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部微创手术切除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24例

    作者:孔敏;陈保富;朱成楚;马德华;王春国;叶加洪

    目的 探讨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24例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24例均采用先经后正中切口入路切除肿瘤椎管内部分,后采用胸部微创方式切除肿瘤后纵隔部分:其中16例为经电视胸腔镜(VATS)切除,4例经胸内小切口入路、4例经胸部小切口胸膜外途径.结果 全部Ⅰ期完整切除肿瘤,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鞘瘤17例,术后症状缓解,随访肿瘤无复发.结论 后纵隔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诊断及治疗具有特殊性,手术方案应根据肿瘤位置、大小、范围个性化设计.经胸部微创联合后正中切口入路为较理想手术方案.

  • 胃肠道间质瘤23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姜军永;李晓东;刘曙光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间叶源性肿瘤,临床表现除有腹部不适、腹痛、便血等一般症状外,无特异性.以往把GIST混同于平滑肌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电镜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GIST有了新认识,认为GIST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主要的生物学特征是kit基因突变和kiI蛋白产物(CD117)的表达.现对本院收治的23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

  • CT与MRI对在眼眶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作者:李雪萍

    目的:比较CT与MRI在诊断眼眶神经源性肿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3例已经过病理证实的眼眶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观察其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结果:所有眼眶肿瘤患者的影像学中都会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其中CT对病变处的空间位置和相邻结构之间的继发改变有很好的显示,而MRI则在CT基础上还能够通过信号显示出的强弱程度显现出病变的内部结构.结论:在诊断眼眶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时应用MRI优于CT.

  • 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瑞举

    目的 研究应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患者53例,对其磁共振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者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共检查出51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均为椎管内生长,其中,椎间孔未扩大但神经根有加粗6例、椎间孔有扩大31例和椎间孔及神经根均没有变化14例;肿瘤边缘光滑规整28例、边缘不光滑规整17例和病灶内信号均匀6例.42例病灶处T1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9例为短信号;9例T2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42例为短信号.病灶处出现囊变13例、出现斑片状坏死9例、出现斑点状坏死10例和没有出现囊变及坏死19例.通过增强扫描的病例有37例,其中,信号明显为不均匀强化20例、均匀强化17例.MRI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0.91%(10/11),MRI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7/8),MRI节细胞神经瘤、畸胎瘤、成神经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2/2)、100.00%(1/1)、100.00%(2/2)和100.00%(3/3);MRI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2.59%(25/27),略低于病理诊断的100.00%(2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于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够为临床制定肿瘤切除手术方案提供正确的诊断信息.

  • 四肢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

    作者:于春水;李坤成;杨小平;李大胜;赵欣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由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3例.神经源性肿瘤多表现为卵圆形或梭形(9/13),边界清楚(13/13),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10/13),T1WI为均匀等信号(8/13),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13/13),Gd-DTPA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13/13).结论结合肿瘤的形状、信号及与周围神经毗邻等特点,提示软组织神经源性肿瘤,而肿瘤大小、形状、信号均匀度、有无囊变,以及强化特点等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

  • 节细胞神经纤维瘤的CT表现

    作者:刘洋;吴建满

    目的:总结节细胞神经纤维瘤(ganglioneuroma,GN)的相对特征性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N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详细记录GN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表现等。结果:22例中,位于后纵隔脊柱旁10例,肾上腺9例,腹膜后2例,盆腔骶前1例。22例均境界清楚。横截面大小平均(4.9±2.4)cm×(3.9±1.8)cm。20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椭圆形或梭形,2例形态不规则。6例伴有伪足或呈嵌入式生长。密度均匀16例,不均匀6例,CT值平均(27.3±6.3)HU。伴有钙化5例,脂肪成分3例。无明显强化5例,轻度不均匀强化15例,中度及以上不均匀强化2例;17例表现为延迟强化。9例病灶内可见穿行的血管;2例腹膜后病灶包绕周围大血管。结论:GN的CT表现有其相对特征,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肠系膜纤维瘤病一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作者:郑飞;张军;王康里;王宇

    患者,男,18岁,因"下腹部发胀不适1个月余"于2008年7月30日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B超检查显示:下腹部实性占位;行MRI检查示(图1、2):盆腔占位病变,来源于后腹膜可能性大,初步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08年8月7日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肠系膜肿物切除+小肠部分切除术,于下腹部见肿块位于回肠系膜内,大小约12 cm×10 cm×10 cm,表面光滑,有较完整包膜,血运丰富,与肠管、后腹膜粘连.

