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孤立病灶综合征:13例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作者:王丽;夏程;曲方;金香兰;武海英;罗健;王而强

    目的 总结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灶综合征的头磁共振影像(MRI)、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伴有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灶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磁共振特点.结果 13例患者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3~58岁,伴发疾病分别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癫痫撤药1例,垂体危象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Still病1例,病毒性脑(膜)炎8例.首次MRI检查距发病时间2~39d.病灶均位于胼胝体压部的中央,胼胝体其他部分不受累及,信号特点为FLAIR和T2呈高信号,T1信号轻度减低,DWI高信号,ADC值减低.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形态上呈卵圆形或回旋镖形.13例患者在首次MRI检查后6~ 30d复查,显示病灶消失或信号明显减弱,且经对症治疗均达临床痊愈或明显好转.结论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灶综合征以头颅MRI发现胼胝体压部中央可逆性病灶为特点,临床症状多样,预后相对良好,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 胼胝体区脑动静脉畸形6例报告

    作者:黄庆;李铁林;尹方明;段传志;汪求精;韩志安;赵刚

    脑动静脉畸形(cAVM)是常见的颅内血管畸形.我院1990~2000年收治的138例cAVM患者中,有6例病灶位于胼胝体区,现报道如下.

  • 胼周动脉创伤性动脉瘤1例

    作者:程钢戈;董连强;杜庆广;张晖;张宝国;武琛;黄永安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是闭合性和穿透性脑损伤罕见的合并症,具有脆弱、易破裂出血的特点,应尽早诊断、治疗以防止再出血,但因其表现特殊,故临床上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空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创伤性颅内动脉瘤1例,现报告如下.

  • 胼胝体前部潜行切开微创治疗顽固性癫癎122例

    作者:吴勤奋;张新伟;张文德;徐如祥;周谷兰;林元相

    胼胝体前部2/3切开是治疗顽固性阗癫癎的手术方式之一,疗效较为肯定[1].但其手术操作范围大,易损伤桥静脉而导致术后严重并发症[2].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胼胝体前部潜行切开微创治疗顽固性癫癎122例,疗效满意.

  • 作者:

    关键词:
  • 低血糖脑病MRI动态观察一例

    作者:李建军;田丁军;王旭;晁满香;陈琨

    患者男,44岁.因"头昏12.0 h,四肢无力4.5 h,意识不清2.0 h"入院,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吸毒及药物依赖等病史.入院时患者旱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4 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无歪斜,四肢肌力检查不能配合,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血常规、电解质、生化检查均正常,血糖1.8 mmol/L(正常血糖参考值:3.9~6.1 mmol/L),头颅MRI表现:T1WI、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像未见异常,扩散加权成像(DWI)示右侧桥小脑脚边缘及双侧胼胝体压部、双侧丘脑外侧部呈略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像提示上述区域信号减低(图1~4).

  • MR扩散张量成像在鉴别脑缺血性疾病与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娄昕;蔡幼铨;马林;蔡剑鸣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鉴别脑缺血性疾病与多发性硬化(M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所导致的脑缺血性疾病患者32例,临床确诊为复发缓解型MS患者18例,均行头颅MR常规及DTI横轴面扫描.测量这些患者胼胝体膝部、体前部、体后部、压部以及额叶白质、枕叶白质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结果 MS患者的FA值在胼胝体的体前部、体后部和压部分别为0.67±0.12、0.67±0.09、0.71±0.01,较脑缺血性疾病患者(分别为0.75±0.05、0.72±0.05、0.76±0.06)降低(t值分别为3.443、2.281、1.846,P值均<0.01);MS患者在胼胝体膝部、额叶白质和枕叶白质FA值分别为0.63±0.13、0.34±0.08、0.29±0.06,缺血性疾病患者分别为0.69±0.08、0.34±0.05、0.40±0.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81、0.137、5.449,P值均>0.05).结论 DTI可以在活体无创性地对脑白质进行检测和评价,对鉴别脑缺血性疾病和MS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基于MR扩散张量成像探讨胼胝体各向异性分数与年龄的关系

