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清除随访对照研究

    作者:夏木西卡马尔·买买提明;布瓦吉尔·阿不都瓦依提;古再丽努尔·赛来阿吉木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清除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病例各50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随访12个月,比较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清除效果。结果经过12个月的随访治疗,与治疗前比较腹膜透析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优先于血液透析。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较血液透析患者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上存在明显的优势。

  • 甲状旁腺激素应用于大鼠脊髓损伤后防治骨质疏松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忻;赵毅;朱悦;张中平;曹华佗

    目的 分析甲状旁腺激素应用于大鼠脊髓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购买20只SD大鼠,雌雄各半,建立脊髓损伤(SCI)动物模式,检测全部大鼠骨密度(BMD),选取12只BMD偏低的大鼠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大鼠不予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大鼠给予甲状旁腺激素(PTH)注射;观察两组在应用PTH后1周、3周、6周、12周四个监测时间点时的股骨、胫骨骨密度(BMD),骨钙素(OCN),碱性磷酸酶(ALP)的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建模术后6 d时两组大鼠BMD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P<0.01),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能够满足本次研究要求.观察组胫骨、股骨BMD多时间点监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第6~12周时BMD出现显著上升趋势.观察组OCN多时间点监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OCN表达在第1~6周时呈上升趋势,于第6周达峰值后开始回落,第6~12周时可见明显下降.观察组ALP多时间点监测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LP表达水平自第1周起呈现出上升趋势,第6~12周上升为显著.结论 甲状旁腺激素对于脊髓损伤后继发的骨质疏松的大鼠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据此可以认为脊髓损伤早期应用甲状旁腺激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继发骨质疏松的发生.

  • 阿法骨化醇每日小剂量疗法与冲击疗法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疗效分析

    作者:韩宁;程乃俊;罗卢

    目的 比较每日小剂量与冲击疗法应用阿法骨化醇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尿毒症继发SHPT的血液透析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33例)和冲击组(35例).常规组口服阿法骨化醇0.75 ug/d;冲击组口服阿法骨化醇2ug/次,2次/w;两组患者均治疗12w.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w时的血钙、血磷、血浆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碱性磷酸酶等水平,以iPTH下降至250 pgml以下定义为治疗有效,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在第4、8、12w时,常规组及冲击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4.2%、63.6%、81.8%和51.4%、74.3%、85 7%;第4w时冲击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口服阿法骨化醇冲击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较常规维持疗法起效更快,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甲旁亢疗效研究

    作者:李吉河;李桂艳;马艳杰;董文鹏;刘枫;李雪松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甲状旁腺亢进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50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单纯血液透析,对照组24例和采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的观察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清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4w、8w、12w后PTH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H治疗后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食欲、睡眠、肌肉疼痛、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能够有效地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甲状旁腺激素,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低钙透析液改善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护理体会

    作者:曹蓓莉;杨国斌;樊晓红;彦斌宏;路建饶

    目的:探讨低钙透析液(含钙1.25mmol/l)对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钙磷代谢和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连续2次血iPTH<100pg/ml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含钙1.25mmol/L透析液)和对照组(含钙1.5mmol/L透析液),每组23例,观察时间6个月。观察并记录研究前、研究后3、6个月等不同时期患者血清校正钙、磷、钙磷乘积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指标的变化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和有关化验指标无明显差异。②治疗组3个月后血浆校正钙、磷和钙磷乘积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6个月后各项指标趋于稳定。而血浆 iPTH水平逐渐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对照组治疗后3、6个月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④两组透析过程中低钙透析组肌肉痉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含钙1.25mmol/l透析液对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血 iPTH<100pg/ml)能有效地改善被过度抑制的甲状旁腺功能,纠正钙磷代谢紊乱,安全性良好,但肌肉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 益肾抗纤复方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肾脏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作者:陈燕;高雪燕;孙世竹

    目的:观察益肾抗纤复方结合西药基础治疗防治慢性肾脏病(CKD3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CKD3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予控制饮食、降压及纠酸补钙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益肾抗纤汤,1剂/d,200ml/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6月。结果治疗组甲状旁腺激素、血肌酐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益肾抗纤汤可以降低甲状旁腺激素、血肌酐,显著改善肾功能。

  • 维持性血透患者甲状旁腺激素与心肌损害

    作者:杨玲;刘斌;于俊超;姜晓岚;李雪花

    目的通过观察维持性血透(MHD)患者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关系,了解iPTH与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本中心MHD患者85例,根据iPTH水平分成低iPTH组、目标iPTH组和高iPTH组三组,观察血清iPTH、血清cTnT、钙磷乘积水平等指标是否有相关性。结果淤低iPTH组、目标iPTH组和高iPTH组三组中的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0):钙磷乘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8):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2),但iPTH与白蛋白无相关关系:于三组之间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4)。结论 MHD的患者普遍存在iPTH异常,同时也普遍存在cTnT升高,该观察未发现它们有相关性,但却提示iPTH异常与营养状况有相关性,与病死率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 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误诊癫痫2例

