅助诊断心肌梗死.20世纪90年代以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干预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以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为例,发病后随时间丢失,心肌坏死不可避免,溶栓药物或PCI的成本固定,时间越早,效益越好.进行快速高效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对决定患者的走向与干预对策至关重要.检验医学的发展对临床心脏病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方法如肌钙蛋白(cTn)等新的标志物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突破,典型的是心肌梗死的定义因此而重新修[2,3].依据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心脏标志物可以反映心肌坏死、心肌缺血、心脏功能和炎症等过程(表1),具有不同的意义[4].下文简要阐述心肌坏死标志物和心脏钠尿肽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脓毒血症患者急救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任乐宁;夏征

    目的 探讨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在脓毒血症患者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脓毒血症患者6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以住院2周内是否存活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以及高射血分数组与低射血分数组,分别对上述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cTnI)以及B型脑钠肽(BNP)进行检测比较,同时采取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分.结果 入院2周内存活患者中,在治疗0、5 d时以及治疗10 d时其APACHE-Ⅱ评分分别为(30.7±4.6)分、(26.5±5.2)分以及(23.2±4.7)分,cTnI水平分别为(0.6±0.2)ng/mL、(0.8±0.2)ng/mL以及(0.4±0.2)ng/mL,BNP水平分别为(80.3±9.3)pg/nL、(413.6±28.9)pg/nL以及(112.4±12.5)pg/nL;而死亡组患者在治疗初始阶段、治疗5 d时以及治疗10 d时其APACHE-Ⅱ评分分别为(30.3±4.2)分、(32.5±6.3)分以及(34.2±6.9)分,cTnI水平分别为(0.6±0.2)ng/mL、(0.9±0.3)ng/mL以及(1.2±0.3)ng/mL,BNP水平分别为(82.3±9.1)pg/nL、(574.6±32.6)pg/nL以及(582.7±38.3)pg/nL;经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在治疗初始时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以及APACHE-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的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射血分数组与低射血分数组上述指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以及BNP可对心肌损伤状况进行体现,进而可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评估.监测上述指标可对急性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进行初步预测.

  •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1例报告

    作者:朱叶华

    病例资料:男患,59岁,因持续性心前区疼痛1小时来我院急诊室就诊。该患于1小时前,晚餐饮酒后,突发心前区疼痛,并向背部及左肩部放散,呈持续性压榨性疼痛,休息后无缓解或减轻,于夜里23时送入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有长期吸烟史。无类似发作时,平素体检基本项目无异常。入院查体:血压175/105mmHg,急性痛苦病容,体型肥胖,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湿罗音,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立即放入抢救室吸氧,床边心电图检查示:II、III、AVF、V4-V6 ST段压低0.1m v,T波倒置,室性早搏,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急查毛细血管血糖为5.6m m o l/L,给予阿司匹林300m g嚼服,消心痛10m g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开搏通12.5mg口服,倍他乐克12.5 mg口服,波立维75 mg口服,辛伐他丁40mg口服。静脉用药前抽静脉血急送化验,血常规正常,心肌酶谱无升高,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均无升高。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胸部CT检查无异常。经过上述治疗,于1小时左右胸痛症状明显减轻,2小时后胸痛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心电图显示2、3、AVF、V4-V6 ST段压低0.05mv,较初来时心电图显示好转,一夜病情平稳,无胸痛胸闷,次日晨再复查心电图示:V1- V4ST段抬高伴T波倒置,弓背向上,II、III、AVF ST段压低0.2mv,复查心肌坏死标志物:CK-MB,CKMB186IU/L、LDH680IU/L、HBDH772IU/L、A S T220I U/L。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明显升高。诊断为急性S 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呼120转上级医院,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装1个支架,随访2个月,病人一直平稳,日常工作和生活无任何障碍,活动后无胸闷气促,夜间能平卧。

  •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脓毒血症患者急救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任乐宁;夏征

    目的:探讨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在脓毒血症患者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脓毒血症患者6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以住院2周内是否存活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以及高射血分数组与低射血分数组,分别对上述患者血清心肌钙蛋白(cTnI)以及B型脑钠肽(BNP)进行检测比较,同时采取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Ⅱ)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分.结果:经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在治疗初始时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以及APACHE-Ⅱ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的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射血分数组与低射血分数组上述指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I以及BNP可对心肌损伤状况进行体现,进而可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评估.监测上述指标可对急性脓毒血症患者的预后进行初步预测.

  • 安心颗粒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标志物的影响

    作者:张以昆

    目的 观察安心颗粒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TnI)值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PCI术前1周口服安心颗粒,每次4.5 g,每日2次,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PCI手术当天清晨、术后8 h及术后24 h心肌坏死标志物CK-MB及TnI变化.结果 试验组CK-MB和TnI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安心颗粒具有降低心肌坏死标记物作用,可减少PCI术引起的心肌损伤,其减轻PCI中心肌损伤的机制可能和安心颗粒对冠心病多层面、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有关.