    作者:高燕军;邬小平;李建文;李贤军;孙东海;杨军乐;杨健

    目的 分析胼胝体不同区域MR扩散张量(DTI)各向异性分数(FA)值随年龄的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171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R DTI扫描,其中男80名、女91名;年龄12 ~ 73岁,中位年龄44岁.按年龄段每10岁分为一组,分为10~ 19、20~29、30 ~ 39、40~49、50~59、60~69、70~79岁共7组,例数分别为2、32、33、54、35、11、4名.将胼胝体分为5个亚区(Ⅰ~Ⅴ区),测量胼胝体各分区FA值,计算各年龄组不同胼胝体分区FA均值,利用曲线回归的方法分析其随年龄的变化特点.结果 在同年龄组中,胼胝体Ⅴ区FA均值高,7组对应的FA值依次为0.77±0.06、0.80±0.03、0.79±0.03、0.79±0.03、0.78±0.03、0.77±0.03、0.77±0.03;胼胝体Ⅲ区FA值低,7组FA值依次为0.51±0.08、0.59±0.06、0.59±0.06、0.56±0.07、0.55±0.07、0.52±0.07、0.43±0.07.胼胝体不同分区FA值与年龄呈曲线相关(ROI1~ROI5 R2值依次为0.162、0.214、0.164、0.098、0.070,P值均<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分区FA值的变化呈近似倒U形趋势.各分区FA峰值出现在20 ~ 30岁.结论 胼胝体各区域扩散张量FA值随年龄增长呈曲线变化,反映了胼胝体随年龄的生理变化过程,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放射学孤立综合征的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黎普刚;郑双双;徐凯;徐超;马海朋;董瑞国

    目的 应用MR DTI技术研究放射学孤立综合征(RIS)患者在常规MRI上表现正常的脑白质(NAWM)是否存在异常.方法 收集RIS患者27例(RIS组),同时选取16名年龄和性别均与RIS组相匹配的常规头颅MR检查无明显异常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头颅常规MRI及DTI横断面扫描.测量受试者胼胝体膝部、体前部、体后部、压部以及额叶白质、枕叶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平均扩散系数(MD)值.2组之间不同区域的FA值、MD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研究者的2次测量值采用类内相关系数(ICC)分析.结果 同一研究者2次测量各参数基本一致,ICC值为0.934 ~0.989,显示2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RIS组胼胝体膝部、体前部、体后部的FA值分别为0.705±0.040、0.632±0.042、0.628±0.043,相比于正常对照组0.738±0.045、0.675±0.042、0.666±0.045,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26、4.487、-3.890,P值均<0.01);RIS组胼胝体压部、额叶和枕叶白质的FA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87、-0.683、-1.243,P值均>0.05).RIS组胼胝体膝部、体前部、体后部的MD值分别为(0.891±0.038)、(0.839±0.047)、(0.833±0.039)×10-3 mm2/s,相比于正常对照组(0.874±0.035)、(0.794±0.031)、(0.792±0.057)×10-3 mm2/s,均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1、5.836、5.146,P值均<0.01);胼胝体压部、额叶白质和枕叶白质的MD值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1、1.702、1.624,P值均>0.05).结论 应用DTI技术可检测到RIS患者的NAWM存在异常.

