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类型与临床表型关系研究

    作者:刘晓青;张雅芬;刘孜孜;顾学范;萧广仁;鲍克容;俞丽华

    目的了解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患者的P型ATP7B基因突变的分布类型与发生情况,研究WD患者临床表现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化酶测定、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和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57个无亲缘关系家庭的60例WD患者进行ATP7B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60例中52例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症状(87%),其中30例临床表现为单纯肝脏损害症状,12例为肝脏合并神经系统症状,10例肝脏合并其他症状;7/60例表现为单纯神经系统症状;1例5岁,无临床症状.经DNA序列分析确认基因突变11种,其中错义突变类型5种(R778L、V1140A、G943S、V1106I和 V1216M),碱基缺失1种(1384del17),多态性变化5种(IVS4-5T/C、A2495G、C2310G、IVS18+6C/T和IVS20+5A/G).WD患者52/114个778位点的精氨酸被置换为亮氨酸(R778L),R778L基因突变发生率为45.6%.52例WD伴肝脏损害的患者中38例存在R778L基因突变(占73%),其中14例为R778L纯合型,24例为杂合型.2例V1106I基因突变类型的携带者均为迟发型WD患者(1.7%).3例已知ATP7B基因突变类型(R778L/V1106I、R778L/V1216M和R778L/R778L)的铜-ATP酶活性较正常对照分别下降44.55%、88.23%和69.49%.结论 1384del17和V1140A为ATP7B新基因突变类型.WD患者的常见R778L基因突变类型在本组的发生率为45.6%.在临床表现有肝损害的患者中,73%的患者携带R778L基因突变的等位基因.

  • 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各期中的变化

    作者:张建明;汪梅先;鲍克容;高煜

    目的了解儿童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临床各期中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评价MRI在肝豆状核变性疗效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为HLD的30例未治和初治患者及27例随访患者应用荷兰Philips 0.5T超导MRI系统进行脑及肝常规序列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37例(64.9%)MBI显示脑和(或)肝异常信号,18例(31.6%)脑和肝同时受累.脑部异常者,基底节是常见的受累部位,其次是丘脑,多表现为双侧对称性T2W高信号或(和)T1W低信号.肝脏异常者,表现为多发性弥漫性圆型T1W高信号,T2W低信号.未治及初治患者首次MRI异常率(脑、肝)明显高于随访患者(x2=12.5,P<0.01),疗程与MRI异常率成反比.28例正规治疗患者(19例的随访患者及9例初治患者)的随访MRI异常率与治疗前病程(均在5年以内)无关,(x2=2.44,P>0.05).未治、短程或不规则治疗与MRI异常明显相关.多数病灶经合理治疗后可随临床好转而逐渐消失或减少.治疗不当且总病程超过10年者,MRI呈脑软化、肝内巨大结节等严重异常信号,并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复治后临床及MRI改善缓慢.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经合理治疗,肝及脑部MRI异常信号可随临床症状改善而逐渐减少或消失.MRI有助于肝豆状核变性疗效及预后的判断.

  • 伴神经系统受累的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进展

    作者:姜彬;谢琰臣;王得新

    神经功能受损是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初期治疗首选曲恩汀或四硫钼酸铵口服,而对于无条件使用此两种药物的患者可给予青霉胺治疗,但应严格观察其病情变化;锌剂起效慢,不用于初始期治疗,可用于维持期患者的治疗,维持期患者也可给予中药治疗.随着对WD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基因治疗及干细胞治疗将会有更好的前景.