    作者:陈国庆;李欣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简称甲旁减)是指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减少和(或)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有特发性甲旁减、继发性甲旁减、低血镁性甲旁减和新生儿甲旁减,其他少见的包括假性甲旁减、假-假性甲旁减、假性特发性甲旁减等。癫痫俗称为"羊癫疯","羊角风""羊羔疯"或者"羊痫风",是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群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一种疾病,常常被人们通俗的称为"抽风"。对临床上确实无症状而仅在脑电图(EEG)上出现异常放电者,不称之为癫痫发作。因为癫痫是脑的疾患,身体其他部位的神经元(如三叉神经元或脊髓前角神经元)异常和过度放电不属于癫痫发作。2005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对癫痫的定义做了修订,其推荐的定义为:癫痫(羊癫疯)是一种脑部疾患,其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脑部持久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后果。诊断癫痫至少需要一次癫痫发作。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界的共识为反复出现的癫痫发作才可诊断为癫痫,若是仅有一次发作就不应诊断为癫痫。因此,正确理解ILAE的癫痫定义,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甲状旁腺减低症是由于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或失去活性,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因而产生神经精神障碍,颅内异常钙化等,神经精神症状突出,常在临床上掩盖实质造成误诊。以癫痫样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发性甲旁减,极易被误诊为癫痫,单纯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病情无法得到控制。而如果及时正确诊断,给予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治疗,病情可很快好转。本文将我们所遇见的2例被长期误诊为癫痫的甲旁低分析如下。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刘俊祥;胡颖;张军文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seudo-hypoparathymidism,PHP,简称假性甲旁减)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是由于外周靶组织(肾和骨)细胞对PTH抵抗而导致的一组以低血钙、高血磷以及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为特征的甲状旁腺疾病。现将本科收治的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主因"反复发作性四肢搐搦3年,加重10d"于2012年4月26日收入我院。患者近3年多与劳累、感冒、腹泻等诱因下出现四肢阵发性搐搦,严重时双下肢僵直背伸,双上肢屈曲抱胸,双手呈助产士,持续约15~30min不等,发作时伴头晕、胸闷、心悸、气短、大汗、口渴,无意识的改变及大小便失禁,经局部肌肉按摩后可逐渐缓解,3年中共有3次较严重的发作。前两次发作曾分别就诊于上海某医院和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发现心肌酶升高,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3年中频繁出现较轻的手足搐搦,伴胸闷、心悸、气短,与4月18日就诊于我院查血钙:1.15mmol/L (2.15~2.55),心肌酶:CK:470U/L (26~192),CK-MB:25U/L (7~25),LDH:365U/L (135~214),HBDH:253U/L (72~182)。建议住院治疗,患者未能接受。遂于门诊给予静脉补充钙剂治疗3d,停药3d后患者复出现上述症状为明确诊治再次就诊于我院。患者发病以来进食可,无发热及关节肿痛,月经规律,无多尿多饮,无骨骼疼痛、身高变矮,大小便正常。既往:否认头颈部手术、放射治疗及131I治疗史。否认肝肾及胃肠疾病史。家族史:否认相关家族性遗传病史。月经婚育史:3年前与一健康男子结婚,7月前经剖腹产一正常男婴。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身高165cm,BMI=23.1kg/m2体型中等,智力正常,皮肤黏膜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无畸形,圆脸,无短颈,龋齿4个,面神经叩击征(chvostek征)阳性,束臂加压试验(trousseau征)阳性。心肺腹无明显异常。脊柱、四肢无压痛,无畸形,手足掌骨、跖骨无变短畸形(图1)。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血钙:1.56mmol/L,磷:2.38mmol/L(0.87~1.45),镁:0.72mmol/L(0.8~1.3),钾:3.54mmol/L(3.5~5.5),钠:143.4mmol/L(135~145),氯:103.9mmol/L(96~106),二氧化碳结合力:24.7mmol/L。24h尿钙1.27mmol/24h(2.5~8)。血甲状旁腺素(PTH):310.3pg/mL (15~65)。血 TSH:2.09uIU/ml (0.27~4.2),FT3:4.42pmol/L (3.1~6.8),FT4:14.56pmol/L(12~22)。血碱性磷酸酶:127U/L(35~104)。肝肾功、血糖、血脂无异常。心肌酶:CK:3237U/L(26~192),CK-MB:47U/L(7~25),LDH;392U/L(135~214),HBDH:273U/L(72~182)。心梗三项:超敏肌钙蛋白T:<0.003ug/L(0~0.1),肌酸激酶同工酶:7.05ng/ml(0-2.88),肌红蛋白:162.6ng/ml(25~58)。心电图未见异常。自身抗体ANA(-)dsDNA(-),ENA(-),影像学检查:双手正斜位X片,头颅正侧位及骨盆骨质均未见异常(图2);头颅CT:双侧小脑半球及基底节区斑片状钙化灶(图3);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T值为-2.38,Z值为-2.50。眼科检查:双眼未见白内障。

