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抗体

    作者:宋一芳;谢毅;陈彤

    目的初步建立一种以全血为标本的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方法FCM多参数分析全血中的CD61标记的血小板群.结果每次检测需血以微升为数量级单位,所用时间2 h.能从正常的血小板中检出3%含有CD61抗体的血小板,阳性率与理论值呈明显相关(r>0.9,P<0.001);可检测血小板计数低达10×109/L的标本.结论本法具有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需血量少,病人易接受,并且更接近生理状态;多参数检测,快速省时,更适用于血小板极低或抗体量少的患者.优于传统的定量法与定性法检测.

  • 丹参片在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后应用的初步观察

    作者:于兆安;于首元

    目的观察丹参片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后血栓等术后冠状动脉事件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支架植入成功的冠心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服用支架植入术常规用抗血小板药,治疗组加用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采用双缩尿法、激光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30 d时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P选择素(Cd62P)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浆CRP显著下降(P<0.05),GPⅡb/Ⅲa和CD62P也有降低的趋势.经6个月临床随访,治疗组心绞痛复发5例(11.9%),未发生支架术后再狭窄;对照组心绞痛复发21例(52.5%),支架术后再狭窄9例,心肌梗死3例;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片与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能预防冠状动脉支架血栓等术后冠状动脉事件,且疗效优于单用抗血小板药.

  •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血小板活化指标、斑块稳定性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作者:张梅;任凌;罗淋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小板活化指标、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择期PCI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检测2组术后血小板活化指标、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比较2组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狭窄率.结果 观察组PCI术后CD62p、CD63p、GPⅡb/Ⅲ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CRP、TNF-α、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NO显著高于对照组,EF-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术后再狭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汀能有效控制急性冠脉综征PCI术后血小板活化,降低炎性水平,维持斑块稳定.

  • 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Ib

    作者:李德强;阎德民;谷天祥

    建立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的实验方法,并探讨了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GPIb的变化及意义.抽取献血员及二尖瓣置换病人的血液,经免疫荧光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结果.经多聚甲醛固定的血标本可减少非特异染色.富含血小板血浆与相应的全血相比,其GPIb相对荧光强度值减小.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GPIb呈降低趋势,体外循环结束2小时达低点(t=3.714,P<0.01),术后一天回复术前水平(t=1.923,P>0.05).全血流式细胞术是一种良好的实验方法,并证实体外循环造成了血小板GPIb的损伤,提示应对其进行保护.

  • 老年高粘滞综合征血小板膜糖蛋白亚群测定及意义

    作者:陆紫敏;吴金莺;陈宝安;郑伟萍;顾凤英

    目的研究老年高粘滞综合征(HVS)与血小板膜糖蛋白亚群变化的关系. 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160例老年HVS患者治疗前后联合测定CD62p、CD63、CD31、CD41,对比正常老年组、正常中青年组测定值的异同,并对比血液流变学的异同. 结果 (1)老年单纯HVS与伴有并发症的HVS患者治疗前CD62p、CD63、CD31均显著高于正常老年组及正常中青年组.(2)联合检测可提高老年HVS的阳性率至92.5%~100%,其敏感性达96%.(3)正常老年组与正常中青年组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无差异.(4)巴米尔对CD62p、CD63、CD31有明显作用,且与血流变ηb、ηp指标的改变呈明显相关. 结论活化血小板参与了老年HVS发生和发展,血小板膜糖蛋白亚群的阳性表达增高是老年HVS早期诊断指标之一,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有助于进一步阐述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HVS患者中的作用机制.

  • 子痫前期及子痫期患者联合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及凝血酶原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明阳;马晓艳;廖琪

    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01);各组间剖宫产术前或术后GPⅡb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正常孕晚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及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组APTT递次延长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术后上述三组APTT递次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05).GP Ibα与PT呈正相关( r =0.371, P <0.01).结论 孕晚期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活化状态,引起外源性凝血系统活跃,而内源性凝血系统由于肝脏产生的凝血因子相对减少而活跃性相对降低.

