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葡萄膜黑色素瘤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郭琳洁;吴中耀;张胜;陈家祺;艾思明;郑湖玲

    目的探讨葡萄膜黑色素瘤病理学特征对患者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按改良Callender分类,对115例病理样本常规病理形态检查,临床随访,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生存曲线及回归分析.结果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类上皮型肿瘤35.6±21.5月,混合型肿瘤63.7±37.0月,梭形细胞型肿瘤69.5±36.5月,类上皮型肿瘤患者生存时间较短;患者生存时间与肿瘤的巩膜接触大径,肿瘤的大高度及肿瘤的浸润深度呈负相关.结论类上皮型葡萄膜黑色素瘤恶性程度较其他两型高,肿瘤的病理学分型结合肿瘤其他病理学特征可作为肿瘤恶性程度的评估指标.

  • 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毕晓达;魏锐利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研究葡萄膜黑色素瘤所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常见的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可分为动物的自发性肿瘤、诱发肿瘤和移植性肿瘤.开始应用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系和肿瘤组织碎片建立模型是原发的和转移的实验性动物模型的一大进步.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常被用于原发和转移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及治疗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尽管动物模型与人类的疾病有一定差异,但它们确实为研究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转移预后及治疗手段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对近年来葡萄膜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研究做一综述.

  • 表观遗传学在眼内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刘倩;魏文斌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的研究对象是在未出现DNA序列改变的前提下发生的可遗传的基因功能变化.随着对肿瘤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DNA序列以外的调控机制(即表观遗传学)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具体介绍表观遗传学在癌症发生中尤其是在眼内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葡萄膜黑色素瘤经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周金琼;魏文斌

    巩膜表面敷贴放射治疗是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一种近距离放射疗法,肿瘤局部控制率、转移率以及患者生存率与其他疗法相比并无差异,但能保留眼球并维持部分视力,对正常组织及全身损伤较小,安全且疗效可靠.治疗预后受肿瘤大小、位置、退行速度、生长方式、敷贴剂量率、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敷贴器放置的精准度、敷贴器的形状以及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

  • 葡萄膜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及检测方法

    作者:朱瑞琳;魏文斌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显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存在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并与肿瘤的预后相关.这些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这有助于阐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可用于检测葡萄膜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的方法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手段也不断更新.本文对目前发现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以及研究中涉及的染色体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比较基因组杂交、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微卫星分析、单核苷酸芯片等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 葡萄膜黑色素瘤染色体异常及其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周一雄;贾仁兵;范先群

    葡萄膜黑色素瘤存在多种染色体异常及基因表达异常.3号染色体缺失和8号染色体获得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其分型和预后评判的指标;6号染色体的异常与葡萄膜黑色素瘤不同表型的侵袭能力有关.Cyclin D1、MTS1、MDM2、Bcl-2等基因表达异常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关,DDEF1、NBS1基因的表达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侵袭能力和转移密切相关.

  • 国产敷贴器治疗葡萄膜转移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月明;延艳妮;李洋;魏文斌

    目的 探讨国产敷贴器治疗葡萄膜转移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由病史、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葡萄膜转移癌,经国产敷贴器进行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的患者16例(16眼).方法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测量瘤体大小(大基底直径、大高度),间接眼底镜、CDI及OCT下观察视网膜下液情况.采用SPSS22.0对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视力、眼压、肿瘤大小,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16例患者手术中无活动性出血,无眼肌、涡静脉、视神经等损伤,术后无感染、巩膜融解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失访.14例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视力无明显变化(P=0.69)(术前0.24±0.29,末次随访0.21±0.26)、眼压无明显变化(P=0.39)(术前13.3±5.8 mmHg,末次随访16.0±12.9 mmHg),术后瘤体萎缩(大基底直径:术前14.9±2.6 mm,末次随访9.9±3.9mm,P<0.001;大高度:术前6.3±1.9 mm,末次随访2.4±1.3 mm,P<0.001).所有得到随访数据的14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间接眼底镜、CDI及OCT下未观察到视网膜下液的存在.结论 国产敷贴器治疗葡萄膜转移癌安全、有效.

