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管内置网状金属支架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

    作者:祝淑钗;翟福山;韩春;万钧;张富才;申爱国

    目的研究食管内置金属支架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以便在临床应用中进行适当修正.方法采用热释光元件测量.测量探测器为国产Fj-427A热释光剂量仪,热释光元件为LiF(Mg,P,Cu)片状型剂量元件.分别测量两种(进口及国产)食管内置网状金属支架及未放支架的石蜡体模,测量支架周围(即食管粘膜处)的剂量并与无支架时食管中心点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国产支架单野垂直照射时沿射束方向,支架前点和后点对60Co γ射线和4、6?MV?X射线剂量增加分别为16.2%和7.8%、15.4%和6.8%、12.8%和5.8%,进口支架单野垂直照射剂量增加分别为13.0%和7.0%及11.7%和6.0%、8.5%和3.2%;前后两野对穿照射剂量增加11.7%~24.0%,3个野交角照射支架周围(食管粘膜)均增加3.2%~16.2%.结论置放食管网状金属支架后进行常规放射治疗时,单次剂量好≤1.7?Gy,前后对穿野照射时≤1.5?Gy.建议使用直径<1.5?cm支架,选用3个野交叉照射.

  • 剂量计算公式总散射校正因子测量深度的研究

    作者:李黎军;朱海军;张新忠;李飞舟;宋宏羽

    目的总散射校正因子Sc,p值是放射治疗处方剂量计算使用的一个重要参数,研究正确获得Sc,p值的方法.方法在射野等中心轴不同深度下对6、15MV能量的光子射线的Sc,p值进行测量.结果 Sc,p值随测量深度不同而改变,大差异为1%~7%.直接测量获得Sc,p值,其测量深度应取处方剂量计算公式中剂量归一点深度.若在其他深度下测量Sc,p值,可用推导公式计算获得Sc,p(fsa.g).结论欲获得处方剂量公式中使用的Sc,p值,应重视正确的Sc,p值测量深度,可用直接测量法或间接计算法获得.

  • 金属食管支架对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作者:邓小武;傅剑华;陈立新;黄劭敏;黄晓延;戎铁华

    目的测量网状自扩金属食管支架对放射线引起的空腔效应及散射效应对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为食管癌支架置入术后放射治疗的剂量修正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模拟食管癌网状自扩金属支架置入术后放射治疗的体模,分别应用60Co γ射线和直线加速器的8 MV X射线进行照射,使用薄窗电离室、热释光剂量仪分别对不锈钢合金支架及钛镍合金支架空腔的界面及界面下一定深度进行了对比测量,并用治疗计划系统对单纯空腔情况下百分深度剂量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与测量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射野7 cm×15 cm 60Co治疗机照射支架前点、后点与无支架均匀水模对应点剂量增加值:不锈钢支架分别为1.8%和3.2%,钛镍合金支架分别为1.7%和2.9%.直线加速器的8 MV X射线照射支架前点、后点与无支架均匀水模对应点剂量增加值:不锈钢支架分别为1.5%和2.8%,钛镍合金支架分别为1.4%和0.9%.射线经过支架空腔后形成二次建成效应,剂量增加的峰值达7.6%. 结论网状金属食管支架对放射线的散射效应造成的剂量增加<2%,支架空腔形成的二次建成效应,剂量增加>5%. 建议实际放射治疗时须对支架的空腔效应修正计算剂量.

  • 食管癌常规照射与三维适形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作者:王澜;韩春;祝淑钗;迟子锋;曹彦坤