  • 海绵肾伴发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附1例病例报道)

    作者:赵宁

    海绵肾是一种肾发育异常性疾病,表现为肾钙质沉着、肾结石、尿酸化和浓缩功能异常、髓质集合管囊状病变及尿路感染和肾衰竭。国外报道本病的发生率为1/20000~1/5000[1],男女比例为(2.0~2.5):1;国内报道男女比例为1.52:1[2]。该病例患者,女、40岁、BMI16.8,因查体发现“海绵肾”10余年,开始未予治疗。2013年4月11日查体发现血清游离钙1.48mmol/L (1.1~1.35mmol/L),总钙2.96mmol/L (2.2~2.7mmol/L),甲状旁腺激素(PTH)16.7pmol/L(1.1~7.3pmol/l),诊断“甲状旁腺亢进症”;做甲状旁腺ECT示甲状旁腺腺瘤,行手术治疗,手术后病理示“甲状旁腺腺瘤”;患者于2013年7月行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术后于2013年9月复查血清游离钙1.15mmol/L,总钙2.30mmol/L,PTH6.35pmol/L,均降至正常水平,考虑为“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

  • 血钙水平及骨代谢指标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迎桂;高宏伟;买志福;郭文家;彭俊华

    目的:探讨血钙与骨代谢指标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明确诊断MM者58例及同期查体者35例(对照组),空腹采集静脉血,全自动仪器检测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KP)、血钙(Ca)水平,并校正血钙,统计分析其意义.结果:校正前高水平血钙(≥2.7mmol/L)13例,校正后为24例,明显高于校正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Tx、BAP、PTH、Ca、AKP水平分别为(3.38±0.77)nmol/L、(7.24±1.53)U/L、(6.79±1.24) pmol/L、(2.31±0.53) mmol/L、(97.42±26.19)U/L;血钙正常的MM患者中,血清NTx、BAP、PTH、AKP水平分别为(5.32±0.84)nmol/L、(6.08±1.27)U/L、(7.88±1.02) pmol/L、(98.81±24.67)U/L;血钙高的MM患者中,血清NTx、BAP、PTH、AKP水平分别为(5.72±1.33) nmol/L、(5.72±1.33)U/L、(8.76±1.21)pmol/L、(99.52±28.24)U/L.与对照组比较,MM患者血清BAP、PTH明显降低,NTx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钙水平及骨代谢指标对诊断MM有指导意义.

  • 钙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刁宗礼;韩雪;刘文虎

    钙代谢包括两种情况:钙平衡和钙稳态.钙平衡是指体内钙储存状态稳定,主要是指骨钙池的状态.钙稳态是指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离子钙水平稳定.钙平衡和钙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3个器官:肠道、肾脏和骨,这3个器官在体内钙调控因子的作用下,维持钙平衡和钙稳态.体内主要的钙调控因子包括:甲状旁腺激素、1,25-羟维生素D3、降钙素和离子钙本身.本文就体内钙平衡和钙稳态的调控作一综述.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一例误诊报告

    作者:米娜;王叶;朱沁芳;韩维良;杨历新

    患者,男,15岁,藏族,自小生长发育迟缓,反应迟钝,学习吃力.有手足抽搐史.其中1兄有智力障碍.体格检查:身高149cm,体重46kg.反应迟钝,计算力差,脸圆,齿排列紊乱,颈短,第4、5掌骨缩短.Chvostek征、Trousseau征阳性.辅助检查:骨龄:10岁.头颅CT:双侧基底节区钙化.双眼白内障.2011年5月24日,5月27日,5月29日甲状旁腺激素:93.71 pg/mL,137.1 pg/mL,210.1pg/mL,生长激素:1.96ng/mL,1.95 ng/mL,1.89ng/mL,同步血钙:4.18mmol/L,5.99mmol/L,8.71 mmol/L,同步血磷:1.11mmol/L1.40 mmol/L,0.91mmol/L.请301医院远程会诊,明确诊断: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钙调激素、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霞;张超;王桂荣;李宝玲