  • 肝豆状核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沈博;陈晨;吴瑢;肖佳佳;王晓平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又名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 ,WD),为 atp7b基因缺陷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疾病,在国际上属于罕见疾病,在中国是神经系统遗传病中仅次于肌营养不良的第二常见疾病。其特征为胆汁铜排泄和肝内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导致过量的铜在肝脏、脑、角膜等组织器官内积蓄,导致肝病及锥体外系症状等肝外表现。早期诊断与排铜治疗对改善WD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然而该疾病复杂的表现型使其诊断颇为困难,不同个体间的疾病转归也可迥异。近十年来,分子遗传学方法与临床疾病研究的结合愈发紧密,从分子水平准确识别并预测疾病的发展,进而采取更为有效的个体化干预,是分子遗传学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核心。本文就WD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 家族性症状前期肝豆状核变性2例

    作者:吴昊天;伍爱民;胡学强

    1病例报告2名患者为亲姐弟,姐姐12岁,2013‐9‐14体检时发现谷草转氨酶(AST )52 U /L (正常值范围15~40 U /L),谷丙转氨酶(ALT )76 U /L (正常值范围3~35 U /L),谷氨酰转肽酶(GGT )48 U /L (正常值范围10~60 U /L),碱性磷酸酶(ALP)541 U /L (正常值范围45~125 U /L),铜蓝蛋白0.0239 g/L (正常值范围0.2~0.55 g/L )。弟弟7岁,2013‐8‐28体检时发现 AST 109 U /L ,ALT 220 U /L ,GGT 91 U /L ,ALP 272 U /L ,铜蓝蛋白0.0358 g/L ,裂隙灯下检查姐弟二人眼底均未见 K‐F 环,无手足震颤、肌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无皮肤颜色改变,无牙龈出血、骨痛,无肝功能受损临床表现。2013‐10‐28就诊于作者医院,入院查体无特殊。2013‐10‐29行实验室检查:姐姐 AST 49 U /L ,ALT 65 U /L ,GGT 37 U /L ,ALP 427 U /L ,铜蓝蛋白0.0205 g/L ,血清铜3.1μmol/L (正常值范围11.0~23.6μmol/L),甲肝病毒抗体‐IgG 阳性(无肝炎病史,无生食虾蟹史),Ⅲ型前胶原 N 端肽31.01 ng/mL (正常值<15 ng/mL),Ⅳ型胶原169.48 ng/mL (正常值<95 ng/mL ),层黏连蛋白170.45 ng/mL (正常值<93.65 ng/mL);腹部 B 超提示肝脏实质回声均匀稍密集,肝脏无明显增大或缩小,肝内未见明显占位病变。弟弟 AST 159 U /L ,ALT 290 U /L ,GGT 95 U /L ,ALP 223 U /L ,铜蓝蛋白0.0361 g/L ,血清铜4.8μmol/L ,甲肝病毒抗体‐IgG 阳性,Ⅲ型前胶原 N端肽15 ng/mL ,Ⅳ型胶原82.65 ng/mL ,层黏连蛋白93.65 ng/mL ;腹部 B 超提示轻度脂肪肝声像,肝脏稍大,肝内无明显占位病变。姐弟二人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无异常。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C‐反应蛋白、凝血四项、甲胎蛋白、类风湿四项、ANA 谱14项、自身免疫型肝炎7项、肝炎系列等无明显异常。青霉胺负荷试验后24 h 尿铜(原子吸收法)姐姐2349.7 ug/24 h (正常范围0~100μg/24 h),弟弟1617.04 ug/24 h 。患者拒绝行肝穿刺。行基因检查发现:两名受检者 ATP7B 基因均存在两个杂合突变 c.1543+1G > T 、c.2975C > T ,p.(Pro992Leu),对受检者家属进行 c.1543+1G 、c.2975C 位点检测发现,受检者父亲携带 c.2975C > T ,p.(Pro992Leu)杂合突变,母亲携带c.1543+1G > T 杂合突变。未对受检者家属其他位点进行检测。诊断:肝豆状核变性(HLD)。诊断符合欧洲肝脏研究会( EASL)临床实践指南[1]。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
  • 妊娠期发病的肝豆状核变性一例

    作者:李静雅;汪琦;周卫东;曾庆玉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威尔逊病 (WD)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3q14.3 的ATP7B ,该基因突变导致 P 型铜转运 ATP 酶功能减弱或丧失 ,导致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和胆道排铜障碍 ,铜离子在肝脏 、脑 、角膜 、肾脏等部位沉积 ,引起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 、精神症状 、肝硬化 、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 环)[1] . 妊娠期间发病患者罕见 ,容易延误诊断 . 现报道一例孕期发病伴 ATP7B 基因双突变的病例 .