  •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Ⅲa基因多态性与脑血栓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彦虹;安晶红;牟凤云

    目的 探讨我国北方地区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Ⅲ a基因多态性与脑血栓的关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ELP)技术检测100例脑血栓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GPⅢa的P1A的多态性.结果 所有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均为PIA1/A1基因型,PIA2基因型的检出率为0%.结论 我国北方地区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GP Ⅲ a基因多态性与脑血栓的发生无相关性.

  • 血小板膜糖蛋白I a 807C/T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

    作者:苏冠华;王朝晖;丁艳萍;刘晓倩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 a 807C/T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筛选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至少7d以上,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阿司匹林敏感(As)组.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 PCR-SSP)方法检测各组GP I a 807C/T多态性.结果 AR组,ASR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AS组(P<0.005);AR组,ASR组的(TC+TT)基因型的频率也均高于A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膜GP I aT807等位基因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显著相关(OR=3.76,95%CI:2.87~9.58).结论 血小板膜GP I a T807等位基因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相关联,可能为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一种遗传易感性标志.

  • 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血栓性疾病

    作者:阮长耿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内皮损害暴露内皮下组分时血小板就会被活化,发生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活化反应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功能而实现的.目前进行深入研究的有下列四类血小板膜糖蛋白见图1.

  • 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表面分化抗原及聚集功能的影响

    作者:涂晓文;张爱平;杨剑辉;丁尧海;尹格平

    出血是尿毒症患者很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而其发生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下降是尿毒症患者出血的重要原因[1].为进一步探讨血小板在尿毒症患者出血中的作用以及血液透析的影响,我们运用血液凝集仪和流式细胞仪,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1和CD42进行了研究.

  •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血小板PAC-1、CD62P阳性率和血清血小板因子4水平的差异

    作者:王国瑜;周广喜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及其亚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和CD62P表达的差异,并对传统血小板活化标记物和炎症趋化因子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进行比较.方法 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45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30例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PAC-1、CD62P阳性率以及血清PF4浓度,比较其组间差异.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PAC-1、CD62P阳性率和PF4浓度分别为(63.21±9.78)%、(55.91±8.17)%和(30.55±15.56)ng/ml显著高于脑小血管病组的(40.65±17.42)%、(36.49±14.60)%和(12.59±5.57)ng/ml(P均=0.000),而后者仍高于对照组的(13.55±3.14)%、(9.oo±2.32)%和(4.95±2.82)ng/ml(P均=0.000).PAC-1、CD62P阳性率和PF4浓度在脑小血管病各亚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脑白质疏松合并腔隙性梗死组[(47.72±15.52)%、(43.75±12.54)%和(13.96±5.23)ng/ml]和单纯腔隙性梗死组[(49.87±14.65)%、(43.98±10.55)%和(14.41±5.53)ng/ml]显著高于单纯脑白质疏松组[(24.44±8.45)%、(21.74±7.19)%和(9.40±4.99)ng/ml](P分别为o.000、0.000和0.013),而前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分别为0.658、0.952和0.858).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PAC-1与CD62P阳性率显著相关(r=0.964,P=0.000),且血清PF4浓度分别与PAC-1(r=0.846,P=0.000)和CD62P(r=0.857,P=0.000)阳性率均呈直线相关.结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与CD62P表达呈线性相关,并且与PF4浓度变化一致,提示血小板活化及其介导的炎症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作用,该机制在不同病变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 重度缺血性卒中溶栓失败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与血管成形术联合处理的多重治疗

    作者:葛静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经常无效,而且明显有导致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联合机械溶栓、血管成形术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多重治疗有可能促进血管再通.