    目的 探讨绝经后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钙调激素,如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OH)D],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共纳入绝经后老年女性T2DM患者100例,通过双能X线测定的骨密度值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24例、低骨量组40例和骨质疏松组36例;收集3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BG)、HbA1c、血钙(Ca)、血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PTH、25(OH)D、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水平,分析各组糖代谢指标、25(OH)D、PTH及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FBG、血钙(Ca)、血磷(P)、ALP、25(OH)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患者的BMI、病程、HbA1c、PTH及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的T-P1NP和N-MID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HbA1、PTH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25(OH)D、T-P1 NP、N-MID水平与腰椎、全髋、股骨颈的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HbA1c、PTH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本研究收集的100例绝经后T2DM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者占67%,不足者占21%,充足者仅占12%;T2DM患者的25(OH)D与PTH、HbA1c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绝经后老年T2DM患者的骨密度均与25(OH)D、PTH、HbA1c及骨代谢指标存在相关性,且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容易出现继发性甲旁亢,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甚至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老年T2DM患者应定期监测HbA1c、25(OH)D、PTH和骨转换标志物,积极控制血糖、纠正维生素D缺乏,对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进行防治.

  • 骨代谢物指标检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骨密度的价值

    作者:刘鹏;王娟;马剑;张卓

    目的 探讨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联合运用骨密度及骨代谢物指标进行评价的价值.方法 选取低能量损伤导致脊柱骨折(脆性骨折)的60岁以上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骨密度检测并依据测得的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检测并记录各组患者的骨代谢物指标,观察MRd影像学表现.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对6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量化评估,探讨骨密度和骨代谢物指标在2组间的差异和原因.结果 2组患者间4种骨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T值评分在不同年龄的检出部位结果显示,骨密度的低T值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判定标准下的骨质疏松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密度检测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联合骨代谢物指标、受伤机制、影像学等综合分析,方可准确地诊断并治疗骨质疏松所引起的脊柱骨折.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余尿量对钙磷代谢的影响

    作者:金克锋;杨秀芹;常敏;王少泽;张晓飞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与残余尿量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保护残余尿量,控制钙、磷代谢紊乱.方法 以血液透析中心MHD≥3个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检测透析前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血清钙磷水平.根据残余尿量(无尿组尿量≤100 mL/24 h和有尿组尿量>100 mL/24h)进行分组,对各组间血清钙磷与iPTH等进行比较.结果 有尿组和无尿组i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钙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残余尿量对预防和减轻钙磷代谢紊乱、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重要意义.

  • 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澎;郭秋花;李彬

    目的 探讨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脏病的非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 根据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选择尚未进入替代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KD4,5)患者32例,根据血iIPTH的水平确定骨化三醇[1,25(OH)2D3]的治疗剂量,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的iPTH、血钙及磷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结果 (1)32例患者治疗前血清iPTH为(517.28±275.24)pg/ml,经治疗8周后iPTH总达标率93.8%;(2)治疗中患者的血钙及磷的水平均有升高,高钙血症发生率18.8%;(3)临床症状有不同改善,症状缓解较明显者占68.7%.结论 1,25(OH)2D3口服治疗慢性肾脏病(CKD4,5期)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非透析患者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 慢性肾脏病Ⅲ期患者甲状旁腺激素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作者:逯霞;桑晓红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Ⅲ期(CKD3)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与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特征的关系.方法:对60例CKD3期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血PTH检测,观察CKD3期患者PTH对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特征的影响.结果: 36.7% CKD3期患者有左室肥厚(LVH),其中54.5%为偏心性肥厚,45.5%为向心性肥厚,心功能损害以左心舒张功能受累为主(75.0%),并出现早.34例(56.7%)血PTH增高,且与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与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大血流速度比(E/A)呈负相关,与射血分数(EF)无关.结论:CKD3期时血PTH对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孟莞瑞;白超;马欣;张丽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血磷、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酸(UA)、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碱性磷酸酶(ALP)、磷酸肌酸激酶(CK)的差异,并对颈部超声、CT、ECT、颈部彩超联合CT或E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行对比.结果PHPT发病率男女比例达到1:2.571,病程3 d~14 a.从临床表现来看骨型和骨肾型分别占42%和18%,而肾型和高钙型占8%和26%,3例(6%)为无症状型.术后的PTH、Ca、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T的定位准确度要明显高于颈部彩超和CT,达到84.00%,颈部彩超联合CT或ECT准确度分别提高到88.00%和94.00%.5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甲状旁腺增生1例,腺瘤44例,腺瘤合并增生5例;甲状旁腺合并甲状腺病变的22例中,甲状腺病理改变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有19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微小乳头状癌各有1例.结论在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状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除检测患者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外,需结合骨骼系统、肾脏系统等症状学检查,必要时还要行颈部彩超等影像学检查.

  • 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22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尔西达;艾比拜;阿力木江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是由于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减少所致的低血钙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长期低血钙可致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晶体混浊,外胚层组织营养不良,骨密度增加和软组织钙化等,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该病是原发于甲状旁腺的少见疾病,常容易误诊、误治,所以在临床上应予以足够重视.我院自1990年~2003年12月共收治22例,现报告如下.

954 条记录 46/48 页 « 12...40414243444546474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