  • 骶骨巨大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郭卫;臧杰;杨毅;尉然

    目的:探讨骶骨巨大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2000年6月~2015年12月,共收治骶骨良性巨大神经源性肿瘤188例,其中神经纤维瘤137例,神经鞘瘤51例.男93例,女95例;年龄17~75岁(42.3±10.4岁).初次手术患者167例,外院术后复发21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均未行穿刺活检.肿瘤局限于骶管内或巨大相对低位(S1以下)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采用单纯经后路分块切除方式完整切除肿瘤;对于巨大相对高位(S1以上)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采用前后联合人路手术切除;肿瘤下界高于S2水平的骶前神经源性肿瘤采用前路手术切除.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果:手术时间75 ~420min(185±61 min),出血量500~5000ml(1600±908ml).行单纯后路手术切除肿瘤165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肿瘤16例,单纯前路手术切除肿瘤7例;除9例体积较小的肿瘤整块切除外,其余病例均行分块完整切除.1例死于围手术期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例因累及骶骨范围太大,出血较多,未能保留S2以下神经根,术后出现大小便困难,但均未行膀胱、直肠造瘘.其余病例均保留了双侧S3以上神经根,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随访10~126个月(59±23个月),16例术后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8.5%.结论:对骶部神经源性肿瘤应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及大小来决定手术人路,整块或分块完整切除肿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40例报告

    作者:李金锐;李剑锋;杨帆;李运;王俊

    目的 探讨胸腔镜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1994年5月~2006年5月,经胸腔镜手术切除40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套管切口根据肿瘤位置而定,如肿瘤过大,切除困难,可辅助小切口. 结果 34例经胸腔镜顺利完成肿瘤切除,6例附加6 cm小切口完成手术.神经鞘瘤20例,神经纤维瘤14例,神经节细胞瘤6例.肿瘤直径平均4.7 cm(2~12 cm).术后平均胸腔闭式引流2.2 d(1~7 d).术后平均住院4.8 d(3~13 d).轻微并发症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9个月~12年,其中<3年16例,3~5年12例,>5年7例,失访5例.局部复发1例,接受二次手术治疗. 结论 胸腔镜切除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可靠、创伤小,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 微创手术治疗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42例报告

    作者:滕洪;王述民;曲家骐;侯维平

    目的 探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价值.方法 1993年5月~2009年3月,经微创手术切除42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胸腔镜切除29例,其中16例加小切口辅助;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10例;哑铃形肿瘤3例,均后正中切口切除椎管内肿瘤,1例胸腔镜切除胸内肿瘤,2例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结果 42例均完整切除肿瘤,无中转开胸.无并发症.病理诊断神经鞘瘤27例,神经纤维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8例.34例随访6个月~14年,其中<3年16例,3~5年13例,>5年5例.无局部复发.结论 微创手术切除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可靠、创伤小.胸腔镜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对有胸膜粘连或肿瘤长入椎间孔者,应选择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方法.

  • 单孔电视胸腔镜右后纵隔神经鞘瘤切除术一例

    作者:白舒;张瑛;丁国强;刘鸿运;于四海;张大勇

    单孔电视胸腔镜后纵隔神经鞘瘤切除术未见文献报道,我科 2010 年 11 月完成 1 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 34 岁,于 2010 年 11 月就诊,主因咳嗽气短10 d ,体检发现纵隔肿物 1 d 入院.既往史:慢性咽炎 10 余年.入院查体:无异常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胸部 CT :右后纵隔脊柱旁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物影,突向肺野内,广基底与脊柱相连,肿物大径层面大小约2.5 cm × 2.0 cm ,椎间孔未见明显扩大.增强扫描:肿物可见环形薄壁,边缘清晰,病变边缘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略下降,中心无明显强化, CT 值约 25 ~ 27 HU ,考虑良性神经源性肿瘤( 图 1 ).诊断:右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

  • 头颈、颅内滑膜肉瘤诊治经验

    作者:张颉;杜固宏;秦智勇

    病例1患者男性,30岁.理发时发现左颈枕部肿块,于2008年12月16日入院.查体:肿块质软,边界清,无压痛,不可推动.MRI示:颅颈交界区C1椎板左后方肌间隙可见较大不规则异常信号占位,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其下部见明显不规则囊变区.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内可见低信号囊变区.肿块边界清晰,邻近肌肉组织受压.影像学诊断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大.