  • 关注铁过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作者:姚蕾;王晓平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组大脑和脊髓神经元丧失的疾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帕金森症病(Parkinson disease,PD)分别为认知障碍和运动障碍两大类疾病的典型代表.目前有关诱导这类神经疾病发生的因素尚不完全明确.近年研究表明,除蛋白异常聚集之外,大脑中微量元素铁的过度沉积及其相关联的氧化应激效应被认为是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

  • 肝豆状核变性致精神障碍一家系

    作者:刘雨生

    患者女,52岁.1990年1月,无原因渐起四肢轻度抖动,在上海华山医院门诊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经口服青霉胺0.5 g/次,3次/d治疗,1个月后病情改善,能正常工作和生活,1998年3月停药.2003年7月,出现易怒,称丈夫有外遇,要害她,无故哭笑,伤人毁物等.2003年8-10月,3次住我院治疗.1990年5月行脾肿大切除术.父母非近亲婚配,其2个哥哥均患肝豆状核变性去世.家族中无精神病史.

  • 肝豆状核变性伴发躁狂一例

    作者:刘艳红;韩笑乐

    患者 女,44岁,已婚,农民.主因四肢不自主运动,口齿不清2年,加重10 d,易激惹,情绪不稳,于2006年6月6日入本院.

  • 肝豆状核变性伴精神症状的临床分析

    作者:叶盛;季钗;水泉祥;方洁;杜凌波

    为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LD)伴精神症状的临床特点,对我院收治的92例HL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八例分析

    作者:丁瑛;宋海东

    肝豆状核变性(HLD)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而求治于精神病专科医院者较少见,因而容易被误疹。现将本院1984~1998年共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8例HLD进行临床分析。 一般资料本组共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7~36岁,平均27.5岁;病程1个月至8年。8例患者均为首次入院,HLD遗传史6例阳性,其中1例的叔叔患HLD,5例的兄弟姐妹患HLD;5例中有1例的兄弟姐妹5人均患HLD。 临床表现(1)精神症状: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不稳、兴奋躁动、吵闹不宁,表现为欣快、行为幼稚1例,外跑不归、冲动、毁物、打人4例,睡眠差2例,被害妄想、嫉妒妄想1例,夸大妄想1例,幻听1例,拒食1例,记忆障碍1例,智能减退7例。精神检查显示8例患者均无内省力。(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8例患者均有肢体震颤、步态不稳、肌张力增高,程度轻重不一,伴有抽搐2例,口齿不清、流涎2例,肝肿大1例。(3)辅助检查:8例患者血清铜兰蛋白均低于18 μg/L,1例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异常(124.7 U/L),1例心电图Q波活动明显增强,7例有角膜K-F环。(4)治疗与预后:8例患者中除1例确诊后转外院治疗,余7例均分别采用小剂量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泰尔登控制精神状态,住院3~93天(平均34天)后精神症状得以缓解,情绪稳定。住院期间以青霉胺口服及安坦、东莨蓉碱对症处理。预后:7例中2例精神症状明显好转,5例精神症状略有改善。 讨论 HLD以肝病变症状及神经症状为主者较多见,而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者仅占1/5~1/4[1],临床上易被误诊。这常因精神科医生对HLD的认识不足而致。因而有人曾建议,在精神科专科医院将血清铜兰蛋白的测定列为常规检查。HLD的精神症状主要是由于铜代谢异常后铜广泛沉着脑的各个部位,导致大脑机能损害所引起,也有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忧郁情绪而引起[2]。但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HLD患者的精神症状以兴奋、情绪易激惹、哭笑无常和行为紊乱如冲动、毁物为主,也有的出现幻觉、妄想;另外,智能减退明显,偶有记忆减退及人格改变,临床表现类似情感性精神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因此,如果患者精神症状与神经症状同时出现,精神症状呈进行性发展并伴有智能减退及人格改变,提示精神病性症状可能有器质性基础。