  • 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脑血管疾病

    作者:周立忠;张言镇

    血小板膜表面存在着许多糖蛋白,在血小板活化的过程中,这些膜表面糖蛋白会发生分子构象的改变或数量重排,参与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相互聚集和与白细胞黏附等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文章就常见的几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特点、在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病方面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常用检测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一例

    作者:曹灿;王茜;王梦蕾;曾抗;韩凯;熊浩;黎倩;杨磊;李莉

    患者女,40岁,全身水肿1个月。患者于2013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鸣不适伴听力下降,在外院诊断为左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耳鸣闷塞感缓解出院。出院后逐渐出现颜面部轻度水肿,以眼部为主,进行性加重,累积四肢,致行走不便。伴全身乏力、胸闷不适、腹胀、酸痛,以肾区疼痛为主,按压时加重。院外超声提示:双肾结石。2013年6月入我院,以水肿查因收入心内科。体检:全身水肿,以双下肢明显;双侧肾区压痛,右肾叩击痛,余无特殊。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7 g/L,血小板246×109/L。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自身抗体定量:抗核抗体(ANA)34.64 U/ml (参考值:0~18 U/ml),抗 ds-DNA 抗体64.39 U/ml(参考值:0~24 U/ml),抗 Sm 抗体3.04 U/ml(参考值:0~20 U/ml)。体液免疫:补体 C3120 mg/L(参考值:900~1800 mg/L),补体 C420 mg/L(参考值:100~400 mg/L),总补体(CH50)1.3 U/ml(参考值:23~46 U/ml)。24 h 尿蛋白1.33 g (参考值:0~0.14 g/24 h)。胸部 CT:双肺炎症,以双肺下叶为主;心包积液,双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双侧胸腔积液,邻近部分肺组织受压膨胀不全。腹部彩超:肝内囊性病变,右肾实质钙化灶,盆腔积液。颈Ⅳ区淋巴结活检:暂不支持淋巴瘤。骨髓穿刺涂片:粒系、红系、巨核系形态未见异常。骨髓活检:骨髓增生低下。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DAI 积分为18分,后转入皮肤科。给予甲泼尼龙40 mg/d、利尿剂治疗后,全身水肿、浆膜腔积液消失,ANA、抗 ds-DNA 抗体定量下降,C3、C4、CH50升高。但出现全身散在水疱,以颈部(图1)、双侧腋下、腹股沟处分布较多,呈簇集性分布,疱壁紧张,疱液澄清,部分融合成大疱,伴有明显瘙痒。无蝶形红斑、盘状红斑、指端碎片状出血等其他狼疮皮肤损害。取疱液查单纯疱疹病毒Ⅰ及ⅡDN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DNA 均阴性。皮损组织病理: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可见液体,内含红细胞、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上皮下血管周围散在慢性炎细胞浸润(图2);直接免疫荧光:IgG、IgA、IgM、C3及补体1q(C1q)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BMZ),未见C4以及纤维蛋白(Fib)沉积。诊断为大疱性 SLE(BSLE)。治疗:甲泼尼龙加至60 mg/d,雷公藤多甙20 mg 每日3次,沙利度胺50 mg 每日2次。此后患者于外院行环磷酰胺(累积剂量6.4 g)及氨苯砜治疗后水疱消失,2013年12月复查血常规未见异常。2014年1月,患者出现皮肤瘀斑,再次于我院就诊。体检:四肢散在出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瘀斑。其余心肺查体未见特殊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88×109/L,淋巴细胞1.3×109/L,血红蛋白115 g/L,血小板6×109/L;ANA 12.22 U/ml,抗 ds-DNA 抗体24.09 U/ml,抗 Sm 抗体1.35 U/ml;C3470 mg/L,C480 mg/L,CH5032.1 U/ml。24 h 尿蛋白0.05 g。腹部超声:盆腔少量积液。骨髓穿刺涂片:血小板形成不良,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成熟障碍。血小板特异性抗体7项(PAKPLUS)均阴性;血小板自身抗体6项(PAKAUTO):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阳性,GPⅠb/Ⅰx阳性,GPⅠa/Ⅱa 阳性,余三项均阴性。综合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药物性)。

  • 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及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作者:张娴娴;肖璐;陈兰兰;朱艳;吴健;陈应柱;俞龙;李军

    目的:观察脑心通辅助治疗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122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随机分成2组:脑心通组(n=64)和基础治疗组(n=58);脑心通组每日服用拜阿司匹林、立普妥和步长脑心通;基础治疗组每日服用拜阿司匹林和立普妥,服药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和CD62P表达、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CD62P表达,MPV、PDW和P-LCR均显著降低,PLT计数均显著增高,其中脑心通组P均<0.01,基础治疗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辅助治疗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活化,抗血小板聚集,延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展.