  • 全胸腔镜下胸廓入口处神经源性肿瘤摘除2例

    作者:苏志勇;张镒镭;姜天烁;赵鑫

    例1 女,19岁.体检发脱左后上纵隔占位5月余.查体双侧瞳孔正圆,不等大,左侧2.0 mm,右侧3.0mm,对光反射灵敏胸部增强CT及MRI示左侧胸廓入口脊柱旁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约4.4cm ×4.0cm ×3.5 cm,边缘光滑,相邻周围结构受压,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未见伸入相邻椎间孔征象.诊断为左侧后上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 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杨增;刘志东;杨俊;王德江;高胜华

    目的 探讨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哑铃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长期慢性胸背痛,多伴有双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个别病例无症状.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胸部MRI检查,结果与术中情况吻合.肿瘤均由胸外科医师与神经外科医师协作一期完全切除.术后胸背痛及感觉和运动障碍明显改善或消失,异常神经系统体征消失.恢复顺利,治愈出院.术后病理: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结论 胸部MRI对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手术治疗应由胸外科医师与神经外科医师协作一期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先切除椎管内肿瘤,然后再切除椎旁胸内肿瘤,根据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 骶管内硬膜外血管瘤一例

    作者:张晨冉;孙青芳;卞留贯;成侃;王健;李云峰;赵卫国;沈建康

    患者 男,53岁.主诉腰背部酸胀1个月入院.酸胀为阵发性,休息无缓解,不伴下肢活动感觉障碍.查体:左侧提睾反射减弱,左侧膝、跟腱反射迟钝,Babinski征阴性,肌力、肌张力正常.术前腰骶椎MRI表现如图1所示,术前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术中见肿瘤大小约3.5 cm×3.0 cm×2.0 cm,占据硬脊膜外左侧,将椎管严重压迫向右推移,脊膜下积液,术中行肿瘤全切除.

  • 颈前入路治疗颈部椎管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体会

    作者:董益鹏;刘藏;张晶;侯瑞光;张向华;梅国顺;王月平;彭磊

    目的 探讨颈前手术入路治疗颈部不同部位的椎管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2例颈部椎管外周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经颈前胸锁乳突肌前缘入路10例,经颈前胸锁乳突肌后缘入路4例,经颈前颌下咽后入路3例,经口腔入路2例,经锁骨上窝入路3例.结果 本组22例颈部椎管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经神经营养药物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等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12 ~84个月,平均随访(48.3±18.7)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并再次行肿瘤切除术.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选用相应的颈前手术入路,对于治疗颈前部椎管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安全有效.

  • 上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

    作者:吴哲褒;贺崇欣;吴近森;诸葛启钏;郑伟明;苏志鹏;刘藏

    目的 探讨上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入路、肿瘤与枕下海绵窦的关系、术后颈椎的稳定性.方法 从1996至2005年期问经病理证实的上颈段哑铃形神经源性肿瘤17例(神经鞘瘤12例,神经纤维瘤5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13例)和颈后外侧入路(4例)切除肿瘤.所有患者术中均未行颈枕融合术.结果 16例肿瘤在显微镜下全切除,1例行近全切.根据术中肿瘤和硬膜的关系,肿瘤位于单纯硬膜外者12例,硬膜内外者5例.随访期间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均无颈椎不稳定性现象发生.结论 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或颈后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理想的治疗方法.术中娴熟处理椎动脉和枕下静脉丛出血至关重要.

  • 喉内外交通性神经鞘瘤一例

    作者:殷潇;舒畅;孙常领;齐晓薇

    大约45%的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头颈部,其中大部分发生于咽旁间隙[1-2].发生于喉部的神经源性肿瘤很罕见,据报告仅占喉部良性肿瘤的0.1%~1.5%,其中神经鞘瘤略多于神经纤维瘤[1-3].本科近来治疗1例喉内外交通性神经鞘瘤,报告如下.

  •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查洋;高志强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是一组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细胞,分布于从颅底至盆腔和骶椎的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不同而各有特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多来自副交感神经节细胞,无内分泌功能,曾称为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副神经节瘤.

  • 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长期效果的观察

    作者:黄瑶;顼晓琳;李彬;魏文斌

    目的 研究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和长期术后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999-2011年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局部肿瘤切除的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患者15例(15眼).方法 观察记录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术后效果、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术前视力、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术后视力、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中睫状体肿瘤7例(46.7%),睫状体脉络膜肿瘤2例(13.3%),脉络膜肿瘤6例(40%).组织病理学检查:10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胶质瘤,1例神经纤维瘤.肿瘤仅累及脉络膜者(6例),采取内切除(玻璃体切除)术式;肿瘤累及睫状体者(9例),采用外切除(经巩膜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式.随访1~9年,9眼(60%)的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同或提高.6眼(40%)的佳矫正视力低于术前,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视网膜脱离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5眼均无肿瘤复发,1眼(6.7%)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终行眼球摘除术.结论 内切除或外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完整摘除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保存视力的有效术式,同时尽可能降低了肿瘤医源性播散的可能.

118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