    目的用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分析食管癌传统放疗及三维适形放疗中肿瘤和周围组织器官的剂量分布.方法对44例首程放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常规透视下模拟定位,确定病变中心和佳入射角度,金属标记物标记前垂直野中心及野框后行CT模拟定位.CT扫描图像经局域网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CMS Focus 3.0或ADAC Pinnacle 6.2b)进行三维重建,由主管医师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体积(CTV)和危及器官.物理师为每例患者设计3套治疗计划:即常规治疗计划、三维适形治疗计划和虚拟常规治疗计划.结果 (1)食管造影所示病变平均长度5.42cm,CT扫描平均长度8.42cm(P=0.000).CT扫描肿瘤大左右径平均5.48cm,GTV平均体积59.68 cm3.常规模拟定位中心与三维适形治疗计划中心在X、Y、Z轴上分别相差7.67、13.21、7.68mm,两种定位方法的病变中心在X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全组中位处方剂量6600 cGy.常规治疗计划、虚拟常规治疗计划、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的GTV 100%体积剂量分别为3406.8、6379.1、6290.0 cGy;GTV95%体积剂量分别为4344.1、6484.7、6453.6 cGy,CTV 95%体积剂量分别为3303.0、6375.3、6081.8 cGy;PTV95%体积剂量分别为1739.4、6035.9、5243.9 cGy.可见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的GTV、CTV及PTV100%、95%体积剂量均高于常规计划.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能够给予肿瘤靶区均匀的剂量分布,并使其周围正常组织得到保护.

  • 鼻咽癌半束照射的剂量分布

    作者:赵路军;傅卫华;戴建荣;高黎;张红志;徐国镇

    目的比较鼻咽癌半束和全束照射技术射野衔接处的剂量分布以及脑和肺的受量.方法应用Varian 600CD直线加速器,在固体水模体中采用胶片黑度法测量鼻咽癌面颈联合野和下颈切线野射野衔接处的剂量分布.应用Helax TMS-3D治疗计划系统,根据实际病例的螺旋CT模拟定位资料,在数字重建图像上设计面颈联合野和下颈切线野,分别计算半束和全束照射技术条件下脑组织和肺的受量,比较两者受照射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及脑组织受照射的大剂量、小剂量、中位剂量、平均剂量、25%受较高照射剂量脑组织的下限剂量(D25%)以及受量超过75%肿瘤剂量的脑体积(V75%).结果两种照射技术射野衔接处均无漏照及低剂量区情况,半束照射和全束共线照射分别有约4 mm、10 mm的剂量重叠区,两野衔接处剂量高点高出剂量归一点分别为28%和117%.两种照射技术脑及肺受照射的DVH相似,脑受照射的小剂量、大剂量、中位剂量、平均剂量、D25%、V75%及破裂孔处剂量均以全束照射略高,但相差幅度均不超过1%.结论鼻咽癌应用面颈联合野和下颈切线野放射治疗时,与全束照射技术相比,半束照射技术照射野衔接处的剂量重叠区较小,脑和肺的照射体积和剂量没有增加.

  • 直肠癌IMRT中不同体位对靶区剂量覆盖影响

    作者:钱建军;杨咏强;郭旗;陈列松;陆雪官;田野

    目的 探讨直肠癌IMRT中仰卧位和俯卧位对靶区剂量覆盖的影响,为直肠癌IMRT体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4例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的直肠癌患者,仰卧位和俯卧位各12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第1—4周)各扫描一组定位CT,分别定义为Plan、1W、2W、3W、4W.基于不同CT影像图像分别勾画OAR.PlanCT与第1—4周CT分别进行图像融合,将PlanCT的CTV和PTV分别拷贝至第1—4周CT上,将基于PlanCT的治疗计划分别拷贝至第1—4周CT,评估靶区处方剂量覆盖率并计算靶区剂量覆盖不合格率,同时在医科达MOSAIQ网络中读取每例患者每次治疗时加速器治疗床位置数据并计算床位总体偏差值.成对t检验比较2组数据差异,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俯卧位患者的CTV、PTV靶区剂量覆盖不合格率高于仰卧位(19% : 0%,70% : 54%),总体偏差值与靶区剂量覆盖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683,P=0.000).俯卧位患者的总体偏差值为(1.23± 0.76) cm明显大于仰卧位患者的(0.28±0.18) cm (P=0.001),其中y、z轴向偏差为明显(P=0.003、0.003).俯卧位患者小肠V5、V10明显小于仰卧位患者(P=0.003、0.004),其慢性不良反应也明显较少(P=0.041).结论 直肠癌IMRT患者选择仰卧位能保持较好的靶区剂量覆盖率,而俯卧位因使用腹板装置会导致体位重复性变差,进而影响靶区剂量覆盖.尽管俯卧位联合腹板可以减少小肠耐受剂量,但应采取有效的保证患者体位重复性的措施.