  • Tourette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周锦泉;茶志芳

    为了解Tourette综合征(TS)的临床特点,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对象为1995年7月至2000年8月经我院及大理市一院诊治的TS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TS诊断标准,并参照Bruun等[1]提出的诊断标准.排除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习惯性痉挛和癫痫.共89例,其中男76例,女13例;平均年龄(10±5)岁;病程1~6年,中位数为3.6年;64例经脑CT检查均正常;46例脑电图检查,6例为慢波增多.全部患者均为口服利培酮治疗.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脑诱发电位和颅脑MRI表现分析

    作者:李文杰;王晓平

    目的 观察15例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的脑诱发电位、颅脑MRI改变.方法 对15例WD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对15例WD患者进行颅脑MRI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1)15例WD患者中,12例BAEP异常,临床有明显神经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Ⅲ、Ⅴ波波峰潜伏期(PL),Ⅲ~Ⅴ、Ⅰ~Ⅴ波峰间期(IPL)延长,临床无神经症状或症状较轻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Ⅰ、Ⅲ波PL,Ⅰ~Ⅲ波IPL延长;10例VEP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 PL延长,其中3例为临床无明显神经症状者;12例SEP异常,主要表现为N20、P40 PL、N13-N20 IPL延长.(2)15例WD患者颅脑MRI有9例发现异常,病变分布为:壳核9例(60%),苍白球6例(40%),尾状核5例(33.3%),丘脑3例(20%),脑干4例(26.7%).病灶多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在高磁场MRI中部分病例病灶可在T1、T2加权出现高低混杂信号.(3)WD患者脑诱发电位的异常可能发生在临床神经症状及颅脑MRI改变之前.结论 脑诱发电位检查对神经系统症状前或轻症患者及WD脑干病变的诊断可能更具价值.脑诱发电位、颅脑MRI可反映脑部损害程度,二者与临床表现三者相结合可能提高WD的早期诊断率.

  • 单肢舞蹈症表现的脑梗死一例

    作者:袁立颖;王荔;卢秀芳;苑少杰

    偏身舞蹈症是单侧肢体和(或)面部的不自主、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症状出现较为突然,多数急性起病,少数亦可在数周内逐渐出现,其病因多样化,见于脑血管病、风湿热、颅脑肿瘤、外伤、变性疾病、丘脑手术后等.此病需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症、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相鉴别[1].

  • 肝豆状核变性的磁共振成像特殊改变二例报告

    作者:林洁;赵重波;吕传真

    例1 患者,女,14岁,以"语言欠流利2年,学习困难1年,右侧肢体活动受限3个月"于2003年6月25日住院.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神经系统检查:智能差,右下肢肌力Ⅳ级,腱反射(+ + +),右Barbinski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降低,但骨髓象正常.血清铜蓝蛋白<0.07 g/L,血铜0.17 μg/ml,24 h尿铜0.38 μg/ml.B超提示慢性肝病、脾大.K-F环(+).头部MRI:双侧额顶叶斑片状T1WI低、FLAIR和T2WI高异常信号,部分病灶增强后见沿脑回分布样强化;双侧丘脑、苍白球、中脑背盖对称T1WI低、T2WI高异常信号(图1).

  • 7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ATP7B基因七种新突变的发现

    作者:杨静芳;梁秀龄;马守忠;王丽娟;陈嵘;陈彪

    目的 分析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患者ATP7B基因突变的分布特征,建立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Wilson病进行基因诊断的方法,并评价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Wilson病的74例患者及50名健康人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以患者和健康人的DNA为模板,分别对ATP7B基因的21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取PCR产物应用DHPLC技术在部分变性条件下检测突变并DNA测序证实突变位点.结果 利用DHPLC技术筛查并经测序证实,共发现22种ATP7B基因突变类型,其中7种是新发现的,同时发现11种多态,其中3种是新发现的.第8外显子Arg778Leu突变率高,其频率为25.0%.其次,2356-2A>G突变频率为3.4%,Arg919Gly突变频率为2.7%,其他外显子突变频率均在1.0%~2.0%之间.结论 中国人的WD基因突变具有多样性特点,热点突变是第8外显子Arg778Leu.DHPLC具有高通量、敏感、准确且经济的特点,适合于大样本的筛查且能够发现未知的突变,是一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基因诊断技术.