  •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胼胝体MR定量研究

    作者:袁慧书;谢敬霞;刘溢;王华丽

    目的比较MR影像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组、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 NC)组胼胝体面积及胼胝体不同部位的厚度,为进一步探讨AD、VD的发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70例中AD 26例,VD 14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30例.行磁共振扫描,取T1WI正中矢状面测量胼胝体面积及胼胝体前、前中、中、中后、后5个部位的厚度.结果 AD组与VD组及NC组胼胝体标准化面积分别为:(3.55±0.52) cm2;(3.48±0.90) cm2;(4.23±0.43) cm2.AD组与VD组及NC组胼胝体前、前中、中、中后、后5个部位标准化厚度分别为:AD (5.34±1.14) mm, VD (5.53±1.86) mm, NC (7.06±1.11) mm; AD (2.53±0.62) mm, VD (2.53±0.86) mm, NC (3.46±0.66) mm; AD (2.85±0.54) mm, VD (2.84±1.04) mm, NC (3.54±0.61) mm; AD (2.01±0.50) mm, VD (1.90±0.72) mm, NC (2.49±0.65) mm; AD (5.46±0.96) mm, VD (5.22±1.40) mm, NC (6.82±1.02) mm.AD组与VD组胼胝体前、前中、中、中后、后5个部位的萎缩率分别为:AD(24.36±16.13)%,VD(21.70±26.35)%;AD(26.75±17.97)%,VD(26.78±24.90)%;AD(19.60±15.30)%,VD(19.72±29.24)%;AD(19.17±20.35)%,VD(23.79±28.99)%;AD(20.00±13.96)%,VD(23.44±20.60)%.AD组与VD组胼胝体标准化面积及5个部位的标准化厚度均小于NC组(P<0.01),而AD组与VD组间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 (P>0.05).AD组与VD组胼胝体萎缩率5个部位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D及VD患者胼胝体均明显萎缩,提示AD及VD患者可能存在着大脑左右半球沟通的异常.

  • 侧脑室内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温群;孙美玉;王绍武

    患者女,74岁.头晕、头痛1个月,呈进行性加重,于2009年5月11日来我院就诊.体检无阳性体征.头部MR检查:侧脑室透明隔区见一个大小约2.6 cm×3.7 cm的肿块影,T_1WI呈等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病变边缘与右侧脑室壁分界不清,向上侵及胼胝体压部,Gd-DTPA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诊断:室管膜瘤或中枢神经细胞瘤.

  • 介绍一种实用的MR头颅轴面扫描定位方法

    作者:汪若弟;毛明伟

      MR头部轴面扫描的矢状面定位像里无明确骨性标志,作轴面扫描时一般采用自然头位,与扫描床垂直的零角度方向。但因病人头部和扫描床的相对位置易变,即使同一病人,在各次扫描时由于层面和肿瘤中轴间的角度不固定,易造成肿瘤增大或缩小的假象。   近4年,笔者采用前、后联合连线(anterior commissure and posterior commissure, AC、PC)作头部轴面扫描的定位方法,现介绍如下。  在轴面扫描的矢状正中定位像上,AC在Monro孔的前下方、终板和胼胝体喙的连接点。PC在第3脑室后壁,四叠板顶端(图1)。AC和PC虽然结构较小,但均可在矢状正中切面上清楚见到,取其连线定位较准确。有时,若病人因图1 图中箭头分别示前、后联合。前联合在终板和胼胝体喙的连接点,后联合在四叠板顶端肿瘤或手术使原有脑结构位置发生变化,AC和PC可能较难发现。此时,可用胼胝体喙尖和胼胝体压部基底(或流空的导水管顶端)分别代替AC和PC。  AC、PC连线定位法不仅提供了头颅MR轴面扫描的固定角度,可重复性强,操作简单,而且有利于较准确地比较颅内病灶的治疗效果,避免对放射治疗或药物治疗的误导,减轻病人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另外,还可为头部冠状面扫描打下较好的基础,笔者认为是一种实用的MR头颅轴面扫描定位法。  (志谢 感谢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肿瘤研究所影像科Dr.Steven Halls大夫的指导)

  • 正常足月儿胼胝体发育的MR初步观测

    作者:朱功升

    目的 探讨正常婴儿胼胝体生长发育变化,为评价生后胼胝体发育状态寻找可靠的判断依据.方法 采用高场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观察正常婴儿胼胝体生长发育中各部厚度变化及信号特点.结果 膝、压部厚度呈不均匀增加趋势,膝部早增厚,约在2~3月龄时超过压部,4~5月龄时压部迅速增厚,约7月末膝部与压部厚度接近,体部厚度增加缓慢.各部信号不均匀增高,与厚度增加具有相关性.结论 每3月龄可代表胼胝体的一个发育阶段,可以初步评价生后胼胝体的发育状态,间接反映脑发育情况.