  • 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作者:吴浩清;邱国强;谢晓宝;顾伟英

    目的:研究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率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测定73例成人特发性血小板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和19例正常对照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a、GPⅨ、GPⅢa、GPIb、GPⅡb阳性率.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率与成人ITP疗效的关系.结果:19例正常对照组阳性率均>97%;40例GP阳性率<85%ITP患者组疗效明显低于阳性率≥85%ITP患者组(F=18.25,P<0.005);51例女性ITP患者组疗效明显低于22例男性ITP患者组(F= 8.424,P<0.05);成人ITP患者疗效与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率呈明显正相关(R=1.0),73例成人ITP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率愈低治疗疗效愈差.成人ITP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病情的程度,为成人ITP初诊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行性实验依据.

  • 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Fab噬菌体抗体库的筛选与鉴定

    作者:崔宇杰;董宁征;庞爱明;白霞;阮长耿

    目的 从已构建的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 Fab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源性抗血小板膜GPⅡb/Ⅲa Fab抗体,并对特异性阳性克隆进行鉴定.方法 以表达GPⅡb/Ⅲa的CHO123细胞包板,对人源性抗血小板膜GPⅡb/Ⅲa Fab噬菌体抗体库进行富集筛选,采用细胞ELISA法筛选特异性阳性克隆,用Western blot法鉴定表达蛋白与GPⅡb/Ⅲa结合的特异性,将阳性克隆进行扩增、测序.结果 以CHO123细胞富集淘筛3轮,并用ELISA法检测到2个高亲合力的特异性识别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克隆,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在阳性克隆的培养上清和细菌冻融上清均有特异性条带出现.对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证实这两个克隆轻链基因与人免疫球蛋白K轻链的同源性分别高达97%和98%,重链基因与人免疫球蛋白Fd段的同源性分别高达94%和93%.结论 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成功地从人源性抗血小板膜GPⅡb/Ⅲa Fab抗体库中筛选出抗血小板膜GPⅡb/Ⅲa的特异性阳性克隆,该克隆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克隆基因符合抗体可变区结构特点.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文;包仕尧;楚冰;赵合庆

    目的探讨脑硬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41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CD62p的表达.结果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CD62p的表达分别为(1.38±0.29)%、(3.15±1.58)%、(10.46±5.07)%,与正常对照组(1.56±0.17)%比,轻型脑梗死患者CD62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重型脑梗死患者CD62p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和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小板膜CD62p的表达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和聚集功能的影响

    作者:沈文红;韩悦;赵益明;阮长耿

    目的 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2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同时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Ⅱb、Ⅲa和CD62P表达水平的改变.2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 移植患者预处理前血小板对ADP的大聚集率为(56.73±20.38)%,和正常人的(57.66±12)%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预处理后血小板对ADP的大聚集率降至(31.38±25.81)%,与预处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GPⅡb、GPⅢa与CD62P在预处理后较正常组及预处理前明显升高(P<0.05),GPIb变化不明显.预处理过程中血凝常规无明显改变.结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会引起血小板的活化,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与血小板膜GP的改变,这可能是导致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与出血性疾病

    作者:阮长耿

    在初期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内皮损害暴露内皮下组分时血小板就会被活化,发生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活化反应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功能而实现的.目前进行深入研究的有下列3类血小板膜糖蛋白:(1)糖蛋白(GP)Ib-IX作为粘附蛋白vWF受体参与血小板粘附于受损血管壁的反应.(2)GPIIb-IIIa作为粘附蛋白纤维蛋白原(Fbg)的受体在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GMP-140(亦称P-Selectin)在血小板活化后暴露在血小板膜表面,并作为PSGL-1的受体参与血小板粘附白细胞的反应.

307 条记录 9/16 页 « 12...6789101112...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