  • 呼吸运动对肺癌立体定向放疗靶区边缘剂量的影响

    作者:田玲玲;毛荣虎;李定杰;杨成梁;贾丽洁;葛红

    目的 探讨呼吸运动对肺癌SBRT显微病灶的不经意照射及靶区外扩边界的影响.方法 根据放疗照射过程中肺部肿瘤随呼吸运动的规律,建立肿瘤周围显微病灶进入或移出ITV概率模型,并结合4DCT的静态剂量分布,得到显微病灶理论计算值.运用模拟呼吸运动模体和光释光实测运动状态下显微病灶剂量分布,与显微病灶理论计算值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周期运动靶区的显微病灶理论计算值与光释光实测值差值在5%内,距离ITV 10mm以内区域接受的生物剂量>80Gy.结论 剂量模型可准确预测周期运动靶区显微病灶受量,呼吸运动使显微病灶接受的不经意照射剂量增加不需外扩CTV.

  •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深吸气屏气放疗技术的应用与摆位误差

    作者:陈偲晔;王淑莲;唐玉;田源;覃仕瑞;崔伟杰;金晶;刘跃平;宋永文;房辉;陈波;亓姝楠;张江鹄;孙广毅;邓言波;李晔雄

    目的 了解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深吸气屏气(DIBH)技术行全乳放疗(WBI)的治疗时间与放疗计划的相关性,明确放疗分次间重复性,观察治疗时心脏位置及剂量学变化,计算DIBH技术对左侧乳腺癌术后WBI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人组15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行WBI的患者,符合DIBH控制要求.比较治疗时间与计划射野数和跳数的关系,采用CBCT计算放疗分次间的摆位误差及PTV外放边界.将CBCT与计划CT图像融合,以验证放疗时心脏位置和剂量的准确性.组间数据行非参数Firedman检验.结果 采用DIBH技术放疗的平均单次治疗时间为4.6min,治疗时间与调强野大子野数、总子野数和总跳数相关.平均心脏位移体积为19.1 cm3(3.8%),CBCT与计划CT的心脏Dmean相差5.1 cGy,心脏V5-V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摆位误差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σ)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分别为1.9、2.1、2.0 mm和1.3、1.3、1.4 mm.三维外扩的小边界左右、头脚、前后方向上分别为5.7、6.2、6.0 mm.结论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DIBH技术行WBI未明显延长治疗时间,且治疗时间与放疗计划相关.DIBH技术各治疗分次间重复性良好,起到了保护心脏的作用.

  • 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估放射性肺损伤

    作者:赵快乐;施学辉;蒋国梁

    一个理想的放射治疗计划,包括该计划对肿瘤有大的控制率和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较小并发症两方面.要在不同的治疗方案中优选出该计划,就必须找到一个可以预测正常组织放射治疗并发症概率的参数或方法.肺组织对放射线敏感,是限制胸部肿瘤(肺癌、食管癌等)放射治疗剂量提高的主要器官之一.如果能找到一个参数或方法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的概率,可能有利于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方案的优选.近年来,国外较多学者正在努力尝试找到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s,DVHs)的有关参数与放射性肺损伤之间的联系,现综述如下.

  • 阿咪福汀的放射保护作用

    作者:冯勤付;余子豪

    放射治疗与化疗作为肿瘤的细胞毒性治疗,在引起正常组织损伤的剂量与治愈或控制肿瘤剂量之间的梯度较小.产生小的正常组织损伤来控制肿瘤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为了提高肿瘤放射治疗疗效,可通过适形放射治疗减少正常组织受量的同时,加大肿瘤放射治疗剂量.也可通过改善肿瘤放射敏感性,提高放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 鼻咽癌IMRT海马头部、体部及尾部剂量分析

    作者:孙宗文;石磊;孔月;杜峰磊;谢铁明;花永虹;胡巧英;陈晓钟;陈媛媛;陈明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IMRT计划中海马头部、体部及尾部的受量.方法 选取10例接受IMRT的鼻咽癌患者,在MRI T1加权相勾画左、右侧海马的头部、体部及尾部,提取照射剂量指标做比较.对海马头部、体部及尾部受量及受照体积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WAIS-CR言语测试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左、右侧海马的平均受量分别为(1147±976)、(1011±602)cGy.左侧海马头部、体部及尾部的平均受量分别为(1739±1317)、(890±982)、(547± 688)cGy(P=0.042);右侧海马头部、体部及尾部的平均受量分别为(1691± 942)、(744± 483)、(531±603)cGy(P=0.002).海马头部、体部及尾部受量依次减少,不同照射剂量受照体积也依次减少.结论 鼻咽癌患者IMRT中海马头部、体部及尾部受量不同,海马头部受照量高,值得临床关注.