  • 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长期效果的观察

    作者:黄瑶;顼晓琳;李彬;魏文斌

    目的 研究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和长期术后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999-2011年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局部肿瘤切除的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患者15例(15眼).方法 观察记录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术后效果、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术前视力、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术后视力、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中睫状体肿瘤7例(46.7%),睫状体脉络膜肿瘤2例(13.3%),脉络膜肿瘤6例(40%).组织病理学检查:10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胶质瘤,1例神经纤维瘤.肿瘤仅累及脉络膜者(6例),采取内切除(玻璃体切除)术式;肿瘤累及睫状体者(9例),采用外切除(经巩膜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式.随访1~9年,9眼(60%)的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同或提高.6眼(40%)的佳矫正视力低于术前,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视网膜脱离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5眼均无肿瘤复发,1眼(6.7%)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终行眼球摘除术.结论 内切除或外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完整摘除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保存视力的有效术式,同时尽可能降低了肿瘤医源性播散的可能.

  • 建立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初步探讨

    作者:程浩;吴中耀;郑健樑;杨华胜;颜建华;黄丹平;夏阳

    目的 研究建立人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方法,对比不同的移植方法对成瘤率的影响,为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提供体内实验平台.方法 分别采用原位移植及异位移植的方法,选取BALB/L-nu裸鼠35只,随机分为3组,将原代培养的第三代人眼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裸鼠前房(前房组--原位移植)及皮下(皮下A组--异位移植),另以手术切除的新鲜人眼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制作成的完整瘤组织块移植到皮下(皮下B组),在同样条件下饲养,观察其成瘤率和大体及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前房组成瘤率46.6%,14例在接种后第3天即可见前房内黑色片状小肿物,紧贴在角膜内皮及虹膜表面.2个月时肿瘤基本充满前房.皮下A组成瘤率20%,2例于接种1周后可见局部出现黑色斑块,呈椭圆形,轻度隆起.1个月后肿物逐渐增大,接种后60 d长至1.0 cm×1.0 cm,色黑,呈圆形.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为黑色素瘤.皮下B组接种肿物后,10例中有8例未见肿瘤长大,3个月后自行消退.另2例肿物先扁平,后弥散,不符合肿瘤不断生长的特性,不计入成瘤率.结论 将原代培养的人眼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混悬液分别注入裸鼠眼前房及皮下,能建立裸鼠的原位及异位移植瘤模型,成瘤率明显高于组织块皮下移植.其中原位移植瘤模型成瘤率远高于异位移植,且更符合生理特点,有利于眼科操作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是建立人葡萄膜黑色素瘤裸鼠模型的良好选择.

  • 虹膜睫状体肿瘤37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桂琴;吴中耀;冯官光;杨华胜;颜建华;郑湖玲

    目的分析虹膜睫状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要点、病理组织学特征、处理及预后.方法对1966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7例虹膜睫状体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病理组织学分类,第一位为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瘤15例(40.5%),其他依次为虹膜睫状体转移癌8例(21.6%)、睫状体髓上皮瘤3例(8.1%)、虹膜色素痣2例(5.4%)及其他9例(24.3%).处理方法:局部切除14例(37.8%),眼球摘除21例(56.8%),活检后观察2例(5.4%).对其中的34例随访2个月至15年,平均31个月.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瘤多呈半球形或球形的棕黑色实性肿物,肿瘤内有丰富的新生血管,部分睫状体黑色素瘤邻近的表层巩膜有"哨兵"样血管,巩膜透照试验瘤体不透光;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示低至中等回声图像,邻近受累组织回声及形态异常,对黑色素瘤特异性抗原呈阳性反应,预后较好.虹膜睫状体转移癌可为单发或多发,肿瘤扁平隆起或近似球形,色泽污秽,有丰富的新生血管,生长迅速,可发现原发癌,预后极差.结论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瘤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易与其他虹膜睫状体良、恶性肿瘤混淆.虹膜睫状体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复杂,需借助影像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确诊,其预后不良.