  • Wilson蛋白离子结合功能的研究

    作者:丰岩清;梁秀龄;王莹;国宁;陈曦;徐琳;黄帆

    目的研究Wilson蛋白(ATP7B酶)的离子结合功能,探讨锌剂治疗Wilson病的机制.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目的基因,GST基因融合载体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凝血酶酶切并收集目的蛋白,应用离子螯合层析和放射性锌印迹技术研究蛋白不同离子的结合能力.结果 ATP7B的离子结合能力为Cu(Ⅰ)>Zn(Ⅱ) >Ni(Ⅱ)> Cu(Ⅱ),并发现锌离子和铜离子对蛋白的结合具有竞争作用.结论本实验证明了ATP7B以一价铜离子的形式行使其运铜功能,ATP7B不仅有结合铜离子的功能,而且有结合其他离子的功能;铜锌两种金属离子在蛋白结合位点的竞争作用可能是锌剂治疗WD的机制之一.

  • Wilson病基因突变体的体外构建及表达研究

    作者:吴志英;王柠;慕容慎行

    目的研究并比较正常ATP7B蛋白及其突变体蛋白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探寻ATP7B蛋白参与铜转运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含健康人全长Wilson病(WD) cDNA片段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ATP7BcDNA/pcDNA3,定点诱变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突变体表达质粒Arg778Leu/pcDNA3、Gln914Ter/pcDNA3和Thr935Met/pcDNA3;同时设计并制备包含ATP7B蛋白N端主要功能区的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ATP7Bn33-629抗体;分别以上述质粒瞬时转染中国仓鼠卵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收集细胞提取蛋白,以ATP7Bn33-629抗体为一抗,免疫印迹分析并比较正常和突变体ATP7B蛋白的表达程度.结果 ATP7B蛋白在正常ATP7BcDNA/pcDNA3表达质粒和Arg778Leu/pcDNA3、Thr935Met/pcDNA3错义突变体表达质粒转染的CHO细胞中表达量一致,而在Gln914Ter/pcDNA3截短突变体表达质粒转染的CHO细胞中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成功构建了WD突变体表达质粒并在转染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打下基础.错义突变未改变ATP7B蛋白表达量,提示错义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的机制与蛋白表达量无关.截短突变产生的ATP7B蛋白产物表达量增加可能与其所需的翻译时间相对较短有关.

  • Wilson病患者的厌恶情绪加工障碍

    作者:汪凯;杨任民;Ramjahn Hoosain

    目的探讨Wilson病(WD)患者是否出现选择性厌恶情绪认知障碍,以进一步验证基底节参与情绪加工的假说.方法测试32例WD患者(WD组)和20名健康人(对照组)对30张含有6种基本情绪(喜、惊、怕、悲、厌和怒)面孔照片的辨认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WD组对厌[(9.1±4.7)分,P<0.001)],怒和怕[(14.9±4.3)分;(12.8±3.6)分,P均<0.05]情绪面孔的辨别有障碍,而相对于怕和怒,厌的认知障碍更为明显.结论 WD组表现为相对选择性的厌恶加工障碍.

  • 胚肝细胞移植治疗Wilson病的初步研究

    作者:石铸;梁秀龄;王莹;黄丽;任廷文;李洵桦

    目的探讨胚肝细胞脾内移植对TX小鼠铜代谢紊乱的改善情况.方法组织块酶消化法分离培养DL小鼠胚肝细胞,以Hoechst33324进行荧光标记后作为供体对TX小鼠进行脾内移植,检测移植后TX小鼠的血清铜蓝蛋白和血清铜水平,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移植后2周内,TX小鼠的铜蓝蛋白由9.0 U/L逐渐上升至14.5 U/L、血清铜由0.3 mg/L上升至0.6 mg/L(P<0.05),受体肝组织内可见供体细胞定居并呈结节样增生.结论胚肝细胞脾内移植后可在受体肝组织中定居增生,并有效改善TX小鼠的铜代谢障碍,为Wilson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483 条记录 8/75 页 « 12...567891011...747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