  • 鼻咽癌超分割放射治疗疗程与局部控制的关系

    作者:何霞云;何少琴;环素兰;付慈熹;刘泰福

    一般认为疗程是影响放射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1-4].近年来,人们采用加速 超分割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所需的放射治疗剂量.笔者分析了本院182例鼻咽癌超分割放射治疗的初步结果.

  • 镍钛合金支架对食管癌放射治疗的影响

    作者:程惠华;原锦;林贵山;陈建英;徐利亚;翁振乾

    镍钛合金支架对食管等部位的恶性狭窄和食管-气管瘘及食管穿孔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不但重建食管的通畅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为其它治疗创造条件.食管癌患者支架治疗后往往联合放射治疗.但金属支架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影响,报道较少,未见利用仿真体模研究其剂量变化的报道.本实验采用直线加速器作为放射源,利用仿真体模对镍钛合金支架置入食管前后的吸收剂量进行测量,探讨其对放射治疗可能产生的影响.

  • 对恶性黑色素瘤是否还提倡做大面积放射治疗

    作者:顾仲义

    对贵刊的“八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放射治疗”(2000,9(1):66-67)一文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从该文的治疗方法及末尾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作者仍推崇恶性黑色素瘤(以下简称恶黑)做大分割少分次放射治疗。对恶黑做大分割放射治疗确实曾一度非常风行,这主要是国外70~80年代一些回顾性临床研究结果为大分割放射治疗提供了证据。这些临床结果的根本缺陷是肿瘤大小不均质,可比病例数少,均为转移性恶黑的姑息治疗,而且随访期又很短。后对较早提出大分割放射治疗的Overgard的资料严密检查后发现,做低分割者,总剂量太低。这种剂量对控制任何肿瘤均太低。放射治疗剂量低于50?Gy(2.5?Gy/次)的12例均失败。在剂量为55~60?Gy(2.5?Gy/次)的9例中,5例获完全缓解(CR)。该组多数患者的分次量为5?Gy,照射25?Gy左右者CR占2/5,40?Gy左右者占13/18,60?Gy左右者占3/6。因此说明大分割放射治疗也未建立明确的剂量效应。其实,就在70~80年代风行大分割放射治疗时,就有不少报道表明大分割放射治疗并无优点。鉴于这种争论,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于1983—1988年进行了RTOG 83-05前瞻性随机研究。对软组织、皮肤和淋巴结等恶黑病变准确测量病灶大小,分为<5?cm和≥5?cm两种,再随机分为两组。62例分次量为8?Gy,照射4次(第0、7、14、21d);64例分次量为2.5?Gy,照射20次(5次/周)。结果总有效率相似,分别为60%和58%;两组CR率和部分缓解率也均相似。说明大分割少分次放射治疗并无益处。该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恶黑并非是放射抗拒性肿瘤。恶黑放射治疗有效率近60%,而标准化疗方案有效率很少超过20%。值得注意的是大分割少分次放射治疗将引起较严重的晚期并发症,而且大分割放射治疗也未为啮齿动物恶黑在体或离体放射生物学研究资料所证实。RTOG的研究于1991年在国际放射肿瘤杂志发表,该杂志还专发了社论,结束语为不宜推荐恶黑做大分割放射治疗。文中还指出,放射生物学家必须认清人类恶黑放射分割敏感性问题不能通过临床实验来解决,因为临床资料太不均一。