  • 葡萄膜转移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丛春霞;林锦镛;王兰惠

    目的 观察葡萄膜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198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3例葡萄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生长方式、肿瘤类型和相关的病理学特点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为37.0~66.0岁,平均年龄52.1岁;均为单眼发病,右眼5例,左眼8例.13例中10例肿物发生于后部脉络膜,1例发生于前部脉络膜和睫状体,2例发生于虹膜;肺癌5例,乳腺癌4例,前列腺癌、甲状腺癌、食道癌各1例;原发癌病灶不清1例.10例后部脉络膜转移癌主要表现为视力迅速减退,其中8例伴有广泛性视网膜脱离,6例伴有继发性青光眼.2例虹膜转移癌表现为虹膜瞳孔缘多发性灰白色结节状肿物或粉红色菜花状肿物.病理学检查显示后部脉络膜转移癌主要位于颞侧或鼻侧脉络膜,其中6例呈局限性或弥漫性扁平状肿物;1例肿物几乎累及全部脉络膜和睫状体,2例呈体积较大的结节状或球状肿物,1例肿物位于视乳头周围;3例侵犯视神经,3例侵犯眼球外或眶内.1例前部脉络膜睫状体转移癌侵犯到结膜下.结论 葡萄膜转移癌有多种生长方式,患者视力迅速减退、扁平状或结节状脉络膜占位性病变、伴有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和继发性青光眼是主要临床表现,有些病例可侵犯到眼球外或眶内.

  • 超声造影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诊断意义比较

    作者:李栋军;杨文利;王子杨;陈伟;赵琦;李逸丰;崔蕊;沈琳;魏文斌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诊断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并进行CEUS和DCE-MRI检查的63例(63只眼)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33例,年龄27~69岁,平均47岁.对CEUS及DCE-MR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诊断结果,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CEUS、DCE-MRI及联合诊断的符合率.通过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及联合诊断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63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CEUS、DCE-MRI及联合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3.7%(59/63)、90.5%(57/63)和100%(63/63).CEUS与DCE-MRI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3).63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CEUS时间-强度曲线表现为快进快出型55例、快进慢出型8例;DCE-MRI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速升速降型54例,速升缓降型7例,持续上升型2例.结论 CEUS是诊断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有效方法,CEUS与DCE-MRI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中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联合两种检查方法可以丰富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中华眼科杂志,2018,54:194-198)

  • 葡萄膜黑色素瘤瘤体生长对视网膜和巩膜浸润的影响

    作者:张举;顼晓琳;李彬;魏文斌

    目的 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瘤体的生长对视网膜浸润和巩膜浸润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1年6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病理室确诊的102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组织病理切片和临床病理资料,重点对瘤体形态、肿瘤大小、肿瘤细胞类型、视网膜浸润、巩膜浸润等指标进行统计,并对视网膜浸润率与巩膜浸润率进行趋势x2检验.结果 在102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58例,年龄15~78岁,平均(45.6±12.4)岁.102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大肿瘤占68例(66.7%),中等大小肿瘤27例(26.5%),小肿瘤7例(6.8%);梭形细胞型76例(74.5%),上皮样细胞型6例(5.9%),混合细胞型16例(15.7%),其他4例(4.0%);睫状体黑色素瘤3例(2.94%),睫状体和前部脉络膜黑色素瘤28例(27.5%),脉络膜黑色素瘤71例(69.6%).视网膜浸润共86例(84.3%)分为5级,其中无浸润16例(15.7%)、浸润至外核层20例(19.6%)、浸润至内核层12例(11.8%)、浸润至神经节细胞层30例(29.4%)、浸润至内界膜24例(23.5%).巩膜浸润55例(53.9%),在102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瘤体细胞浸润至视网膜不同层次的巩膜浸润率:无浸润11例(68.8%)、浸润至外核层13例(65.0%)、浸润至内核层5例(41.7%)、浸润至神经节细胞层15例(50.0%)、浸润至内界膜11例(45.8%);并对其中76例梭形细胞型的巩膜浸润进行了单独统计:瘤体细胞浸润至视网膜不同层次的巩膜浸润率:无浸润8例(72.7%)、浸润至外核层10例(71.4%)、浸润至内核层5例(62.5%)、浸润至神经节细胞层14例(53.9%)、浸润至内界膜8例(47.1%).视网膜浸润率与巩膜浸润率的趋势x2检验γ值为-0.21,P=0.127.结论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视网膜浸润率随着肿瘤浸润巩膜深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其虽有趋势性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

  • 睫状体肿瘤局部切除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魏文斌;胡士敏;朱晓青;杨文利;陈铮;李彬;孙宪丽;王景昭