  •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贾鹏;郭万华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主要是指表现为持续的或一过性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低平和假性正常化,或无心电图(ECG)的明显改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近年来其发病率相对于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STE-ACS)有明显增加.由于NSTE-ACS患者更趋于老龄化,合并更多伴发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故临床首先的治疗策略是缓解心肌缺血和症状,进行连续的ECG监测和重复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由于经济、方便、无创、安全,可从病理生理方面反映心肌血流情况,故有助于指导临床对患者处理策略的选择[1].目前,对此方面的报道还较少,本研究旨在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贾鹏;郭万华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主要是指表现为持续的或一过性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低平和假性正常化,或无心电图(ECG)的明显改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近年来其发病率相对于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STE-ACS)有明显增加.由于NSTE-ACS患者更趋于老龄化,合并更多伴发疾病,特别是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故临床首先的治疗策略是缓解心肌缺血和症状,进行连续的ECG监测和重复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由于经济、方便、无创、安全,可从病理生理方面反映心肌血流情况,故有助于指导临床对患者处理策略的选择[1].目前,对此方面的报道还较少,本研究旨在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 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权

    目的:通过利用心肌坏死标志物三合一检测卡(胶体金法)和几种酶活性测定,探讨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临床确诊的20例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划为A组,20例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划为B组,20例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划为C组(对照组).检测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血清中心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定性试验.将检测的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对照回顾分析.结果:A组的血清cTnI、CK-MB、MyO阳性率,AST、CK及LDH活性,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比较,B组患者的血清中cTnI、CKMB和MyO阳性率增高,AST、CK及LDH活性增高(P<0.05),但与A组比较,血清中cTnI、CK-MB、MyO阳性率和CK活性升高明显,而AST和LDH活性下降明显(P<0.05).结论:心肌坏死标志物血清联合检测AMI,可以互相弥补各项之不足,有助于明确诊断,避免漏诊与误诊.

  • 新型心肌坏死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作者:

    关键词: 心肌坏死标志物
  • 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中的意义

    作者:文朝

    目的 探讨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 2010年 12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其中45例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设为观察组,其余45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过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终确定为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酶活性、心肌蛋白及同工酶电泳检查.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红蛋白(MYO),记录CK、CK-MB、cTnⅠ和MYO等含量,比较观察组患者心肌标志物不同时间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CK、CK-MB、cTnⅠ及 MYO含量升高明显,其中CK、MYO含量升高为显著(P<0.05).CK、CK-MB在发病3-6 h后快速升高,均于24 h左右达高峰,经治疗3-5天后恢复;cTnⅠ前24 h与CK-MB同步,但在血中维持时间较长;MYO在发病后1-2 h发生异常,12 h内达到峰值(P<0.05).结论 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检出率,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 Lenegre病1例

    作者:赵玉红;刘静

    1病历摘要患者,男,27岁,因"乏力一个月,晕厥2次"入院.患者一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乏力,无进行性加重,无胸闷憋气,无发热咳嗽及鼻塞流涕.曾在外院诊为癫痫,治疗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体健.查体:心率22bpm,心尖部及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可闻及4/6级全收缩期鸥鸣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左后分支阻滞图形.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室间隔回声增强,运动减弱.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无异常升高.入院后给予异丙基肾上腺素及安装临时起搏器后心率达60~70bpm,停药及临时起搏器频率下调时,自主心率<40bpm(37bpm).入院后临时起搏器治疗15天,自主频率仍<40bpm,给予安装DDD起搏器治疗,同时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随访2个月,患者无不适.诊断:Lenegre病.

  • 心肌桥致T波改变2例

    作者:朱萍;翟正宏

    例1患者男性,46岁.阵发性心前区疼痛伴左背部放射痛2天入院.主诉凌晨卧床状态下感心慌、胸骨后疼痛,有紧缩感,并放射至左背部,持续10min左右,能自行缓解.临床诊断:心绞痛.心肌坏死标志物正常,AST 45u/L,GGT75u/L.冠状动脉双源螺旋CT示:冠状动脉心肌桥.心电图(图略):窦性心律,心率68次/分,V4~V6导联T波低平.心电图诊断:T波改变.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心电图诊断线索

    作者:吴祥;蔡思宇;叶沈锋

    急性心肌缺血患者根据初始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表现分为:(1)显著的ST段抬高,即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ACS);(2)无显著的ST段抬高,即非 ST 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依据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与否, NSTEACS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前者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正常,后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1-3]。

  • 血清肌钙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探讨(附108例分析)

    作者:陈启光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对AMI患者及时治疗十分重要.1979年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临床胸痛症状、心电图(ECG)改变和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

  • 血浆和肽素与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熊俊彪

    AMI在临床上以发病急、进展快、致死率高而成为临床急诊中的急危重症,如何早期确诊一直是同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过去临床上通常依靠心电图、心肌酶谱以及cTnI∕Myo∕同功酶(CK-MB)三联等来辅助诊断,但因其各有缺陷(如心电图不典型,心肌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对于部分不典型病例并不能及时确诊,于是寻找新的更敏感的指标迫在眉睫。血浆CPP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心肌坏死标志物,已被美国国家临床生化学会列为有潜质的心脏标志物之一[1]。本研究旨在探索新的心肌标志物组合:血浆CPP、cTnI∕Myo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 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李萍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30例.结果 本组30例患者中,无痛型占16例,主要表现为气喘、胸闷、端坐呼吸、突然晕厥和头晕等.异位疼痛型14例,表现为上腹痛、肩背痛及左上肢痛等.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临床医生对病史采集不详细、体格检查不细致及缺乏对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认识、缺少对心电图的动态观察和必要的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