  •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全乳腺大分割放射治疗与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侯海玲;朱莉;王平;李瑞英;赵路军;袁智勇;尤金强;陈忠杰;刘红;王欣;赵颖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患者保留乳房(简称保乳)手术后行全乳大分割并瘤床同步加量24 d短疗程放射治疗(简称放疗)与44 d常规分割方案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美容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保乳术后病理分期为pT1~2 N0~1 M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短疗程放疗组(40例)和常规放疗组(40例)。短疗程放疗组(简称短程组)患者行全乳两野切线放射治疗,单次剂量为2.4 Gy,共18次,总剂量为43.2 Gy,同步行瘤床电子线推量照射,单次剂量为0.4 Gy,共18次,瘤床总剂量为50.4 Gy,总疗程24 d;常规放疗组(简称常规组)患者行全乳两野切线放射治疗,单次剂量为1.8 Gy,共25次,总剂量为45.0 Gy,后续行瘤床电子线推量照射,单次剂量为2.0 Gy,共7次,瘤床总剂量为59.0 Gy,总疗程44 d。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的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随访率为100%。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均为100%(χ2<0.001,P=1.000),且均无一例局部复发。短程组与常规组相比,0~1级、2级急性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似[82.5%(33/40)比77.5%(31/40),χ2=0.313,P=0.576;17.5%(7/40)比22.5%(9/40),χ2=0.313,P=0.576];1级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似[22.5%(9/40)与20.0%(8/40),χ2=0.075,P=0.785];美容效果优良率也相近[67.5%(27/40)与72.5%(29/40),χ2=0.238,P=0.626]。放疗引起的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1~2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1级血小板下降,并且短程组与常规组的发生率接近[12.5%(5/40)比10.0%(4/40),χ2=0.125,P=0.724;2.5%(1/40)比5.0%(2/40),P=1.000]。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全乳大分割并瘤床同步加量放疗可以缩短术后放疗疗程,近期疗效好,且不影响美容效果,也不加重皮肤不良反应,但远期效果还需进行长期随访,进一步研究。

  • 缩野调强放射治疗在中晚期子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杜雪莲;盛修贵;王聪;于浩;宋趣清;潘春霞

    目的 探讨缩野调强放射治疗(RF-IMRT)用于中晚期子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1年8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71例ⅡB~ⅢB期子宫颈癌患者行RF-IMRT(RF-IMRT组),具体放疗计划为先行全盆IMRT,给予处方剂量30 Gy,然后缩野照射淋巴引流区、宫颈旁及宫旁组织,再给予处方剂量30 Gy.同时对该组患者采用ADAC Pinnacle3计划系统拟设常规二野放疗计划,拟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比较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选取同期收治的72例接受常规二野放疗计划患者作为对照(c-RT组),拟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两组患者均同时行后装治疗和同步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放疗计划,66例RF-IMRT组患者和65例c-RT组患者完成随访.RF-IMRT与拟行常规放疗计划比较,靶区更精确,剂量适形度明显增加(0.711±0.057和0.525±0.062,P=0.032),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明显减少[直肠:(41.6±6.8)Gy和(50.8±3.2) Gy,P=0.016;膀胱:(40.2±2.9)Gy和(51.4±1.8)Gy,P=0.007;小肠:(22.3±2.6) Gy和(35.8±3.9) Gy,P=0.004].RF-IMRT组放射治疗计划靶区(PTV)内的平均剂量为60.8 Gy,明显高于c-RT组(51.2 Gy,P=0.006).RF-IMRT组与c-RT组比较,急、慢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0.05),但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IMRT组与c-RT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F-IMRT组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5.2%,明显高于c-RT组(46.2%,P=0.039).结论 RF-IMRT技术可使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靶区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肿瘤靶区及盆腔淋巴引流区均获得根治性剂量,邻近危及器官得到较好的保护,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且可提高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