    目的探讨睫状体肿瘤局部切除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安全性及适应证.方法 12例睫状体肿瘤患者,均经超声生物显微镜、B超等辅助诊断.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13~48岁,平均32岁;肿瘤直径5~20 mm,厚4~12 mm;2例合并视网膜脱离.采用全身低血压麻醉或局麻法,行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或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前脉络膜切除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异体巩膜移植术,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过氟化碳液体应用、眼内光凝、气体或硅油充填联合巩膜环扎术.切除的肿瘤送病理检查.结果术后随访7~38个月,平均14.2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与转移.末次随访时,视力<0.05者1例,0.05~0.2者3例,0.3~1.0者8例.病理诊断: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5例,黑色素细胞瘤2例,无色素上皮瘤3例,神经纤维瘤1例,胶质瘤1例.结论睫状体肿瘤局部切除不仅能保存患眼、挽救视力,而且可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局部板层巩膜睫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睫状体良、恶性肿瘤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 反义bcl-2寡核苷酸对体外培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

    作者:郭琳洁;吴中耀;张胜;郑建樑;郑湖玲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反义bcl-2寡核苷酸(bcl-2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bcl-2 AS-ODN)特异阻断bcl-2基因的表达逆转肿瘤耐药性.方法原代培养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采用噻唑蓝染色法测定肿瘤细胞对不同浓度的5-氟尿嘧啶、噻替哌、顺铂、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氮烯咪胺体外敏感性;通过阳离子脂质体导入bcl-2 AS-ODN,阻断bcl-2基因的表达,利用免疫组化及Westen blot法测定肿瘤细胞bcl-2的表达情况,并根据多药相互作用原理测定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结果葡萄膜黑色素瘤对不同种类的化疗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bcl-2 AS-ODN可明显抑制bcl-2基因的表达,并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bcl-2 AS-ODN与各种化疗药物呈协同作用,能够增加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所选6种化疗药物在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毒性作用较小,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与bcl-2基因的高表达有关,bcl-2 AS-ODN能够部分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孟达;叶俊杰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PIOL)是一种伪装综合征,因其临床表现与葡萄膜炎相似,易被误诊而延误治疗.PIOL在眼底自发荧光、FFA、OCT等眼科检查中有特征性改变,这些辅助检查虽然不能作为PIOL的确诊依据,但可以作为评价PIOL进展和预后的指标.眼内组织活体检查是诊断PIOL的金标准,方式包括前房穿刺、细针穿刺活体检查和诊断性玻璃体切除术.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胞学分析、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因子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PIOL的确诊率.目前,PIOL的治疗方法以眼内局部化学治疗为主,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可以提高复发性或难治性PIOL的治疗效果.本文对PIOL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对PIOL的认识.

  • DNA甲基化在常见眼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馨;周鹏;卢奕;罗怡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分支,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启动子区DNA甲基化CpG岛将与DNA甲基化CpG结合蛋白等结合或直接影响转录因子的结合使基因沉默.研究方法包括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检测、特异位点的DNA甲基化检测和寻找新的DNA甲基化位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DNA甲基化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葡萄膜黑色素瘤和眼表肿瘤等常见眼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葡萄膜黑色素瘤放射治疗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梦曦;刘月明;魏文斌

    放射治疗是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保全眼球的首选治疗方法,包括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立体放射治疗、质子束治疗等.但放射治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导致多种眼部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预后,甚至终导致眼球摘除.本文重点总结葡萄膜黑色素瘤放射治疗的现状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放射治疗选择和相关并发症处理提供参考.

  • 面对葡萄膜黑色素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作者:李彬;XU Xiao-lin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年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目前已有的多种治疗方法尚未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命预后和提高生存率.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对于UM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本文着重对于该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局部保存治疗、预测评估肿瘤转移风险、早期发现肿瘤转移的检测以及是否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辅助治疗等问题进行评述.期望通过对肿瘤的病因学研究以及对各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进行大样本前瞻性长期对照研究,能够寻找到既可保存患者眼球和有用视力,又能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命预后的治疗方法;努力提高和推进我国UM的临床诊治水平.

  • 葡萄膜黑色素瘤治疗争论的病理基础

    作者:李永平

    葡萄膜黑色素瘤为成年人眼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不管采取何种治疗手段,50%的患者会死于致死性的转移.眼球摘除为其主要和基本的治疗手段.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葡萄膜黑色素瘤眼球摘除是否加速了转移死亡的发生?本文关注这个问题,就争论的焦点结合病理及实验研究的一些进展进行了讨论.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