  • 正常足月儿胼胝体发育的MR初步观测

    作者:朱功升

    胼胝体发育不全是引起早产儿和足月儿致残的原因之一,MR诊断胼胝体发育不全主要根据胼胝体完全或部分缺如、变薄及脑室的形态位置异常等[1],然而部分胼胝体发育不全和继发的胼胝体萎缩常表现为胼胝体各部厚度和信号的改变,这就需要有正常的胼胝体发育状态作对照才能诊断,但目前MR对胼胝体发育过程缺少系统性观测,本文利用高场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观察正常婴儿胼胝体生长发育中各部厚度变化及信号特点,以期对生后足月儿胼胝体发育进一步研究,旨在为轻微的胼胝体异常寻找可靠的判断依据.

  • 胼胝体入路治疗丘脑出血入脑室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睿

    目的:探讨胼胝体入路治疗丘脑出血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方法17例丘脑出血入脑室患者应用胼胝体入路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复查头部CT示血肿清除效果好,13例患者于1个月内清醒,4例病情进展死亡。肺部感染11例,消化道出血13例。5例患者术后出现缄默症,全部恢复。随访6个月,存活11例。Barthel指数(BI)>60分3例,40~60分6例,20~40分2例。结论经胼胝体入路治疗丘脑出血入脑室清除血肿效果满意,存活率高。

    关键词: 丘脑出血 胼胝体
  • 1例重度轴索损伤伴肺挫伤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

    作者:邹文婷;段萍;陈美

    轴索损伤系当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暴力时,因剪切力而造成的神经轴索损伤.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脑的中轴部分即胼胝体、大脑脚、脑干及小脑上脚等处,患者一般愈后较差.[1]肺挫伤是指强大暴力作用于胸壁,使胸腔容积缩小,增高的胸内压压迫肺脏,产生肺间质水肿、出血,可见呼吸困难、低氧血症.

  • 弥漫性轴索损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作者:陆峥;赵继宗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是颅脑损伤的一种重要形式.1956年Strich[1]首次报道了15例伤后持续昏迷5~15 个月死亡的病例.这些病例均无肉眼可见的颅脑损伤,镜下检查却发现全脑白质明显的神经纤维缺失和变性.Strich将其命名为弥漫性白质变性.1961年Strich又发现伤后存活48 h 者,脑组织中有神经轴索收缩球形成.1977年以后,Adams等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2 ],并于1 982年正式提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概念,即DAI是由颅脑损伤导致的大脑半球、胼胝体、脑干(有时为小脑)轴突的弥漫性损伤.

  • 12例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巴晓红

    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是中枢神经系统大的连接纤维束,连接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广泛区域,其功能目前研究的尚不充分,一般认为主要是协调双侧大脑半球.胼胝体病变可影响两侧大脑半球的整合、协调能力,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不同.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容易被其他病变掩盖,因此容易被忽略而导致漏诊.现对我科1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胼胝体梗死误诊为行为异常5例临床分析

    作者:邓婉秋

    胼胝体梗死临床上不常见,其广泛病变可产生精神症状,如淡漠,反应迟钝,人格改变和失用等异常行为.在基层医院,当患者出现异常行为时,由于临床经验匮乏,容易误诊和漏诊,而致患者失去佳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故应引起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总结我院收治的5例误诊为行为异常的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胼胝体发育不全的CT与MRI诊断

    作者:彭峰河;沈秀芝;彭如臣;信瑞强

    胼胝体发育不全为脑先天发育畸形.CT和MRI能较好地显示该病的影像特点,是目前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我院于2001年10月至2006年2月经CT和MRI检查发现14例胼胝体发育不全的患者,报告如下.

615 条记录 7/31 页 « 12...45678910...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