  • 自由呼吸状态下三维CT和四维CT极限时相全乳正向调强放疗治疗计划的比较

    作者:王玮;李建彬;胡宏光;刘同海;徐敏;范廷勇;邵倩

    目的 探讨保乳术后基于四维CT(4D CT)呼吸极限时相和常规三维CT(3D CT)定位图像间全乳正向调强放疗(IMRT)治疗计划间剂量学参数的差异.方法 17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于自由呼吸状态下序贯完成3D CT和4D CT扫描,以4D CT的T0时相为基准时相,在T0时相CT图像上制定全乳正向IMRT计划,将T0时相的IMRT计划复制到T50和3D CT图像上,比较3个计划间靶区和危及器官相关剂量体积参数的差异.结果 17例患者T0时相与3D CT图像上勾画的CTV体积差异大,体积差异中位数为4.10 cm3.T0时相PTV平均剂量高于T50时相(P=0.019),3D CT与T0、T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0、T50、3D CT计划均匀性指数分别为0.149、0.159、0.164,仅T0时相与T50时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9);T0与T50、3D CT计划适形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50与 3D 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8).T50时相肺脏V40、V50均低于T0时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计划间心脏各参数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自由呼吸状态下,全乳放疗中乳腺固有体积变化可以忽略,基于3D CT定位实施全乳正向IMRT是可行的,基于4D CT定位并辅助呼吸门控更准确.

  • 食管癌放疗中食管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吴剑;陈恩乐;翁欣然;林权兵;戴慧

    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是食管癌放疗的剂量限制因素之一.我们对52例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相关因素与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之间的关系.

  • 直肠癌术后快速旋转调强与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作者:郑亚琴;任俊丽;褚薛刚;郑旭亮;孟慧敏;邢晓汾

    目的 探讨快速旋转调强(RapidArc)技术在直肠癌术后放疗的可行性及潜在优势.方法 选择8例直肠癌术后患者,处方剂量为50Gy,2 Gy/次,5次/周.用治疗计划系统分别进行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IMRT)计划和RapidArc计划设计,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体积、两组计划实施时的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结果 RapidArc计划的适形指数(0.89±0.02)优于五野(5F)-IMRT计划的适形指数(0.87±0.02)(t=3.286,P<0.05),RapidArc计划靶区的均匀性指数(1.060±0.005)及平均剂量[(52.55 ±0.76)Gy]略低于5F-IMRT计划的均匀性指数(1.064±0.007)及平均剂量[(52.90±0.82) Gy](t值分别为-1.459、-1.000,P>0.05),RapidArc计划膀胱、小肠在高剂量区受量及平均剂量较5F-IMRT计划低,骨髓的受量RapidArc计划低于5F-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pidArc计划和5F-IMRT的机器跳数分别为(631±68)MU、(1046±146)M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0,P=0.001),治疗时间分别为(78±5)s、(348±2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58,P<0.05).结论 RapidArc计划较5F-IMRT计划提高了靶区的适形度,减少了危及器官高剂量区的受照剂量,降低了机器跳数,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和治疗的效率.

  • 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与逆向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

    作者:戚秀荣;张树平;宋睿宁;李欣悦

    目的 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FIF-F-IMRT)与逆向调强放疗(I-IMRT)两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分布.方法 选择山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7月1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设计FIF-F-IMRT和I-IMRT计划.比较两组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受量差异.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达到处方剂量要求.两组靶区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接受100% 处方剂量百分体积(V100)、接受105%处方剂量的百分体积(V105)、接受110%处方剂量百分体积(V1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脏接受5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5)、接受20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20)、接受30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30)、Dmean在FIF-F-IMRT组[(11±4)%、(7±4)%、(8±3)%、(15±3)Gy]低于I-IMRT组[(42±8)%、(14±10)%、(14±4)%、(18±7)Gy](t值分别为29.457、5.542、5.064、4.165,均P=0.000);左肺V5在FIF-F-IMRT组[(26±6)%]低于I-IMRT组[(47±12)%](t=6.708,P=0.000),左肺V20、V30、接受40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40)、Dmean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肺、右乳V5、右肺Dmean在FIF-F-IMRT组[(7±4)%、(26±5)%、(60±19)Gy]低于I-IMRT组[(31±9)%、(48±11)%、(489±67)Gy](t值分别为12.304、6.708、42.489,均P=0.000);FIF-F-IMRT组较I-IMRT组机器跳数少,优化时间短(t=12.214、29.899,均P=0.000).结论 FIF-F-IMRT有很好的靶区剂量分布,可减少危及器官剂量,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低剂量照射,并耗费较少的计划时间,减少设备耗损.

251 条记录 3/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